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的小黄书
定价:38.8元
作者:金亨子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7157965
字数:1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本外表萌萌哒的书,骨子里啪啪啪的书,超有料。
《爱的小黄书》,“以科学的态度,麻辣手腕解——析关于爱与性的奇妙定律和有趣实验,书中的主题范围非常广,涉及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以及隐秘的卧室中的啪啪啪…
作者作为韩国、流行的科普作家,将有关爱与性的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学、社会学……一幅全景图一样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目录
作者介绍
金亨子,在韩国被誉为“国民科普作家”的超人气作家,同时在《中央月刊》《朝鲜周刊》《事实期刊》等韩国杂志开设专栏,担任韩国大电视台KBS《科学纪录片》的制作顾问,其作品被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指定为“科普图书”。
文摘
2秒定律: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
与人初次见面产生印象,通常只需要2秒。也就是说,刹那间就可以产生印象。这时,我们脑中的多巴胺与后叶催产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等荷尔蒙喷发出来,使我们在对方身上感觉到好感,这个过程大概只需要50秒。
200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专业亚历山大·托多洛夫教授所在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即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脸,然后对其魅力值、好感度、信赖度和攻击性等方面进行判断所花费的时间不到2秒。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PaulJ。Whalen也曾经发表言论说,“人类的大脑能够在0。017秒的瞬间里判断出自己是否对对方有好感或者对方是否值得信赖”。
那么,我们对如此“仓促”的印象应该抱有多大的信赖呢?
2008年,美国塔夫斯大学心理学研究小组曾经发表过有关“在我们根本无法意识到的瞬间里,仅仅是看到了对方的脸,也可以非常正确地预测对方的特征”这样内容的论文。也就是说,我们在职场上认识一位新人时,根据大脑在短暂的2秒钟里产生的印象,也会影响将来的职场生活。
那么,初次见面会让我们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陷入爱情吗?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小组通过“衬衫实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研究小组让女带有男性体味的衬衫,大部分女性偏爱的都是与自己有着较大基因差异的男性的体味。这就是初次见面判断一个男人是否成为与自己相配的伴侣的直觉。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是可以陷入爱情的。通过实验证明,气味等要素可以起到判断对方是否与自己相配的重要的信号作用。
如何知道他是真心爱我,还是只想玩玩
究竟什么方法才能搞清楚对方到底是不是真正爱自己?
德国MaxPlanckInstitute人类行动学研究中心曾发表过相关内容,据了解,无论男女,如果遇到喜欢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就会本能地想要多进行对视。此外,英国伦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肯努特博士表示,不管是多么有魅力的人,如果他的眼睛不看对方而看向其他地方的话,对方的脑中不会发生任何反应。因为在对视的过程中,大脑奖赏中枢活动就会变得活跃起来。也就是说,大脑的火花必须溅起来才行,要不然的话,即使自己是公主或者王子也没用,高傲地看着他人,对方是不可能感受到自己的美丽的。
肯努特博士研究小组以男女各8名,共16名为实验对象,给了他们40幅看向前方或者侧面的陌生人照片,然后用fMRI(功能性成像)装置对他们的脑血流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测试结果显示,如果照片中非常有魅力的脸庞正对着自己的眼睛,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奖赏中枢每秒钟跳动的次数都会急剧增加。相反,没有直视对方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在说谎,或者是不重视对方。
据说,女性仅仅通过看一看男性眼睛转动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根据英国斯特灵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如果男性能与女性进行长时间对视的话,那么可以说是这位男性想要让这位女性做自己一辈子伴侣的信号;如果男性的视线总是从女性的脸上移动到身体上的话,那么他很大可能把对方当作“暂时交往一下,玩一玩”的对象。
日本东京大学的汤姆·克里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10名男女模特穿上内衣,然后让男性确定魅力评价标准,实验结果显示,想要建立稳定关系的80%的男性都选择了脸作为判断标准,想要维持短暂关系的40%的男性主要对模特的身形条件进行了评价。
为什么男人对漂亮的女人很亲切?
