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代卷》依据《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 《大明一统志》、 《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抢先发售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军管型政区”——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周振鹤 主编;郭红,靳润成 著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阅读《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我越来越体会到,行政区划的演变,往往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书中对明代一些重要行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是否会追溯到其背后的思想基础?例如,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影响深远,在明代,这些思想观念是如何体现在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运作中的?我特别想知道,在明代,对于“州县”这一基层行政单位的设置,是否有着一套基于儒家礼治理念的设想?它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相结合?另外,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明代法律制度的资料,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行政区划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法律适用和司法管辖是否会有所差异?是否存在一些行政区划的设置,是为了便于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管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让我理解,行政区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划分,更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社会构想和文化认同。它如何体现了明代统治者对于如何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的目标,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阅读《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必要性。这本书在对明代行政区划的梳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史料考证和学术争鸣。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史料来源,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迁,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例如,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行政区划变动,书中是否会引用不同的史料,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不是简单的堆砌史实,而是需要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来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本书是否能够展现出这种学术的严谨性,让我能够信服其论述?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史料的汇编,更是一部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的学术著作。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明代的行政区划会是现在的样子,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对后世的中国行政区划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读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的第一部分,我感觉像是穿越回了洪武年间,亲眼目睹了朱元璋如何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起这个全新的帝国。这本书在开篇就用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明初的行政区划设置,从最高层级的中央官制,到地方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再到下属的府、州、县,事无巨细地进行了梳理。我尤其被书中对“腹里”地区和边疆地区行政设置差异的论述所吸引。腹里作为国之根本,其行政设置显然更为严密,可能也更为直接地受到中央的控制。而边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军事战略等方面的不同,其行政区划和管理方式必然会有所调整。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对地方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例如,在一些边疆地区,是否采用了羁縻政策,或者是否有特殊的军事行政区划?我对这些问题充满了疑问。另外,书中对明初设立的“卫所制”的行政功能也有提及,这套制度在军事和行政管理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与传统的府、州、县行政体系存在重叠或冲突?如何理解这些制度的相互关系,是理解明代行政体系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是如何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以及这些行政划分在维持国家稳定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不光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翻开第一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绝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深入思考的书。我一直对明代的历史和制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它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地方管理,常常觉得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探究的细节。这本书的名字直接击中了我,行政区划,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细想之下,它恰恰是理解一个朝代如何运转、如何治理、如何将其意志传达到最基层触角的关键。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叠叠的行政层级,各级官员的设置、职责划分,土地的划分、税赋的征收,人口的统计与管理,桩桩件件都离不开一套精密的行政区划体系。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明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从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期的初步设置,到后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直至王朝末期的格局。我知道明代因为其庞大的疆域和复杂的人口构成,在行政管理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本书能否一一解答这些挑战,以及明朝又是如何应对的,这让我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地方层面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的设置,以及下属的府、州、县,这种复杂的垂直与横向的管理体系,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各级之间的权力边界如何界定?是否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推诿的情况?这些都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详尽的史料支持,并进行严谨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明代行政区划的全貌,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研究明代历史的得力助手。
评分我之前对明代的财政和赋役制度一直颇感兴趣,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这本书,则将这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发现,行政区划的变动,往往与税赋的征收和人员的调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关于明代税赋制度的梳理,是否会深入到各个行政层级?例如,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在税赋的征收比例、征收方式、以及税赋的用途上,是否有所不同?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一条鞭法”等重要赋税改革的讨论,这些改革是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实现的?是否有些地区的赋税负担会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动而发生改变?另外,在人口管理和劳役征发方面,行政区划是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口统计、户籍管理、徭役的分配,都离不开清晰的行政边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行政区划不仅仅是政治地理的划分,更是经济资源分配和人力调动的基石。它如何影响明代的国家财政收入,如何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这些都是我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系统性学习机会。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朝代的统治逻辑,就必须从它的制度入手,而行政区划无疑是理解国家统治制度的“骨架”。这本书在梳理明代行政区划时,是否也触及了中央与地方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制度?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其官员的品级、选拔方式、以及权力范围是否会有所区别?我尤其关心书中对“回避制度”的讨论,这项制度在地方行政区划的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又对地方官员的任职和地方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非常想知道,明代在设立和调整行政区划时,是如何考虑官员的选拔和管理的?是否存在一些行政区划的设置,是为了便于中央派遣和控制官员?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地方官员,能够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形成相对独立的势力范围?这本书是否能够揭示出明代行政区划与官员权力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让我看到,制度的背后,始终是人,是权力,是利益。
评分翻阅《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我越来越体会到行政区划背后蕴含的权力逻辑。书中关于明朝如何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加强中央控制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一些重要的战略地区,或者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区,在行政区划上是否会受到特殊的照顾或限制?是否有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大而进行的“拆分”或“合并”?这本书对这些策略性的行政调整是否有详细的案例分析?我特别想了解的是,明代在设立和调整行政区划时,是如何权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性的?是否存在一些地方官员利用行政区划的漏洞来谋取私利,或者挑战中央权威的情况?这本书对这些权力博弈是否有深入的探讨?我一直认为,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的划分,更是权力的划分。各个行政层级之间的权力边界,官员的职责范围,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效率和政治的稳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明代行政区划背后复杂的权力运作机制,让我们看到,看似静态的地理划分,实则充满了动态的政治角力。
评分这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在对明代行政区划的探讨上,绝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构名称和层级列举。我发现它在深入分析各个时期区划变动的原因时,会结合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政策调整。例如,书中关于明中期以后,一些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否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社会矛盾等因素有关?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巡抚”制度的演变过程的描述。巡抚最初只是临时的差遣,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地方大员,在明代后期,巡抚的权力似乎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凌驾于地方三司之上。这种权力的演变,背后一定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原因。这本书是否能详细阐述这种演变是如何发生的,巡抚制度的设立和发展,对明代的中央集权以及地方治理模式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是加强了中央的统治,还是加剧了地方的割据?或者兼而有之?另外,书中是否也提及了明代在羁縻地区和土司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这些地区的行政区划与中原地区有何不同?明朝是如何处理这些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的?这些都是理解明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看到行政区划的变动是如何反映和影响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明代边疆史略有研究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惊喜的。书中对明代边疆地区行政区划的论述,可以说是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资料都要详尽和深入。我一直对明代在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感到好奇。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在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明朝是如何在那里建立和维持其行政管辖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明朝在这些地区设立的特殊的行政机构,比如都司、指挥使、卫所等,以及它们与内地府、州、县的层级关系?我特别想知道,明朝对这些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是更侧重军事控制,还是文化同化,抑或是经济开发?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行政区划案例,来展现明朝在处理不同性质的边疆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例如,对于蒙古各部,是采取分而治之的羁縻政策,还是直接设立行政区划?对于一些新纳入版图的地区,又是如何进行早期行政设置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证据,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明朝在广阔边疆的行政足迹,以及这些行政设置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在对明代行政区划的探讨上,让我看到了其历史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明代又进行了哪些具有开创性的行政区划设计?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明代“监察区”的设置,这项制度在当时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行政区划有所不同?监察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还是为了协调跨区域的事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监察区制度的由来、演变和影响,它是否与后来的巡视制度或特派员制度有渊源?另外,书中是否也对明代一些重要的城市或港口,在行政区划上的特殊设置进行了讨论?例如,一些作为边境重镇或商业中心的城市,是否会拥有不同于一般府、州、县的行政地位或管理权限?这些特殊的行政设置,是否反映了明代在发展经济和维护边疆安全方面的战略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明代行政区划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明代统治者在制度创新上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