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
*價:198.00元
作者:趙省偉,李小玉 編譯
齣版社:中國計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8202829
字數:400000
頁碼:5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 400張海外罕見彩色版畫 20字西方一綫記者現場報道
★ 中國較早的全景式彩色影像記錄首度全譯齣版
★ 世界著名博物館均未集齊的絕版彩色石印版畫終獲發行
目錄
齣版說明
序言一:兼聽則明
序言二:它使歐洲更好地瞭解瞭中國
1850
中國皇帝(道光皇帝)
1861
鹹豐皇帝(中國當今聖上鹹豐皇帝)
鹹豐皇帝(中國皇後)
1869
中國使團在巴黎(1 月 4 日抵達巴黎的中國使團全體工作人員)
1884
與中國和解
1884 年 8 月法國畫刊刊載的馬尾海戰的畫麵
1890
1890 年 2 月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刊載的颱灣漢族與“原住民”同歡的場景
1890 年 3 月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刊載的颱灣“原住民”與西方人接觸的畫麵
1890 年 3 月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刊載的在颱灣探險的英國旅行傢
1891
中國的大屠殺
清朝的民族主義
1893
中國對基督徒的新一輪屠殺
1894
甲午中日戰爭(首爾騷亂)
甲午中日戰爭(一艘清朝軍艦被日軍擊沉)
一名法國海關檢查員被中國人謀殺
一幅日本畫(一名日本軍官奪取清軍旗幟)
1895
甲午中日戰爭(上海城門)
中國皇帝接見法國大使施阿蘭
光緒帝接見外國使。齣自 1901 年德國版圖書《中國誌》
光緒皇帝的新雪橇(在北海花園滑雪橇的光緒皇帝)
法國將軍卡雷爾被黑旗軍俘虜
1896
法國的賓客們(清朝傑齣使臣李鴻章總督)
李鴻章
李鴻章煙卡
1897
在中國
1898
在中國(國王和......皇帝們的蛋糕)
日本漫畫傢筆下的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中國本土宗教信徒於永安州毆殺法國傳教士蘇安寜及兩名教徒
黑旗軍起義
一次中國暴動(清朝正規軍與黑旗軍之間的爭鬥)
1899
P. 維剋托蘭殉難
兩位法國軍官在廣州灣遇刺
1900
法軍與清軍交戰(廣州灣戰役)
義和團
庚子事變(義和團)
庚子事變 ( 清朝正規軍)
中國危機(反現代化的鬥爭)
庚子事變(奪取大沽炮颱)
西太後(中國的亡夫太後)
庚子事變(大沽失陷)
法國上的慈禧與溥儀
清朝太後殿下
庚子事變(受中國正規軍保護的外國人)
庚子事變(殺死外國聯軍)
北京使館遭襲
庚子事變(德國公使剋林德男爵被殺)
庚子事變(德國海軍士兵燒毀總理衙門)
被中國軍隊圍睏的外國使團
在滿洲(俄軍擊潰一支清軍炮兵隊)
義和團在奉天屠殺清朝基督教徒
庚子事變(清兵占領俄國邊境)
滿洲奉天教堂慘案
告彆清朝派遣軍海軍總令——波狄艾海軍上將
直隸總督李鴻章
中國人在招募誌願軍
軍隊歲!(馬賽的部隊啓程前往大清國)
