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擅掌控战争题材的当代漫画大师塔蒂首次触碰“二战”,动员全家人鼓起勇气直面惨痛的家族历史。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中塔蒂父亲的回忆与他岳父的回忆互相印证,同时,这也是160万法国战俘故事的缩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纳粹的面目和历史的本相。
《战俘营回忆录》哀而不伤,父子的对话中处处机锋,残酷的现实往往用“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方式表现出来。
《战俘营回忆录》画风独特,画功无与伦比!
这部书中描绘的痛苦、无望的日常生活琐碎令人心惊胆战。画面灰沉沉的,几乎没有色彩,因为他们是战俘。
——CapBD
塔蒂仿佛塞利纳(对社会,对人类愚蠢、战争的憎恶在每一页中吱吱作响)、普里莫·莱维(塔蒂父亲的证词如同普里莫受难记的回响)与斯皮格尔曼(理解父亲的经历以便与之和解……或终究不和解)三位一体。
《战俘营回忆录》尽可能公正地用文字和图画讲述可怕的历史,以此对抗遗忘和对过去的不断改写,是一部必不可少的雄心之作。
——BDgest’
从细微的日常生活到宏大的政治思考,塔蒂用独特的视角处理了这一题材。从画面到叙述都一如既往地出色:穿着短裤的小男孩重述并参与父亲的过往;作品阴暗、沉重,但同时又充满温情和爱。
——PlanetBD
塔蒂,全名雅克·塔蒂(Jacques?Tardi),出生于1946年8月30日,法国著名漫画家、插图画家,也创作过电影剧本和小说。他继承并发扬了“明线”漫画传统,作品深刻、幽默、真实,备受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塔蒂几乎将全世界所有的漫画类重要奖项都收入囊中,其中包括(多次荣获)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和艾斯纳漫画节大奖。
申华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语系教师,有《法国往事01:约瑟夫的帝国》《法国往事02:乌鸦在盘旋》《时尚素描大全》《光辉岁月》等译著。
正文
我们的父亲,没有荣誉的英雄……
你的父亲勒内,我的父亲让,二人都于1939年9月参战,1940年战败。他们被包围、俘虏,和成千上万人一起就地关押,然后被运牲口的火车押送到敌国,终被运到士兵和士官战俘营(Stalag)以及军官战俘营(Oflag)。他们要在那里被关押数年,“接待”他们的战俘营里有不同国家的人(例如从1933年开始受“接待”的德国共产党员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你的父亲在波美拉尼亚东部哈姆斯泰恩的IIB战俘营中被关押近五年,编号16402;我的父亲在黑森林海拔800米的菲林根VB战俘营中挣扎了四年,编号4536。
勒内和让出生于1915年,他们大约都是在1914年各自父亲的军人休假期间被怀上的。25年前的那两位父亲突然被卷入第—次世界大战的疯狂旋涡中,但他们的生殖器官逃过了“文明”国家的互相屠杀,他们没有遭受战败的羞辱,也没有经历被俘的磨难。但是从“一战”归来的他们却千疮百孔,幻觉挥之不去,四年间经历的恐惧在黑夜中不断涌现,杀戮的画面和垂死的哀号始终萦绕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的儿子,勒内和让,一直到战后才真正地认识自己的父亲。勒内和让听着恐怖的战争故事慢慢长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战争的了解也愈发深入。因此和许多人一样,这场战争为我们各自的家庭故事打上了深刻烙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5年不足以治愈幸存者的创伤,也无法将这场造成一千万人丧生的悲剧抹去。勒内和让各自的父亲,也就是我们的祖父们,所承受的痛楚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沉重,他们在重压之下彻底崩溃,永远无法复原。
