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套装全2册)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墉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人性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
  • 自我认知
  • 人际关系
  • 情感
  • 思维模式
  • 影响力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常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63496
商品编码:2176527636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洞明世事前,先要经历世事。
  身边人的故事,带你穿越人性的黑暗与丑陋,学会以爱与善意驾驭生活。

内容简介

  为人处世,不得要领往往南辕北辙,借力合力则游刃有余。刘墉以身边的小故事和古今实例,像一把手术刀,切到了人性深处的毒瘤,却也能让你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全书故事辛辣,如同疫苗,种下去会令人肿痛、发烧,却有助健康。人性常有贪婪自私、急功近利、喜新厌旧、猜忌犹疑,误会冲撞比比皆是,令人莫衷一是。《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的目的不只是要人知道人性的“丑”,更多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能有“谅解”,少生气,多和气,达致人际普遍的安稳与从容。这是一部兼具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的力作。

作者简介

  刘墉,*画家、作家、演讲家。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号梦然。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诺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出版作品九十余种。其中《萤窗小语》《我不是教你*》《靠自己去成功》等引发*风潮,其作品在中国大陆销售超过千万册。据*大的连锁书店“金石堂”统计,刘墉为近二十年来**书作家之冠。刘墉曾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举行近百场巡回演讲,并透过义卖有声书,为慈善团体募得台币千万元,以版税收入在大陆捐建四十余所希望小学。

目录

十三周年版前言 
辛辣与回甘

前 言 
由*到超人

*章 
股市名嘴换人做 

我们一生都在选择,就像买股票。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一定要知道,当你的选择正确时,千万别“秀”给那些选择错的人看。 
人性就是这么妙!像失火,你会先冲出来,再冲进去。所以,失意人前,千万别说得意事。 

第二章 
扮老母鸡的大男人 

一个人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常常没别的原因,只因为“闲得发慌”,怕人觉得他闲、他没用。他没用,他没地位,他就得滚蛋。你说,他怎能不表现得“不闲”一点,“有用”一点? 

第三章 
小火锅里的革命 

在一个团体里,你不是不能发表跟主管相反的意见,只是发表前你先要想想主管有没有接受指摘的雅量和本钱。然后,你就可以决定“说”还是“不说”,或者“怎么说”。 

第四章 
老周的新老婆 

人都追求感觉、追求新鲜、追求变化、追求质量。婚姻也一样,当你不能再用“性”去爱,就该用“情”去爱、用思想去爱。人可以老化,但不能腐化;婚姻可以老化,但不能腐化。 

第五章 
无耻老豆的“恩情” 

漂亮的女人容易见到男人龌龊、卑鄙,像馋*一样的丑态。但是,女人不会说,她们不对朋友说、不对父母说,更不对丈夫说。如同老窦讲的:“怕对你不好,我怕什么?” 

第六章 
未来总裁夫人的内交

如果你够了解人性,应该知道夫人这时候的笑容里已经带有疑惑和怒火。她怒的是—“你为什么说实话?你为什么不跟别人一样撒个小谎,让我高兴?你太不懂女人心理了! 

第七章 
谢不杀之恩

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它一亮一灭,你就会注意到。“人在福中不知福”,只有当某一天,把你从福里拉出去,你才懂得。“失而复得”,使你知道“惜福”。 

第八章 
良心被*吃了 

在这个时候,“面子”比“里子”重要。他若不翻脸,他就面子里子全输了,他就再也难翻身。凡是会伤人自尊的,都是“揍”,都是“痛”,都是“讽刺”。 

第九章 
猪八戒,笨死的! 

托关系就是卖人情、卖面子。面子卖给谁?卖给我*尊重的人、对我*有好处的人、有一天我有求的人。所以,你不但不能随便托人,而且不能随意揽事。 

第十章 
我们不认这个好朋友 

我们常骂一个人发了,就眼睛长在头顶上,再也不认老朋友。其实这句话不全然正确,有时候,也可以说“当一个人发了,老朋友就不再认他”。“不在同一个*”,这句话可以解释一切。 