八國聯軍嚮北京進軍
在大沽(聯軍艦隊被冰雪封住)
北京郊區(村民們攔住瞭清兵護送下的外國基督徒,直到清兵拿齣護照和過境文書,村民纔將他們放行)
攻占北京(聯軍的旗幟在故宮城門上方飄揚)
北京的聯軍。齣自 1901 年德國版圖書《中國誌》
庚子事變(被解放的使團)
攻占北京(炮轟後的歐洲使館區)
官方禮物
華倫將軍在上海檢閱法國軍隊
天津的一位法蘭西女英雄
聯軍首領在北京召開會議
庚子事變(李鴻章與隨行的俄日部隊)
端王爺的畫像
恭親王。關聯昌(關喬昌之弟,19 世紀中葉廣州著名外銷畫傢)據費利斯?比特攝影照片所繪
前往保定府
庚子事變(掛在牆上的 14 顆拳民頭顱)
庚子事變(被法軍從保定府解救齣來的歐洲人)
遠徵保定府(法軍先鋒隊在中國的一個村莊升起旗幟)
1900 年國博覽會(中國館)
一個駐紮在皇傢陵墓旁邊的法軍營地
中國人的暴行(一個受刑的歐洲人)
清朝太後(放在一幅中國畫後麵。斯蒂芬?裏德繪圖)
美國鬍博?華士所繪慈禧像
1901
庚子事變(一艘醫院船內部)
庚子事變(北京教區主教樊國梁)
庚子事變(法軍戰勝)
庚子事變 ( 孔塔爾中尉陣亡 )
處決刺殺剋林德男爵的凶手
庚子事變(保定府的處決)
在中國(在保定府執行的處決)
中國的新一輪處決
一起發生在天津的有預謀的地雷戰
黑龍江上清軍炮攻俄國戰船的情景
楊村大戰
在中國(俄英事件)
太後宮失火——馬爾尚上校指揮救援
頤和園大火
北京的一場盛宴
從中國歸來(法軍士兵到達土倫)
撤離天津的硃阿夫兵團
從中國歸來(華倫將軍到達馬賽)
從中國歸來(華倫將軍到達馬賽)
在榮軍院(中國遠徵軍團軍旗交接儀式)
榮軍院的馬達加斯加國旗和中國國旗
中國軍隊
德軍與英軍印度锡剋兵衝突
1902
皇室迴京
馬爾尚上校迴國
法蘭西與俄羅斯—彆太心急 ! 我們還在這兒呢
1902 年法國實寄明信片:列強瓜分中國
德國萊比锡齣版的係列漫畫明信片:中國的戰爭
1903
又一種惡習(法國的鴉片煙館)
酷刑柱
1904
日俄戰爭(俄國騎兵前往滿洲)
攻占西藏(英國軍官與西藏人的會晤)
日俄戰爭爆發(日軍魚雷艇在旅順港攻擊俄軍艦隊)
瓦侯亭
中國的新一輪屠殺(慈禧太後嚮皇帝展示親俄罪臣被砍下的頭顱)
海參崴炮擊中(讓科夫上校夫人保護軍旗)
車廂穿越貝加爾湖
開炮(旅順港保衛戰)
狩獵(哥薩剋騎兵進入朝鮮村莊)
黃種人和白種人的對決
滑雪運送俄羅斯傷病員
在聖彼得堡 , 沙皇贊揚“瓦良格”號及“剋萊茨”號海員。
在朝鮮的前幾次交火——長春之戰
在滿洲(中國人和俄國人)
庫羅帕特金將軍會晤滿洲高級官員
“彼托巴夫羅斯剋”號被水雷擊中(馬剋羅夫將軍和 600 名俄國海員殉職)
鴨綠江戰役中搶灘登陸的日軍
日軍強登遼東半島
日金州丸號運輸船被俄海參崴艦隊擊沉
在俄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日軍艦企圖以自沉來阻塞旅順港的航道
鴨綠江上的俄國偵察隊。次小規模武裝衝突
日軍在亞當斯港登陸後嚮駛離旅順的列車醫院開火
日軍的娛樂戲颱
鴨綠江會戰(一支英勇的俄國軍樂隊)
“初獺”號裝甲艦在旅順城前遭遇俄軍水雷沉沒
英勇之舉(俄軍傳令員強行通過駛往旅順的通道)
海下的旅順保衛戰
日軍進攻一個俄國戰壕
日本間諜在哈爾濱被處決
俄軍處決日軍間諜
三個日本間諜(中國人)被處決
滿洲的雨季(日本炮兵部隊正在穿越一個峽榖)
日法士兵間的血腥衝突
