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史论

美洲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荣渠 著
图书标签:
  • 美洲史
  • 历史
  • 美国史
  • 拉美史
  • 殖民地历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97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41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洲史论》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罗荣渠先生文集之二,分三部分,分别为“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拉丁美洲史大纲”和“拉丁美洲史论”。
破解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的系列著作,是罗荣渠先生在美洲史领域异军突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他立足跨太平洋横向联系的历史考察,认为“扬帆美洲三千年”是一种无实现可能的“航海可能论”,对以《梁书·诸夷传》为主要依据的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假说加以有力的证伪。而随后关于哥伦布的研究,则从社会和经济的更深层次上回答了中国为什么不会产生哥伦布,此文为学界誉之为“通天彻地、考古论今的大文章”。20世纪60年代初罗先生在我国高校最早开设了拉丁美洲史,作为这门课的教材《拉丁美洲史大纲》,曾哺育几代学人,产生广泛影响;对拉美重大历史问题和人物的研究,凸显了他作为中国拉美史学科创始人和开拓者的地位。

目录

罗荣渠自述(代引言)
第一编 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
《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自序
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
扶桑国猜想与美洲发现——兼论文化传播问题
附:考古学家夏鼐与罗荣渠论学的通信
世界之谜:谁在哥伦布之前到达美洲
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考
面向探索世界航程的第二个500年——为纪念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而作

第二编 拉丁美洲史大纲
拉丁美洲史大纲
第一章 美洲印第安人及其古典文明
第二章 美洲的“发现”、征服与拉丁美洲殖民地化
第三章 殖民地的政治结构、经济生活和阶级斗争
第四章 民族独立革命与拉丁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第五章 古巴独立战争和墨西哥革命

第三编 拉丁美洲史论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
19世纪拉丁美洲的中国“苦力移民”
19世纪初美国政府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态度
历史上美国对古巴的野心和侵略
论西蒙?玻利瓦尔的世界历史地位——为美洲第一革命巨人诞生200周年而作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编 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
  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
  旧问题的新提出
  早在二百多年前,l761年,法国汉学家德·吉涅(J.de Guignes)在向法国文史学院提出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亚洲极东部的几个民族的研究》中,最先提出了新奇的“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说”。到l9世纪中,曾引起西方汉学家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l831年,德国东方学家克拉卜洛特(H.J.Klaproth)发表《关于中国文献中所载扶桑国被误认为美洲的一部分的说法的研究》,第一个反驳了德·吉涅的论点,认为扶桑国应在Et本或萨哈林岛(库页岛)。此后,支持德·吉涅论点的学者和反对他的论点的学者,分为两派,反复论辩。许多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加了讨论。据我们所知,有关这一问题的重要论文和专著,即有三十余种之多。①其中,赞成派方面最著名的巨著,当推1885年艾.文宁(E.P.Vining)所写的《无名的哥伦布;或慧深与来自阿富汗斯坦的佛教僧团于5世纪发现美洲的证据》一书,长达七百余页,旁征博引,断定扶桑国即古代墨西哥。在反对派方面,最有力的著作当推希勒格(G.Schlegel)的《扶桑国考证》,他认为扶桑国在库页岛。虽然经过长期的争论,但对这个问题迄今未闻有什么一致的结论,近几十年来这个问题在国外很少有人提到了。

