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史共八卷 武国卿 著 这部是有着学术补白意义的中国战争专题研究著作 中国历代战

中国战争史共八卷 武国卿 著 这部是有着学术补白意义的中国战争专题研究著作 中国历代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国卿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战争史
  • 武国卿
  • 军事史
  • 历史
  • 战争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专题研究
  • 历代战事
  • 八卷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10145617
商品编码:2353168360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套装数量:8

具体描述

中国战争史【1-8】册 



9787010145617                           中国战争史(第一卷)          108.00
9787010145624                           中国战争史(第二卷)           90.00
9787010145631                           中国战争史(第三卷)           89.00
9787010145709                           中国战争史(第四卷)           92.00 
9787010145693                           中国战争史(第五卷)           105.00
9787010145648                           中国战争史(第六卷)           115.00
9787010145655                           中国战争史(第七卷)           78.00   

9787010174068                           中国战争史(第八卷)           96.00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主席早在1939年1月给友人的通信中就有撰写《中国战争史》的宏愿,但是由于主席忙于指挥千军万马进行革命战争,其宏愿未能实现。本书作者曾受叶剑英元帅鼓励,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战争史,写成了这部有着学术补白意义的中国战争专题研究著作。其中,自上古西周时期至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战争史内容已公开出版发行,国内外读者反映较为热烈,发行8000套,美日等国出版商来电询问出版全书事宜,港澳台书商也曾询问代理版权事宜。 
本套书共计7卷。本书为第六卷,是元朝、明朝时期的战争史。把我国从远古至民国初年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战争分卷立册叙述。全书依据历代正史资料和军事典籍,本着忠于历史、古为今用的原则,选取影响深远的战争史实,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力图从中国丰富多采的战争史中发掘有益的精神财富。

《中国历代战争图鉴》 本书并非武国卿先生宏篇巨著《中国战争史》(共八卷)的延伸或补充,而是以全新的视角,专注于以图像化、可视化的方式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全书力求呈现一场场战争的脉络、战役的细节以及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要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中国军事历史图景。 本书的创作理念,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字叙述在描述宏大战争场面时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再現战术部署、兵种对抗、战场环境等方面的直观性不足。《中国历代战争图鉴》将运用大量的精美插图、详尽的沙盘模型复原图、生动的战役态势图、兵器装备复原图以及战场形势图,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视化的信息,使读者能够“看懂”战争,而非仅仅“读懂”战争。 全书内容将涵盖从先秦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汉统一战争的辉煌;从三国鼎立的烽火连天,到南北朝的民族冲突;从隋唐盛世的边疆保卫,到宋辽金元的军事对抗;从明朝的对外征伐,到清朝的统一与对外战争;直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艰苦斗争。每个时期、每个重要战役,都将经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本书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像化叙事,强化视觉冲击力: 我们深知,一张精妙的示意图胜过千言万语。《中国历代战争图鉴》将投入大量资源,聘请顶尖的军事历史插画师和模型制作师,以最高标准呈现每一场战役。例如,在描述一场著名的攻城战时,我们不仅会呈现城池的结构、守军的布防,还会绘制攻城器械的运转方式、士兵的攻防姿态,甚至模拟箭矢与盾牌的碰撞。在描述野战时,我们将通过精密的战役态势图,清晰展示双方兵力的展开、迂回、包抄等战术动作,让读者如同置身战场,一目了然。 二、细节至上,还原军事技术与装备: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细节。《中国历代战争图鉴》将深入挖掘中国历代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演变。书中将配有大量高精度复原图,详细展示不同时期士兵的服饰、武器(如青铜剑、弩、战车、骑兵马具、火器等)、战船、攻城器械,乃至军粮、营帐等后勤保障设施。每一件装备的细节都将经过仔细考证,力求准确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和作战效能。通过对武器装备的细致描绘,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兵种的作战特点以及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战场复原,再现战役进程与地理环境: 了解战争发生地的地理环境,是理解战术策略的关键。《中国历代战争图鉴》将精心制作一系列战场复原图,结合当时的地理资料,展现战役发生时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无论是山川湖海的阻隔,还是平原开阔的视野,都将通过图像生动呈现。配合战役态势图,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军队如何利用地形进行部署、突袭或防御,理解“背水一战”、“依山而守”等战术的精髓。 四、专题研究,聚焦典型战役与战术: 本书并非流水账式的历史罗列,而是精选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战役进行深度剖析。每一场战役的介绍,都将围绕其背景、起因、过程、关键转折点、战术运用、兵力对比、胜负原因以及历史影响展开。我们将特别聚焦于那些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如长平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靖康之役、淝水之战、崖山海战等。同时,也会关注一些具有独特战术价值的战役,如围点打援、运动战、阵地战、水战、特种作战等。 五、人物侧写,刻画军事将领与时代风貌: 虽然本书侧重于战争本身,但优秀的军事将领是战争的主导者。在介绍重要战役时,书中也会穿插对关键军事人物的简要介绍,如孙子、吴起、白起、韩信、诸葛亮、岳飞、戚继光、努尔哈赤等。通过他们的军事思想、指挥艺术以及性格特点,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军事风貌和人物群像,让历史人物更加鲜活。 六、图文并茂,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 《中国历代战争图鉴》在追求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注重内容的通俗易懂。专业的历史考据与精美的视觉呈现相结合,力求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历史爱好者、军事爱好者、学生以及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每幅图像都将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解释图像内容、战役细节以及相关历史背景。 本书的编纂团队由资深军事史学家、考古学家、历史插画师、模型专家等组成,他们共同致力于将枯燥的历史数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每一张插图、每一份图表,都经过反复斟酌和专业审校,确保其历史的准确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中国历代战争图鉴》旨在成为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收藏性于一体的中国战争史入门读物,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临中国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场,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智慧,理解中国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历史的演进轨迹。本书不侧重于对某一专题进行学理上的深度挖掘,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通过直观的视觉语言,呈现中国历代战争的全景图,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在战争的形象化呈现上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中国战争历史的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中国战争史》中明清战争部分的解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的交织。武国卿先生在梳理明朝对外战争时,不仅提及了戚继光抗倭的辉煌,也深刻分析了明朝后期对外政策的摇摆和军事上的疲态。他对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如瓦剌、鞑靼)的多次冲突,以及内部的农民起义,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揭示了明朝走向衰落的复杂原因。我尤其欣赏他对明朝海军发展的叙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令人瞩目,但书中也坦陈了明朝海军后期衰落的现实,以及这一衰落对中国海洋战略的影响。而清朝入关战争的描写,则充满了戏剧性。武国卿先生对清朝八旗制度的军事优势,以及其如何利用明朝内部的分裂和汉族士大夫的妥协,一步步建立其统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政治与军事的紧密结合。书中对清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的大小战役,以及其如何处理与各民族的关系,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常常觉得,清朝的崛起,既有其自身的军事优势,也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机遇。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一个王朝的更替中,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政治策略、社会经济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武国卿先生对于清朝前期对外征战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王朝疆域的形成与扩张过程。

