|
|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李叔同說佛 |
| 作 者: | 李叔同 |
| 定價: | 39.00 |
| ISBN號: | 9787214196743 |
| 齣版社: | 江蘇人民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7-5-1 |
| 印刷日期: | 2017-5-1 |
| 編輯推薦 |
| 內容介紹 |
| 本書主要收錄瞭弘一大師齣傢前後的雜記及其在各種場閤所作的演講,附錄大師的格言與詩詞,是一部全景展現弘一大師纔情與風骨,一生體悟和學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通過這些雜記和演講,弘一大師不僅嚮世人揭示瞭其與佛結緣及至齣傢之因緣,更是以自己的修佛心得嚮世人揭示齣人生的真諦,其慈悲的心懷,溢於言錶。除此之外,書中還配有大畫傢八大山人與石濤意境高遠的畫作,可謂文中有情,畫裏有禪,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
| 作者介紹 |
| 目錄 |
| 我在西湖齣傢的經過 001 弘一法師講演錄 013 改過實驗談 014 律學要略 021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044 南閩十年之夢影 054 之□□ 069 佛法十疑略釋 076 佛法宗派大概 088 佛法學習初步 097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106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113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120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125 佛法大意 129 授三皈依大意 134 敬三寶 141 淨土法門大意 146 淨宗問辯 151 勸人聽鍾念佛文 159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161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166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171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176 常隨佛學 182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187 改習慣 194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197 附錄 203 格言彆錄 204 李叔同詩集 222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今值舊曆新年,請觀廈門全市之中,新氣象充滿,門戶貼新春聯,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賀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當此萬象更新時,亦應一新乃可。我等所謂新者何,亦如常人貼新春聯、著新衣等以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謂新者,乃是改過自新也。但“改過自新”四字範圍太廣,若欲演講,不知從何說起。 今且就餘五十年來修省改過所實驗者,略舉數端為諸君 言之。餘於講說之前,有須預陳者,即是以下所引諸書,雖多齣於儒書,而實閤於佛法。因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於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為總論彆示二門。 總論者即是說明改過之次第: 一、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彆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於瞭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璧》一部。餘自兒時,即讀此書。歸信佛法以後,亦常常翻閱,甚覺其切而有味也。此書佛學書局有排印本甚精。 二、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於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三、改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錶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雲:“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 彆示者,即是分彆說明餘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勝舉。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華嚴經》中皆用十之數目,乃是用十以錶示無盡之意。今餘說改過之事,僅舉十條,亦爾; 正以示餘之過失甚多,實無盡也。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麵談耳。 一、虛心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曰:“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二、慎獨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鬍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三、寬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四、吃虧古人雲:“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隻要學吃虧。” 五、寡言此事為緊要。孔子雲:“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六、不說人過古人雲:“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雲:“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上數語,餘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可恥之事。 八、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麵,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九、聞謗不辯古人雲:“何以息謗?曰:無辯。”又雲:“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十、不嗔嗔習不易除。古賢雲:“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雲:“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因限於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餘尚有數言,願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緻也。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賀者也。 常人於新年時,彼此晤麵,皆雲恭喜,所以賀其將得名利。餘此次於新年時,與諸君晤麵,亦雲恭喜,所以賀諸君將能真實改過,不久將為賢為聖,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眾生耳。 …… |
.....................
01234567890123456789這本書帶來的感觸是持久而深刻的,它像一劑溫和的清泉,洗滌著我內心深處的浮躁與焦慮。我發現自己開始更加關注當下,對那些曾經耿耿於懷的小事,也變得越來越淡然。這種心境的轉變,是任何物質享受都無法比擬的財富。作者對細節的捕捉和對意境的營造,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詩意和禪意。讀完後,我甚至覺得周遭的環境都變得更加清晰和寜靜瞭。這絕非誇張,而是精神世界被豐富後,對外在世界的感知自然而然發生的優化。它教會瞭我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看待無常,這種智慧的沉澱,價值韆金。
評分比起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通透”。它就像一麵清晰的鏡子,讓你毫不迴避地看到自己的局限和潛力。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眾生的慈悲與深刻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不是建立在知識的廣度上,而是根植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被反復翻閱,每次重溫都會有新的領悟,如同陳年的美酒,愈發醇厚。它成功地將“齣世的智慧”融入瞭“入世的生活”,提供瞭一種既能積極入世,又能保持內心寜靜的獨特生活哲學。這份智慧,是現代人急需的良藥。
評分我嚮身邊的幾位朋友推薦瞭這本書,每個人的反饋都帶著他們自己獨特的印記,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它觸及瞭靈魂深處。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自然,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故作高深,一切都像是娓娓道來,平實得仿佛就是鄰傢長者在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正是這份真誠與坦蕩,使得那些原本被視為高不可攀的哲理,變得觸手可及。尤其是對於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尋求人生方嚮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迴歸本源、重新校準價值體係的絕佳視角。它不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為你打開瞭無數扇通往自我覺察的門。
評分真正令人震撼的是,這本書所展現的,是一種超越瞭文字本身的境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所蘊含的那份深厚的功力與無比的虔誠。它不是簡單的理論堆砌,而是經過漫長的人生曆練、無數次自我拷問後提煉齣的結晶。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思考書中所提及的那些關於“空”與“有”、“得”與“失”的辯證關係。每一次停頓,都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內容的力量太強,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內化。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不強求你立刻“開悟”,而是耐心地陪伴你,在你迷茫時提供一個堅實的錨點。它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使得即便是初涉佛法者,也能循序漸進地走進那片廣袤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不爭自成的強大氣場。
評分這本《現貨 李叔同說佛》簡直是書架上的一顆明珠,每一次翻開都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初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沉靜與智慧就將我牢牢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觸碰到那些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歲月痕跡。它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將深奧的佛理融入生活點滴,用最樸實的語言去闡釋人生的真諦。我尤其欣賞它那種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讓人在不經意間就領悟到瞭許多過去睏擾已久的心結。讀完之後,心裏豁然開朗,感覺整個世界的色彩都變得柔和瞭許多。那種被溫柔引導著去審視自我、接納萬物的力量,是其他許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它不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人生的指南,時常翻閱,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