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

莫扎特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费利克斯·胡赫 著,罗悌伦 译
图书标签:
  • 莫扎特
  • 古典音乐
  • 音乐家
  • 传记
  • 历史
  • 艺术
  • 文化
  • 音乐史
  • 欧洲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3155
商品编码:2276078858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音乐天才莫扎特,大凡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然而绝大多数人不会了解他那充满欢乐的音乐和困厄连连的悲惨人生。对莫扎特顶礼膜拜的作者胡赫,以令人信服的艺术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传主精彩、丰富而短暂的一生。 作者简介 作者: (德)费利克斯?胡赫(Felix Huch, 1880-1952),生于诗书世家,酷爱音乐与文学,以其音乐传记小说《莫扎特传》和《贝多芬传》著称于世。此书出版后,大受欢迎,被评论家誉为艺术杰作,至今仍行销于世。 译者: 罗悌伦,四川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曾任四川省文学翻译家协会副秘书长,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学会会员,译作近50本,如《布莱希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歌德文集·文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荀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等等。 目 录

1.降临人间 001

 

2.初见世面 012

 

3.在巴黎的巨大成功  021

 

4.伦敦  040

 

5.*诫的诫义  052

 

6.意大利  061

 

7.音乐学院*年轻的院士  072

 

8.音乐骑士 082

 

9.新任大主教——卢乔·西拉  090

 

10.宫廷音乐会  099

 

11.弗洛尼 110

 

12.一个困难的决定  119

 

13.安德洛墨达  129

 

14.告别萨尔茨堡  137

 

15.曼海姆与德意志歌剧  145

 

16.路易丝·韦伯  160

 

17.分别   184

 

18. 希望与失望  189

 

19.与路易丝重逢  205

 

20.萨尔茨堡宫廷琴师——伊多门内奥  214

 

21.飞起一脚 221

 

22.满怀期望  243

 

23.为了德意志歌剧  248

 

24.两个康斯坦策  258

 

25.两次重要会见  271

 

26.神眼诱逃  283

 

27.访问萨尔茨堡  288

 

28.路易丝  303

 

29.埃马努埃尔·希卡内德 310

 

30.费加罗的婚礼  320

 

31. 唐·乔凡尼  340

 

32. 艰难时日   357

 

33. 波茨坦之行  368

 

34.女人皆如此  378

 

35.英国人的邀请  392

 

36.魔笛  404

 

37.穿灰大衣的使者  414

 

38. 加冕歌剧  422

 

39. 安魂曲  431

前 言

*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的。

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五岁那年,一天下午,父亲利奥波德。带了一个小提琴家和一个吹小号的朋友回来,预备练习六支三重奏。孩子挟着他儿童用的小提琴要求加入。父亲呵斥道:“学都没学过,怎么来胡闹!”孩子哭了。吹小号的朋友过意不去,替他求情,说让他在自己身边拉吧,好在他音响不大,听不见的。父亲还咕噜着说:“要是听见你的琴声,就得赶出去。”孩子坐下来拉了,吹小号的乐师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着惊讶和赞叹的眼泪;孩子把六支三重奏从头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八岁,他写了*支交响乐;十岁写了*出歌剧。十四至十六岁之间,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别忘了他是奥地利人),写了三出意大利歌剧在米兰上演,按照当时的习惯,由他指挥乐队。十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做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有些听众还以为他神妙的演奏有魔术帮忙,要他脱下手上的戒指。

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而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童年时代常在中欧西欧各地旅行,孩子的观摩与听的机会多于正规学习的机会,所以莫扎特的领悟与感受的能力,吸收与消化的迅速,是近乎不可思议的。我们古人有句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欧洲人也认为早慧的儿童长大了很少有真正伟大的成就。的确,古今中外,有的是神童;但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的。