如果跟一个大家都觉得非常有魅力的女性面对面地坐谈,男性通常会不知不觉地比平时话多,精神也会饱满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专业的詹姆士·罗尼教授对这一现象做了说明——这是因为素与皮质醇激素增加了的缘故。
男性荷尔蒙素除了具有生殖功能之外,还可以增加,能够激发让男性更加努力地寻找女性的活力。皮质醇激素的作用是把那些因为压力而失去均衡的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恢复到正常状态,具有消除压力的作用。这就是没有了压力的男性在“魅力女”面前不得不变得活泼的理由。
这一结果对以149名18~24岁的男生为实验对象的罗尼教授研究小组的研究起了帮助作用。参加实验的女生都是实验之前男生参与的满分为7分的好感度调查中平均得分为5。83的相对比较有魅力的女生。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之前提取了实验对象的唾液,对里面含有的荷尔蒙分泌量进行了测定,然后让其中部分男生与女生进行对话,而剩余的男生则与男生进行对话。
实验开始20~40分钟之后,研究小组对与女生进行对话的男生唾液中的荷尔蒙分泌量进行了测定:素的分泌量增加了14%,皮质醇激素增加了48%。相反,与男生进行交谈的男生唾液中,这两种荷尔蒙的数值分别比开始的时候减少了2%与7%。罗尼教授表示,男性在遇到有魅力的女性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荷尔蒙作用,就是因为脑会刺激内分泌腺分泌素以及皮质醇激素。
……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故事线索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时而松散,时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迫使读者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中跳跃,去拼凑出一个完整却又充满留白的图景。开篇的处理尤其大胆,直接抛出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场景,没有冗长的背景铺垫,仿佛直接将我们扔进了故事的核心风暴之中。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和情绪冲击力,让人在一开始就完全被吸引住,无法自拔。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让每一个角色都显得立体而真实,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微小胜利,都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更不用说,那些充满哲思的旁白,它们不喧宾夺主,却像深海中的暗流,不动声色地推动着主题的深入,引发读者对存在、选择与命运的无尽思索。尽管结构复杂,但逻辑脉络始终清晰可见,这得益于作者对节奏近乎完美的把控,高潮与低谷的转换自然流畅,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和惊喜。
评分从主题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善恶二元论,相反,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道德的灰色地带,在那里,所谓的“正确”和“错误”变得模糊不清。故事探讨了记忆的不可靠性、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以及个体在巨大社会结构面前的无力感。我看待角色的视角随着情节的推进不断地被重塑,昨天还深感同情的人物,今天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揭示而变得面目可憎,这种动态的、不断修正的共情过程,是阅读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似乎在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些我们更愿意回避的人性阴暗面。这不仅仅是一部情节驱动的小说,更像是一次哲学上的探险,它提出的问题比它给出的答案更有价值。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中一些既定观念产生了动摇,这正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的力量——改变读者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部小说的世界构建能力令人赞叹。作者构建的世界不仅宏大,而且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从城市街道的布局、不同阶层的生活习惯,到那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微妙的权力结构,一切都显得如此真实可信,仿佛作者是那个世界的土著居民,对其中的一切了如指掌。这种沉浸感是很多科幻或奇幻作品梦寐以求的,但在这里,它被用在了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夸张或隐喻的投射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小地方和大背景关系的方式。宏大的历史变迁总是通过某个小人物最私密的经历来体现,历史的洪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某扇紧闭的门、某一次匆忙的会面。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庞杂的信息量变得易于消化,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去细细品味那些环境描写,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背景装饰。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展现了一种成熟作家的老辣和自信。它完全不急于取悦读者,而是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步伐推进,该慢则极尽详述之能事,该快则如疾风骤雨,毫不拖泥带水。最精彩的是,它懂得如何运用“留白”的艺术。很多重大的转折点和情感爆发点,作者选择不直接描写,而是将其置于文字的边缘,让读者通过上下文的推断和自身的情感经验去完成最后那关键的一步。这种“参与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互动性和回味价值。我经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下意识地回顾前文,试图捕捉那些之前被忽略的细微线索,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满足的瞬间。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试图把所有东西都嚼碎了喂给你,而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最后的润色和点睛之笔,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和探索性。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盛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张力。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仅仅是为了细细品味某一个词语的精确用法,或者某一句排比句带来的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作者似乎对词汇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也没有一处平庸的表达。尤其是那些描写环境和氛围的段落,简直如同油画般浓墨重彩,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潮湿的泥土气息,或者感受到午后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暖意。这种对文字的极致打磨,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美学的朝拜。更难得的是,在保持这种高雅语境的同时,作者又在关键时刻穿插了极富生活气息甚至带着一丝诙谐的对话,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有效缓解了叙事的沉重感,更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聆听一首经过精心谱曲、反复打磨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