评分

《中国战争史》八卷本,特别是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探讨,令我受益匪浅。武国卿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兵书,而是深入剖析了兵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被他对《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经典著作的解读所吸引,他不仅仅关注其战争策略,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以及对人性的洞察。书中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核心思想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智慧和魅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思考,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历代战乱中得到实践和发展的,以及它们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武国卿先生也对不同时期军事思想的流派,例如“孙吴学派”与“法家学派”在军事上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对军事的渗透,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总而言之,这部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塑造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中国战争史》八卷本,特别是关于近代以来中国战争的论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武国卿先生对于鸦片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屈辱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国传统军事体系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全面失效的深刻揭示。他分析了中国在火器制造、战术思想、军队组织等方面的落后,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原因。我尤其被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所吸引,它既是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一场具有革命色彩的战争,书中对这场战争的起因、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而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武国卿先生对这场战争的分析,触及了清朝统治阶层的腐败、军事指挥的混乱以及战略上的失误。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思考如果当时的中国能够有更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更有效的领导,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书中对于辛亥革命时期战争的描写,也展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艰难历程。总而言之,这部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全新视角,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以及民族觉醒的艰辛。

评分

我被《中国战争史》中关于汉唐战争部分的宏大叙事和精妙分析所深深震撼。特别是对匈奴战争的描绘,与其说是单纯的民族冲突,不如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博弈,其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较量,被武国卿先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于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略部署,从霍去病、卫青的军事才能,到后方粮草运输、边疆屯垦的系统工程,都进行了详实的解读。我尤其欣赏他对每次战役的战术分析,不仅仅关注胜负,更深入探讨了兵力运用、地形选择、情报收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书中对漠北决战的描绘,气势磅礴,细节丰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沙漫天的战场。而唐朝时期与突厥、吐蕃等民族的战争,则展现了中华帝国在鼎盛时期的雄厚实力和外交智慧。武国卿先生对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军事力量的衰落,以及边疆民族问题的复杂化,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对唐朝对外战争中,既有征服也有融合的多元化特点的梳理,让我对那个开放而包容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军事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总而言之,这部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汉唐时期,它不仅仅是军事的碰撞,更是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评分