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终于轮到了他们的儿子伤痕累累地归来(1940年5月22日,勒内在索姆河地区的蒙尚肖塞被俘;1940年6月24日,让在沃日山圣迪耶被捕)。我的父亲瘦了三十公斤,曾经吸引我母亲的漂亮的黑色卷发已经掉光了。我和姐姐罗西纳,两个年幼的小姑娘常常睁大双眼听着高大而瘦削的父亲讲述他被俘经历的片段。我们非常喜欢父亲在回忆可怕的事情时为了不吓到我们而添加的幽默色彩,例如饥饿,勒内的回忆中无处不在讲饥饿。他经常向我们提到那“仅有的一小勺果酱”,它的极其寡味,但它为那些什么都缺少的年轻人所带来的几秒钟享受却能够让他们高兴一天。至于他称之为“灰汤”(囚犯的日常伙食)的东西,画面感太强,我甚至可以想象一股狂风吹向战俘营,卷起营房顶部的灰尘,然后将之投入厨房的锅里!这种画面让我觉得既有趣又可怕。
从战场回来之后,让却没能够详细地谈论、表达、回忆和解释他被剥夺自由的痛苦四年。更糟糕的是,有时他回忆这段日子时,我那参加过“一战”的外祖父就会打断他,嘲笑这个1940年6月被俘的士兵……“啊,”他常说,“‘伟大的军人’又要讲述他的功绩了!”我还记得我的父亲并未和那个获得过军功奖章的老军人(何况还是他的岳父!)起争执,而是默默承受这份羞辱,重新陷入沉默中。或许有成千上万的人和他一样,不同于那些战壕英雄,他们没有耀眼的胜利和功绩来炫耀……当时几乎没有人试图了解年轻的他们如何在众多战俘营里熬过了受尽屈辱折磨的几年。在那里,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顽强斗争向他们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美好的一面,更揭示了丑恶的一面。德国被攻陷后,纳粹在死亡集中营里的野蛮行径被揭露,随后的鲁特西亚酒店的幸存者、对沦陷区法国抵抗者英勇行为的歌颂等等人和事都让归来的战俘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这些战俘没有话语空间,他们所受的折磨也无权被提到。他们成了沉默的、被遗忘的受害者,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维希政权与德国的可耻合作的受害者:他们被维希政府当作人质留在敌人的手上,然后又被当作替代劳动力发配到约八万个劳动先遣队中,在农场、煤矿、冶金厂等地方劳作,许多人在饥饿和苦役中耗尽了生命。
宣战之时,让还是一个年轻的医科学生,梦想着能够继续深造,有朝一日踏上讲台。等他从战俘营归来时,报名参加考试已经来不及,所有的名额都满了!在他被关押在VB战俘营的时候,里昂的官员们已经走了后门,把他们的孩子安插在随后几年间的录取名单的前列……他不得不放弃向学生传授他所谓的“医学艺术”的使命。由于医疗系统内的任人唯亲和自己的被俘经历,让没有成为教师,长时间内倍受打击。但他终于成了一位备受尊敬和爱戴的医生,而且并未因此致富,因为他从事的是神圣的职业,并非为了赚钱。
至于勒内,他大概也是希望求学的,但没能如愿……预感到战争即将来临的他于1935年参军。战争果然爆发了,他从兵营直接被调去开坦克,但面对纳粹的入侵,坦克也没能保护他多久。总而言之,许多年轻人对未来的规划被打破,大好的青春被糟蹋,被监禁、远离故乡、肉体折磨、恶劣的待遇、羞辱……这就是他们被俘虏的那些年的全部内容,这就是1980年父亲应塔蒂的请求如外科手术般精确讲述的内容,虽然因为时间太久远了且勒内已老迈多病,有的回忆已经付之阙如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自“战败者”回国以来的难堪的沉默,为了让战败“附带损害”的受害者中的一员发声,而这一个人代表了成为德意志国防军俘虏的183万士兵,他们之中有160万人被扣上枷锁押送到了德国和波兰的战俘集中营。为了不让自己年轻时期的悲惨章节成为家庭记忆中的缺口,勒内·塔蒂忍住自己内心的伤痛,满足了儿子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写满了多本小学生的作业本。
对回忆的追溯构成了这本书。雅克以儿童的形象出现在书中,穿着短裤和父亲对话,向他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仔细研究,多方考证,为故事设置了现实主义的背景,并一如既往地注重以史书般严谨的态度,用图像形式准确还原场景。因为这部作品是勒内的证词,而他讲述自己那段不被人重视的时期的方式使得这份证词既珍贵又独特。战争来临前的他是理想主义的、激情澎湃的,从战俘营归来时的他则满怀痛楚,对曾经跪倒在敌人面前的祖国感到厌恶,他曾经是多么渴望能因自己的祖国而骄傲啊!
