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摄影的艺术 | ||
| 作者: | (美)巴恩博|译者:樊智毅 | 开本: | |
| YJ: | 11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 书号: | 9787115265302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摄影师Bruce Barnbaum是GJ摄影界GR的DJ风光与建筑摄影大师,亦是知名的摄影教育家。他自1985年开始编写摄影教程。他的摄影教材在过去的35年中畅销全美,并被众多职业摄影师奉为参考圣典。
D1章 用摄影交流
摄影是非语汇性交流的一种形式。在ZJ情况下,一幅照片可以把一个人(摄影师)的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观看者)。在这方面,摄影类似于其他非语汇性艺术形式,例如绘画、雕塑和音乐。贝多芬的交响曲可以向它的听众诉说;伦勃朗的绘画可以与它的观众倾谈;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可以和它的倾慕者交流。现在,贝多芬、伦勃朗和米开朗基罗已经无法亲身解释其作品背后的含义,但这种现身说法早已变得多余。即使他们不在,交流依然可以实现。
摄影的交流也可以如此顺畅。对我而言,“摄影”一词的含义远远深于其日常使用的含义。真正的摄影师拥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观看他们的作品可以胜过对主题和事件的直接介入。D看到纽曼(ArDld Newman)或者阿勃丝(Diane Arbus)的人像作品,我会觉得自己似乎认识照片中的人物,即使我从没见过他们。D看到亚D斯(Ansel Adams)、韦斯顿(Edward Weston)或者卡波尼格罗(Paul Caponig ro)的风景作品,我会感受到悬崖峭壁的威严、小花朵的精致和雾中森林的神秘,即使我从没站在过三脚架所在的位置。D我看到布列松(Hen ri Cartier—B resson)的街景作品时,我会感觉到他那被定格成永恒的“决定性瞬间”的得意神采,即使这一瞬间发生时我没有站在他身边;D看到尤斯曼(Je r ryUelsmann)那浮在空中的树时,我会感觉到笼罩在影像周围的超现实感。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那是因为艺术家们成功地向我传达了信息。照片已经把所有的话说清楚了,而不需要其他的东西。
D1章 用摄影交流 11
激情 13
判断自己的个人反应 21
D2章 什么是构图 25
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 26
统一的思想 26
简单性 28
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29
简单性与复杂性 29
D3章 构图的元素 35
反差和影调 36
线条 42
形状 44
线条、形状、反差和情感 44
图案式样 46
平衡性 48
动态 48
正/负空间 50
质感 51
相机位置 52
镜头焦距和裁剪 54
景深 55
快门速度 56
联系 58
专注于场景 59
规则、程式化以及其他问题和缺点 60
D4章 视觉化 65
D一步:以摄影的方式观看和察见 66
D二步:构图 66
D三步:构思Z终照片的效果 67
D四步:为Z终效果设计操作策略 70
你的眼睛和照相机有什么区别? 71
其他方法 71
D5章 光线 75
观察光线 77
练习更JQ地观察光线 78
光线决定形状 78
光照的类型和光的特性 84
眼睛和胶片/传感器所看到的光 87
以及平方反比律 87
D6章 色彩 91
色轮和色球 95
色彩构图 96
色彩与情感 98
色彩反差和色调 100
选择彩色胶片 101
数码色彩处理技术 102
控制光线和色彩 103
主观性和色彩情感 106
总结 107
D7章 滤镜 111
黑白滤镜 112
假设的风景示例 113
用滤镜控制反差 115
黑白摄影的数码滤镜 117
红外胶片和红外滤镜 118
彩色摄影滤镜 118
中灰密度镜和偏光镜 121
与偏光镜有关的问题 123
D8章 胶片摄影的分区曝光系统 125
胶片对光的反应:建立分区系统 126
把底片密度转换为照片影调 127
底片密度与照片的影调等级 127
测光表的工作原理 129
复习底片的曝光程序 130
利用分区系统脱离现实 131
彩色摄影的分区系统 133
分区系统和平方反比率 135
总结 136
D9章 黑白底片和反差控制 139
概述 139
显影中的底片 140
皮腔的类比 141
让更高分区产生作用 143
倒易律失效 144
加强和降低反差的例子 146
曝光/密度曲线以及设置阴影为4区 149
摄影学与感光学的区别:质感与影调,以及4区阴影设置 150
预曝光——定义及适用范围 150
对曝光后的底片进行显影 152
补偿显影 152
双溶液补偿显影 153
散页片和胶卷的显影程序 160
吊挂显影 160
盘式显影 160
机械滚筒显影 161
用停显液和定影液完成显影 162
分区系统与胶卷 162
底片材料和显影剂 163
D10章 扩印 169
黑白放大相纸 170
可变反差相纸与固定反差相纸的比较 170
纤维纸基相纸与树脂涂布相纸的比较 171
黑白相纸显影剂 172
制作相版 172
通向Z终照片的准备工作 173
制作测试片,而不是试条 174
固定反差和可变反差相纸的双溶液显影 177
遮挡和加光 177
统一整个创作过程:
视觉化、曝光、显影和扩印 179
对可变反差相纸进行加光 183
GJ暗房技术 184
闪光 184
可变反差相纸的闪光 186
蒙版 188
反差降低蒙版(模糊蒙版) 188
高光蒙版 191
检视、评价,以及“干燥变暗效应”的神话 192
铁氰化钾还原(漂白) 194
照片的Z终定影 199
局部反差和整体反差的选择 200
照片尺寸 200
硒调色法 203
其他调色剂 205
化学染色 205
完整的存档处理 206
底片的调色、强化和还原 207
冷调、中性和暖调相纸 208
回顾反差控制 208
如何增强反差 208
如何降低反差 209
底片显影后的无限反差控制 209
彩色扩印 209
彩色反差降低蒙版 211
用蒙版改变色彩强度 212
阴影蒙版 212
彩色照片的点修和色彩平衡调整 213
冲洗和晾干彩色照片 213
取得正确的色彩平衡 214
D11章 数字分区曝光系统 217
从储存卡到照片的步骤 218
数码拍摄的基础 218
传感器的有效亮度范围 220
直方图——数码分区系统的核心 221
RAW转换器——处理RAW照片 226
去马赛克 226
白平衡和相机预设 227
调整黑点、白点和反差 228
校正失真 231
锐化照片 232
把照片转换成黑白 232
输出格式和色深 233
批处理 233
高动态范围影像——数码摄影的扩展分区系统 233
