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临人间 001
2.初见世面 012
3.在巴黎的巨大成功 021
4.伦敦 040
5.*诫的诫义 052
6.意大利 061
7.音乐学院*年轻的院士 072
8.音乐骑士 082
9.新任大主教——卢乔·西拉 090
10.宫廷音乐会 099
11.弗洛尼 110
12.一个困难的决定 119
13.安德洛墨达 129
14.告别萨尔茨堡 137
15.曼海姆与德意志歌剧 145
16.路易丝·韦伯 160
17.分别 184
18. 希望与失望 189
19.与路易丝重逢 205
20.萨尔茨堡宫廷琴师——伊多门内奥 214
21.飞起一脚 221
22.满怀期望 243
23.为了德意志歌剧 248
24.两个康斯坦策 258
25.两次重要会见 271
26.神眼诱逃 283
27.访问萨尔茨堡 288
28.路易丝 303
29.埃马努埃尔·希卡内德 310
30.费加罗的婚礼 320
31. 唐·乔凡尼 340
32. 艰难时日 357
33. 波茨坦之行 368
34.女人皆如此 378
35.英国人的邀请 392
36.魔笛 404
37.穿灰大衣的使者 414
38. 加冕歌剧 422
39. 安魂曲 431
前 言*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的。
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五岁那年,一天下午,父亲利奥波德。带了一个小提琴家和一个吹小号的朋友回来,预备练习六支三重奏。孩子挟着他儿童用的小提琴要求加入。父亲呵斥道:“学都没学过,怎么来胡闹!”孩子哭了。吹小号的朋友过意不去,替他求情,说让他在自己身边拉吧,好在他音响不大,听不见的。父亲还咕噜着说:“要是听见你的琴声,就得赶出去。”孩子坐下来拉了,吹小号的乐师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着惊讶和赞叹的眼泪;孩子把六支三重奏从头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八岁,他写了*支交响乐;十岁写了*出歌剧。十四至十六岁之间,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别忘了他是奥地利人),写了三出意大利歌剧在米兰上演,按照当时的习惯,由他指挥乐队。十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做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有些听众还以为他神妙的演奏有魔术帮忙,要他脱下手上的戒指。
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而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童年时代常在中欧西欧各地旅行,孩子的观摩与听的机会多于正规学习的机会,所以莫扎特的领悟与感受的能力,吸收与消化的迅速,是近乎不可思议的。我们古人有句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欧洲人也认为早慧的儿童长大了很少有真正伟大的成就。的确,古今中外,有的是神童;但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的。
巴赫、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赫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六二二件作品,还有一三二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七五四件。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二十二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六十七支,交响乐四十九支,钢琴协奏曲二十九支,小提琴协奏曲十三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十二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二十二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奏曲四十五支,大风琴曲十七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四十七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合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做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菲岱里奥》、韦伯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他在一七八三年的书信中说:“我更倾向于德国歌剧:虽然写德国歌剧需要我费更多力气,我还是更喜欢它。每个民族有它的歌剧;为什么我们德国人就没有呢?难道德文不像法文英文那么容易唱吗?”一七八五年他又写道:“我们德国人应当有德国式的思想,德国式的说话,德国式的演奏,德国式的歌唱。”所谓德国式的歌唱,特别是在音乐方面的德国式的思想,究竟是指什么呢?据法国音乐学者加米叶·裴拉格的解释:“在《后宫诱逃》中,男主角倍尔蒙唱的某些咏叹调,就是*次充分运用了德国人谈情说爱的语言。同一歌剧中奥斯门的唱词,轻快的节奏与小调(mode mineure)的混合运用,富于幻梦情调而甚至带点凄凉的柔情,和笑盈盈的天真的诙谐的交错,不是纯粹德国式的音乐思想吗?”(见裴拉格著:《莫扎特》,巴黎一九二七年版)
和意大利人的思想相比,德国人的思想也许没有那么多光彩,可是更有深度,还有一些更亲切更通俗的意味。在纯粹音响的领域内,德国式的旋律不及意大利的流畅,但更复杂更丰富,更需要和声(以歌唱而言是乐队)的衬托。以乐思本身而论,德国艺术不求意大利艺术的整齐的美,而是逐渐以思想的自由发展,代替形式的对称与周期性的重复。这些特征在莫扎特的《魔笛》中都已经有端倪可寻。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朱庇特)交响曲,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以现代词藻来说,在音乐领域之内,莫扎特早就结合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虽是不自觉的结合,但确是*和谐*美妙的结合。当然,在这一点上,尤其在追求清明恬静的境界上,我们没有忘记伟大的歌德;但歌德是经过了六十年的苦思冥索(以《浮士德》的著作年代计算),经过了狂飙运动和骚动的青年时期而后获得的;莫扎特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做任何主观的努力,就达到了拉斐尔的境界,以及古希腊的雕塑家菲狄阿斯的境界。
莫扎特所以成为*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像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像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在布拉格所博得的荣名,并没给他任何物质的保障。两次受雇于萨尔茨堡原译为“萨尔斯堡”。的两任大主教,结果受了一顿辱骂,被人连推带踢地逐出宫廷。从二十五到三十一岁,六年中间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一七八七年,奥皇约瑟夫终于任命他为宫廷作曲家,年俸还不够他付房租和仆役的工资。
为了婚姻,他和*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殇了四个。康斯坦策·韦伯原译为“公斯当斯·韦柏”。产前产后老是闹病,需要名贵的药品,需要到巴登温泉去疗养。分娩以前要准备迎接婴儿,接着又往往要准备埋葬。当铺是莫扎特常去的地方,放高利贷的债主成为他唯一的救星。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可欣幸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侘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几次说过:“人生多美啊!”这句话就是了解他艺术的钥匙,也是他所以成为这样伟大的主要因素。
