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辛亥人所见的辛亥革命,呈现革命与日常的“有关”与“无关”。辛亥的历史舞台,登场的不仅有斗法的孙中山、袁世凯,也有满族权贵端方、士绅代表张謇,更有学童沈从文、少年叶圣陶、热血青年蒋介石、师范校长周树人……
地域化的辛亥。辛亥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怎样从武昌一地的举义变成各省参与的革命,辛亥革命不是一场严密规划的暴力行动,有的省随波逐流,有的省恶斗连连,有的省波澜不惊,作者为我们铺展了一幅观察辛亥革命的全景画面。
个人化的辛亥。作者特别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他们对革命的理解是有限的,他们对革命的参与是千差万别的,但革命在他们生活留下的影响却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显现出来。很多在公众印象中与辛亥时段无关的著名人物,其实辛亥都是他们人生中不可忽略的片段。
细节化的辛亥。作者的写作野心之一,就是想尽可能多的记录与讲述辛亥革命中的生活、事件细节。
《民国了》从武昌举义写到清帝退位,后就是“民国了”,用笔的重点却是各省独立(光复),在作者笔下,每个省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或波澜壮阔,或随波逐流,或死水微澜,或血流成河,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后面,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物纷纷出场,把自己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致,没有这些人的参与,所谓的大革命、大变动就成了空中楼阁,近乎虚枉,没有这些涓涓细流,何来主流?没有细小叙事,何来宏大叙事?……相比大家耳熟能详的“孙袁斗法”,这才是“辛亥年”的历史真面目。
——老那
作者引证的材料,与普通史籍不相同。这自然取决于作者本人的学术兴趣,郭沫若《反正前后》,也还罢了;但你可曾想到沈从文的自传,叶圣陶的日记,可以用来印证辛亥年间的历史风云?作者用无数细节有意搭建了一个故事迷宫。周大鸾既然已经远去东北,那他与出生地江苏淮安的革命风潮何干?白雅雨既已血溅刑场,为何再提起他的学生李钊路过滦州时的师长之思?或许当作者自揭谜底,以周恩来、李大钊在近代史上的赫赫声名,我们方才了然其中自有深意。作者在茫茫无际的史料之中爬梳剔抉,编织起一张细密繁复的网。从第—篇文末站在游轮上的状元张謇,到拔丁运动后赋闲回家的山西巡抚丁宝铨,林林种种,自会让人在迷宫之中徜徉辗转,却又兀自流连。
——李好多
作者:杨早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创始人之一,“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
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说史记》《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等,编有“话题”年度系列、《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有《合肥四姊妹》。
引?言? 哪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 ?1
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 7
新?年 7/ 春?和 9/ 夏?闰 12/
秋?凉 17/
冬?寒 25/
让子弹飞? 33
入?会 33/ 失?事 38/ 起?义 42/
天下未乱蜀先乱? 49
死?事 50/ 保?路 53/ 罢?市 56/
独?立 58/
袍哥革命? ?63
舵把子们 63/ 端方之死?66/ 人物 : 端方说相声?71/
死水微澜?74/
断了皇帝的后路? 81
潼关以西?81/ 西安事变?82/ 陕甘大交兵?87/
绅士与会党? 93
“辛亥革命的一课”?93/ 小曾国藩被杀了头 97/
绅士靠边站?102/
湖南的人头? 105
廿四岁的无名小卒?106/ 乱象与密谋?109/
一日杀二烈士?113/
娘子关?119
《国风日报》?121/ 议论 : 革命与造谣?123
燕晋联军?126/ 刺?吴?130/ 人物 : 吴禄贞与良弼?135/
汪兆铭与袁世凯? 139
北?上?139/ 事?败?143/ 结?拜?147/
“完成革命”? 151
拿破仑的字典?151/?喋血滦州?154/ 天津的时差?157/
谁杀了蔡德辰??160/?尾?声?164/
一锅夹生饭? 167
攻打制造局?168/ 陈其美抢都督?172/
火并光复会?174/
要共和,不要革命? 181
“我辈看起义似甚简单”?181/?“插白旗”?185/
“非共和无善策”?190/
苏北杀人事件? 195
清江浦?195/?山阳血案?199/ 缉?凶?203/ 扬州皇帝?207/
为秋瑾报仇? 215
浙江老乡发飙?215/?痛失导师?217/ “今之聂政”?219/
捉放章介眉?221/?“大做王都督”?224/
休言女子非英物? 227
秋瑾的弟子?227/?黎元洪躲到我床下?231/
敢死队长?233/?女子不参政??236/
陈胜变了荆轲? 241
从日本绕道去安徽?242/ 安庆的外乡人?244/
两个徐锡麟?248/ 行刺成功,造反失败?250/
外来的和尚? 255
饿着肚子闹革命?255/?借?兵?257/ “皖人治皖”?261/
奇士韩衍?264/
列强围观下的战争? 271
议取登州?271/?独立如昙花一现?273/ 外人插手了?276/
黄县保卫战?280/
大清了,民国了? 285
新的新年?285/?四十四天:交织的时光?288/
1643—1912?292/ 新的国?294/
后记? 《民国了》是一份读书笔记? 299
后记? 《民国了》是一份读书笔记
《民国了》2012 年出版后,我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大概,嗯,刚数了一下,有五万余字,简直快又是小半本书了。
360 度无死角被追问之后,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想基本已经说尽。我倒是想把这些采访内容全放在新版的书后,一来无必要(里面重复内容亦不少),二来太自恋。自恋是要一点的,多了就不好。