让和勒内相识后本能地分享了各自漫长的被俘回忆。1986年,雅克的父亲去世后,雅克将其记事本交给了我的父亲。我父亲看到这份既公正又熟悉的回忆录时,激动万分,虽然他们并未被关押在同一所战俘营中,这份险恶的旅程却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他们为了切断侵略者的道路而进行的绝望的后一搏(勒内破坏自己的坦克以免它落入敌手,让则炸毁了一座桥);他们的被捕以及随后被押送往德国;泰佛(特里尔)分类战俘营、XIID中途营(他们很可能在那里擦身而过,然后被各自送往未来的监狱);挥之不去的饥饿、寒冷、拥挤和集中营里令人难以忍受的规矩(点名和搜查);失败的越狱尝试、虐待、屈辱、战俘营内部的合作、死亡(战俘营中和战场上一样,有大量人口死亡,1941年到1942年间,IIB战俘营有45000名囚犯死于一次流行性伤寒,被集中埋在一些沟壕里)……但同样地,也有令人振奋的经历,例如日常生活中与凶狠的守卫之间展开各种斗争,尤其是伙伴们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对于某些人(不单单是法国人),它终发展成为牢固而持久的友谊。
这套《战俘营回忆录》或许问世得太晚了。几百、几千,甚至更多的人,像让一样,曾经历过与勒内相同的命运,却已无法阅读这本书了,他们本来一定会热情地投入书中的,甚至可能在勒内的儿子所描绘的数百张人物图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是的,太晚了,因为从法国解放至今,六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去世,生命中的这段插曲给他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他们又将之带进了坟墓……
塔蒂借这部作品向自己那曾身为战俘的父亲致敬,并通过父亲,向多年间在德国、波兰的120座战俘营中的所有囚犯致敬,对这些人的子孙而言,本书终于给他们曾在战俘营中受苦甚至死去的父亲、祖父表达了尊敬和感激——从他们回国之日起始终没能得到的、应有的尊敬和感激……
多米妮克·格朗热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性深处的故事深感着迷,尤其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和生存状态。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的书名和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那种压抑却又带着一丝坚韧的氛围,似乎预示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1680天,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时间长度,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如何在战俘营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如此漫长的岁月。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战俘营内部的生活细节?那些关于食物、住所、医疗,以及人际关系的真实描写?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对外界的感知,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猜测它会以一种更加具象化、更具艺术感的方式来呈现这段历史,或许会通过强烈的视觉语言来传达文字所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恐惧与勇气,他的失落与希望。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回忆中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描写,以及他对战争本质的思考。
评分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在我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仅仅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厚度。我对“战俘营”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敬畏,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和尊严的地方。1680天,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堆砌,更是无数个被饥饿、寒冷、疾病、恐惧和不确定性笼罩的日子。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他如何看待战争,如何看待那些将他置于此境地的人?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战争对个人精神造成的创伤?我更关心的是,在那样一个极限环境下,人性是否会变得扭曲,还是会爆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坦诚而深刻的方式,揭示战俘营内部的生活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那些微不足道的希望。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让我猜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处理方式,或许是写实的笔触,或许是象征性的画面,总之,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字回忆录的阅读感受。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回忆中是否会提到一些具体的事件、人物,以及那些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细节。那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往往才能真正触动人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出非凡韧性的人物故事充满了兴趣。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时,立刻就被它所吸引了。书名中的“1680天”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了整整四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任何一个身处战乱中的人来说,都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巨大转折,甚至生命的终结。战俘营,一个充满着未知与绝望的代名词,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如此漫长的岁月的?他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变化?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些文学作品一样,通过个体的经历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战俘营中的真实生活场景,那些被剥夺的自由,那些艰难的生存条件,以及那些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充满好奇,它是否会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讲述这段沉重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以及在任何环境下,人类所能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我非常关注作者在回忆中对自身情感的真实流露,那些恐惧、悲伤、愤怒,以及在困境中萌生的希望,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完整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
评分每次翻开一本历史题材的书籍,我总会希望它能带给我超越文字本身的感动和思考。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觉。1680天,这是一个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漫长数字,而它所指向的“战俘营”,更是让人联想到无数的苦难与绝望。我非常好奇,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是否会记录下那些日常的生存细节,那些微不足道的希望,以及那些深刻的情感体验?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都会被放大,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深刻的洞察。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充满了期待,我猜测它会用一种更加新颖、更有冲击力的方式来讲述这段故事,或许会有独特的画面语言,让历史场景更加鲜活,让人物情感更加饱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去感受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我尤其关注作者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让他难忘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这些细节往往是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从拿到这本书开始,我就被它所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1680天,这是一段多么漫长且充满未知的时间,对于一个身处战俘营的人来说,更是难以想象的煎熬。