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三十九军在朝鲜
定价:35.00元
作者:吴信泉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205035044
字数:433000
页码:38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首批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39军军长吴信泉同志的长篇回忆录。39军在朝鲜战场奋战2年零9个月,歼敌4万余人。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创造了“七个之*”。号称“十大猛将”之一的吴信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先与美军交锋,重创美军骑兵**师,取得了中美两国军队交锋的胜利。*先缴获和击毁美军飞机、坦克。*先迫使美军成建制投降,这也是朝鲜战场上美军**一次成建制投降。*先攻入平壤和汉城,赢得了国际声誉。打到抗美援朝战场*南端。一个师一次战斗俘敌*多,一举歼敌3300余人,其中俘敌2500余人。*先实施坑道作战,一个班坚守坑道5昼夜,粉碎了敌人的袭击与破坏,志愿军坑道战成功范例。
内容提要
翻开这部长篇战争纪实巨著,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朝鲜战场上那艰苦卓绝的1000个日日夜夜光彩夺目的画卷。那一次又一次艰难残酷的战役战斗的惊人场面在人们面前再现;那一个又一个热爱祖国、热爱朝鲜人民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可爱的人”在向人们走来;那一件又一件生动感人、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在向人们诉说……
 三十九军是在中国党领导下的自红军诞生之日组建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一支英勇善战的老部队,以善于打硬仗、打恶仗而闻名全军全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主力之一。在朝鲜战场上,这个军又是志愿军的主力之一。
目录
编者的话
章 出兵
第二章 是战争就会有流血
第三章 首战告捷
第四章 活捉黑人连
第五章 目标——平壤
第六章 跨过三八线
第七章 局部牺牲
第八章 号声退强敌
第九章 解放汉城
第十章 奇兵穿插
第十一章 天助志愿军
第十二章 历尽艰辛重返部队
第十三章 水淹美军陆战队
第十四章 接见
第十五章 步兵陷危境炮兵解燃眉
第十六章 代表团的殊荣
第十七章 炮震敌胆
第十八章 坑道战
第十九章 击碎的“空中优势”
第二十章 红旗插上老秃山
第二十一章 不幸之中有万幸
第二十二章 战术反击战的胜利
第二十三章 士气高涨
第二十四章 安息吧战友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牺牲的团职以上干部
后记
作者介绍
吴信泉同志是湖南省平江县人,1926年参加农协,1928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红军班长、参谋、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特派员、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师特派员、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犀利与文学散文的温婉,形成了一种既客观又富有感染力的独特语调。作者的遣词造句看似平实,实则暗藏深意,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明的场景或一种复杂的情绪。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环境和氛围的描绘,那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交代,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对冬季冰雪覆盖下的景象,那种冷冽和肃杀之气,几乎能透过纸面渗透出来,烘托出人物所处的绝境。这种环境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读者无需过多解释,便能直观感受到人物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干净、有力、富有张力,既有历史文献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愉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时间线叙事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线索、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事件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这种结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宏观和立体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复杂的历史进程。你会发现,看似不相关的侧面描写,最终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上汇合,彼此印证,构建出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理解框架。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堪称炉火纯青。时而急促如暴风骤雨,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慢下来,聚焦于某个安静却意味深长的场景,让读者有时间消化和沉淀。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冗余之感。它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也给予了那些愿意深入挖掘的读者丰厚的回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新的谜团,充满了探寻的乐趣。
评分作为一部描绘特定军事行动的书籍,它在细节的呈现上展现了惊人的专业度和尊重。这不是那种只关注宏大战略布局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战术层面、后勤保障乃至普通士兵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书中对武器装备的描述、对特定地形的分析、对火力配系的探讨,都显示出作者对军事常识有着扎实的理解,使得行文在专业人士看来也挑不出太多硬伤。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专业性并没有成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解释,将复杂的军事术语和运作流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军事爱好者对深度信息的需求,也确保了普通读者能够跟上故事的主线,理解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和代价。读完后,你会对那场战争中各方的真实运作模式,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功力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仿佛拥有穿梭时空的能力,将读者瞬间带入那个硝烟弥漫、风云变幻的年代。笔触细腻入微,无论是战场上紧张到令人窒息的瞬间,还是战后士兵们心灵深处的挣扎与反思,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富有画面感。尤其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那些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英勇、他们的迷茫,都通过作者精妙的文字得到了立体而饱满的展现。我读到某些片段时,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那种湿冷和疲惫,那种深入骨髓的信念与动摇。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与重量感的史诗,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战争的本质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位置。阅读体验如同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纪录片导演,镜头精准地捕捉了每一个关键的眼神和动作,让人在紧张之余,又为那些普通人的不凡之处深深动容。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使得这本书即使对于不熟悉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冲击。
评分从历史考据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严谨程度令人肃然起敬。它显然是建立在大量深入、细致的文献梳理和资料查阅之上的。书中引用的细节、地名、时间点,都透露出作者对研究对象抱有的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然而,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作者没有让这些扎实的史料束缚住自己的笔触,而是将“史实”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血肉之中。你读到的不是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有血有肉的、被时间打磨过的真实。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决策的背景分析,作者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描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上升到了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反思的层面。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事件的全新视角,既尊重了既定的史实框架,又充满了对历史细节背后复杂性的深刻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