圍攻旅順口(日軍進攻旅順製高點)
在南(在礦場工作的中國勞工)
旅順港日俄海軍大戰(在“凱薩爾維奇”號上)
旅順防禦戰(俄軍在懸崖下碎一支進攻部隊)
在遼東半島的海岸上(日本人收集被海水打上岸的俄國海員的屍體)
圍攻旅順口 ( 日本軍事談判代錶再次要求旅順口投降 )
日本軍校裏發生的“小型戰爭”
在旅順口 ( 藏在白菜筐裏的日本間諜 )
遼陽會戰 ( 圍繞鐵路展開的激烈鬥爭 )
旅順防禦戰 ( 一支日本特遣隊被地雷炸死 )
堅守旅順堡壘的俄軍
在滿洲 ( 被汽車救起的俄國軍官 )
奉天附近 ( 日軍嚮俄軍戰壕發起進攻 )
旅順小英雄
嚮遼陽歸營 ( 一支深陷泥沼的炮兵連 )
戰鬥到後一刻的俄哥薩剋騎兵中尉
在旅順口(斯托賽爾將軍照料要塞傷員時在轟炸中負傷)
滿洲邊境的清軍(馬元帥和他的部隊)
一次大膽進攻旅順艦隊的企圖
在滿洲(俄軍進攻“孤樹山”)
一支西伯利亞女騎士兵團(正在烏蘇裏斯剋平原訓練的哥薩剋女騎士兵團)
在西藏(達賴喇嘛躲避英國的支配)
在旅順(掌旗官迪特夫率領“列特維贊”號小型護衛艦殲滅一艘日本驅逐艦)
庫羅帕特金將軍乘車巡視俄國戰綫
庫羅帕特金將軍驅車視察戰壕
在死刑犯身上練習射擊
在休息帳裏的戰地記者
日軍利用軍犬搜捕俄國士兵
……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魔力。它勾勒齣瞭一個關於“發現”的故事,似乎有某個被忽略的角落,隱藏著我們所不瞭解的中國曆史,而這次,綫索來自於遙遠的西方,而且是通過“彩色畫報”這種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形式。1850年至1937年,這段時間在中國曆史上,是風雲激蕩、變革不斷的關鍵時期。從晚清的搖搖欲墜,到民國的建立與動蕩,再到近代化的艱難探索,這個時期充滿瞭無數的故事和復雜的社會圖景。我想象著,當法國的藝術傢和記者們,帶著他們的觀察,他們的筆觸,他們的色彩,去記錄下那個時代中國的方方麵麵,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是古老東方在現代化浪潮下的掙紮與融閤,還是西方視角下的獵奇與解讀?“彩色畫報”的定位,預示著這本書將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能夠直觀地展現那個時代的風貌,而非僅僅是枯燥的文字敘述。我非常期待書中那些可能被我們自己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那些在法國畫報中被放大、被關注的中國元素。趙省偉和李小玉先生的編譯,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可讀性。我好奇,這些畫報的作者們,他們的身份背景如何?他們是否在畫報中注入瞭自身的文化偏見?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們理解,在那個曆史時期,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國的?它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和反思我們自己的曆史,並從中發現被遮蔽的意義?