后记 
人性的*与天堂

精彩书摘

  老周的新老婆 
  如果你不希望另一半有一天因为“想通了”而离开你,你就要想想“你是不是该做一点改变” 。 
  请今天就改,不要等! 
  不知是否早上那碗泡饭,用了昨晚的剩菜,不大新鲜,老徐下午一直胃不舒服,偏偏晚上还有应酬。 
  应酬在老周的新园举行。 
  “新园”,多俗气的名字,也只有老周那个俗气的太太取得出来。 
  “愈来愈年轻了!”虽然看不起周太太,老徐进门的时候还是奉承两句。这女人,老徐早认识,以前她在台上唱戏,老徐和老周总坐在台下,老周一开演就睡着,还打呼,每次都是老徐把他踢醒。 
  谁能想到,这女人居然成了老周的太太,据说她是先去找老周拜师学画,学着学着,就学到床上去了。 
  哼哼哼!老徐看着那女人弯腰拿拖鞋,露出里头穿的黑色蕾丝的内衣,暗自笑了几声。 
  “您笑什么啊?” 
  “他笑你这家布置得真漂亮!”还是徐太太聪明,接了话。 
  那女人也笑笑:“我不懂得布置,还得徐老师、徐师母指点。”说着过来,为老徐解开毛衣扣子,“您的扣子扣错了,上下差了一个,我给您扣好。” 
  “他啊!老扣错。”徐太太抢上前帮丈夫扣。 
  女人赶快让开,却又笑说:“对了!我*近给周老师买了两件毛衣,他嫌多,我就送一件给徐老师吧!”没说完就跑了进去。 
  看那女人一扭一扭地一溜烟不见了,老徐又哼了一声。 
  “就是会花钱。”徐太太也哼了一声,“也不知道老周有多少钱好让她这么花。” 
  “不过他*近的行情不差哟!”老徐看看四周墙上的画,居然全是老周的新作,每一幅都装了上好的雕花金框,天花板顶上的射灯把柔和而均匀的光线打在画上。 
  老徐点了点头,心想,这老周自从老妻上了天国,就要死要活的,原本猜他遇上这年轻女人,搞几下,非死不可,没想到居然愈活愈壮,连作品都枯木逢春,有了新意。 
  正想着,周太太果然拿了件毛衣出来,一边跑一边叫:“您试试,可别见外哟!” 
  徐太太一把接过来,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嗯!日本做的,我们老徐不穿日本货。” 
  “谁说我不穿日本货。”老徐一把将毛衣抢过来,好轻好轻,老徐吓一跳,“这是什么料?” 
  “纯开司米羊绒!”周太太笑着,一脸媚相。 
  “很贵吧?” 
  “不贵不贵?才三万块。” 
  老徐又吓一跳,徐太太更倒抽口凉气。“什么?这么一件毛衣,要三万块钱?你呀!真买得下手。”徐太太摇着头指指老徐,“瞧!我们老徐身上这件,才三百块,穿十年了,还不是好好的?又不容易脏,洗都不用洗。” 
  正说着,老周出来了,乍见还以为是老周的大儿子呢! 
  “你可穿得真年轻。”老徐上去拍拍老周。 
  “她买的!”老周指指太太。 
  “头发也染了。” 
  “她染的!”老周又指指太太。 
  那女人又媚媚地、得意地笑了,歪着头,看着老周,还过去摸摸老周的脸:“本来就很年轻嘛!对不对,周老师?” 
  听她叫周老师,就觉得恶心,老徐心想:“幸亏我不是你学生,否则同学变师母,怎么改口?” 
  好像看出老徐心事似的,老周笑笑:“我现在不教学生了。” 
  “为什么?”老徐一惊,“那*起码是个稳定的收入啊!” 
  “因为买画的人太多,她又一天到晚不闲着。”指指那女人。 
  那女人又媚笑着缩缩脖子:“周老师的意思是我总给他安排画展。” 
  “是啊!下个月巴黎展览。”老周摊着两只手,“明年初纽约又谈好了。” 
  “怎么安排的?”老徐瞪大眼睛,却见那女人跑进去又跑出来,抱着两本大书。 
  “你瞧,我这太太还配合画展,要人家出了两本画册。”老周把画册接过来,交给老徐,又被徐太太抢过去看。 
  “人家是给我看的。”老徐再一把抢了回来。 
  “印得可真精美啊!”一边翻,老徐一边点头。 
  “瑞士印的。”周太太把茶放下,“为这画册,我们还去了趟瑞士。” 
  “什么?你们去了瑞士?” 
  “是啊!您不知道啊!”那女人居然一屁股挤在老周旁边,伸出细细的手臂,勾着老周的脖子,“我们还去了马特杭峰呢!” 
