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 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美)柯文 著作 杜继东 译 编者 杜继东 译者 柯文,又名柯宝安、孔宝荣,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中国与基督教:教会活动与中国排外情绪的增长》、《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和《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编有《追忆费正清》和《跨文化的理念:纪念史华慈的中国思想文集》等。我是一个对叙事结构非常挑剔的人,历史著作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罗列年代和人物,对我来说吸引力有限。这本书在处理叙事线索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敏锐和张力。它似乎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将不同视角的碎片精心编织在一起。这种手法使得原本看似单薄的事件,立刻变得立体起来,充满了内在的冲突和张力。我感觉作者在构建这个宏大的历史图景时,非常懂得何时该聚焦于个体的情感波澜,何时又该拉远镜头,展现出社会结构性的力量。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充满争议的环节时,作者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回避或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呈现出来,让读者亲身参与到对历史真相的探寻过程中。这种“在场感”是非常难得的,它促使我不断地去质疑自己已有的认知,并对文本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藏版的质感没得说,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着一股厚重感,拿在手里就感觉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快餐读物。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巧思,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虽然只是简单的色块和字体变化,但却有效地帮助读者整理思绪,为进入下一个叙事层次做好了心理铺垫。当然,对于内容本身而言,这种精良的制作无疑是锦上添花,它让阅读的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近乎仪式性的接触。我常常在想,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如果能在视觉上传达出其内容的重量感和复杂性,无疑会大大增强读者的代入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你即将接触的是一段需要你全神贯注去体会的历史。” 这种精心雕琢的细节,足以让那些热衷于收藏高品质书籍的读者心动不已。我个人对于书籍的外观和手感有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本典藏版,完全满足了我对“理想的历史著作外观”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陈列和反复品味的工艺品。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非常看重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从这本书的行文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为收集和梳理资料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引用的文献范围之广,几乎横跨了不同语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官方档案、私人信件、地方志、甚至还包括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这种扎实的“地基”为全书的论证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和诠释这些丰富材料时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将任何单一来源的材料视为绝对真理,而是通过对比、交叉验证,展现了历史记录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种对一手资料的尊重和对二手解读的警惕,是判断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关键指标。阅读过程中,我总有一种被带入史料“现场”的感觉,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些文献的诞生和被使用的情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提供的。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变化多端,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有时候,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精确,每一个术语和引证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逻辑链条密不透风,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然而,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笔锋又会变得极其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仿佛是老练的民间说书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画面感将读者直接拽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种在严谨与抒情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效率。我发现自己并不需要为了理解晦涩的理论而感到枯燥,也不必担心叙事过于感性而失去历史的深度。这种文体的“可塑性”是衡量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否能达到顶尖水平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佼佼者,它成功地在“可读性”和“思想深度”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时,会习惯性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人物关系网,但这本书似乎在故意打乱我的这种习惯。它似乎更关注“体验”和“感受”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塑造和遗忘,而不是单纯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我感觉到作者的兴趣点在于探索某些核心议题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回响”和“变形”,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初读时或许会让人略感挑战,但一旦适应,就会发现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漩涡。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研究范式的理解。它不再局限于“发生了什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们如何记忆和讲述它”,这种对“历史建构过程”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远超一般的通史叙述所能达到的高度。
评分好书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读藏皆宜
评分包装很好
评分经典之作,慢慢读
评分通过止庵《神拳考》了解到此书。很有价值。
评分可能是纸质的原因,刚拆开我以为受潮了
评分嗯嗯嗯!哼嗯哼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读藏皆宜
评分通过止庵《神拳考》了解到此书。很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