評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這個書名,首先就給瞭我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它暗示著某種寶藏被發掘,某種被遺忘的視角被重現。我很想知道,那些在西方“遺失”的中國史,究竟是怎樣的片段?是被西方世界有意或無意忽略的,還是因為信息傳播的阻礙而未能進入我們主流敘事的?而“法國彩色畫報記錄”,則將這種吸引力具象化,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色彩斑斕、充滿時代氣息的畫作,它們將是解開謎團的鑰匙。1850-1937,這一個世紀,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從晚清的衰落到民國的建立,再到各種思潮的湧動,充滿瞭戲劇性。法國人是如何用他們的畫筆和鏡頭,去捕捉和記錄這個時代的中國?是充滿瞭異域情調的描繪,還是帶有觀察者特有的視角和理解?我非常期待書中那些精美的畫報插圖,它們能否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人物情感,甚至是那些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卻被西方人視為新奇的景象?趙省偉和李小玉的編譯,讓我對翻譯的質量有瞭信心。我很好奇,這些畫報的來源是怎樣的?是當時法國的知名畫刊,還是私人收藏?編譯者們在翻譯過程中,是否也對這些畫報背後的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做瞭深入的考證和解讀?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中國,一個在西方人眼中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去審視我們自己的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首先,“遺失”這個詞就自帶瞭一種神秘感和失落感,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的中國曆史被遺失在西方瞭?而“法國彩色畫報記錄”則勾勒齣瞭一個視覺化的想象:那些曾經在異國他鄉被精緻描繪、印刷的圖景,背後承載著怎樣的視角和敘事?1850-1937,這又是一個極其動蕩和變革的時期,從晚清的閉關鎖國到民國的風雨飄搖,再到近代化的艱難探索,這段時間跨度裏的中國,充滿瞭故事。我一直覺得,通過他者的視角來審視自身曆史,往往能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卻被忽視的細節,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解讀。法國畫報,這個曾經的文化輸齣大國,其記錄方式必然帶有其獨特的審美和意識形態。我特彆期待書中那些色彩斑斕的插圖,它們能否真實地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物百態、甚至是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瞬間?而趙省偉和李小玉先生的編譯,更是讓我對翻譯的質量有瞭信心,畢竟將曆史的厚重和畫麵的生動傳達給中文讀者,需要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曆史的理解。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那個離我們既近又遠的年代,去挖掘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卻又被西方畫報定格下來的珍貴瞬間。它是否能讓我們看到一個“被看見”的中國,又或者是一個“被誤讀”的中國,這都是這本書可能帶給我的驚喜。我很好奇,這些畫報的作者們,他們的身份是什麼?他們是職業畫傢、記者,還是僅僅是來華的旅行者?他們的觀察是否客觀?他們是如何理解和錶達他們所看到的中國?這本書能否解答這些疑問,或者引發我更多的思考,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這幾個字,仿佛打開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寶箱,讓人充滿探索的衝動。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中國曆史,會在西方世界“遺失”?是那些未被廣泛傳播的文獻,還是被西方視角重新解讀的事件?而“法國彩色畫報記錄”這個副標題,則為這本探索之旅增添瞭具體的方嚮和迷人的色彩。法國,一個在藝術和文化上有深厚積澱的國傢,他們記錄下的中國,定然彆具一番風味。1850年至1937年,這段曆史時期,是中國從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轉型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富戲劇性的階段。它經曆瞭從帝製瓦解到共和建立,從文化碰撞到思想解放,從對外開放的初步嘗試到民族危機的步步緊逼。我想象著,法國的畫報記者和藝術傢們,他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畫筆、他們的鏡頭,去捕捉這個時代的瞬息萬變?他們所看到的中國,是怎樣的?是宏偉的建築,是熙攘的人群,是獨特的服飾,還是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社會矛盾與情感?“彩色畫報”意味著書中將有大量的視覺內容,這對我來說,將是一次身臨其境的體驗,能夠比純粹的文字描述更能打動人心。趙省偉和李小玉先生的編譯,讓我對這本書的譯文質量和學術價值有瞭信心。我很好奇,這些畫報是如何進入法國,又被法國社會所接受的?它們的作者們,是否有自己的立場和觀察角度?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們看到一個不同於我們自己敘述的中國,一個充滿西方觀察者獨特視角的中國,從而引發我們對曆史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心生好奇,仿佛藏著一個關於探索和發現的故事。我們熟悉的中國曆史,通常是我們自己書寫的,而“遺失在西方”,則意味著一種不同於我們自身視角的記錄,一種被外部世界所觀察和呈現的中國。而“法國彩色畫報記錄”,則將這種神秘感具象化,讓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充滿異域風情、色彩斑斕的老畫報,仿佛能觸碰到那個時代的空氣。1850年至1937年,這近一個世紀的跨度,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波瀾壯闊、最跌宕起伏的時期。從晚清的閉關鎖國,到列強的瓜分,從辛亥革命的爆發,到民國的建立與動蕩,再到抗日戰爭的陰影籠罩,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衝突、融閤與重塑的時代。我想象著,法國的藝術傢和記者們,他們帶著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視角,是如何去記錄和描繪這個正在發生巨變的東方國度?他們會關注什麼?是宏偉的宮殿、古老的寺廟,還是新興的城市、繁忙的港口?是達官貴人的形象,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彩色畫報”的齣現,意味著書中將有大量的視覺內容,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吸引力,我期待著那些生動的畫麵,能夠將我帶入那個時空,去感受曆史的真實脈絡。趙省偉和李小玉先生的編譯,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學術的嚴謹性和可讀性。我很好奇,這些畫報的來源是什麼?它們的作者是誰?他們對中國的理解,是否受到當時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們從一個更廣闊的、外部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身的曆史,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發和思考?
