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捷 陈万青 著
图书标签:
  • 肿瘤登记
  • 中国肿瘤
  • 年报
  • 流行病学
  • 癌症数据
  • 公共卫生
  • 疾病控制
  • 医学统计
  • 肿瘤防治
  • 健康信息
  • 2016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轩泽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1720
商品编码:2207478457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188.00元

作者:赫捷 陈万青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3024817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本年报内容共分六部分,*部分为概述;第二部分是统计方法;第三部分是数据质量评价;第四、五部分为全国合计以及主要癌症的发病与死亡分析结果;第六部分是附录。2016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到全国347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3年肿瘤登记数据,通过对数据质量的综合审核,有255个登记处的数据入选本报告。汇总资料覆盖我国大陆2013年人口约2.27亿,包括88个城市地区(1.12亿人口)和167个农村地区(1.15亿人口)。

本书可为从事肿瘤预防与控制的研究人员提供科学的基础性资料,亦可为肿瘤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目录


前言1

章 概述2

1 登记系统介绍2

2 中国肿瘤登记的发展3

2.1 全国肿瘤登记项目3

2.2 肿瘤登记目标3

2.3 随访与生存率分析4

3 本年报数据4

3.1 覆盖地区4

3.2 时间范围4

3.3 覆盖人群5

3.4 登记数据质量5

3.5 本年报内容5

第二章 方法与指标6

1 建立肿瘤登记处6

2 登记资料收集方法7

2.1 建立信息收集渠道7

2.2 开展病例核实工作7

2.3 开展随访工作7

3 登记资料收集内容9

3.1 新发病例资料9

3.2 死亡资料9

3.3 人口资料9

4 登记的质量控制10

4.1 可比性10

4.2 完整性10

4.3 有效性11

4.4 时效性11

5 登记资料的审核流程11

6 统计分类13

6.1 癌症分类13

6.2 自然地区分类16

7 常用统计指标17

7.1 年均人口数17

7.2 性别、年龄别人口数17

7.3 发病(死亡)率17

7.4 性别、年龄别发病(死亡)率17

7.5 年龄调整率(标准化率)18

7.6 分类构成19

7.7 累积发病(死亡)率19

7.8 截缩发病(死亡)率19

8 生存率20

8.1 观察生存率20

8.2 调整生存率/净生存率20

8.3 相对生存率21

第三章 数据质量评价22

1 数据来源22

2 年报数据质量分级25

32013年肿瘤登记资料评价26

3.1 覆盖人口、发病数和死亡数26

3.2 各肿瘤登记地区数据质量评价36

3.3 肿瘤登记地区2008~2013年癌症发病率逐年比较47

4 年报收录登记地区的选取与数据质量评价56

4.1 年报收录登记地区的选取56

4.2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数据质量评价56

第四章 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与死亡58

1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覆盖人口58

2 全部癌症(ICD-10:C00-C96)发病与死亡61

2.1 全部癌症(ICD-10:C00-C96)发病情况61

2.2 全部癌症(ICD-10:C00-C96)年龄别发病率63

2.3 全部癌症(ICD-10:C00-C96)死亡情况66

2.4 全部癌症(ICD-10:C00-C96)年龄别死亡率69

3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发病与死亡72

3.1 前10位癌症发病情况72

3.2 前10位癌症死亡情况74

3.3 城市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发病情况76

3.4 城市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死亡情况78

3.5 农村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发病情况80

3.6 农村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死亡情况82

3.7 东部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发病情况84

3.8 东部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死亡情况86

3.9 中部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发病情况88

3.10 中部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死亡情况90

3.11 西部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发病情况92

3.12 西部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癌症死亡情况94

第五章 各部位癌症的发病与死亡96

1 口腔和咽喉(除外鼻咽)(C00-C10;C12-C14)96

2 鼻咽(C11)101

3 食管(C15)105

4 胃(C16)110

5 结直肠肛门(C18-C21)115

6 (C22)122

7 胆囊及胆道其他(C23-C24)126

8 胰腺(C25)130

9 喉(C32)135

10 气管,支气管,肺(C33-C34)139

11 骨(C40-C41)144

12 女性(C50)149

13 颈(C53)154

14 体及部位不明(C54-C55)159

15 (C56)163

16 前列腺(C61)167

17 肾及泌尿系统部位不明(C64-C66,C68)171

18 膀胱(C67)179

19 脑及中枢神经系统(C70-C72)194

20 甲状腺(C73)188

21 恶性淋巴瘤(C81-C85,88,90,96)193

22 白血病(C91-C95)198

第六章 附录206

1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和死亡主要结果206

22013年全国东、中、西部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和死亡主要结果242

32013年全国不同城市化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和死亡主要结果260

42013年全国各肿瘤登记处癌症发病与死亡296

Foreword1

Chapter 1Background2

1Introduction of the cancer registration system2

2Development of cancer registries in China3

2.1 National cancer registrationprogram3

2.2 Objective of cancerregistration in China3

2.3 Follow-up and survivalanalysis4

3Data in this cancer registry annual report4

3.1 Coverage area4

3.2 Time scope4

3.3 Population coverage5

3.4 Registration data quality5

3.5 Contents of the report5

Chapter 2Data collection method and indices6

1 Establishing a cancer registry6

2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7

2.1 Data collecting channels7

2.2 Cancer case certification7

2.3 Follow-up practice7

3Contents of data collection 9

3.1 Incidence9

3.2 Mortality9

3.3 Population data9

4Quality control of registration10

4.1 Comparability10

4.2 Completeness10

4.3 Validity11

4.4 Timeliness11

5Flow diagram of data quality11

6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13

6.1 Cancer classification13

6.2 Area classification16

7Statistical indicators17

7.1 Average annual population17

7.2 Sex- and age-specificpopulation17

7.3 Incidence(mortality) rates17

7.4 Sex- and age-specificincidence(mortality) rates17

7.5 Age-standardized rate orage-adjusted rate(ASR)18

7.6 Proportions19

7.7 Cumulative rate19

7.8 Truncatedincidence(mortality) rate19

8Survival20

8.1 Observed survival20

8.2 Corrected survival/survival20

8.3 Relative survival21

Chapter 3Evaluation of data quality22

1Data sources22

2Classification of data quality25

3Evaluation of cancer registration data of 201326

3.1 Population coverage,new cancer cases and cancer deaths26

3.2 Evaluation of data qualityin cancer registries36

3.3 Trend analysis of cancerincidence in cancer registries from 2008 to 201347

4Selection of cancer registries and evaluation of data quality56

4.1 Evaluation of the dataquality for qualified cancer registries in annual report56

4.2 Evaluation of data qualityin national cancer registries56

Chapter 4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ancers in registration areas of China,201358

1Population source in selected cancer registries58

2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all cancer sites(ICD-10:C00-C96)61

2.1 Incidence of all cancersites(ICD-10:C00-C96)61

2.2 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of all cancer sites(ICD-10:C00-C96)63