于是我把这些内容甩锅给本书责编,请她凭己所好,精选出不到三千字的内容,作为《民国了》新版的代后记。我想,也就够了。
在《民国了》的末章,我引了大清后的侍从武官唐在礼回忆录里的一句话:“很多人只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个疑惑也是当时走笔至此,我自己的疑惑。于是在《民国了》交稿后,我花了一年时间抄 1912 年《申报》,得一百多万字。我不要看史书里的提纲挈领,我想借新闻里的庞杂与即时,体会当时人的信息世界,也藉此观察民元的社会、细节与人物。
所以《民国了》是有续集的,书名大概是《共和是》,只是还没写完(哭脸)。读到这里,还没有对本书失去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哈。
感谢为《民国了》付出努力的人,刘雁、高磊、王楷威、于飞。感谢邀请我做访谈的媒体,请我去做活动的书店,还是给我写书评的朋友,恕不一一具名。
感谢出版方后浪出版公司。新版里的绘图者是绿茶,能找好朋友做这种事真是爽,不给钱还能紧倒催。感谢封面设计师。
这次就这样,下本书再见。
问: 书名《民国了》,让我想起老舍话剧《茶馆》里的一句台词 :“人家都给咱改了民国了!”您用这样一个书名,用意是什么?又是因为什么写这本书的?
答: “民国了”是当时社会的常用语,光复了,剪了辫子,用了新历,用鞠躬握手代替请安跪拜,大家都会说一句“民国了”。民国之代清,不是简单的朝代嬗变,而是从法理与观念上肯定了“民”的至高无上。民代君治,是当时主流的共识。
然而,如何打造一个真正的民国?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民国国民?连孙中山、黄兴等人也模模糊糊,更不要说张謇、袁世凯、赵尔巽了。所以“民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这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可能性,也湮灭了很多的可能性。
我自己对《民国了》的定位,是一份“读书笔记”。我从 2010 年 8 月开始读辛亥材料,读了年把时间,比不上专业研究者涉猎广,但基本材料大抵过眼。里面有很多我觉得新鲜的故事与细节,我就把它们写出来跟读得比我少的那些同好分享一下。当然我自己的眼光、兴趣也融进了叙述之中。所以这是一本很趣味化的笔记。
纯粹的史料不是历史,历史是对史料的叙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叙述都受制于叙事者的学养、经历、立场以及时代。我个人很反对说“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没有什么用,历史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历史上每一个事件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不可能根据历史上的相似事件帮助你解决当下出现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那么喜欢历史而且研究历史?因为人类有回溯过往的本能。还有一点,历史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己的定位,根据历史可以知道我们从哪儿来,为什么这样,有可能会怎么样。
问: 这本书要向读者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辛亥”?
答: 首先是地域化的辛亥。中国这么大,而且 1900 年之后各省对中央的离心力非常强。因此辛亥绝对不该做一个整体化的理解。大部分的史著都喜欢将辛亥—中国当作一个整体,除了保路四川、首义武昌这些绕不过去的节点外,焦点往往集中于北京、南京(还有上海)的双方高层政治。
其次是个人化的辛亥。在看材料时,我特别有兴趣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他们对革命的理解是有限的,他们对革命的参与是千差万别的,但革命在他们生活留下的影响就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显现出来……这样的个人命运变化让我着迷。
再次是细节化的辛亥。虽说与辛亥相关的书汗牛充栋,但除了原始材料外,我还没见到一本书提供这么多的生活、事件细节。写作《民国了》的野心之一,就是想尽可能多的记录与讲述这些细节。
问: 通过这本书,您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答: 《民国了》所写大致是从武昌首义到清帝逊位这四个月中,数个重点省份与地区的故事。当然也包括某些“前史”,如秋瑾、徐锡麟等。其特色是“历史新闻化”,即用新闻特写的方式来书写这段历史,关注从前的主流历史有意无意忽略、遮蔽、摒弃的人物与细节,希望能为易代之际的中国拼图,贡献一种不同的叙述。
具体来说,这本书的主要材料来自历史文件、日记、回忆录甚至小说,这本书的写作重点是叙述方式,我尽量试图还原现场的气氛,以及那些历史关键时刻的可能性,还有就是私人视角中的时代巨变。比如我并不太刻意去写那些“大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反而更关注那些参与历史的小人物,一位士兵,一名学子,或是一些有代表的模式,比如四川一个县是怎么完成独立光复—重建政权这件大事的。
以第—章为例,章名为“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选了恽毓鼎、郑孝胥、吴宓三个年龄、身份相去甚远的人,写他们的辛亥年。选这三个人的原因,一是因为他们都有很完整的日记记录;二是这三个人都远离革命核心,又各有代表性,他们的生活与观感,其实更能反映“革命之外”又关心革命的各阶层的状态;三是三个人的政治立场分别近于保守派、立宪派与革命派,这三种立场基本可以概括当年中国的主要思潮。这一章也并不是只写这三个人与辛亥事变相关的见闻想法,而是力图将之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读者可以看清,革命与日常生活的“相关”与“无关”。
问: 《民国了》里面有一章“让子弹飞”,提到刘同一不小心点燃了火药使事情败露,之后武昌匆忙起义。惯常的宏大历史叙事会关注一种必然性,这些看上去不太靠谱的偶然
性往往被解释成曲折道路的一部分,这些环节成了“小节”。你怎么看待这些偶然性?
