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传习录(线装本)
定价:350.00元
作者:(明)王守仁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01116427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
开本:
商品标识:23989137
编辑推荐
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和政治家王阳明(守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王阳明是大儒,创立了阳明心学。钱穆先生开列的中国人必读的7本国学经典,其中就有《传习录》。 二、版式疏朗悦目,仿宋体竖排,有栏线界格,层次清晰,读起来不累,不伤眼睛。
三、宣纸印刷,手工装订,绫面绫签,定价亲民。值得收藏,值得拥有。
内容提要
《传习录》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此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在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门人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而使王学体系更趋齐备。
更贴心的是,此线装本在书前配有钱穆先生的导读,提纲挈领,字字珠玑。
目录
传习录序 徐 爱
上卷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启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黄以方录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就是一剂猛药,直击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与迷惘。它不像有些哲学著作那样高悬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实践精神。读进去后,我才明白“知行合一”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尤其是在描述心学的修养过程中,作者那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和功夫的下达,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平日里的种种懈怠和虚妄。我常常读到某个段落,会立刻合上书本,站起来在房间里踱步,试图将书中的道理与我当下的境遇对号入座。它不是教你如何做给别人看,而是教你如何真正地成为一个“诚”的人。这种对个体生命主体性的强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何等的振聋发聩!它提供了一种向内求索的强大力量,让人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并有勇气去革除旧习,重建自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哲学思辨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理想人格的行动指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因为它所讨论的“心性”问题,是永恒不变的人类课题。比如,当我在面对工作中的重大抉择或人际关系中的摩擦时,我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些论述,那些关于“格物致知”的实际操作方法,总能帮助我迅速厘清头绪,锚定自己的价值坐标。它教会我,外物的纷扰都是暂时的,真正需要用心打磨的,永远是那个不被外物所动的内在定力。这种实用主义的智慧,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书架上那本磨损最快、被翻阅次数最多的书之一。它不是用来供奉的,而是用来“用”的,用在生活的柴米油盐和事业的起承转合之中。
评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不仅是对前代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在思想路线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河流。它所强调的主体能动性,对后世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的道德观念之中。阅读它,不仅是了解一家之言,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窗户。通过理解其中蕴含的对“性”与“天理”的独特诠释,我们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看待“道”的。可以说,这本书是理解明代思想脉络,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发展脉络的绕不开的关键节点,其重量不言而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拿到手里就让人感觉很舒服,中华书局的版本一向是值得信赖的,尤其是对于这种经典古籍的整理和出版,他们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内文的排版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注释和原文的区分也很到位,对于我们这些平时需要对照原文细读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极佳。尤其是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旁边的注释往往能迅速点明要害,让人不至于在浩瀚的古文中迷失方向。光是翻阅这本实体书的过程,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质感。这本书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便于携带和随时翻阅。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质载体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和敬意,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正是老牌出版社的底蕴所在,让人愿意为之买单。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他的学说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易近人的语气和生动的对话方式。这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篇冷冰冰的学术论文,更像是在听一位智者与你促膝长谈,没有丝毫的架子。他善于用最朴素的日常经验来譬喻高深的道理,使得那些听起来玄之又玄的“心即理”、“致良知”变得触手可及。举个例子,他谈到学习的关键时,那种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态度,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具说服力。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截了当,反而蕴含着最深的智慧。它避免了繁复的辩证和冗余的引证,直奔主题,直击核心。这种沟通的艺术,使得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望而却步,这一点是许多古代典籍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它能跨越时空依然保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