2.3 Mortality of all cancersites(ICD-10:C00-C96)66

2.4 Age-specific mortality ofall cancer sites(ICD-10:C00-C96)69

3The 10 most mon cancers in national cancer registration areas 72

3.1 Incidence of the 10 mostmon cancers72

3.2 Mortality for the top 10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74

3.3 Incidence of the 10 mostmon cancers in urban registration areas76

3.4 The top 10 leading causes ofcancer death in urban registration areas78

3.5 Incidence of the 10 mostmon cancers in rural registration areas80

3.6 Mortality for the top 10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 in rural registration areas82

3.7 Incidence of the 10 mostmon cancers in Eastern registration areas84

3.8 Mortality for the top 10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 in Eastern registration

areas86

3.9 Incidence of the 10 mostmon cancers in Middle registration areas88

3.10 Mortality for the top 10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 in Middle registration

areas90

3.11 Incidence of the 10 mostmon cancers in Western registration areas92

3.12 Mortality for the top 10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 in Western registration

areas94

Chapter 5Cancer incidences and mortalities by site96

1Oral Cavity & Pharynx but Naspharynx(C00-C10;C12-C14)96

2Nasopharynx(C11) 101

3Esophagus(C15) 105

4Stomach(C16) 110

5Colon,Rectum &Anus;(C18-C21)115

6Liver(C22)122

7Gallbladder & Extrahepatic Bile Ducts(C23-C24)126

8Pancreas(C25)130

9Larynx(C32)135

10Trachea,Bronchus & Lung(C33-C34)139

11Bone(C40-C41)144

12Female Breast(C50)149

13Cervix(C53)154

14Corpus Uterus & Unspecified(C54-C55)159

15Ovary(C56)163

16Prostate(C61)167

17Kidney & Unspecified Urinary Organs(C64-C66,C68)171

18Bladder(C67)179

19 Bra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C70-C72)184

20Thyroid Gland(C73)188

21Malignant Lymphoma(C81-C85,88,90,96)193

22Leukemia(C91-C95)198

Chapter 6Appendix207

1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registration areas of China,2013207

2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Eastern,Middle andWestern registration areas

of China,2013243

3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registrationareas of China,

2013261

4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ancer registries of China,2013297

作者介绍


赫捷简介

中科院院士,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实验室主任、院长,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学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印地安那大学博士后。曾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获'全国师德楷模'荣誉称号。2013年6月获得'全国师德楷模'荣誉称号。