  “我写生写了一堆。”老周也真老不羞,亲了亲年轻太太的嫩脸,“太阳大,风也大,她在旁边给我撑着伞、扶着写生本,才画成的。”这时女人又一溜烟跑开了,再出现在门口。 
  “看!”女人举着一张画,正是马特杭峰。 
  老徐一下子站了起来,慢慢走过去,上上下下细细地看。“真好!真好!”转身看着老周,“是我见过的你*好的作品。” 
  正赞美呢,突然暗叫一声不好,胃又疼。所幸,疼一下,就过去了。 
  晚饭是那年轻女人做的。这戏子除了演戏,居然还会烧菜,尤其那道排翅,整整一排,一点也没煮散,却又入口即化,鲜极了。 
  “你在哪儿学的啊?”老徐笑问。 
  “我上烹饪班,跟傅培梅学的。”那女人又娇滴滴地偎到老周身上,“而且,我要老师带我出去吃。” 
  “她只要吃一次,回来就能做了。”老周嘿嘿嘿地笑,嘴里的黄牙不见了,换成雪白的。 
  “你还镶了新的假牙?”老徐指着老周。 
  “是假的,也不是假的。”老周张开嘴,用手捏着门牙做摇动的样子,“这是植牙,很舒服,很结实,”又笑笑,“也很贵!” 
  “赚了,就要花嘛!”那女人又把手伸过去,摸了摸老周的脸,那脸居然红了,白里透红。 
  饭后大家到客厅喝茶,女人跑前跑后,捧出成套的茶具,跪在地上为老徐倒茶,徐太太一把抢过茶壶:“我来!我来!”又瞪了老徐一眼。 
  接着,那女人又端出一大盘水果,有葡萄、芒果、草莓,还有樱桃。每块芒果都切得整整齐齐,还在上面各插了根牙签。 
  老徐吃了一块,看看老周:“真甜,你太太可真会买。” 
  “她啊,下午先削好、切好,套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冻着,晚上吃,就特别甜了。” 
  “可真麻烦。”徐太太放下牙签,过去拿葡萄,“这是什么葡萄?”放进嘴里,“哦,意大利葡萄!” 
  “意大利葡萄?”老徐也拿一颗放进嘴里,唰!一下子,好像回到了童年,“这不是咱烟台葡萄吗?天哪!”转头看那女人,“你在哪儿买的?” 
  女人还没答话,徐太太说了:“菜场就有,太贵了,我是不买这种葡萄的。水果嘛!有的吃就成了,想当年连西红柿都吃不起。” 
  “哈哈哈……”老周笑了,倾过身拍拍老徐,“老徐啊!你的画价比我高得多,又有那么多收藏,咱们都这个年岁了,存着干吗?拿出来,花啊!” 
  “是啊!人生在世,能享受总要享受享受。”那女人又媚媚地笑了。 
  “总要享受享受。”在车上,徐太太咬着舌尖,学那女人娇滴滴的声音,“她迟早把老周搞破产。” 
  老徐没说话,又胸口疼,回家就睡了。 
  他这一睡,就没再起来,心肌梗塞,进了医院。 
  “胆固醇这么高,为什么不早检查,吃药?”医生问徐太太。 
  “都怪他啊!专爱吃大肥肉。” 
  老徐在医院又拖了一阵,老周夫妇去看了两回,但是没能参加老徐的丧礼。 
  因为老徐出殡那天,老周正带着太太在巴黎。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先让我们做个有意思的假设吧! 
  如果老徐回家之后,没有心脏病发,却表现得特别暴躁,或者隔两天,突然离家出走,你会诧异吗? 
  他为什么脾气暴躁? 
  因为跟老周比起来,他发觉自己太可怜了。 
  老周的“少妻”虽然会花钱,但是也会赚钱。她把老周的作品用*好的方式陈列,她为老周安排画展、出版画册,推向国际。于是老周的画价提高了,作品进步了,收入增加了。她再用这些钱改善生活,让老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再拉着老周出去旅行,使原来已经“来日无多”的老周,又枯木逢春、充满生气了,不是吗?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老徐的老妻也不差啊!她跟着老徐一起吃苦、受罪、打天下,一路行来,老徐成名了,她还继续帮着老徐省钱,连贵一点的衣服、水果都不舍得买。那是她的美德啊!老徐岂能不感念呢? 
