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枭雄难为袁世凯,著史当如唐德刚,《袁氏当国》论说近代中国人物——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入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 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高当国者孙中山,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 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 锷……
2. 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精装出版,几乎封尘的遗稿,畅销数十年的经典——从“晚清导论篇”开始,紧接着“北京政府篇”《袁氏当国》,晚年唐德刚潜心撰写 “民国通史计划”,因病中断。幸有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整理遗稿、书信等资料,终使“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等劫后重生。今中文简体精装版“唐德刚作 品集”,收入早期著作、晚期作品,囊括《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等经典史著,每册均以胡适手迹集字书名,以历史照片还原现场。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袁氏当国》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民国开国前后,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入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高当国者孙中山, 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 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锷……
孙文总统的就职典礼,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旧的帝制逐渐在历史的海洋中,缓缓沉没;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成长虽缓,终必有大盛之时。这该是个历史的必然,无人可以逆转之也。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 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 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段祺瑞政权》袁氏当国,袁后中国,几乎封尘的遗稿,劫后重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糟乱的一段时 期,应该就是民国初年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 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国家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 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军阀时期”了。
一念之差做皇帝的袁世凯,闻国会而头痛色变的段祺瑞, 全无班底的孤家寡人黎元洪,貌似菩萨浑浑而有机心的辫帅张勋,天生领袖文盲大总统曹锟,锋芒毕露的“飞将军”蔡锷,早年当“胡子后主政中枢的张作霖, 内战绝不再打了的张学良,善于观风的山西阎锡山,全国知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纵横捭阖的老政客孙洪伊,旧式官场代拆代行的徐树铮,手无寸铁的梁启超, 疯名远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唐德刚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 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因此呈现“民国史军阀篇”。全书分为“袁后中国”、“段祺瑞政权”与“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绪”三部 分,主要描绘袁世凯死后的政治乱象,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权夺利,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综论黎段府院之争、参战案、宣统复辟、孙中山 南下成立护法政府等历史问题,兼而探讨桂系、奉系军阀的兴衰始末。作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胡适口述自传》介于自传和他传之间,是了解胡适其人其学的好入门书。
20世纪50年代,胡适应哥 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请,受唐德刚采访,以英文口述生平,于1958年完成十六次正式录音。本书即是由唐德刚根据录音,对照参考、综合译出, 并于1959年经胡适手订而成。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回顾 了自己一生学术研究的历程,从投身文学革命、到审视中国哲学史,重新发现禅宗的历史,再到批判性地研究白话小说,忆及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主要思想,是 一本包罗了胡适学识、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书。唐德刚将胡适的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一方面,胡适口述中 出现的一些记忆误差、难言之隐透过唐注得到复原;另一方面,唐注又拓展和深化了口述的内容和观点,针对正文所提出的问题也阐发了自己对胡适本人及相关人 物、事件的评论,使读者得以更清晰地理解胡适和他所在的时代。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胡适口述自传》“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海外读曹雪芹的“文化冲突”,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
《中国近代口述史 学会丛书:史学与红学》收录了史家唐德刚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方面的札记共计十七篇,论及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小说与历史的关系、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 性、汉字拉丁化等议题。作者认为,“文史不分”是传统东、西方史学异曲同工之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 史,并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书中细述李宗仁回忆录成书过程的篇章,可见其在口述史学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对《红楼梦》里避讳问题的集中讨论和“以经读经” 分析曹雪芹的“文化冲突”的文章也颇有创见。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史学与红学》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后来跟史家唐德刚打过笔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称其为“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 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 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 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唐德刚教授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超辛酸,在七十岁退休之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一个倔强的单干户, 单打独斗地写晚清、民国史,在八十岁中风生病之前,完成了《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著作。这些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居然还有盗 版!唐教授当年辛辛苦苦搭了架子要建立的“第三势力”虽然未能拔地而起,后无疾而终,但他所写的史书在普通读者“民国史阅读书单”上,却恐怕是排在“ 一”。
历史学家必须公正,必须敢言,否则历史学家就不能得人敬重了。唐德刚教授是一位让人敬重的历史学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见称。
《唐德刚作品集:战争与爱情(套装上下册)》是唐德刚的一部长篇小说,与《李宗仁回忆录》并称“文史双璧”。