陈万青: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 ,教授

文摘


序言



《肿瘤疾病:挑战与前沿研究》 第一章:肿瘤的起源与发展——一场细胞的叛逆 肿瘤,这一古老而顽疾,其根源深植于细胞的生命周期。正常情况下,细胞遵循着严谨的生长、分裂、衰老和死亡的规律,生命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和谐而有序。然而,当基因的守护者——DNA——发生突变,如同乐谱上错位的音符,细胞的生长指令便开始失控。这些突变如同一个个微小的“错误”,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着细胞的命运。 肿瘤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最初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一种原发性癌基因的激活,它赋予了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打破了细胞周期的制约。紧接着,抑癌基因的失活,如同拆除了细胞生长的“刹车”,使得失控的细胞得以肆无忌惮地扩张。这些基因层面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细胞行为的异常:细胞分裂速度加快,细胞凋亡机制被绕过,它们不再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是顽强地生存并分裂。 更进一步,肿瘤细胞会发生一系列“进化”:它们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如同披上隐形衣,躲过免疫细胞的“搜捕”;它们能侵犯周围的正常组织,如同越界的士兵,肆意破坏边境;最终,它们能够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转移,如同蔓延的野火,在新的土地上燃烧,这便是肿瘤转移,也是肿瘤治疗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遗传易感性如同埋下的“地雷”,使个体在面对致癌因素时更加脆弱。而环境因素,如长期暴露于致癌物质(如烟草、某些化学品)、病毒感染(如HPV、HBV)、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慢性炎症以及不当的辐射暴露,都可能成为点燃肿瘤“导火索”。细胞在不断接触和累积这些损伤的过程中,最终踏上了叛逆之路,走向了恶性增殖的深渊。 理解肿瘤的起源与发展,就如同破解这场细胞叛逆的“作战计划”。从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到细胞微环境的改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探索的价值。深入研究这些机制,不仅能揭示肿瘤发生的奥秘,更能为我们设计更精准、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肿瘤的诊断——在蛛丝马迹中寻觅病灶 肿瘤的诊断,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与微观世界的较量。在肿瘤发展的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甚至悄无声息,这使得早期诊断成为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火眼金睛”的工具,能够在细微之处捕捉到肿瘤的踪迹。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肿瘤的“侦察兵”。X光、CT、MRI、PET-CT等技术,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人体内部的结构,让隐藏在组织深处的肿块无处遁形。它们通过不同的成像原理,显示出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医生判断肿瘤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直观信息。例如,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肺部结节,MRI则在脑部肿瘤的定位和评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PET-CT则能通过代谢显像,检测到功能异常的肿瘤细胞,尤其在发现转移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病理学检查则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详细观察,是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分期的关键。细胞学检查(如涂片、穿刺液检查)可以初步筛查出可疑细胞,而组织病理学检查(如手术切除标本、穿刺活检)则能提供更详尽的信息,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方式以及浸润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技术的应用,更让病理诊断如虎添翼,它们能够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标志物,辅助判断肿瘤的来源,预测治疗反应,甚至发现潜在的基因突变,为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肿瘤标志物在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检测到的特异性蛋白质,如CEA、AFP、PSA等,虽然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唯一依据,但在肿瘤的早期筛查、疗效监测和复发判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辅助角色。它们如同“报警器”,在肿瘤发生时释放出信号,提示医生进一步检查。 内窥镜检查是深入“内部”的“探险家”。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能够直接观察消化道、呼吸道等腔内器官的黏膜情况,并可同步进行活检,直接获取可疑病变组织。这项技术对于早期发现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检测的兴起,为肿瘤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DNA,我们可以识别出驱动肿瘤生长的关键基因突变,这不仅有助于精准诊断,更能为患者提供靶向治疗的依据。液体活检技术(如ctDNA检测),更是让无创或微创地获取肿瘤信息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诊断的痛苦和风险。 然而,肿瘤的诊断并非易事,尤其在早期,症状的非特异性常常误导医生。因此,结合多种诊断手段,进行综合评估,是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关键。同时,持续的医学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更便捷、更经济的诊断方法的研发,仍然是推动肿瘤诊断进步的重要方向。 第三章:肿瘤的治疗——多学科协作下的“围剿” 肿瘤的治疗,是一场复杂而精密的“围剿”行动,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的紧密协作,才能为患者制定出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单一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根除肿瘤,因此,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方式,如同多路军队协同作战,才能最大可能地消灭病灶,降低复发风险。 手术治疗是许多实体肿瘤的首选疗法,尤其是在肿瘤早期,手术切除病灶是实现治愈的关键。外科医生通过精湛的技术,力求将肿瘤完整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功能。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化学治疗(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的全身性治疗方法。化疗药物作用于快速分裂的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力,但同时也可能损伤正常组织,引起一系列副作用。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的制定,都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严谨的评估。 放射治疗(放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的局部治疗方法。