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见识美国 美国总统的诞生 | 作者 | 白修德;舒琦 赵仁涛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68376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软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美国总统的诞生》颠覆了现代政治报道的技巧。由于能密切接触每个相关党派和人物,白修德掌握了1960年选举的很多手资料和政治内幕,并对选战的政治气氛和形势变幻有着深切的体悟。在本书中,他以精妙的笔触栩栩如生地记述了约翰?肯尼迪和理查德?尼克松之间的激烈竞争——从选前形势、竞选的筹备,到决定性的初选,再到有史以来的电视辩论,还有后扣人心弦的竞选冲刺。白修德为读者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也刻画出了诸多政治家丰满的人物形象,并对美国政治、社会的运转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部经典作品,是白修德四本著名的“美国政治活动叙事史”中的领衔之作,曾获普利策奖,至今依然是美国政治报道的范本。对中国读者来说,无疑是了解美国选举制度、政治变革和文化社会特征的读本。 |
| 作者简介 | |
| 白修德(TheodoreH. White),美国著名政治记者、历史学家和小说家。1915年出生于波士顿,193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之后受聘《时代周刊》担任驻东亚记者,报道了举世震惊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1945年任中国分社社长。这一经历为他的首部著作《中国的惊雷》(Thunder Out of China,与贾安娜合著)提供了素材。在短期担任《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编辑期间,白修德编辑出版了《史迪威日记》(The Stilwell Papers)。1948年,他移居欧洲,驻欧洲记者的经历为1953年出版的《浴火重生》(Fire in the Ashes)提供了素材。同年,他回到美国先后担任《记者报》(The Reporter)和科利尔杂志(Collier’s Magazine)的国内记者。科利尔杂志于1956年解散之后,白修德转而从事创作,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先后完成两部小说——《山路》(The Mountain Road)和《十四楼观风景》(The View from the Fortieth Floor)。 《美国总统的诞生》是白修德影响力*的作品,并获得了普利策奖。白修德之后又接着撰写了“美国政治活动叙事史”系列的另外三本,内容涵盖1964、1968和1972的总统大选。其后来的作品还包括《背信:理查德?尼克松的失败》(Breach of Faith: The Fall of Richard Nixon)、《追寻历史:白修德回忆录》(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和《追寻自我的美国:美国总统的诞生,1956—1980》(America in Search of Itself: 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56-1980)。除了普利策奖,他还于1964年和1967年以其出色的纪实作品荣获艾美奖。1986年,白修德去世,享年71岁。 |
| 目录 | |
| 序言 作者按语 ----------------- 部分 第1章等待 第2章民主党:蠢蠢欲动 第3章共和党:萌动初生 第4章初选的艺术:威斯康星州和西弗吉尼亚州 第5章代表大会之前:民主党 第6章洛杉矶的会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 第7章共和党人:从峰会到芝加哥 ----------------- 第二部分 引言 第8章 从昨天看向未来 第9章 肯尼迪的竞选之战:回合 第10章尼克松的竞选之战:回合 第11章第二回合:电视辩论 第12章尼克松的竞选之战:第三回合 第13章肯尼迪的竞选之战:第三回合 第14章以总统身份醒来 第15章白宫的视角 ----------------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
| 编辑推荐 | |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一本书看懂美国大选的套路。◎肯尼迪Vs. 尼克松。一场的总统选举,史诗般的政治故事。史上*次总统侯选人电视辩论。史上*一次天主教徒当选美国总统。◎一本彻底改变政治报道技巧的书,新闻报道史上的经典。从筹备、初选、党大会,到电视辩论、冲刺、投票,作者全程贴身报道,绝妙地再现了选战紧张的政治氛围,深度刻画和剖析了所涉人物、事件。◎带你进入美国政治运作的内部来观察大选,对中国读者来说了解美国总统选举和政治运作的*读本。 ◎作者白修德,普利策奖得主,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他对 1942 年河南大饥荒的真实报道,是白修德在中国的记者生涯中*沉重的一页,他的名字也通过《1942》这部电影为国人所知。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风格,让我觉得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讲课,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人,而是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道理。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非常枯燥,全是政治术语和历史事件的堆砌,但实际阅读起来,却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述历次总统选举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候选人之间的策略调整,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情绪变化,这些都描绘得非常细腻。他不仅仅讲述了谁赢得了选举,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是如何赢得选票的,以及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气候促成了某个候选人的成功。有时,他会穿插一些与当前政治现象的对比,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那种启发性的意味非常浓厚,能让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现代政治的某些发展。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美国总统的诞生,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分析政治现象、理解历史进程的方法。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对于政治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快地跟上他的思路,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进去。那些关于竞选策略、民意基础、意识形态博弈的篇章,都让我对“政治”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对美国这个国家的好奇,以及对“总统”这一职位的一种天然的关注。然而,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对“总统诞生”的狭隘理解。它更像是一部美国政治文化史的缩影。作者在讲述总统的产生过程时,巧妙地融入了美国社会结构、族群关系、宗教信仰等多个维度。他分析了不同时期,哪些社会群体成为了总统的坚实支持者,又有哪些群体构成了潜在的反对力量,以及这些力量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特别是关于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社会变革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这些变革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总统的权力边界和政策方向,这些部分都让我印象深刻。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的产生,会与如此广泛的社会议题紧密相连。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局限于权力斗争本身,而是从更深层次的社会土壤中挖掘总统制度得以生长的原因。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美国社会和政治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都离不开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评分刚收到这本书,虽然名字叫《见识美国:美国总统的诞生》,但我对书名并不是特别敏感,毕竟我更看重的是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翻开来,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他并没有直接切入总统竞选的流程,而是将视角拉回到美国建国初期,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政治理念的碰撞与形成。从对共和制理念的探讨,到早期联邦党与反联邦党之间的论战,再到宪法制定的曲折过程,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有意为读者铺设一条理解美国政治基因的道路,让你明白,如今看似理所当然的总统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思想的洗礼和妥协的艺术。他对那些早期政治家的塑造也颇为立体,既有他们的远见卓识,也不回避他们的局限性,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性历史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你不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亲身感受着美国民主的雏形是如何一点点被孕育出来的。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它不仅仅是关于总统诞生,更是关于美国政治思想的溯源,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在我以往的认知中,美国总统似乎就是由一系列的选举程序产生的,但《见识美国:美国总统的诞生》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简单化理解。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他更是在解析“为什么”。他深入探讨了美国政治体系的设计理念,包括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联邦制等核心原则,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和塑造了总统的权力与职责。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最初的间接选举到后来的普选,每一次制度的调整,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和社会博弈。作者对于一些关键性制度的解释,清晰易懂,能够帮助读者理解那些看似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我尤其喜欢他对“选举人团制度”的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其弊端,而是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其产生的背景和初衷,以及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这种客观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往往是其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评分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写作态度。虽然书名聚焦于“美国总统的诞生”,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选举过程的机械描述。他更侧重于挖掘那些影响总统诞生背后的人文因素和历史思潮。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篇幅都在探讨美国国民性格的形成,以及这些国民特性是如何反映在总统候选人的形象塑造和政策主张上的。比如,他对美国人对“个人自由”的推崇,对“机会均等”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崛起”的自豪感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将其与历届总统的言行和政策联系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花费了不少笔墨来描绘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总统竞选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总统的产生,不仅仅是政治精英的游戏,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现。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政治史料,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美国国民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