虽然根据史实,莫扎特在言行与作品中并没表现出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民主精神(他的反抗萨尔茨堡大主教只能证明他艺术家的傲骨),也谈不到人类大团结的理想,像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所表现的那样;但一切大艺术家都受时代的限制,同时也有不受时代限制的普遍性——人间性。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高目标,尤其是生在今日的我们所热烈争取、努力奋斗的目标。
因此,我们纪念莫扎特二百周年诞辰的意义决不止一个:不但他的绝世的才华与崇高的成就使我们景仰不止,他对德国歌剧的贡献值得我们创造民族音乐的人揣摩学习,他的朴实而又典雅的艺术值得我们深深的体会;而且他的永远乐观,始终积极的精神,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励;而他追求人类*高理想的人间性,更使我们和以后无数代的人民把他当作一个忠实的、亲爱的、永远给人安慰的朋友。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八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宏观视野。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巧妙地穿插了时代背景的分析和社会风貌的速写。这种“立体式”的叙事手法,让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更看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欧洲文化中心的脉搏。书中对“启蒙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如何反过来推动了古典主义音乐美学的确立,都有非常独到且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作者似乎拥有多重视角,既能从一位乐评人的专业角度剖析和弦的进行与配器的创新,又能从一位历史学家的审慎态度来评判事件的真实性。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传记的厚度和深度,让即便是对古典音乐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革命所深深吸引。它提供了一张认识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绝佳地图。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音乐巨匠生平的厚重之作,我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瞬间穿越回那个充满巴洛克遗韵与古典主义曙光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绘一幅精美的油画,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宫廷的交际、甚至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都被捕捉得入木三分。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了解一个人的历史,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早年作为“神童”在欧洲巡演时,那种既骄傲又略带稚气的风采,面对王公贵族的审视时,他如何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盾牌与武器。尤其对那些他与萨尔茨堡大主教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心理分析。每一次的冲突与和解,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而是揭示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在权力结构下生存的艰难与抗争的勇气。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清泉般流淌,时而因重大事件的爆发而骤然紧张,让人手不释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天才的生命轨迹,编织成了一张宏大而又充满人性光辉的时代画卷。
评分坦白说,初读时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变成枯燥的音乐史罗列。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拥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情感穿透力。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置于一个遥不可及的圣坛上,而是把他还原为一个在经济压力下挣扎、在情感世界里跌跌撞撞的普通人。作者对他的婚姻生活、与家人的通信往来的分析尤其到位,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艺术的执着与对世俗生活的不安,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晚期作品时的笔法,那种对创作巅峰与生命走向终点的交织的描绘,充满了宿命的悲剧美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他当时创作时的那种心境波动,仿佛能听到音乐中隐藏的叹息。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清晰,像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载着读者平稳而又激动地驶向最终的结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它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精确性。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值得反复咀嚼。作者似乎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考据,比如对十八世纪维也纳歌剧院的舞台布景、乐器制造工艺的详尽描述,都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感官体验。相比于许多传记中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这里的叙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它不避讳对这位作曲家性格中那些复杂、甚至有些乖张一面的展现,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艺术形象,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每一次对乐曲创作背景的深入挖掘,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历史谜团,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层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创造力如何在特定社会土壤中萌发与绽放”的深度论文,文笔华美而不失力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夸张的手法去渲染人物的伟大,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严谨的逻辑推演,让事实本身说话。作者在处理那些流传已久的轶事和争议时,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客观性与批判性。他带领我们探究了那些被历史烟尘掩盖的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全书的语言风格如同那个时代的精细工艺品——结构严谨,装饰得体,且经久耐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天才”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是一种天赋的馈赠,而是永不停歇的内心驱动力与外部世界激烈碰撞后淬炼出的火花。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艺术信仰如何支撑一个人穿越苦难、实现永恒的哲学思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