放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或化疗联合应用。现代放疗技术,如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立体定向放疗(SBRT)等,能够更精确地聚焦于肿瘤部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的出现,是肿瘤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如特定的基因突变或信号通路,设计出相应的药物。靶向药物能够精准地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副作用相对较小,为患者提供了更温和有效的治疗选择。例如,针对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靶向药物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 免疫治疗则开启了“借力打力”的新模式。它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刹车”,重新激发免疫细胞的抗癌活性,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惊人的疗效,被誉为“第五大支柱”。 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内分泌治疗(如激素敏感性乳腺癌、前列腺癌)、介入治疗(如肿瘤局部给药、栓塞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等。这些方法在特定肿瘤类型或特定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医生会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肿瘤的变化以及身体的耐受情况,及时评估和调整治疗策略。同时,康复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以及姑息治疗,也构成了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第四章:肿瘤的预防与筛查——筑牢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肿瘤防治领域尤为重要。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科学的筛查,我们可以大大降低患癌风险,并在肿瘤萌芽阶段将其扼杀。 一级预防——远离致癌因素,从源头阻断。这包括: 健康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规律运动: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强免疫力。 戒烟限酒:烟草是多种癌症的“头号杀手”,二手烟同样有害。过量饮酒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避免接触致癌物:减少职业暴露,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已知的致癌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可预防肝癌,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等。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主要依靠肿瘤筛查。针对不同癌种,有推荐的筛查方案: 肺癌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推荐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 乳腺癌筛查:建议35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或乳腺超声检查。 宫颈癌筛查:建议21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和HPV检测。 结直肠癌筛查: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或结肠镜检查。 胃癌筛查:在高发地区,建议40岁以上人群进行胃镜检查。 前列腺癌筛查:建议50岁以上男性进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和直肠指检。 筛查的目的是在症状出现之前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此时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最高。然而,筛查并非万能,它需要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级预防——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已确诊的肿瘤患者,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积极康复,是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这包括: 规范随访: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营养支持: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增强体质。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姑息治疗:在疾病晚期,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减轻患者痛苦。 肿瘤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肿瘤的认识,普及科学的预防和筛查知识,加强医疗资源的投入,推动癌症研究的进步,才能最终战胜这一人类健康面临的严峻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我第一反应是它厚重的内容和高度的专业性。然而,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本冰冷的数据汇编,而是一扇通往中国肿瘤防治前沿的窗口。书中关于“主要肿瘤类型发病及死亡情况”的章节,每一项数据都凝聚着无数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心血。我注意到,年报对几种常见癌症的详细 breakdown,不仅包括了发病率和死亡率,还涉及到了不同年龄层、性别以及地区的发病特点,这为理解癌症的异质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甚至可以想象,通过这些数据,医生们能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做出更符合个体情况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量化的、科学的依据,来评估当前肿瘤防治工作的成效,识别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指明方向。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精准的数据是精准医学和精准公共卫生服务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巨著,它以无可辩驳的数据为基石,构建了对中国肿瘤疾病负担的全面认知。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将庞杂的数据体系化、条理化,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端倪。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时间趋势分析”的章节所吸引,它展示了过去几年间不同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轨迹,这种动态的视角,使得对疾病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例如,某种曾经高发的癌症发病率的下降,以及另一种新兴癌症发病率的上升,都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此外,年报对不同人群的生存率进行的分析,也让人深思。看到某些癌症在早期诊断后具有较高的生存率,这无疑是对医学进步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加大在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方面的投入。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对公众健康意识的一次有力唤醒,它以最直接、最客观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肿瘤疾病的严峻性,也看到了希望所在。