《战争与爱情(套装上下 册)》原拟题《三天两夜》,上篇“往事知多少”,下篇“昨夜梦魂中”,故事从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开始展开,三天两夜的时空,以倒叙法写了半个世纪中 国的变动,“虽是小说,也是个人所见所闻若干真实小故事的综合报导”。它只为多难的近现代中国,那些历尽沧桑、受尽苦难的小人物的噩梦,做点见证;为失去 的社会、永不再来的事事物物,和惨烈的“抗战”,留点痕迹。在这部六十万言长河著作,唐德刚率先提到“慰安妇”历史,后来“慰安妇”问题趋热,日本人也注 意到了《唐德刚作品集:战争与爱情(套装上下册)》的材料。这是大时代的写照,中国人的故事;既是纪实小说,也是口述历史。
那些年月,那些变 迁,恰是中国从民国到迈向20世纪里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唐德刚教授自己的家庭背景,倒也像书中男主角林文孙一样,是个庞大宅第和人口众多的大观园呢。 他自己经过了抗日、国共内战到负笈海外,真的像一折一折的戏在眼前经过。他做观众,他也做演员。正因为那些动荡,唐教授是亲眼看见的,并且真真实实一路从 那烽火里、风雨里、春花秋月里仆仆风尘走了过来,所以我们的历史学家在这部书里,有时候是带你在外面看,远处看,但也带你走进去看,血泪与辛酸,丝丝分 明。在远处看,或许是历史;或许只是一出戏。在里面看呢,是苦难,也是人生。而这一段历史,这些曾经在旧时代里活跃着的人,也都将一个个走下历史的舞台, 再也不会复返了。不管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情看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事,也永远不会在我们以后的时代再现。一个时代就这样在纷纷攘攘中结束了。
《胡适口述自传》则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胡适先生的口述,充满了智慧和幽默,他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他对于白话文运动的倡导,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参与,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责任感。他对于民主、科学、自由的追求,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他讲述自己家庭生活和留学经历的部分,这些细节使得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变得更加亲切和立体。他的口述,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次生动梳理。我常常在阅读时,为他的远见卓识所折服,也为他那种温文尔雅的学者风度所打动。
评分《段祺瑞政权》这本书,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段祺瑞,这位北洋军阀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不过是“皖系”的首领,一个在权力斗争中翻云覆雨的军阀头子。然而,唐德刚的解读,却将段祺瑞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剖析了他的政治生涯和所处的时代困境。《段祺瑞政权》的文字,相较于《袁氏当国》,似乎更加冷静和客观,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唐德刚在书中,并没有回避段祺瑞的局限性,他坦承了这位政治家在国家危难之际,在个人权力和国家利益之间的摇摆和纠结。但同时,他也展现了段祺瑞作为一位有一定政治抱负的中国军人的另一面,他对于国家统一和独立,有过朦胧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常常被现实的利益和个人的野心所扭曲。书中对于“府院之争”等历史事件的梳理,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理解那个时期政治派别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唐德刚在描述段祺瑞的言行举止时,总能捕捉到一些细微之处,通过这些细节来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时代的特征。例如,他对于段祺瑞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的犹豫不决,以及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决断,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个人经历,去进行深入的理解。唐德刚的笔触,正是引导读者进行这种深入思考的绝佳方式。
评分而《书缘与人缘》这本书,则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唐德刚先生的治学之道和人生哲学。他在这本书中,分享了自己与书籍、与人物的交往点滴。他对于学术的态度,对于史料的尊重,以及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于“书缘”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书籍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心灵的慰藉。而“人缘”的描写,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如何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他笔下的许多人物,虽然只是片片段段的描绘,却都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仅是埋头于故纸堆,更是需要走出书斋,去体验生活,去与人交往,去感受时代的脉搏。
评分“书缘与人缘”,这本著作,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部精神传记,记录着唐德刚先生与书籍、与人物之间不解的情缘。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书香四溢的知识殿堂,与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的智者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之前几本历史著作有所不同,它更加随性,更加个人化,却又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唐德刚先生在书中,分享了他与各位历史人物的交往经历,以及他对这些人物的独到见解。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我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些人物的尊重和喜爱,也能看到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书中穿插着他对书籍的解读和推荐,他对于不同书籍的评价,都充满了真知灼见,也让我对许多曾经忽略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于“书缘”的探讨,不仅仅是对读书乐趣的分享,更是对知识传承和文化发展的深刻思考。而“人缘”的描绘,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如何与各界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的多面性,他既是历史的挖掘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人生的体验者。
评分《李宗仁回忆录》的阅读体验,则是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李宗仁先生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讲述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以及他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当读到台儿庄战役的描写时,我仿佛能听到枪炮声,感受到将士们的悲壮。他对于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记述,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政党由盛转衰的轨迹。他对于蒋介石的评价,以及他对国共关系的反思,都充满了真诚和无奈。这种从亲历者视角出发的回忆,其历史价值和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李宗仁先生的这份回忆,我们很难如此直观地了解那位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策的将领。唐德刚先生在整理和补充这些回忆时,也加入了自己深刻的见解,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