我一直对战争题材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更多的是关注战场上的硝烟与搏杀,而这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战俘营,来切入,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新鲜和好奇。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作者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战俘营内部不为人知的生存细节?那些关于食物的匮乏,疾病的侵扰,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而且,这本书是欧美动漫书籍,这预示着它在视觉呈现上可能会有独特的风格,我期待着它能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将文字的力量与画面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关注作者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事件、人物,以及那些让他难忘的瞬间,这些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触及历史真实,并引发深刻反思的作品情有独钟。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的书名和描述,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1680天,这不仅仅是一段漫长的时间,更是对意志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尤其是身处战俘营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记录下这段经历的?他是否会深入描绘战俘营内部的生活细节,那些关于生存、关于人性、关于希望的真实写照?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极端困境下,人类的韧性与脆弱,以及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感纠葛。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好奇,我猜测它会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来呈现这段沉重而又珍贵的回忆,或许会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打动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我非常关注作者在回忆中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激之情,以及他对未来的憧憬,这些都能够体现出人性的美好。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揭示战争对个体命运影响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的书名就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1680天,这是一个多么漫长且沉重的数字,它代表了主人公在战俘营中度过的漫长时光,这段经历无疑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他的精神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考验?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战俘营内部的日常生活,那些被剥夺的自由,以及在绝望中如何寻找一丝希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充满期待,我猜测它会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历史,或许会用独特的画面风格来捕捉人物的情感和环境的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战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每一个个体所承受的痛苦与挣扎。我非常关注作者在回忆中对家人的思念,以及他对和平的渴望,这些情感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评分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历史题材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从普通士兵视角切入的视角。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压抑而又充满力量感,那种暗淡的色调和远方模糊的地平线,仿佛预示着主人公将要经历的漫长而艰苦的旅程。书名中的“1680天”更是直观地传递出时间的重量,足以让任何读者想象出其中蕴含的无数个日夜的煎熬与挣扎。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一个身处战俘营的人,是如何度过如此漫长的时间的?他又是如何保持精神的?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些经典作品一样,探讨人性的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光芒?我期待着在书中读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他们的恐惧、愤怒、绝望,但更希望看到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如何依然怀揣着对家人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微弱信念。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充满期待,或许它会用一种更加直观、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讲述这段沉重的故事,将文字的力量与画面感相结合,带给我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我非常关注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演变,战俘营中,或许有冲突,或许有扶持,或许有背叛,或许有友谊,这些都是构成人性复杂性的重要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的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涟漪,1680天,这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一定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经历。战俘营,一个充满着未知、恐惧与挣扎的地方,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那样漫长的岁月中,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韧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战俘营中的真实生活场景,那些关于食物的匮乏,疾病的威胁,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都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而且,这本书是欧美动漫书籍,这让我对它的视觉呈现方式充满了期待,我猜测它会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来讲述这段沉重的历史,或许会通过独特的画面风格来捕捉人物的情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并对战争的残酷有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回忆中对家人的思念,以及他对自由的渴望,这些情感往往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从个人视角讲述历史的作品都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更能展现出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的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1680天,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时间长度,尤其是在战俘营这种充满绝望的环境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度过这四年多的时间的?他经历了怎样的身心折磨?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战俘营内部的生活细节,那些关于生存的挣扎,关于希望的微光,以及关于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他的恐惧、他的愤怒、他的坚持,以及他对自由的渴望。欧美动漫书籍的风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猜测它会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来呈现这段历史,或许会有独特的插画风格,让文字的力量得到更强的放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战争有更深切的理解,不仅仅是战场的宏大叙事,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历史中的真实遭遇。我非常关注作者在回忆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让他难忘的战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扶持,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性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