评分

《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所呈现的信息,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疾病地图,勾勒出中国肿瘤疾病的宏观图景。我被书中详尽的统计数据深深吸引,它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方式,揭示了肿瘤发病和死亡背后的深刻规律。例如,年报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人群在肿瘤负担上的差异,让我开始思考,哪些社会因素可能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也对书中关于特定癌症类型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关注,这种历史性的视角,展现了医学进步对疾病控制的显著影响,同时也提示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谱,需要持续的监测和研究。这本书不仅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肿瘤、了解自身健康风险的窗口。它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肿瘤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并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到癌症的预防和控制行动中来。

评分

这本《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和深度思考的触发。它所涵盖的范围之广,数据之翔实,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区域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的部分,不同地区在某些癌症发病率上的显著差异,让我开始审视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甚至基因遗传在肿瘤发生中的复杂 interplay。例如,书中关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某种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上的对比,引发了我对饮食结构和环境污染等潜在原因的联想。此外,年报中对特定年龄组肿瘤发病情况的细致描绘,也让我认识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切实数据支撑的紧迫任务。我甚至可以想象,未来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会如何基于这些数据来调整资源分配和健康宣教的方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审视视角,让我们从国家层面上理解癌症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通过具体的统计数字,将这份挑战具象化,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关注自身健康,并为整个社会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评分

初次翻阅《2016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便被它严谨的数据呈现方式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所吸引。这本书仿佛是一本详实的历史画卷,将过去一年中国肿瘤疾病的脉络一一铺陈开来。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统计报告,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癌症防治工作的成就与挑战。书中对各类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生存率的精细分析,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地域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年龄差异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比如,在提及某种特定癌症时,年报会详细列出不同省份的流行情况,并配以图表,使得数据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有了生动的地域色彩。同时,它也为我们描绘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肿瘤负担上的侧重点,这对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筛查策略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了解的一些医学常识,惊叹于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的严密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肿瘤疾病的现状,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它所蕴含的信息量之大,足以让每一位对肿瘤防治领域有所关切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