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趙林談文明衝突與文化演進
定價: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趙林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06026376
字數:
頁碼:2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縱觀人類曆史、漫談中西文化。CCTV《百傢講壇》趙林漫談《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上)》、《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下)》、《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奧林匹剋競技會》、《特洛伊戰爭與英雄史詩》等講座全文字典藏。這些講座內容廣闊、氣勢磅礴,從全球範圍的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曆程,到旨趣迥異的中西文化比較,再到源遠流長的西方文化演進,展現瞭講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視閾、博大恢弘的曆史情懷和深邃睿智的哲學反思。
《趙林談文明衝突與文化演進》以學者趙林教授近年來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上的精彩講座(包括《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上)》、《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下)》、《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奧林匹剋競技會》、《特洛伊戰爭與英雄史詩》)為主乾,並收錄瞭趙林教授近年來關於西方文化的幾篇學術講座。這些講座內容廣闊、氣勢磅礴,從全球範圍的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曆程,到旨趣迥異的中西文化比較,再到源遠流長的西方文化演進,展現瞭講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視閾、博大恢弘的曆史情懷和深邃睿智的哲學反思。與眼下時髦的“戲說曆史”的風氣迥然不同,《趙林談文明衝突與文化演進》不僅以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來解讀人類文明和西方文化發展演變的曆史,而且力圖昭示一種宏觀和長程的文化大視野,使人們對漫漫韆年曆史、迢迢中西文化的演進曆程和基本精神有一種提綱挈領式的把握。尤其是關於西方文化發展演變曆程的幾篇講演,思路貫通、脈絡清晰、雄辯滔滔、文采飛揚,堪稱講演之上品。
說在前頭
講 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上)
一 問題的由來
二 人類初的親代文明
三 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衝突、融閤的時空效應
四 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次大入侵
第二講 文明衝突與文化融閤(下)
五 英雄時代的文明格局
六 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
七 宗教時代的四大文明體係
八 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三次大入侵
九 殖民化浪潮的消退與文明分野的前景
第三講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
一 中西文化的源流傳統
二 “軸心時代”的文化變革
三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 中西文化的現代化曆程
第四講 奧林匹剋競技會
一 古代奧林匹剋競技會的起源
二 古代奧林匹剋競技會的發展演化
三 奧林匹剋競技會與希臘神話
四 奧林匹剋競技會的儀式
第五講 特洛伊戰爭與英雄史詩
一 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
二 特洛伊戰爭的原因
三 “阿喀琉斯的憤怒”與特洛伊城的命運
四 希臘人的生活觀
第六講 希臘神話傳說與悲劇
一 希臘神話的基本特點——神人同形同性
二 希臘神譜的啓示
三 希臘悲劇與命運主題
第七講 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
一 羅馬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二 羅馬人的腐敗與墮落
三 基督教的文化淵源
四 基督教的發展曆程
五 基督教的本質精神與內在矛盾
第八講 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更新
一 1500年前後的世界格局
二 西方文化傳統與基督教背景
三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四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與精神自由的生長
五 英國宗教改革與民族國傢的壯大
六 加爾文的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七 航海活動與實踐領域的變革
第九講 西歐啓濛運動的意義
一 啓濛運動的文化背景
二 英國的啓濛運動
三 法國的啓濛運動
四 德國的啓濛運動
第十講 文化保守主義與21世紀世界文化格局
一 文明衝突的前景與文化保守主義
二 四大文明體係的對壘和泛西方化浪潮的衝擊波
三 中國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衝擊下的應戰姿態
趙林,現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獲得史學學士、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西方哲學、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史,已在中國大陸和颱灣齣版個人學術專著8部、教材2部,發錶學術論文120餘篇。多年來一直主講“西方哲學史”、“西方文化概論”、“中西文化比較”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被學生譽為“武大四大名嘴”之一。在武漢大學的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四年大學期間沒聽過趙林老師的課,就等於沒有上過武漢大學。”2000年榮獲寶鋼教師奬,2003年被評為武漢大學首屆十大“教學名師”,2006年被評為湖北省“教學名師”。2000年8月作為主教練率武漢大學辯論隊在中央電視颱主辦的全國第二屆大專辯論會上奪取冠軍,2001年8月率武漢大學辯論隊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大專辯論會並獲亞軍。此外,曾受中央電視颱邀請齣任數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全國大專辯論會主任評委、評委。
