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蒋勋说红楼梦(修订版共8册)(精)》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探索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蒋勋 著作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解读名著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流于表面,或者用过于现代的视角去过度解读,从而削弱了原著的韵味。然而,这次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似乎不是在“解构”故事,而更像是在与林黛玉、薛宝钗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诗词、细节、甚至一个眼神背后的复杂人性,将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情感脉络梳理得清晰有力。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原来《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关于青春、幻灭、爱与命运的哲学论述。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充满温情的语言,将晦涩的佛学、易理知识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实在是高明之极。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技巧非常敏感的读者,以往阅读《红楼梦》时,常常被其庞大的人物群像和错综复杂的线索搞得有些晕头转向。但这一套书的结构性梳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卡点”,他巧妙地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构建了逻辑清晰的桥梁。特别是对书中一些关键情节的重述和提炼,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大大增强了代入感和理解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对于不同人物命运的对比和互文处理,挖掘出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深层主题。例如,他对贾宝玉“情不情”的探讨,就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版本都要深刻和立体。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别人的解读,而更像是在作者的引导下,重新经历了一遍那座大观园的四季轮回,每一次的感悟都与众不同。
评分我已经读完了好几本关于《红楼梦》的评论集,但这一套书带给我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疗愈之旅。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和对个体命运的深深的慈悲。他没有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贵族家庭的衰败,而是将一切都归结于“因缘”二字,这让读者在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能够找到一种更宽广、更平和的接受视角。特别是他在谈到女性群像的悲剧性命运时,那种共情和体谅,让人读后心里暖暖的,又隐隐带着一丝对韶华易逝的喟叹。这套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更通透了,看待周遭的人和事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它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给予你面对纷扰世界的温柔指引。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我特别看重作者对文化背景的还原和阐释。这套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专业和到位。作者不仅是文学大家,更是一位深谙传统礼仪、服饰、园林建筑、乃至诗词歌赋的行家。在解读宴饮场景时,他对酒具、菜品、座次的描述,细致到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香气;谈及诗社活动时,他对格律和典故的解释,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性。这种全方位的文化浸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空间,让《红楼梦》不再仅仅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触手可及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现场。可以说,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小说,更是在上一堂生动活泼的中国古典文化通识课,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心思。我尤其欣赏它选用的纸张质感,那种微微泛黄、带着点年代感的纹理,仿佛真的能带着你穿越回那个金陵的繁华旧梦里。书本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封面设计更是点睛之笔,没有采用那种过于直白的人物画像,而是选取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图腾和色彩搭配,低调中透着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智慧。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价值,单就其作为一件艺术品的形态而言,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能将经典以如此精美的面貌呈现出来,实属不易,让人对阅读本身又多了一份虔诚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