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练博士精心研究的成果,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
本书以汉代车马的视觉形像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讨论了汉代车马装饰、使用以及仪仗等方面的礼仪。通过汉代御礼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作者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汉前期,御礼延续了它在先秦的实用性;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影响,御礼开始强调礼仪性;东汉中晚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御礼的精神性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以牛代马御车的现象。
练春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专业,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艺术考古、器物文化研究及当代艺术评论。出版专著《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编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陈礼忠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刘立忠卷》等,在《文物》《美国东方学会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民族艺术》《美术观察》《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汉画研究》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左右。
目 录
*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选题陈述…………4
(一) 选题界定…………4
(二) 选题规避…………8
三、方法提要…………9
(一) 思路清理………… 9
(二) 篇章结构………… 11
(三) 材料取用………… 11
(四) 图文处理………… 13
四、文献综述…………16
(一) 六艺研究…………17
(二) 典章制度…………19
(三) 车马研究…………22
(四) 简要评价…………45
五、研究目的与价值…………47
第二章 御礼溯源…………49
一、御术考源…………49
(一) 御术的产生…………49
(二) 六艺之“ 御”…………51
(三) 御术之重要性…………58
二、御礼的发生…………59
(一) 御术的礼仪特征…………59
(二) 术语“ 御礼”…………62
三、汉代御礼…………63
第三章 车容…………69
一、以车类分…………70
( 一) 王车…………74
( 二) 后车…………102
( 三) 服车…………114
( 四) 丧车…………122
( 五) 斋车…………125
( 六) 葬车…………129
二、以车件分…………142
( 一) 车辕…………142
( 二) 车轮…………148
( 三) 车盖…………166
( 四) 车…………175
( 五) 鸾铃…………182
三、小结…………185
第四章 车仪…………189
一、关于曳力…………190
( 一) 关于马的礼仪 …………190
( 二) 关于牛的礼仪………… 216
( 三) 关于羊的礼仪 …………218
( 四) 关于人的礼仪………… 220
二、关于御手…………225
三、关于车舆…………238
( 一) 与车舆的所有权相关的礼仪…………238
( 二) 与车的级、 数和位相关的礼仪…………240
四、关于乘坐者…………260
( 一) 骖乘…………264
( 二) 商人………… 267
( 三) 尸…………268
( 四) 将士…………269
( 五) 弱者…………270
第五章 出行…………273
一、卤簿…………274
( 一) 术语考鉴 …………274
( 二) 秦汉卤簿源流…………278
( 三) 汉代卤簿…………279
二、迎送…………308
( 一) 送行…………308
( 二) 迎宾 …………315
第六章 御礼流变…………327
一、三个阶段…………328
( 一) *一、 二阶段: 西汉中期的转变…………328
( 二) 第二、 三阶段: 东汉中晚期的转变…………337
二、两个层次…………344
结 论…………349
附表: 《后汉书》所录汉代舆服科品…………360
参考文献…………362
图片出处…………384
后 记…………403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深邃的色彩搭配和精美的插图,仿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辉煌而神秘的汉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深入了解汉代车马的恢弘景象,尤其是书中“御礼”这一视角,更是让我好奇不已。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时,对史料的运用十分谨慎,反复比对,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倍感信服。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车马形制的细致区分,这种深入的探究,对于理解汉代社会结构、礼仪制度乃至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都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例如,作者在探讨特定车型时,会详细分析其部件的构造、材质的选择,以及可能存在的工艺技术,这种细节的处理,着实令人惊叹。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读下来却发现,作者的语言生动,叙述逻辑清晰,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书中穿插的图片和线图,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古代车马的形象,配合文字解读,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更深刻地理解“礼”在汉代车马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初见《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便被其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颇有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汉代那宏伟的车马文化充满好奇。书中的“御礼”一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形制上的描绘,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上来解读汉代车马。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历史文献的掌握可谓是炉火纯青。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准地提取出与车马形制、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礼仪记载,并加以梳理和分析。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对不同史料的考证上,他会详细论述某一记载的来源、可信度,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他的研究更具说服力。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御礼”概念的延展性解读,他不仅关注车马本身的规格、装饰,更将其与当时官员的品级、出行场合、以及祭祀、朝会等重要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汉代车马文化的认知边界。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社会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等级观念以及权力象征。
评分读罢《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一股厚重而古朴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练春海先生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泛泛而谈汉代车马的种类和数量,而是聚焦于“御礼”这个核心概念,这无疑为整个研究增添了深度和人文关怀。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场场盛大的皇家出行,一队队庄严的车马仪仗,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汉代统治者权威、地位以及礼仪规范的生动体现。作者在分析车马形制时,常常会引经据典,细致入微地描述车舆的结构、装饰的图案、甚至马匹的配饰,并将这一切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礼制要求相结合。例如,他对不同等级官员乘坐的车马在形制上的微妙差异的阐述,就让我对汉代的官僚体系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御礼”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敏感。他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更是在解读这些事实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权力运作。这种研究方式,使得车马的形象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车马的,更是关于汉代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和文化精神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风格,似乎预示着里面内容的深度与厚重。我翻开目录,看到“御礼”这个研究的切入点,就觉得作者的眼光独到。在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据上的严谨。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反复比对各种文献,力求找到最可靠的依据。例如,在论述某种特定车型的由来和演变时,作者会详细介绍引用的文献来源,并分析不同文献之间的异同,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感信服。我对作者关于“御礼”的解读尤其感兴趣。他不仅仅是将车马的形制作为研究对象,更是将其置于整个汉代社会礼仪体系之中进行考察。他分析了车马的规格、颜色、装饰等如何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在不同的场合下,车马的使用又如何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这种深入的文化解读,让我对汉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权力象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感觉,作者通过对汉代车马形像的细致研究,实际上是在描绘一幅汉代社会礼仪和政治生态的生动图景。
评分这本《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的书籍,单从其精美的封面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及出版社的用心。书中的研究角度,紧紧围绕“御礼”展开,这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汉代宫廷和官场之中。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抽丝剥茧地提炼出与车马相关的珍贵信息。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车马的形制时,并非简单地堆砌名词,而是会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他对车马零部件的细致描述,例如车轮的结构、车厢的样式、车辕的长度等等,都体现出其扎实的专业功底。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形制上的特点,巧妙地与“御礼”这一概念相结合。他详细阐述了不同等级的官员在出行时,其车马的规模、装饰有何不同,这些细微的差异如何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又如何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器物的研究,更是通过车马这一载体,深入剖析了汉代社会政治运作、礼仪文化以及权力象征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