在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次大入侵活動中,亞歐大陸上的幾個親代文明都受到瞭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先來看看亞歐大陸西部的情況,在這次遊牧民族大入侵中,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分彆嚮西南、正南和東南三個方嚮侵入農耕世界。嚮西南方嚮遷徙的那些遊牧民族,包括愛奧尼亞人、阿卡亞人、多利亞人等民族,先後進入瞭巴爾乾半島,進入瞭希臘,摧毀瞭親代的剋裏特文明及其孑遺邁锡尼文明。這些衝入希臘半島的民族,可以分為三次浪潮:次浪潮主要是愛奧尼亞人,他們以一種比較和平的方式,滲透到愛琴海世界,滲透到希臘半島,滲透到小亞細亞和西亞,建立瞭很多泛希臘的城邦。到瞭公元前15世紀前後,從北方又來瞭一支比較凶猛的遊牧民族,他們自稱為阿卡亞人。這些阿卡亞人侵入希臘半島以後,就毀掉瞭剋裏特文明,然後在希臘半島的東北角,在邁锡尼這個地方,模仿剋裏特文明建立瞭一個邁锡尼文明。邁锡尼文明帶有很明顯的模仿剋裏特文明的色彩,所以我們說它是剋裏特文明的一個孑遺。在邁锡尼文明時期,在愛琴海地區發生瞭很多戰爭,比如說大傢比較熟悉的特洛伊戰爭,也就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講述的那場戰爭。根據荷馬史詩的說法,這場戰爭的起因是為瞭一位名叫海倫的希臘美女,希臘人為瞭一位被特洛伊王子透拐的美麗婦女而打瞭十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可以稱得上是“衝冠一怒為紅顔”。特洛伊是小亞細亞的一個城邦,在希臘人眼裏屬於亞洲;而荷馬史詩中的希臘人,都自稱為阿卡亞人,他們認為自己與特洛伊人是不同的民族。這些自稱阿卡亞人的希臘人,就是毀掉瞭剋裏特文明、建立瞭邁锡尼文明的那批遊牧入侵者。再往後,在邁锡尼文明建立瞭幾百年以後,到瞭公元前11世紀左右,從北方又衝來瞭第三支更為野蠻的遊牧民族,他們叫做多利亞人,這些多利亞人摧毀瞭由阿卡亞人建立的邁锡尼文明,整個古代愛琴文明到此滅亡。多利亞人的入侵使希臘半島陷入瞭三個多世紀的黑暗時代中,整個社會似乎又倒退迴瞭一種濛昧野蠻的史前狀態。一直到公元前8世紀,纔在文化融閤的基礎上産生齣瞭一個嶄新的希臘城邦文明,就是我們大傢都非常熟悉的那個創造瞭美麗精湛的藝術作品和哲學思想的希臘城邦文明。這個輝煌無比的希臘城邦文明就是遊牧入侵者與剋裏特本土文化相融閤、相雜交所産生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它是繼剋裏特文明之後的第二代文明,即子代文明。除瞭入侵希臘的這些遊牧民族之外,還有另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也捲入瞭嚮南遷徙的大浪潮,他們進入阿平寜半島,成為羅馬人的祖先;還有一批遊牧入侵者進入瞭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西班牙半島,他們成為高盧人的祖先,而高盧人則是法國人的祖先。由此可見,地中海世界的三個半島——巴爾乾半島、阿平寜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上後來齣現的較高水平的文明,包括希臘城邦文明和羅馬文明,都是北方遊牧入侵者與愛琴海文明相雜交、相融閤的結果。公元前8世紀以後崛起的希臘羅馬文化可以看作是剋裏特文明或者愛琴文明之後的第二代文明形態,它與剋裏特文明之間的中介正是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北方遊牧民族。
往正南入侵的那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越過瞭伊朗高原,進入瞭兩河流域。在此之前,兩河流域的親代文明變換瞭很多國傢形態,從初的蘇美爾到阿卡德,到古巴比倫,到亞述,再到新巴比倫,盡管這些國傢形態在變換,但是它都屬於同一種文明,基本上都屬於閃米特語言係統的文化。但是到瞭公元前600年前後,有一些從北方來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滲透到兩河流域,主要的有兩支:一支叫做米底人,另一支叫做波斯人。當然,在米底人和波斯人進入兩河流域之前,還有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來到過這個地區,比如像赫梯人、鬍裏特人、喀西特人等,他們都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北方遊牧民族。但是他們建立的那些國傢,時間都比較短暫,很快就瓦解瞭,沒有從根本上中斷兩河流域文明的閃米特文化傳統。到瞭公元前600年前後,隨著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入侵,整個古代的兩河流域親代文明就解體瞭。親代文明解體的結果,導緻瞭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也就是波斯帝國的産生。因此,波斯文明可以看作是繼兩河流域文明之後齣現的子代文明,在它與兩河流域的親代文明之間,也有一些遊牧入侵者作為文明形態嬗變的重要中介。正是由於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與兩河流域的閃米特文化相融閤、相雜交,纔導緻瞭第二代的波斯文明的産生。
然後再往東,還有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嚮東南進入瞭印度河流域。這些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北方入侵者,取道伊朗高原衝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毀瞭由那些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後在文化融閤的基礎上,創立瞭一個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吠陀教和婆羅門教為標誌的古代印度文明。這個古代印度文明,初也可以稱為婆羅門教文明,到瞭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從婆羅門教中又以改革的方式産生齣瞭佛教和耆那教,然後到公元4世紀以後,又産生瞭印度教,從而成為一個“宗教的萬花筒”。這個古代印度文明,就是印度的第二代文明形態,它也是北方來的遊牧入侵者與當地哈拉巴文明融閤、雜交的結果。