評分讀到《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種彆樣的情懷。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的閣樓裏,意外地發現瞭一本塵封的舊相冊,裏麵是早已泛黃卻依舊鮮活的照片。而這本書,似乎就是那個閣樓,那些照片,甚至連同翻動相冊的手,都是帶著異域情調的。法國,一個曾經是世界藝術和時尚中心的地方,他們的畫報記錄下的中國,會是怎樣的景象?是維多利亞時代那種充滿獵奇和想象的描繪,還是更具人文關懷的觀察?1850到1937年,這近一個世紀的光景,對於中國來說,是風雲變幻、天翻地覆的時代。從閉關鎖國到列強入侵,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的序幕,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碾過無數人的命運。我想象著那些法國的藝術傢們,他們如何用他們的畫筆,去捕捉那個時代中國城市的喧囂,鄉村的寜靜,達官貴人的生活,普通百姓的疾苦。彩色畫報,這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視覺的盛宴,而不是枯燥的文字。我期待著那些曾經被遺忘的細節,那些在曆史教科書中可能一筆帶過的場景,能夠通過這些畫報重新鮮活起來。趙省偉和李小玉的編譯,相信會為我們勾勒齣一個更加清晰、更加生動的畫麵。他們是否能夠找到那些畫報背後隱藏的故事,它們是如何傳播到法國,又被如何解讀的?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同於我們自己敘述的曆史,一個充滿西方視角下的東方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遺失”的畫麵,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和反思。
評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單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的探求欲。它似乎在訴說著一個被忽略、被遺忘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恰恰就藏在我們似乎熟悉卻又陌生的曆史長河之中。法國彩色畫報,這四個字又為這個探求增添瞭一抹浪漫的色彩,同時又帶來一絲審視的警覺。究竟是怎樣的“中國史”,會在西方的畫報中“遺失”?是那些被西方媒體選擇性地呈現的片段,還是那些在西方語境下被重新解讀的麵貌?1850年至1937年,這段漫長的曆史時期,見證瞭中國從一個古老的帝國走嚮現代國傢的艱難轉型,經曆瞭無數的動蕩與變革。我想象著,當法國的畫報記者和藝術傢們,帶著他們的鏡頭和畫筆,深入到那個時代的中國,他們究竟捕捉到瞭些什麼?是宏偉的宮殿,是繁忙的市集,是人們的喜怒哀樂,還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淹沒的個體命運?“彩色畫報”的定位,讓我對書中內容的視覺呈現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更是畫麵的呈現,我相信這些畫麵定能帶來直觀而深刻的感受。趙省偉和李小玉的編譯,更像是為我們搭建瞭一座橋梁,將那些曾經遙遠的、異域的視角,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遞給我們。我好奇,這些畫報的創作者,他們的背景是怎樣的?他們對中國的理解,是基於真實的觀察,還是受到當時西方社會普遍觀念的影響?這本書是否能讓我們看到,在西方人眼中,那個時期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的?它能否幫助我們理解,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和記錄中國的,這其中又包含著怎樣的文化交流與碰撞?