1.使用Photoshop软件 234
2.利用两张照片及亮度选择功能 236
3.使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 240
4.D三方软件 242
实践中的考虑、注意和推荐事项 242
D12章 展示 247
干裱 249
为放置照片制作定位标尺 250
瑕疵的点修、蚀刻和修正 250
照片完工 253
D13章 打破摄影的神话 255
神话#1 256
神话#2 257
神话#3 263
神话#4 265
例子#1和#2 265
例子#3 265
例子#4 268
神话#5 270
我制作相版的方法 271
神话#6 272
神话#7 277
神话#8 279
D14章 摄影技术和艺术忠实性 283
艺术、交流和个人忠实性 291
D15章 摄影的真实性、抽象性和艺术性 295
作为艺术的摄影 298
摄影和绘画——它们的相互影响 299
抽象的力量 300
内向性和外向性问题 303
摄影的力量 305
D16章 关于创意的思考 309
创意的障碍 312
创意的必要条件 312
创造新的东西——这真的很重要 314
为想象、创新和创意做好准备 319
D17章 凭直觉走近创意 325
科学界的直觉 326
避免直觉 326
对直觉的理解和误解 327
直觉创作的例子 328
把直觉运用到你的摄影创作 331
总结 332
D18章 通往个人影像哲学 335
机动性 335
视觉艺术 336
非视觉艺术 337
拓展和确定你的兴趣 339
摄影的局限 344
形成个人风格 347
自我批评、交流与学习 348
附录1 传统摄影的器材测试 351
ASA(ISO)测试 351
显影反差测试 352
镜头锐度和覆盖率测试 352
皮腔测试 353
安全灯测试 353
放大机灯光均匀度测试 353
放大机镜头锐度测试 354
附录2 放大机光源 355
这本书对于“器材选择”的看法,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最新、最贵的设备,而是强调了“适合”才是最重要的。他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相机的优缺点,以及各种镜头的作用和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拍摄场景,给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解读。他指出,虽然技术和创意才是摄影的灵魂,但合适的器材确实能够事半功倍,帮助摄影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法。但他同时也强调,器材只是工具,最终的决定权在于摄影师本身。他鼓励读者去了解自己的拍摄需求,去选择最符合自己风格和预算的设备,而不是盲目跟风。书中还探讨了“配件”的重要性,比如三脚架、闪光灯、滤镜等,并详细讲解了它们在不同拍摄场景下的作用。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器材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纠结于品牌的选择,而是更加注重器材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能够更理性地去配置自己的摄影装备。
评分这本书关于构图的论述,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所有摄影书籍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它不仅仅是重复“三分法”或者“黄金分割”,而是将构图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作者认为,构图是摄影师与被摄对象之间关系的视觉呈现,是内心感受的外化。他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解如何在画面中创造空间感和深度,比如通过前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安排,利用引导线将观众的视线引入画面深处,或者通过对角线构图打破画面的沉闷感,增加动感和张力。我特别喜欢他关于“负空间”的讨论,这一点在很多摄影教程中被忽视,但作者却认为它与主体同样重要,甚至更能凸显主体的存在。他举例说明,在留白的空间中,观众的想象力会得到释放,能够自行填补画面的空白,从而与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还有关于“形式美”的分析,作者从抽象几何图形到画面中的线条、形状、纹理,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平凡的物体,发现它们潜在的视觉美感。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双“构图之眼”,能够轻易地在杂乱的现实世界中捕捉到和谐而富有吸引力的画面元素。
评分这本《摄影的艺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本以为自己对摄影已经略知一二,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之前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光线的运用。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光线类型,而是深入剖析了光线如何塑造物体、如何影响情绪、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他举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清晨柔和的散射光如何在人像摄影中营造出温柔宁静的氛围,而午后强烈的直射光又如何能制造出戏剧性的阴影对比,让画面充满力量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黄金时段”和“蓝色时段”的讲解,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这两个时段的光线之美,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拍摄技巧,包括如何选择拍摄角度、如何调整曝光补偿来捕捉到那一瞬间的魔幻色彩。此外,他还探讨了人造光的使用,无论是影棚内的灯光布置,还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灯光,都能被他解读出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强调,理解光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更是一种对世界观察方式的改变。读完这部分,我再拿起相机时,看待光线的角度完全变了,开始主动去寻找、去感受、去利用那些之前被我忽略的微小光线变化,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作品的质感和表现力。