巴赫、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赫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六二二件作品,还有一三二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七五四件。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二十二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六十七支,交响乐四十九支,钢琴协奏曲二十九支,小提琴协奏曲十三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十二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二十二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奏曲四十五支,大风琴曲十七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四十七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合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做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菲岱里奥》、韦伯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他在一七八三年的书信中说:“我更倾向于德国歌剧:虽然写德国歌剧需要我费更多力气,我还是更喜欢它。每个民族有它的歌剧;为什么我们德国人就没有呢?难道德文不像法文英文那么容易唱吗?”一七八五年他又写道:“我们德国人应当有德国式的思想,德国式的说话,德国式的演奏,德国式的歌唱。”所谓德国式的歌唱,特别是在音乐方面的德国式的思想,究竟是指什么呢?据法国音乐学者加米叶·裴拉格的解释:“在《后宫诱逃》中,男主角倍尔蒙唱的某些咏叹调,就是*次充分运用了德国人谈情说爱的语言。同一歌剧中奥斯门的唱词,轻快的节奏与小调(mode mineure)的混合运用,富于幻梦情调而甚至带点凄凉的柔情,和笑盈盈的天真的诙谐的交错,不是纯粹德国式的音乐思想吗?”(见裴拉格著:《莫扎特》,巴黎一九二七年版)

 

和意大利人的思想相比,德国人的思想也许没有那么多光彩,可是更有深度,还有一些更亲切更通俗的意味。在纯粹音响的领域内,德国式的旋律不及意大利的流畅,但更复杂更丰富,更需要和声(以歌唱而言是乐队)的衬托。以乐思本身而论,德国艺术不求意大利艺术的整齐的美,而是逐渐以思想的自由发展,代替形式的对称与周期性的重复。这些特征在莫扎特的《魔笛》中都已经有端倪可寻。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朱庇特)交响曲,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以现代词藻来说,在音乐领域之内,莫扎特早就结合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虽是不自觉的结合,但确是*和谐*美妙的结合。当然,在这一点上,尤其在追求清明恬静的境界上,我们没有忘记伟大的歌德;但歌德是经过了六十年的苦思冥索(以《浮士德》的著作年代计算),经过了狂飙运动和骚动的青年时期而后获得的;莫扎特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做任何主观的努力,就达到了拉斐尔的境界,以及古希腊的雕塑家菲狄阿斯的境界。

莫扎特所以成为*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像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像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在布拉格所博得的荣名,并没给他任何物质的保障。两次受雇于萨尔茨堡原译为“萨尔斯堡”。的两任大主教,结果受了一顿辱骂,被人连推带踢地逐出宫廷。从二十五到三十一岁,六年中间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一七八七年,奥皇约瑟夫终于任命他为宫廷作曲家,年俸还不够他付房租和仆役的工资。

为了婚姻,他和*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殇了四个。康斯坦策·韦伯原译为“公斯当斯·韦柏”。产前产后老是闹病,需要名贵的药品,需要到巴登温泉去疗养。分娩以前要准备迎接婴儿,接着又往往要准备埋葬。当铺是莫扎特常去的地方,放高利贷的债主成为他唯一的救星。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可欣幸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侘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几次说过:“人生多美啊!”这句话就是了解他艺术的钥匙,也是他所以成为这样伟大的主要因素。

虽然根据史实,莫扎特在言行与作品中并没表现出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民主精神(他的反抗萨尔茨堡大主教只能证明他艺术家的傲骨),也谈不到人类大团结的理想,像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所表现的那样;但一切大艺术家都受时代的限制,同时也有不受时代限制的普遍性——人间性。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高目标,尤其是生在今日的我们所热烈争取、努力奋斗的目标。

因此,我们纪念莫扎特二百周年诞辰的意义决不止一个:不但他的绝世的才华与崇高的成就使我们景仰不止,他对德国歌剧的贡献值得我们创造民族音乐的人揣摩学习,他的朴实而又典雅的艺术值得我们深深的体会;而且他的永远乐观,始终积极的精神,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励;而他追求人类*高理想的人间性,更使我们和以后无数代的人民把他当作一个忠实的、亲爱的、永远给人安慰的朋友。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八