我被《中国战争史》中关于古代军事制度的梳理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战役的罗列,更像是一部古代中国社会运作的百科全书。武国卿先生对不同朝代的兵役制度、武器装备、军事组织、战术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体系的演变和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兵农合一”、“募兵制”、“卫所制”等制度的分析感兴趣,这些制度的变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稳定。他还对不同时期军事思想的流派,比如兵家、法家、道家等思想对军事理论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思考,在古代,军事力量的强弱,是如何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战争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整个社会体系运作的结果。他对于一些被历史边缘化的军事技术,比如古代的攻城器械、水战战术等,也进行了细致的考究,让我对古代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部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的全新视角,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的智慧和发展轨迹。

评分

《中国战争史》八卷本,特别是关于宋元战争的部分,带给我的是一种别样的历史思考。我一直对宋朝的军事困境和其独特的历史命运充满好奇,武国卿先生的这部著作,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史料,为我解答了许多疑问。书中对宋朝军事制度的分析,比如“积弱”背后复杂的政治体制、文官治军的弊端以及财政对军事的制约,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被他对宋辽、宋夏战争的细致描写所吸引,不仅仅是战败的记录,更着重于分析其深层原因,例如宋朝在战略上的被动、技术上的劣势,以及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而元朝的崛起,尤其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征服亚洲的战略,更是让人口].武国卿先生对蒙古骑兵的战术、组织以及其征服的普遍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让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是如何运作的。书中对于忽必烈灭宋战争的描写,更是将历史的宏大进程与具体的战役细节相结合,展现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思考宋朝如果能够克服自身的制度性弱点,是否能够避免历史的悲剧。而元朝的征服,虽然带来了血与火,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军事冲突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我惊叹于《中国战争史》中对于中国战争史的宏大梳理和精细描绘。武国卿先生的著作,让我看到了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图景,从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到热兵器时代的海陆空协同作战,无不涵盖其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战争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影响的分析所折服,它让我看到了战争并非孤立的军事行为,而是整个社会体系运作的缩影。书中对于一些被历史边缘化的战争,例如边疆冲突、民族战争、以及一些小规模的局部战争,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这让我对中国战争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以及战争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复杂影响。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坚韧、智慧和牺牲精神。总而言之,这部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战争史的百科全书,它为我打开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的全新视角,其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都令人赞叹。

评分

《中国战争史》的解放战争部分,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浴火重生。武国卿先生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他详细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优劣势,以及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的创新和灵活运用。我尤其被他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关键战役的精妙解读所吸引,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战略思想和人民战争的胜利。书中对于解放军的优良作风、群众基础以及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以及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武国卿先生也对解放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总而言之,这部书为我提供了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通过斗争,最终实现独立自主和民族解放。

评分

武国卿先生的《中国战争史》八卷本,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深层肌理的透视。我尤其被它所展现的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细节所吸引。比如,第一卷中关于先秦时期战争的描写,与其说是军事行动的记录,不如说是古代社会形态与军事制度相互塑造的生动案例。那些诸侯争霸的背后,不仅仅是君王的野心,更是宗法制度的演变、耕战思想的萌发以及早期官僚体系的雏形。武国卿先生并没有停留在“谁打了谁”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次冲突对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文化观念产生的连锁反应。他对于战车、青铜兵器制造工艺的考究,更是将抽象的战争行为具象化,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技术发展的脉搏。此外,书中对一些被历史忽略的战争,例如春秋时期的“弭兵之会”前后的暗流涌动,或者战国时期国家间外交策略的微妙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还原,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武力较量。我常常觉得,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触摸一张厚重且布满褶皱的历史地图,每一条战线、每一次战役,都标记着时代的悲欢离合,也孕育着后世文明的基因。他对于早期军事思想的梳理,比如孙子兵法的产生背景,以及各家学派对其的解读演变,更是让我看到了智慧如何在战争的熔炉中淬炼升华,并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关于中国战争史的全新视角,它所提供的学术深度和细节广度,令我欲罢不能。

评分

我对于《中国战争史》中关于抗日战争部分的解读,深感震撼与沉思。武国卿先生的论述,不仅仅是战争的复盘,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颂扬。他详细描绘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战略被动的情况下,如何依靠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以空间换取时间,最终拖垮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意图。我尤其被他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标志性战役的分析所吸引,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对民族士气的极大鼓舞。书中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各自特点、相互配合以及存在的矛盾,都进行了客观而深刻的剖析。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思考,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就没有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武国卿先生也对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这场战争对中国走向新中国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于国际援助、抗战中的外交斗争等侧面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总而言之,这部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