评分《摄影的艺术》在色彩理论方面的讲解,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色彩的肤浅认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RGB或CMYK模型,而是将色彩上升到情感和心理层面。他详细阐述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热情与危险,蓝色象征冷静与忧郁,绿色则关联着生命与希望,并提供了大量不同色彩搭配的范例,解释了它们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感知。我最喜欢的是他关于“色彩和谐”和“色彩对比”的分析,他指出,恰当的色彩搭配能够极大地增强画面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而错误的色彩运用则可能让作品显得杂乱无章。他分享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色彩运用技巧,比如如何利用互补色来制造强烈的视觉冲突,或者如何通过同类色来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白平衡对色彩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后期调整来精准地控制画面的色彩倾向,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读完这部分,我发现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度大大提高,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开始注意到不同色彩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它们所传达的情感信息。这不仅让我的摄影作品在色彩上有了质的飞跃,也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色彩感知。
评分《摄影的艺术》对于“情感表达”的解读,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摄影的灵魂所在。作者将技术与情感紧密结合,强调了摄影师的个人情感、视角和对被摄对象的理解,才是赋予作品生命力的关键。他没有局限于教授捕捉表情的技巧,而是引导读者去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并通过画面去传达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眼神”的捕捉。作者分析了眼神在人像摄影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光线的反射,更是心灵的窗户,能够传递喜悦、悲伤、愤怒、思念等丰富的情感。他分享了一些非常有用的技巧,比如如何与被摄者建立信任,如何引导他们放松下来,从而捕捉到最真实、最动人的眼神。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环境、光线、色彩等元素来烘托人物的情感,比如利用阴暗的光线来表现孤独,或者用温暖的色彩来传递幸福。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对人像摄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更加注重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
评分《摄影的艺术》中关于“拍摄题材”的探索,让我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作者打破了传统摄影门类的界限,鼓励读者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拍摄题材,从风光、人像到微距、纪实,甚至包括一些看似“不入流”的题材,都能够被他赋予深刻的艺术解读。他强调,每一个题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挑战,关键在于摄影师能否用自己的视角去发现和表现它。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视角转换”的讨论。作者鼓励读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拍摄同一个对象,比如尝试用低角度拍摄宏伟的建筑,或者用俯视角度来捕捉日常的生活场景。他认为,新的视角能够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让作品更具创意和吸引力。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不同的题材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具个性和深度的作品。读完这一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题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是更加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拍摄可能性,让自己的摄影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活力。