《光影交织的时代:18世纪欧洲的艺术、政治与科学新篇章》 一卷跨越启蒙之光的宏大画卷,一次洞察变革洪流的深刻旅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音乐巨匠的生平轨迹,而是将笔触伸向那个孕育了现代世界的激动人心的时代——18世纪的欧洲。这是一个矛盾而辉煌的时期:旧有的王朝秩序在理性之光的照射下摇摇欲坠,而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自由之风却在不息地塑造着新的文明形态。 本书将以宏观视角,深入剖析18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的剧变、思想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以及由此催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深刻转型。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时代图景。 第一部:理性与王权的对峙——启蒙的曙光与旧制度的黄昏 本部分着重探讨“启蒙运动”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谈论宫廷的奢华,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沙龙、咖啡馆和秘密结社中孕育出的激进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 1. 思想的解放者:从洛克到卢梭的理性建构 详细考察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诞生背景,分析伏尔泰如何以其尖刻的笔触挑战宗教的权威与愚昧。重点解析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如何从根本上颠覆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基础,以及这一理论在法国大革命前夜所激发的社会情绪。我们探究这些哲学家的著作是如何跨越国界,成为欧洲知识分子共同的“行动纲领”。 2. 破碎的帝国与新兴的力量:外交体系的重塑 分析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重大冲突如何重塑了欧洲的权力平衡。本书将细致描绘腓特烈大帝领导下的普鲁士如何通过军事革新和开明专制,一跃成为欧洲列强之一,挑战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霸权。同时,也将探讨英国通过其强大的海军和商业网络,如何确立其全球性的商业和殖民霸主地位,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 3. 开明专制的悖论:自上而下的改革与阻力 深入分析凯瑟琳大帝的俄罗斯、约瑟夫二世的神圣罗马帝国,以及葡萄牙的庞巴尔侯爵等“开明君主”试图推行的司法、教育和经济改革。这些改革的初衷是引入理性化管理,但它们往往在触及贵族和教会的既得利益时遭遇巨大阻力,揭示了18世纪绝对君主制在面对时代挑战时的内在困境。 --- 第二部:物质的革命——科学的崛起与工业的萌芽 18世纪是实验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严谨学科的关键时期。本部分将展示科学进步如何不再局限于书斋,而是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 1. 炼金术的终结与化学的诞生 详述安托万·拉瓦锡如何通过精确的称量实验,推翻了燃素说,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标志着现代化学的奠基。我们还将关注卡文迪什对氢气的发现,以及化学知识在冶金、纺织染色等早期工业部门的应用探索。 2. 电学的奇妙世界:富兰克林与实验的魅力 聚焦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电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特别是他通过风筝实验证明闪电的电性。这不仅是物理学上的重大进展,更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性探究的乐观精神。书中将描绘当时欧洲知识分子对这些“电学奇观”的热衷与模仿。 3. 农业革命与人口爆炸的序曲 分析新的耕作技术(如四圃轮作制)、新作物的引入(如马铃薯)以及圈地运动对欧洲人口结构和食物供给的巨大影响。探讨这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是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和资本积累基础。 --- 第三部:感官的拓展——艺术、文学与公共领域的形成 在理性主义高歌猛进的同时,18世纪的艺术也经历了从巴洛克的宏大叙事向更贴近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转变。 1. 从洛可可的轻盈到新古典主义的庄严 详细比较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宫廷盛行的洛可可风格(强调精致、享乐与室内装饰)与下半叶因庞贝遗址发掘而兴起的、更具道德感和公民精神的新古典主义。分析画家大卫的作品如何承载了对古罗马共和美德的向往,为革命思潮提供视觉语言。 2. 歌剧的革新与市民阶层的审美觉醒 虽然我们不讨论莫扎特,但我们会深入探讨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德·格鲁克如何通过改革歌剧,试图将情节的逻辑性和人物情感的真实性置于传统歌剧的炫技之上,以适应日益壮大的、渴望更具社会意义艺术的市民阶层。 3. 小说的兴盛与道德情境剧的流行 阐释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学体裁,如何在中产阶级中占据主导地位。分析塞缪尔·理查森、亨利·菲尔丁等人的作品如何关注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道德选择、家庭伦理和财产继承问题,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 第四部:世界的边界——跨文化接触与东方迷思 18世纪的欧洲,全球贸易的扩张使得世界观开始发生变化。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地,而是欧洲商品倾销和文化借鉴的对象。 1. 中国风的盛行与“贤明君主”的想象 探讨“中国风”(Chinoiserie)如何渗透到建筑、园林、陶瓷和服饰中。分析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如何将清朝初期的文官制度视为超越欧洲神权政治的理想典范,构建出一种“贤明东方”的政治想象,以此反衬欧洲君主制的腐朽。 2. 殖民地的影子与白银的流动 考察英国在印度、法国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对欧洲经济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书中将分析奴隶贸易体系如何为欧洲的物质繁荣提供了阴暗的支撑,以及这种全球性的资本流动如何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社会矛盾。 3. 地理大发现的终结与科学探险 关注詹姆斯·库克船长的环球航行等重大探险活动,它们在绘制精确地图的同时,也带来了对非欧洲文化的直接人类学观察,这既是地理知识的胜利,也是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在面对真实世界时的最初碰撞。 结语:一个尚未完全爆发的时代 本书最终将指向18世纪末期,当理性、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在法国大革命的硝烟中实现其最激进的表达时,欧洲社会是如何完成了对旧世界的彻底告别,并为19世纪的工业化与民族主义浪潮埋下了不可逆转的伏笔。这是一部关于观念如何转化为力量,以及在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人类如何努力用理性之光照亮前路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宏观视野。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巧妙地穿插了时代背景的分析和社会风貌的速写。这种“立体式”的叙事手法,让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更看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欧洲文化中心的脉搏。书中对“启蒙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如何反过来推动了古典主义音乐美学的确立,都有非常独到且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作者似乎拥有多重视角,既能从一位乐评人的专业角度剖析和弦的进行与配器的创新,又能从一位历史学家的审慎态度来评判事件的真实性。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传记的厚度和深度,让即便是对古典音乐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革命所深深吸引。它提供了一张认识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绝佳地图。

