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学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海洋的摆渡人,她使古老的诗词获得再生。她是才情纵横四海的大家,在颠沛流离中写下慑人心魂的诗篇。她是深具弱德之美的大家闺秀,坚忍支撑一个家庭。94岁的叶嘉莹先生用诗词来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离死别、台湾的白色恐怖、海外的丧女之痛……在多舛的命运中,以诗词创作、研究蜚声国际;在国难家愁面前,一份“士”的情怀与担当。在与诗为伴的沧桑岁月中,历练成美丽的星光。叶嘉莹的文字真诚、深隐、雅致!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20世纪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9年归国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2016年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
叶先生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在台湾大学的时候,是叶先生的旁听生,叶嘉莹先生在古诗词方面的教诲真的是为我启开了一扇门,让我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我想叶先生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
——白先勇
人的一生里面,我发现很多东西是延续的,叶老师在使我们的诗词延续的同时,叶老师自己关于族群的记忆也都是延续的。
——席慕蓉
叶先生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她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她的学术成就也确实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冯其庸
叶先生极大的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幼稚园的小朋友她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
——汪荣祖
叶先生不是把自己研究的对象作为自己在社会上挣得名声、职位和高升的台阶,而是我研究它,它就是我,物我是合一的……她近年所讲的以及她所写的东西,我读的时候似乎感觉到,比如说要谈赋,她所描绘的意境和她的感受,其实不是在谈赋谈诗,而是在谈自己。我想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如此,也都应该有想象!
——许嘉璐
叶嘉莹教授少长京华,承家学而结缘诗词,就学于诗词名家,得真传而登堂入室……读叶教授的诗词作品,能感受到横溢才情、浓郁乡情、报国心志、深邃思致;能感受到寓意高远、章法缜密、辞句华美,进而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意象和境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
——郑欣淼
在长期的词学批评实践中,叶嘉莹先生已经构筑起超yue前人的严整词学体系,并能在传统的词学理论中“别有开发”,赋予中国古典诗词以鲜活的生命力。
——陈洪、张红
叶嘉莹“兴发感动”理论,其意义是使文学回到了“人学本位”, “影响了不止一代学人和青年学生,堪称厥功甚伟”。
——邓乔彬
叶嘉莹词学理论是以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词学融合,建立了一个适合现代人理解与阐释的词学理论框架。
——安易
叶嘉莹先生对辛弃疾的研究与定位,“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稼轩其人其词zui崇高,也是zui准确的文学史定位”, “深得稼轩之词心”。
——刘扬忠
叶先生对诗词的阐述,就是一种由衷的对生命的感发、体验和赞美
——吴晓枫
部分目录
代 序
?镜中人影
篇
?二十年间惆怅事
我母入殓的时候,是我人生痛苦的时刻,入殓以前,要见人后一面,因为一旦放在棺材里边,钉子一敲下去,就永远见不到母了。
第二篇
?潮退空余旧梦痕
我现实的生活很压抑,我梦想着有能脱离这些枷锁和苦难,自由自在地生活……我的诗词是我身的感情和经历。
第三篇
?鹏飞谁与话云程
我到了加拿大,查着生字讲中国诗,我心里知道自己的痛苦,诗里有那么丰富、深刻的内涵,可是我的英文一时说不出来……本来我是飞在天上,现在只能趴在地上爬行。
第四篇
? 骥老犹存万里心
我命运坎坷,饱经忧患,平生从来未曾萌生过任何成名成家的念头……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
附?录:我的台大公开课
?神龙见首不见尾
——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现的美感特质
??陈曾寿词中的遗民心态
镜中人影
我是1924年生人,是在北京一个大的四合院里关起门来长大的。我的祖父比较保守,他说:“女孩子就是不能让她到外面的学校去读书,一到外面读书,女孩子就都学坏了。”可是女孩子也要读书,读什么呢?读《女诫》,学三从四德,因此对女子的教育是“新知识、旧道德”。我的祖父没有想到我会到欧洲、美洲,在中国各地到处乱跑。家里人也都没有预想到,我会过这样一种生活。但不管过怎么样的生活,我所保留的还是新知识与旧道德。
我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讲我自己的诗词,我说那是“镜中人影”。为什么叫“镜中人影”?我觉得这个题目是我教书七十多年来难讲的一个题目,之前我从来没有讲过。我教书虽久,但我向来所讲授的是古人的诗词。古人死无对证,就由着我“信口雌黄”,我可以随便发挥。现在有朋友提出来:“你现在九十多岁,我们只听到你讲古人的诗词,你什么时候也讲一讲自己的诗词吧。”其实自己的诗词是佛曰“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现在西方有很多现代的理论,例如,诠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等。当我讲古人的诗词,我就通过语言符号给它种种的诠释。在诠释中,就有我作为读者的接受,我有很多诠释的自由。现在讲自己的诗有几点难处:
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篇章中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精致庭院,每一句诗,每一个词,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有些学者那样显得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个人的体悟。读她的书,就像与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内心澄澈的长者促膝而谈,她用诗词的语言,描绘她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映照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可能经历过的欢喜、忧伤、迷茫与顿悟。我特别欣赏她对于诗歌意境的解读,那不仅仅是对字面意思的解释,更是对诗人当时心境的深切理解,以及诗歌如何触动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解读,让我对很多曾经熟悉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更深远的风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慰藉。
评分读《沧海波澄》,我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阅读体验,而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而诗词,则是她对抗命运、寻找自我的精神支柱。我惊叹于她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力量,以及她如何将生活中的苦痛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她笔下的诗词,不再是冰冷的书本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的热度,带着她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每一次对诗句的品味,都如同一次心灵的探索,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内心的平静是否依然如初。书中那些关于“澄”的思考,让我领悟到,即使身处“沧海”的波涛之中,只要内心保持一份清明与澄澈,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注解。
评分《沧海波澄》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诗意的向往,也折射出我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迷茫。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力量,它不强求,不压迫,而是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引导着读者去感受诗词的美,去体悟人生的哲理。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厚的学养与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她对古典诗词的讲解,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个人的真切感受,这种结合,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生动。书中关于“波澄”的意境,更是让我深思,在人生的洪流中,如何才能保持一份清醒与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发,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沧海波澄”。
评分《沧海波澄》这本书,初次翻开时,我脑海中闪过的是那份久违的,在喧嚣尘世中寻觅一片宁静的渴望。叶嘉莹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而坚毅的力量。我一直相信,文字是有温度的,而好的诗词,更是能穿越时空,与读者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沧海波澄》从书名开始,就透着一种澄澈与辽阔,仿佛能将我们带入那无垠的沧海,感受其波涛的起伏,却又能最终归于一份宁静与清明。我尤其期待,在先生的笔触下,那些古老的诗句将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它们与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将如何交织,形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或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品味诗词的意境,更是在感受一种人生智慧的传承,一种在困顿中依然能保持清醒与诗意的态度。这种期待,让我在阅读前就充满了欣喜与敬意,仿佛已经提前窥见了那片波澄大海的壮丽风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秋日午后,一杯温热的清茶,伴随着窗外飘落的叶子,静静地品读。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淡泊而隽永的美感,它不像那些激昂的文字那样瞬间抓住你的眼球,而是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你的内心,滋养着你的精神。我尤其喜欢她对于人生起伏的叙述,那些经历,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却又带着一种豁达的从容。她用诗词串联起自己的人生片段,仿佛在诉说一个早已注定的故事,而我们,只是有幸成为故事的倾听者。这种倾听,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书中对诗歌的解读,更是妙不可言,她总能从最细微之处,挖掘出诗歌的深层含义,让人拍案叫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