前言/序言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之一。但在哥伦布以前是否有人从旧大陆到过美洲(指有史时期从亚洲移殖美洲),却是一个“世界之谜”,众说纷纭。爱猜谜似乎是人们常有的一种思维乐趣,不分老幼皆如此。数百年来,爱好历史探索之谜的人,不少人喜欢去猜哥伦布以前有谁到过美洲这个谜,而谜底却多得难以想象。中国人最先发现美洲说,即是谜底之一,而被认为最先发现美洲的中国人,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我被这个问题所吸引,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偶然从《知识就是力量》这本杂志上读到一则译自俄文的小材料:《比哥伦布早一千年》。后又读到马南郝在《北京晚报》上“燕山夜话”栏连载的几篇短文,对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作了新考证。文章虽短,影响很大,是意料中事。因为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重大意义虽比不上哥伦布的“发现”,但在时间上早一千年,的确是可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于是我开始研读有关资料,很想进一步论证,找出地理发现史上的中国哥伦布。但对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列举的论证稍加探索,就发现问题很多,难以立论。结果反而迫使我去做与原来意图相反的工作,即证伪的工作。这就是我的第一篇论文《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4期)产生的过程。
史海探微:一部横跨欧亚大陆的文明史 书名:史海探微:一部横跨欧亚大陆的文明史 作者:张鸿儒 出版社: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史海探微:一部横跨欧亚大陆的文明史》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相结合的著作,它聚焦于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关键的地理单元——欧亚大陆,通过梳理和剖析自史前时代至近现代的漫长历史进程,旨在揭示不同文明之间互动、冲突与融合的深层动力与模式。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断代史或区域史的堆砌,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观的、相互关联的文明演进框架,探讨地理环境、技术进步、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在塑造人类历史走向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历史逻辑的自然展开,分为“起源与早期文明的摇篮”、“古典时代的交汇与冲突”、“中世纪的拓展与断裂”、“近代的转型与全球化序幕”四大卷,力求展现欧亚大陆文明的连续性与复杂性。 第一卷:起源与早期文明的摇篮 (约公元前3500年以前) 本卷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曙光。作者首先考察了欧亚大陆上几大主要农业文明的独立兴起,重点剖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的独特地理禀赋与社会结构。 河流的馈赠与挑战: 详细对比了早期文明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了其早期政治组织和阶级分化。例如,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与埃及尼罗河的规律性泛滥,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神权观念与中央集权模式。 文字的诞生与传播: 深入探讨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古印度文字等早期书写系统的符号学意义及其对知识积累和官僚体系建立的基础性贡献。 草原的牧人与定居者的边界: 初步探讨了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兴起,分析了他们与定居农业文明之间长期的互动关系——既有贸易的互补,也有军事冲突的必然性,为后续的民族大迁徙埋下伏笔。 第二卷:古典时代的交汇与冲突 (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500年) 古典时代是欧亚大陆各主要文明成熟并开始大规模接触的时期。本卷的核心在于“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以及随之而来的帝国构建与文明辐射。 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 细致考察了古希腊哲学、印度吠陀思潮的演变、犹太教的兴起以及中国诸子百家的争鸣。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定义了各自文明的内在精神气质,也成为后世政治伦理的基石。作者特别强调,这些思想的产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区域内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共同产物。 帝国的逻辑与治理模式: 重点分析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孔雀王朝、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对比了其税收制度、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与罗马法)以及官僚选拔机制的异同,揭示了维持庞大跨区域帝国的共同技术与组织难题。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文明的第一次大融合: 详尽描述了张骞出使西域后,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对东西方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更是宗教(如佛教的东传)、技术(如造纸术)和艺术风格的传播通道。本部分着重分析了罗马世界的黄金外流与汉朝对西域控制权的争夺,揭示了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张力。 第三卷:中世纪的拓展与断裂 (约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 中世纪并非欧洲的“黑暗时代”,而是欧亚大陆多个文明中心继续发展并重塑格局的关键时期。本卷关注伊斯兰世界的崛起、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以及东亚王朝的稳定。 伊斯兰文明的爆炸性扩张: 深入剖析了七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哈里发帝国的内在动因。重点阐述了巴格达“智慧宫”对希腊、波斯、印度科学和哲学的继承、保存和创新,特别是在代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贡献。 东方的制高点: 探讨了唐宋时期中国在技术(火药、活字印刷)、经济(宋代的商业革命)和城市化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比较了宋代士大夫政治与同期伊斯兰世界的文官制度的运作效率。 游牧民族的再次登场: 详细分析了蒙古帝国的兴起,这标志着欧亚大陆历史的又一次剧烈重组。作者强调,蒙古人的征服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其建立的“蒙古和平”反而空前加强了东西方的直接联系,加速了信息和病原体(如黑死病)的传播。 第四卷:近代的转型与全球化序幕 (约公元1500年—公元1800年) 本书的终结部分转向近代早期的重大转折点,聚焦于欧洲的崛起及其对欧亚大陆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 知识的重塑与欧洲的内生性变化: 分析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科学革命对欧洲思想界和政治格局的根本性改变。探讨了欧洲如何通过发展新的航海技术、金融体系(股份公司)和军事技术,积累了超越传统欧亚帝国的竞争优势。 火药帝国的对峙与动态平衡的打破: 细致对比了奥斯曼帝国、萨法维波斯帝国、莫卧儿帝国与新兴的欧洲殖民强权之间的军事和经济竞争。重点研究了西方技术(如先进的火炮和海军)如何逐步侵蚀了传统东方帝国的边防优势。 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考察了地理大发现后,以大西洋贸易为核心的新型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重点关注了白银的全球流动(如秘鲁白银流入中国)如何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内部的货币体系和通货膨胀,为最终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书的学术特色: 《史海探微》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强烈的“互鉴”视角。作者摒弃了传统的以单一中心(如西方中心论或中国中心论)来衡量其他文明的倾向,而是运用“比较历史分析法”,力求在宏观历史的框架下,捕捉不同文明在相似的历史挑战面前所采取的异质性应对策略。本书大量运用考古学、环境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了大量的原始文献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欧亚文明图景。它旨在激发读者对人类历史共同命运的深层思考,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是如何在欧亚大陆数千年的复杂互动中被塑造而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翻开了这本讲述历史变迁的鸿篇巨制,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叙事节奏上的独特把控。不同于那种线性推进的时间轴,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进行深度的“定格”和“剖析”。比如,书中对于19世纪初南美独立运动中几位关键领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描摹,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政治权谋剧,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政治的妥协和背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邦联”与“中央集权”在早期共和国建设中的拉锯战描述感到着迷,那种思想上的交锋,其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战场上的炮火。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时不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史料片段,可能是某个总督的私人信函,或是某个革命者留下的日记残页,这些“私人声音”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和火药味。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传统历史观的有力挑战。