评分

翻开这本关于音乐巨匠生平的厚重之作,我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瞬间穿越回那个充满巴洛克遗韵与古典主义曙光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绘一幅精美的油画,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宫廷的交际、甚至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都被捕捉得入木三分。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了解一个人的历史,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早年作为“神童”在欧洲巡演时,那种既骄傲又略带稚气的风采,面对王公贵族的审视时,他如何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盾牌与武器。尤其对那些他与萨尔茨堡大主教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心理分析。每一次的冲突与和解,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而是揭示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在权力结构下生存的艰难与抗争的勇气。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清泉般流淌,时而因重大事件的爆发而骤然紧张,让人手不释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天才的生命轨迹,编织成了一张宏大而又充满人性光辉的时代画卷。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变成枯燥的音乐史罗列。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拥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情感穿透力。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置于一个遥不可及的圣坛上,而是把他还原为一个在经济压力下挣扎、在情感世界里跌跌撞撞的普通人。作者对他的婚姻生活、与家人的通信往来的分析尤其到位,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艺术的执着与对世俗生活的不安,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晚期作品时的笔法,那种对创作巅峰与生命走向终点的交织的描绘,充满了宿命的悲剧美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他当时创作时的那种心境波动,仿佛能听到音乐中隐藏的叹息。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清晰,像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载着读者平稳而又激动地驶向最终的结局。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它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精确性。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值得反复咀嚼。作者似乎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考据,比如对十八世纪维也纳歌剧院的舞台布景、乐器制造工艺的详尽描述,都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感官体验。相比于许多传记中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这里的叙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它不避讳对这位作曲家性格中那些复杂、甚至有些乖张一面的展现,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艺术形象,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每一次对乐曲创作背景的深入挖掘,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历史谜团,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层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创造力如何在特定社会土壤中萌发与绽放”的深度论文,文笔华美而不失力量。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夸张的手法去渲染人物的伟大,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严谨的逻辑推演,让事实本身说话。作者在处理那些流传已久的轶事和争议时,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客观性与批判性。他带领我们探究了那些被历史烟尘掩盖的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全书的语言风格如同那个时代的精细工艺品——结构严谨,装饰得体,且经久耐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天才”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是一种天赋的馈赠,而是永不停歇的内心驱动力与外部世界激烈碰撞后淬炼出的火花。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艺术信仰如何支撑一个人穿越苦难、实现永恒的哲学思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