  难道男人有一天发了,就能把当年的糟糠妻遗弃吗?难道一个女人老了就活该走人吗? 
  这些话都没错,但是为什么得意的中年男人遗弃老妻、另娶年轻女人的故事总是上演呢? 
  话再说回来,许多妇人,守着丈夫二三十年,不是也把头一甩,离家出走了吗? 
  为什么? 
  他们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当你细细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因为—他们的另一半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半。 
  他们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可能是他们自己变了,于是看另一半不再顺眼;也可能是另一半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就触及了人性*重要的一部分—爱。 
  男女之爱,很妙!无论你怎么说“爱是无条件的”,年轻时的“爱”还总是跟“性”有关。 
  否则,你们为什么由拉拉手到搂搂腰,到拥吻、抚爱,然后上了床? 
  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就因为这本能,使男女可以相悦,使君子可以好逑,使种族能够繁衍。 
  如果人人都追求柏拉图式的爱情,都只要心灵,没有肉体,这世上还有人类存在吗? 
  所以,年轻人的爱往往是带有“性驱迫”的。 
  他们目光交流、含情脉脉,他们倾心交谈、彻夜不眠。他们终于像是干柴烈火,突破*后的防线,他们翻腾、疯狂,达到高潮。 
  然后呢? 
  然后,他们睡着了,睡得很熟。 
  请问,他们怎么不继续一直聊、一直聊,互诉衷情,聊到天亮? 
  性爱、性爱,男女*先的相处需要“性”,后来的相处需要“爱”。所以有人说,一对男女在做爱之后,还能彼此爱怜、百般温存的才是真爱。 
  我们更可以引申—只有当一对夫妻,有一天成了“无性夫妻”,还能彼此扶持、相顾深情的才是真爱。 
  恕我讲一句很俗的话: 
  据说应召女郎往往在办事之前,先收钱。 
  那男人就在眼前,跑不掉,她何必先收钱呢? 
  应召女郎的道理很简单— 
  “男人下面硬的时候心就软,下面软的时候心就硬。当他办完了事,会立刻变得小气,会马上后悔花那么多的代价,甚至立刻觉得眼前的女人不够美。办事之前,则恰恰相反。” 
  夫妻之间,虽然不这么现实,但你如果细细想想,不也差不多吗? 
  她温柔得像只小猫,偎在你身边;他体贴得像只小*,在你旁边打转;她露出*娇媚的笑,把菜端上桌;他以*勤快的动作,把碗碟拿去洗。 
  你们把灯调暗,把音响打开。 
  你们…… 
  在恋爱时期,也可以说在新鲜时期,两个人的精力都特别好,吃完饭可以去跳舞,跳完舞可以去PUB(酒吧),PUB回来还有用不完的精力。 
  但是,当有一天,他们倦了,因为上班倦了,因为对另一半倦了,因为对“那件事”倦了的时候,怎么办? 
  原来切得细细的水果,现在成了“喂!”一个苹果迎面飞来。 
  原来蹲在浴缸边帮你搓背,现在已经早早去睡,并传来鼾声。 
  原来的“三菜一汤”,现在是微波炉里端出来的“三盒一杯”,还撂下一句话:“人家丈夫都有应酬,只有你天天回家吃饭,把我都累死了!” 
  原来的饭后依偎、音乐欣赏,成了督促孩子做功课,以及打骂哭喊。 
  原来的柔声细语,成了河东狮吼。 
  男人也一样。原来靠在太太背后,对着耳朵吹气;现在鞋子一摔,倒在沙发上就看报。 
  原来说东说西,向太太报告外面的一切,现在眼睛越过老婆肩头,盯着电视一动也不动。 
  原来帮着摆碗筷、收桌子;现在两杯酒下肚,歪在椅子上已经睡着,且发出杀猪似的声响。 
  原来*时,一定躲到浴室,或说对不起;现在大咧咧的,还好像以“豪放”为得意。 
  原来假日拉着太太看电影、爬山;现在假日不是睡大觉,就是背着球袋消失。 
  ……