评分

这本历史专著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重型”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繁复的专业名词和冗长的历史事件链条中。然而,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它在比较研究方面的功力着实了得。例如,书中将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与巴西的殖民模式进行对比时,所采用的经济模型分析框架,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角度——为何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欧洲宗主国,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路径?作者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以及对精英阶层决策影响力的强调,逻辑链条清晰有力。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论述20世纪中叶冷战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时,并没有将“美洲”视为一个整体,而是精妙地划分出不同的地缘政治反应区,解析了不同国家在两大阵营夹缝中寻求“第三条道路”的挣扎与代价。这是一部学术性极强,但又充满现实关怀的力作。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太高了,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沙漠中跋涉,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附录中的专业术语和人名对照表。它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对“后殖民”语境下,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书中对于混血群体(Mestizo)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微妙地位,以及他们如何在欧洲文化和本土传统之间艰难地寻求自我定位的分析,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这种对社会内部张力的细致描绘,远超出了单纯的政治史范畴,更触及了人类心理和文化归属的深层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废除问题上的视角,它没有停留在人权口号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经济利益链条、种植园主的抵抗,以及被解放者在重构社会秩序中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这种层层剥开现实复杂性的写作手法,让人对历史的进步性产生更审慎的思考。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入历史迷雾的探险。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个体命运,有着近乎苛刻的关注。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北美原住民文明兴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与同情,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冰冷叙述,这里的人物仿佛拥有了呼吸和温度。书中对西班牙殖民初期在加勒比地区和墨西哥的社会结构重塑、权力斗争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欧洲人描绘成纯粹的征服者,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与冲突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遗产,如何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照着地图,试图想象当年那些航线、堡垒和新旧城镇的布局,那种跨越数个世纪的景象转换,着实考验读者的想象力与耐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的作品,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且深刻的。

评分

读完这本大部头,我最大的感触是作者对“进步”这一概念的解构。传统的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用一种线性的、朝着更“文明”方向发展的观点来审视历史,但本书却时刻提醒我们,每一次“进步”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被牺牲或被遗忘的群体。书中对矿业开采引发的环境破坏与社会动荡的描述,以及原住民土地被侵占的残酷细节,读来令人心痛。作者的叙事腔调是克制而冷静的,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那些血淋淋的事实更具冲击力。它强迫读者去面对历史的阴影面,去思考那些我们通常选择性遗忘的代价。在结构上,本书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之间过渡的把握显得尤为老辣,它不像跳跃式的拼图,而更像是一条由无数支流汇成的磅礴大河,最终流向了我们所处的现代。这本书并非提供轻松的阅读,但它提供的思考广度和深度,绝对值得投入时间去探索。

评分

以前不懂,看贴总是不回,一直没提升等级和增加经验;现在我明白了,反正回贴可以升级,也可以赚经验,而升级又需要经验,我就把这句话复制下来,遇贴就回,捞经验就闪

评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评分

作 者:罗荣渠

评分

以前不懂,看贴总是不回,一直没提升等级和增加经验;现在我明白了,反正回贴可以升级,也可以赚经验,而升级又需要经验,我就把这句话复制下来,遇贴就回,捞经验就闪

评分

3图书目录

评分

论西蒙?玻利瓦尔的世界历史地位——为美洲第一革命巨人诞生200周年而作

评分

……

评分

编辑

评分

19世纪初美国政府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