评分《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将我带入了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胡适,这位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本口述自传中,我仿佛与胡适本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的人生故事和思想历程。他的叙述,充满了智慧和幽默,他的语言风格,清晰流畅,逻辑严谨,却又不失生活气息。我喜欢他对于童年经历的回忆,那些充满趣味和启迪的片段,展现了他早期成长环境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的思考。书中对于他留学经历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西方思想的洗礼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他对于白话文运动的推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以及他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都进行了生动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个人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推崇,他的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的人生轨迹,一个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胡适的口述,不仅仅是个人回忆,更是对一个时代思想变迁的生动记录。
评分这套“唐德刚作品集”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厚重”与“鲜活”来概括。当我翻阅《袁氏当国》,我看到了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枭雄,他的野心、他的权谋,在他的笔下被还原得淋漓尽致。唐德刚先生的叙述,不是简单的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他对于袁世凯称帝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的脆弱。接着,《段祺瑞政权》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政治格局。段祺瑞的形象,在唐德刚的笔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军阀,而是一个在时代变迁中挣扎的政治家。他对于“府院之争”的剖析,让我理解了北洋时期政治派系的复杂博弈。书中对于段祺瑞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应对内忧外患的描写,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手腕和局限。我尤其佩服唐德刚先生在处理大量史料时,能够抽丝剥茧,找到关键线索,并将之串联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他的文字,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说书人的趣味。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唐德刚作品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提供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那些塑造了中国历史的人物和事件。从《袁氏当国》中袁世凯的权谋,《段祺瑞政权》中段祺瑞的政治手腕,到《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的英勇与无奈,再到《胡适口述自传》中胡适的思想光辉,以及《书缘与人缘》中唐德刚先生的人生智慧,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近代史。唐德刚先生的叙事风格,总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他善于捕捉细节,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仿佛活了起来。读这套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将我们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历史的温度,理解历史的走向。
评分《李宗仁回忆录》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亲历感。相较于前面几本基于史料的分析,李宗仁的回忆录,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与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一同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李宗仁的叙述,语言朴实而真挚,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回忆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那份民族的自豪感和抵御外侮的决心,在文字中油然而生。我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听到了炮火的轰鸣,感受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书中对于国共合作、内战爆发的叙述,更是充满了个人视角下的深刻反思。李宗仁坦诚地讲述了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包括他对蒋介石的评价,以及他对国民党最终走向失败的反思。这种坦诚和反思,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更是一部对那个时代国民党政治生态的深刻剖析。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政治决策过程的描述,那些权力斗争的幕后故事,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运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李宗仁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既有军事上的才干,也有政治上的考量,却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
评分这套“唐德刚作品集”的初识,源于一次偶然的书店邂逅。我一直对民国史,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群星璀璨的时代充满好奇,而唐德刚这个名字,总伴随着“口述史”、“国民党高层”、“辛亥革命”等关键词,让我心生向往。拿到这套书,沉甸甸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仿佛握住了历史的脉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袁氏当国》,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历史的沧桑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袁世凯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似乎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唐德刚的叙事风格,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铺垫,又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你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决策者的复杂心境和艰难抉择。书中对于袁世凯从北洋军阀的崛起,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再到称帝的整个过程,条分缕析,逻辑严谨,却又不失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袁世凯脸谱化,而是尝试去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动机,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和启发。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袁世凯与各方势力周旋的描写,那种政治博弈的智慧和手段,在文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袁氏当国》,我对袁世凯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卖国贼”或“复辟者”,而是看到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被推着走,同时也试图掌控历史的复杂个体。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正是唐德刚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