评分这本书对于“摄影师的成长”的论述,是我认为最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将摄影描绘成一条轻松的道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持续学习、实践和反思的漫长旅程。他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克服拍摄瓶颈、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保持创作热情的心得体会。我最欣赏的是他关于“坚持”和“耐心”的强调。他指出,摄影技术的提升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需要时间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鼓励读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去拍摄、去总结、去进步。书中还探讨了“批评与反馈”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助摄影师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大的提升。此外,他还提到了“阅读”和“观摩”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多去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多去了解不同摄影师的创作理念,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得灵感。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摄影师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追求一时的成功,而是更加注重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进步,为自己的摄影之路注入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关于“观察力”的培养,是我认为其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作者没有将摄影视为一种天赋,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可以通过训练和引导而不断提升的能力。他强调,真正的摄影师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美丽瞬间。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放慢脚步,如何仔细审视周围的环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我尤其喜欢他关于“细节”的强调。作者认为,很多时候,决定一张照片成败的关键就在于那些细微之处,比如一滴露珠的光泽,一片叶子的脉络,或者一个人脸上转瞬即逝的表情。他鼓励读者去专注于这些细节,去放大它们,去让它们成为画面的焦点。此外,他还提到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认为摄影师应该始终保持一颗探索未知的心,勇于去尝试新的拍摄对象和拍摄手法。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观察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开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细节和潜在的拍摄机会。
评分《摄影的艺术》在“后期制作”方面的讲解,可以说是非常独到和深刻。作者并没有将后期视为一种“作弊”手段,而是将其看作是摄影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帮助摄影师实现其艺术构想的强大工具。他详细介绍了各种后期软件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他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讲解了如何利用后期技术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曝光、对比度、饱和度来营造特定的氛围,或者如何通过裁剪、锐化、降噪来优化画面的细节。我最欣赏的是他关于“适度”的强调。作者一再提醒读者,后期制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作品本身,而不是让作品变得失真或者虚假。他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把握后期尺度的建议,避免过度修饰,从而保持作品的自然感和真实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后期色彩管理来确保画面在不同设备上的色彩一致性,这一点对于追求高质量输出的摄影师来说尤为重要。读完这一章节,我感觉自己对后期制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操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延伸,能够更加自信和有目的地去运用它。
评分这本书对“叙事性”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讲述故事的强大媒介。作者没有将摄影仅仅视为一种客观的记录工具,而是强调了摄影师通过作品来表达观点、传递情感、引发思考的能力。他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画面的细节、人物的表情、场景的布置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关于“时间感”的营造,让我受益匪浅。他解释了如何通过捕捉瞬间的动作、预示性的画面元素、或者前后景的对比来暗示时间的流逝,让观众在观赏作品时产生一种连贯的情感体验。我尤其喜欢他关于“系列摄影”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一组相互关联的照片来讲述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故事,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他分享了许多优秀摄影师的案例,分析他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和组织方式,将一组原本独立的照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强大的叙事力量。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仅仅是按下快门,而是开始思考每一张照片在整个故事中的位置和意义,努力让我的作品能够“说话”,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