剋裏特島、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三個親代文明,都在公元前3000紀末期以後的遊牧民族大入侵的浪潮中,以文化雜交的方式蛻變齣新的文明形態,産生瞭希臘羅馬文明、波斯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等第二代的文明。三者發生文明形態嬗變的重要中介,都是來自北方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這些野蠻入侵者與當地土著文化相結閤,産生瞭一批新的文明形態。這是亞歐大陸西邊的這三個文明在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次大入侵和大融閤中發生形態嬗變的基本情況。
這本書的標題——《趙林談文明衝突與文化演進》——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呈現齣如此復雜且常常充滿張力的麵貌?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的群體之間,究竟是怎樣相互影響、相互碰撞,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的?趙林老師這個名字,在一些學術圈子裏也略有耳聞,所以對於他能夠係統地梳理和闡釋這些宏大議題,我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他會從哪些具體的曆史案例或理論框架齣發,來解析文明衝突的根源,以及文化演進的內在邏輯。是側重於政治、經濟因素,還是更深入地探討思想、宗教、價值觀的差異?這本書的副標題“文明衝突與文化演進”本身就包含瞭兩個緊密聯係又相對獨立的視角,這讓我期待作者能夠在一個宏觀的框架下,既展現不同文明之間的緊張關係,又能揭示它們在互動中發生的深刻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當下世界正在發生的種種事件,並且對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有所預判。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那種宏大的曆史畫捲感。作者似乎是一位極其淵博的曆史學傢,他能夠將不同文明的起源、發展、交流和衝突,如同串珠子一般,一一道來。我特彆喜歡他對古代絲綢之路的描述,不僅僅是貿易的路綫,更是文化的交匯點,不同文明在那裏留下瞭深深的印記。還有他對宗教改革時期歐洲的分析,那不僅僅是一場宗教事件,更是深層文化基因的重塑,為後來的啓濛運動和理性主義奠定瞭基礎。而當提到近代的殖民史時,書中又展現瞭那種力量的懸殊和文化的壓迫,以及由此引發的抵抗和反思,令人唏噓。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文明劃分為“好”與“壞”,而是試圖去理解每個文明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閤理性,以及它們在與其他文明互動時所産生的必然或偶然的裂痕。他對於“演進”的解讀,也讓我意識到文化並非一成不變,它總是在不斷吸收、融閤、更新中前進,即使是衝突,也可能催生齣新的文化形態。
評分我一直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感到著迷,尤其是文明之間那種復雜而又微妙的關係。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的探索欲。我喜歡作者在分析問題時那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他並沒有一味地指責某一方,而是試圖去理解衝突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資源、權力、信仰體係的差異等等。我特彆關注他對於“文明優越感”的探討,這種心態是如何産生,又如何導緻瞭偏見和衝突,書中給齣的案例發人深省。同時,我也對“文化演進”的部分深感共鳴。作者並沒有把文化演進看作是一個綫性的、單嚮度的過程,而是強調瞭它的復雜性和多嚮性,既有吸收外來影響的開放,也有固守自身傳統的韌性。他對科技發展在文化演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進行瞭深刻的分析,這在我看來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現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也必然深刻地影響著不同文明的互動和融閤。
評分從書的標題就可以看齣,這是一本關於宏大敘事的著作。我一直覺得,要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必須擁有一個足夠廣闊的曆史視野。而這本書,正好為我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作者在書中描繪瞭不同文明之間從最初的隔閡、到接觸、到衝突、再到融閤的漫長過程,這種宏大的時間跨度,讓我對人類文明的變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文明衝突”的解讀,並沒有將之簡單地歸結為某種單一原因,而是從政治、經濟、宗教、意識形態等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衝突的復雜性。而對於“文化演進”的論述,則展現瞭文化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即使在激烈的衝突中,文化也總能找到新的生長點,不斷地發展和演變。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但字裏行間又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讓人在閱讀中受益匪淺。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很多觀念,其實都是在曆史長河中,在無數文明的碰撞與融閤中形成的。作者在書中細緻地梳理瞭不同文明在政治製度、社會結構、哲學思想、藝術審美等方麵的異同,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藉鑒、甚至相互否定的過程。我特彆喜歡他對近代以來全球化進程的描述,科技的進步極大地縮短瞭時空距離,使得不同文明的接觸變得前所未有的頻繁,這既帶來瞭閤作與繁榮的機會,也帶來瞭新的摩擦與挑戰。書中對於“文化衝突”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真正的衝突並非源於錶麵的差異,而是源於深層價值觀的對立,以及對自身文化地位的擔憂。而“文化演進”,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在動態平衡中不斷尋求突破的過程,它需要開放的心態,也需要堅守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