答: 你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所写的这个时段里肯定有不同可能性,不可能说它再来一遍还是这么发展。我们以前说历史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们作为现代人作为后人不要那么骄傲,不要以为你隔得远就能把这个事情看得清楚。
实际上你是在拿到结果后,再推导原因。比如从来都是把黄花岗起义说是辛亥革命的先声,但从当时的状态看起来,黄花岗跟武昌起义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唤起广大民众的意识,就是单纯的暴力事件。
武昌起义肯定是一个偶然,可以找出很多变量,如果端方不入川会怎么样,如果四川不爆发保路运动怎么样,但清政府始终解决不了跟社会之间重建默契这个根本矛盾。自从太平天国以后形成了内轻外重、汉人当权的局面,满人第—需要向西方学习,第二需要收权。这两个东西谁先谁后,满人在整个国家失去信誉的情况下,这种改革急还是缓?在那个环境里面非常非常脆弱的火花就可以燃起大火,周围全部是干草,这个大事实不会变化,问题是谁来点燃这个火,正好武昌起义。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脉络,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视角。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同时,非常注重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趋势,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很容易地把握住历史的走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和政治格局的分析,解读得非常透彻。它不仅仅是在讲述革命的发生,更是在探讨革命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能从中了解到,为什么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革命会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及革命在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国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宏观的视角,加上作者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具可读性的历史读物。它帮助我构建起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也让我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更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中国近代的国家发展道路,对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与奋斗,也看到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向前发展,而是一个充满反复和探索的过程。它也让我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是无数先辈牺牲和奋斗的结果。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共情,也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的忧患意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活力的年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她没有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只是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迷茫、奋起的人物,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想,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国家民族命运时的焦虑,也能体会到他们为理想奋斗时的激情。书中的细节描写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从衣食住行到市井百态,都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看到穿着旗袍的女子款款走来,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真实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观点也十分鲜明。作者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并没有回避争议,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翔实的史料加以佐证。我尤其欣赏他/她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都非常有深度和启发性。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角落和细节的挖掘,也让我耳目一新。我能够从中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需要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又意味着什么”。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主动的探究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新颖,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些独特的切入点,来展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例如,书中对一些日常生活的描写,对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的关注,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民国。这种“微观”的历史叙事,反而能够折射出更广阔的历史图景。我能够从这些细小的故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这种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对于历史细节的呈现。作者似乎拥有者非凡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微小但却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细节。例如,书中对当时报纸的引用,对书信的解读,对老照片的分析,都展现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功底。这些细节的堆砌,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空气,听到那个时代的喧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历史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为了搜集这些资料,付出了多少心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他/她叙述的节奏感,时而激昂澎湃,时而舒缓低沉,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不同历史场景的情感氛围。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与一位饱学之士在娓娓道来,他/她将那些尘封的历史,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一些段落,我甚至会反复品读,体会其中的妙处。这种文字的魅力,是我在阅读其他一些历史书籍时很少能体会到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我会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被他/她对历史的热情所打动,也对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人物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通过这本书,我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原本以为,辛亥革命就是一个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简单过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的复杂性,以及它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书中对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政治斗争、以及民众的反应,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能够了解到,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反复。我也看到了,革命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改变,更是思想观念的解放。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在革命的浪潮中被唤醒,并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是多维度的,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力量和深刻的意义。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种历史的温度。作者在讲述历史的时候,并没有保持一种冷冰冰的客观,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她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无奈。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敬畏,对那些为了国家命运而奋斗的人们的敬意。这种情感的共鸣,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动人。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历史人物交流。这种情感的连接,是任何一本枯燥乏味的史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不失现代的简洁。书名《民国了》三个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纸质和印刷所打动,翻开的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触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地翻阅。封面的设计,采用了一些民国时期经典的元素,例如老照片的拼贴,或者是那个时代的字体风格,但又经过了现代艺术的处理,显得既有复古的韵味,又不落俗套。装帧也非常精美,我特意选了精装版本,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摆在书架上,瞬间提升了整个书房的格调。我喜欢这种既有内容深度,又有外在美感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每次拿起它,都会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更多的遐想,也更加期待书中内容的展开。有时候,我会对着封面,想象着书里讲述的那些人物,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抉择,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这种书籍的美学体验,是现在很多快餐式阅读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