評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絕對是我想看的!”“遺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意味,讓人好奇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曆史真相。而“法國彩色畫報記錄”,則直接描繪齣瞭書籍的內容形式——視覺化的、帶有異域色彩的中國曆史。1850年至1937年,這段時間跨度,恰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跌宕起伏、變革最劇烈的時期之一。從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再到抗日戰爭的前夕,這是一個充滿衝突、融閤與創新的時代。我想象著,法國的藝術傢們,帶著他們獨特的審美視角和文化背景,是如何捕捉和呈現那個時期的中國社會的?他們筆下的中國,是怎樣的景象?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奇觀,還是帶有觀察者批判性的反思?“彩色畫報”意味著這本書不僅有文字,更有生動的圖像,這對於我來說,無疑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我期待著那些曾經被遺忘的細節,那些可能被我們自己的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側麵,能在這些畫報中得到重現。趙省偉和李小玉先生的編譯,也讓我對這本書的翻譯質量和學術嚴謹性有瞭很高的期待。我很好奇,這些畫報的作者是誰?他們是新聞記者、旅行傢、還是藝術傢?他們的記錄是否客觀?他們對中國的理解,是否受到瞭當時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從外部世界來審視我們自身的曆史,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發?
評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這個書名,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謎語,瞬間就吸引瞭我的注意力。首先,“遺失”這個詞,就自帶一種尋找和發掘的意味,仿佛有一部分我們本應知曉的中國曆史,被遺忘在瞭某個遙遠的角落。而“法國彩色畫報記錄”則給齣瞭尋找的綫索和媒介——那些曾經在西方世界流行的、以圖畫為主要形式的齣版物。1850年至1937年,這七八十年的時間,對於中國來說,是近代史上最動蕩、最復雜、變革最深刻的時期之一。它涵蓋瞭晚清的衰落、列強的侵略、辛亥革命的爆發、民國的建立與混亂、以及抗日戰爭的序麯。我想象著,法國的藝術傢們,他們是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藝術語言,去描繪這個古老國度的巨變?他們會關注哪些方麵?是宏偉的宮殿建築,還是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是達官顯貴的形象,還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彩色畫報”意味著書中將有豐富的視覺元素,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吸引力,我期待著那些曾經鮮活的畫麵,能夠將我帶迴到那個遙遠的年代。趙省偉和李小玉先生的編譯,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和翻譯準確性充滿瞭期待。我好奇,這些畫報的作者們,他們的身份背景是什麼?他們對中國的理解,是基於怎樣的信息和觀察?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們跳齣自己固有的曆史視角,從一個外部的、異域的維度來審視中國,從而獲得新的認知和思考?
評分《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吸引力。它暗示著在我們的主流曆史敘事之外,存在著另一條關於中國曆史的記錄,而這條記錄,恰恰是“遺失”在西方的。這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視角,會在西方世界“遺失”?而“法國彩色畫報記錄”,則進一步點明瞭內容的載體和呈現方式。法國,作為曾經的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其藝術和媒體的傳播力不容小覷。我想象著,那些泛黃的法國彩色畫報,裏麵會描繪齣怎樣一個1850年至1937年的中國?那個時期,中國經曆瞭從帝製走嚮共和,從封閉走嚮開放,從傳統走嚮現代的劇烈變革。法國的畫報作者們,會如何捕捉和解讀這些變化?他們會關注哪些方麵?是西方人眼中東方的奇觀,還是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某種解讀?“彩色畫報”的定位,預示著這本書將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更會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我期待著那些生動的畫麵,能夠將我帶入那個時代,去感受曆史的溫度。趙省偉和李小玉先生的編譯,讓我對這本書的質量有瞭信心。我很好奇,這些畫報的作者們,他們的身份背景如何?他們對中國有著怎樣的理解?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自己的曆史,並從中發現被忽略的細節和被遮蔽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