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 出版时间2015.10.20
1.OpenCL异构并行编程实战
基本信息
作者: (美)雷蒙德·泰(Raymond Tay)
译者: 张立浩
丛书名: 高性能计算技术丛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5616
上架时间:2015-10-16
出版日期:2015 年10月
开本:16开
版次:1-1
所属分类: 计算机
目录
作者简介
审校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使用OpenCL 1
1.1 引言 1
1.2 查询OpenCL平台 7
1.3 查询平台上的OpenCL设备 10
1.4 查询OpenCL设备扩展 14
1.5 查询OpenCL上下文 16
1.6 查询OpenCL程序 20
1.7 创建OpenCL内核 25
1.8 创建命令队列以及对OpenCL内核排队 28
第2章 理解OpenCL数据传送与划分 32
2.1 引言 32
2.2 创建OpenCL缓冲对象 33
2.3 检索关于OpenCL缓冲对象的信息 39
2.4 创建OpenCL子缓冲对象 41
2.5 检索关于OpenCL子缓冲对象的信息 45
2.6 理解事件和事件同步 47
2.7 在存储对象之间复制数据 50
··········
2.CUDA并行程序设计:GPU编程指南(CUDA社区技术总监撰写,英伟达官方认证工程师翻译)
丛 书 名 高性能计算系列丛书
作 者 (美)Shane Cook 著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1
ISBN 9787111448617
所属分类 图书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体系结构
内容推荐
本书是CUDA并行程序设计领域**全面、**详实和**具**性的著作之一,由CUDA开发者社区技术总监亲自撰写,英伟达中国首批CUDA官方认证工程师翻译,详实地讲解了CUDA并行程序设计的技术知识点(平台、架构、硬件知识、开发工具和热点技术)和编程方法,包含大量实用代码示例,实践性非常强。
全书共分为12章。第1章从宏观上介绍流处理器演变历史。第2章详解GPU并行机制,深入理解串行与并行程序,以辩证地求解问题。第3章讲解CUDA设备及相关的硬件和体系结构,以实现**优CUDA程序性能。第4章介绍CUDA开发环境搭建和可用调试环境。第5章介绍与CUDA编程紧密相关的核心概念——网格、线程块与线程,并通过示例说明线程模型与性能的关系。第6章借助实例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内存的工作机制,并指出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误区。第7章细述多任务的CPU和GPU协同,并介绍多个CPU/GPU编程秘技。第8章介绍如何在应用程序中编写和使用多GPU。第9章详述CUDA编程性能限制因素、分析CUDA代码的工具和技术。第10章介绍编程实践中的库与软件开发工具包。第11章讲解如何设计基于GPU的系统。第12章总结CUDA应用中易犯错误以及应对建议。
目录
致中国读者
译者序
前 言
第1章 超级计算简史
1.1 简介
1.2 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
1.3 克雷
1.4 连接机
1.5 Cell处理器
1.6 多点计算
1.7 早期的GPGPU编程
1.8 单核解决方案的消亡
1.9 英伟达和CUDA
1.10 GPU硬件
1.11 CUDA的替代选择
·········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技术发展的读者,我深知学习新的编程模型和框架需要时间和耐心。因此,如果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高级主题,并且语言表达清晰易懂,能够帮助不同背景的读者(包括初学者和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都能从中受益,那将是一本非常成功的技术书籍。我特别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并行计算思维,并能够灵活运用OpenCL和CUDA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在我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作为一个对计算性能有着极致追求的开发者,我一直渴望深入理解并行计算的精髓,尤其是GPU这个强大的硬件平台。最近,我被一本名为《OpenCL异构并行编程实战+CUDA并行程序设计 GPU编程指南 高性能计算技术书》的书籍所吸引,虽然我尚未能深入阅读,但仅从其内容纲要和书名来看,我就对它寄予了厚望。这本书似乎囊括了异构计算的两大主流技术——OpenCL和CUDA,这对于希望在不同硬件平台上实现高效并行计算的开发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首先,OpenCL作为一种开放的、跨平台的并行计算框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读者可能和我一样,在面对不同厂商的硬件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如果能详实地介绍OpenCL的编程模型、API接口、内存管理以及常用的优化技巧,那么将极大地降低跨平台并行开发的门槛。特别是我对它在CPU、GPU、FPGA等多种异构设备上的应用潜能非常感兴趣,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实战案例,例如在图像处理、科学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那将是锦上添花。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战性给予了极大的期待。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际的编程练习和案例分析,很多概念将难以真正落地。如果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代码示例,并且这些示例能够覆盖从入门到进阶的各个层面,甚至包含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那么对于读者提升实战能力将是事半功倍。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这本书,掌握如何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解为可以在并行硬件上执行的小任务,并能够有效地管理并行执行过程中的数据流和同步问题。
评分另一方面,CUDA作为NVIDIA推出的专有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在GPU计算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许多在NVIDIA GPU上进行开发的用户来说,CUDA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应用的性能上限。这本书如果能系统地讲解CUDA的架构、编程范式、线程模型、同步机制以及各种性能调优方法,例如内存访问优化、线程块和线程的合理划分、流的使用等,那么对于提升GPU编程效率将有巨大的帮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性能分析工具的使用指导,以及一些复杂算法在CUDA上的实现策略。 此外,高性能计算(HPC)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并行计算。这本书如果能将OpenCL和CUDA的学习置于整个高性能计算的大背景下,阐述它们在HPC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HPC技术的结合,例如MPI等分布式计算技术,那么其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如何在实际的HPC项目中,选择合适的并行计算方案,以及如何设计和实现能够充分发挥硬件性能的并行算法。
评分最后,我对这本书在“异构并行编程”和“GPU编程指南”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尤为看重。在当前硬件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下,掌握跨平台异构并行编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如果能够清晰地阐述OpenCL和CUDA在异构环境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甚至是如何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那将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我希望能够通过它,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并行计算知识体系,为未来应对更复杂的计算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