前言/序言

  十三周年版前言 
  辛辣与回甘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是我继《我不是教你*》之后写的另一本“辣书”。《我不是教你*》谈怎样看破“*点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是建议大家由别人的卑劣来想想自己。 
  正因此,书里每篇文章分为“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和“你不能没有的谅解”,一个是不能不知道的,一个是不能不检讨的。当你用同理心去想,许多愤恨都可能平复。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触及人性,书中许多文章,像是《老周的新老婆》,在网上被一再传送,其中“性爱、性爱,男女*先的相处需要性,后来的相处需要爱”“下面硬的时候心就软,下面软的时候心就硬”成了*的流行语。*近在一个谈话节目里,提到某汽车旅馆老板说“男人前半生用下面思考,后半生用上面思考”时,还有位名嘴说:“根本是偷《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的句子。” 
  更令我感动的是,有好几位朋友表示,当他们老婆看到书里“如果你是女人,你要想想:他前十年要你帮他创业,中间十年要你帮他攒钱,再过十年,他还要你帮他存,存到他死吗?还是希望你为他安排‘怎么花钱’”时,居然改变了对老公的态度。 
  当然,书里的“如果你是男人,你要想想:一个女人,跟了你,腆了肚子、弯了腰、驼了背、皱了脸、碎了梦,她一生快过完了,她还有什么?孩子笑着出嫁的时候,她哭;你笑着招待朋友的时候,她累;你老了,先走一步的时候,她送终”也说到许多太太的心上。 
  非常高兴,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你不可不知的人性》*集和第二集的十三周年版,为此我特别将繁体版寄给他们,请求重新编排,大胆地将“原汁原味”呈现。因为今天中国大陆的观念比十年前开放,大家更能接受讽刺的语言,何况这本书就算内容辛辣,也能“回甘”,如同后记所说:“‘入世’常是为‘出世’;走过‘*’,常是为了进入‘天堂’。处世书带来的应该不是喧哗,而是宁静;不是愤世,而是达观。” 
  刘 墉 
  前 言 
  由*到超人 
  不只要你知道人性的丑恶, 
  更希望你在“了解”之后,能有“谅解”。 
  这本书写完,我太太是*个读者。 
  看完,她说:“比《我不是教你*》还辣,很精彩!很好看!”接着她笑笑,“但是看了心里不舒服。” 
  “为什么?”我一惊。 
  “因为你好像把人的脸皮剥下来。人性很丑恶,当然看了不舒服。” 
  这本书确实写得很大胆,我的笔触没有任何保留,像是手术刀一样—切到人性的深处。 
  人性是丑恶的,它贪婪自私、急功近利、喜新厌旧、猜忌犹疑,而且随着年龄和遭遇,一层层变化,一层层染色,染得连自己都不一定认识。 
  但是相对的,人性也有善良的一面。 
  你受伤,倒在地上,在太平的岁月,总有人来救你;你饥饿,寸步难行,在年丰的时节,总有人来助你。 
  对!我必须加上“太平的岁月”和“年丰的时节”,因为人们的恻隐之心,只有在他能自保的时候才会显现。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喂不饱自己孩子的人,拿出食物给你呢? 
  这就是人性! 
  不久前,有部美国电影《空军一号》,饰演总统的哈里森*福特虽然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但是当歹徒拿枪指着他的妻女时,他终于屈服,幸亏后来靠机智化险为夷。 
  我不见得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欣赏其中的人性。 
  人性是面对亲人被威胁的时候,硬汉也不再硬。人性是你有多么爱,就有多么强,又有多么弱以及多么自私—对你不爱的人自私。 
  我们应该认知人性,认知我们都是人,有人的恶,也有人的善。 
  甚至,我们应该能由人性的丑恶中,看到人性的善良。 
  细细一想,哪个丑恶中没有善良呢?包括其他动物— 
  土蜂在毛虫身上产卵,让它的孩子在毛虫身上孵化,一口口把毛虫吃掉;老虎追杀、掠夺,然后看着它的孩子啖食。 
  “虎毒不食子”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毒”是它的丑恶,“不食子”是它的善良。 
  许多人的毒,都是因为他的家、他的爱,爱他自己以及爱那些“爱他的人”。 
  这么说来,我们哪个人不毒呢? 
  过去人们说欧洲人有礼貌、有教养,但是看第二次*大战的纪录片,当面包有限的时候,人们就不再排队,他们推、打、抢,好像*。 
  这么做,可能因为他们家里正有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换作你,你抢不抢? 
  如果你怨他抢,骂他*不如,你对吗? 
  同样的情况,你知道在冷战时期,许多人怕核弹,特别建造了防空洞,外面加铅板以防辐射,里面储存饮水、食物,还有武器。 
  那武器用来打谁?打丢核弹的人吗? 
  错了!他们很坦白地说:“是打我的邻居。因为我知道,当邻居没食物,而知道我有的时候,他们会来抢。为了自保,我需要武器。” 
  换作你,你抢不抢?换作你,你拿不拿武器? 
  这本书与《我不是教你*》乍看十分类似,但是其中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加了一项“你不能没有的谅解”。 
  因为我写《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的目的,不是只要你知道人性的丑恶,更希望你在“了解”之后,能有“谅解”。我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算成熟,因为你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肯定别人”。 
  如果《我不是教你*》是“战术”,这本《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就是“战略”,甚至可以说,它讨论了“战争”—是什么人性造成战争? 
  很幸运,处在这个开明的时代,使我能大胆地发表这些作品,也使大家能脱下“仁义”的大帽子,好好检视一下我们的人性。 
  尼采说:“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之间。”希望这本书在使大家看到*的同时,也能见到超人。 
  尽管我们无法脱离*般人性的弱点,我们仍然试着走向崇高的超人。 
  这矛盾,何尝不是人性可爱的地方!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