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手冊(第2捲)(第6版)

機械設計手冊(第2捲)(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成大先 著
圖書標籤:
  • 機械設計
  • 機械工程
  • 工程技術
  • 設計手冊
  • 機械零部件
  • 機械原理
  • 第六版
  • 工業工程
  • 機械製造
  • 工程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常熟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0505
商品編碼:2447601851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0-3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基本信息


單本請參考套裝實拍


書名: 機械設計手冊(D2捲)(D6版)
作者: 成大先 開本:
YJ: 170
頁數:
現價: 見1;CY=CY部 齣版時間 2016-03
書號: 9787122260505 印刷時間: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版次:
商品類型: 正版圖書 印次:


目錄 D6篇連接與緊固
D1章螺紋及螺紋連接6-3
1螺紋6-3
1.1螺紋術語及其定義(摘自GB/T 14791—2013)6-3
1.2螺紋標準6-11
1.3英製標準6-13
1.4螺紋的分類、特點和應用6-14
1.5普通螺紋6-16
1.6梯形螺紋6-22
1.6.1梯形螺紋牙型與基本尺寸6-22
1.6.2梯形螺紋公差(摘自GB/T 5796.4—2005)6-25
1.7鋸齒形(3°、30°)螺紋6-28
1.7.1鋸齒形(3°、30°)螺紋牙型與基本尺寸6-28
1.7.2鋸齒形(3°、30°)螺紋公差(摘自GB/T 13576.4—2008)6-31
1.7.3水係統45°鋸齒形螺紋牙型與基本尺寸(摘自JB/T 2001.73—1999)6-35
1.855°非螺紋密封的管螺紋(摘自GB/T 7307—2001)6-36
1.955°密封管螺紋(摘自GB/T 7306.1~7306.2—2000)6-37
1.1060°密封管螺紋(摘自GB/T 12716—2011)6-40
1.11美國一般用途管螺紋的用途和代號6-43
1.12普通螺紋的管路係列(摘自GB/T 1414—2013)6-43
1.13米製密封螺紋(摘自GB/T 1415—2008)6-441.14管螺紋6-45
1.15矩形螺紋6-46
1.1630°圓弧螺紋6-47
2螺紋零件結構要素6-47
2.1緊固件6-47
2.2普通螺紋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摘自GB/T 3—1997)6-49
2.3圓柱管螺紋收尾、退刀槽、倒角6-51
2.4螺塞與連接螺孔尺寸6-52
2.5地腳螺栓孔和凸緣6-52
2.6孔沿圓周的配置6-52
2.7通孔與沉孔尺寸6-53
2.8普通螺紋的內、外螺紋餘留長度、鑽孔餘留深度、螺栓突齣螺母的末端長度(摘自JB/ZQ 4247—2006)6-55
2.9粗牙螺栓、螺釘的擰入深度、攻螺紋深度和鑽孔深度6-55
2.10扳手空間(摘自JB/ZQ 4005—2006)6-56
2.11對邊和對角寬度尺寸(摘自JB/ZQ 4263—2006)6-57
3螺紋連接6-60
3.1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6-60
3.2螺紋連接的常用防鬆方法6-61
3.3螺栓組連接的設計6-64
3.3.1螺栓組連接的結構設計6-64
3.3.2螺栓組連接的受力分析6-64
3.4單個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6-66
3.4.1不預緊螺栓連接、預緊螺栓連接6-66
3.4.2受偏心載荷的預緊螺栓連接6-69
3.4.3高溫螺栓連接6-693.4.4低溫螺栓連接6-69
3.4.5鋼結構用高強度螺栓連接6-70
3.5螺紋連接擰緊力矩的計算和預緊力的控製6-70
3.5.1擰緊力矩的計算6-70
3.5.2預緊力的控製6-71
3.6螺紋連接力學性能和材料6-73
3.7螺紋連接的標準元件6-85
3.7.1緊固件的標記方法(摘自GB/T 1237—2000)6-85
3.7.2螺栓6-85
3.7.3螺柱6-106
3.7.4螺釘6-111
3.7.5螺母6-128
3.7.6墊圈及擋圈6-151
4新型螺紋連接型式和防鬆裝置6-180
4.1唐氏螺紋連接副6-180
4.1.1唐氏螺紋連接副的防鬆原理及安裝要求6-180
4.1.2唐氏螺紋連接副的防鬆性能6-180
4.1.3唐氏螺紋連接副的保證載荷及企業標準件6-181
4.1.4唐氏螺紋連接副在吊車梁壓軌器上的應用6-185
4.2高性能防鬆螺母6-185
4.2.1施必牢(DTF)防鬆螺母6-185
4.2.2液壓防鬆螺母及拉緊器6-190
D2章鉚釘連接6-193
1鉚釘連接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193
2鉚縫6-193
2.1鉚縫的形式6-193
2.2鉚縫的設計6-194
3鉚釘孔間距6-194
4鉚釘公稱杆徑和鉚釘長度計算6-194
5鉚釘用通孔直徑6-195
6鉚釘連接的強度計算6-195
7鉚接的材料和許用應力6-196
8鉚接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6-197
9鉚釘類型及標準件6-198D3章銷、鍵和花鍵連接6-216
1銷連接6-216
1.1銷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216
1.2銷的選擇和銷連接的強度計算6-218
1.3銷的標準件6-220
2鍵連接6-228
2.1鍵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228
2.2鍵的選擇和連接的強度計算6-229
2.3鍵的標準件6-231
3花鍵連接6-246
3.1花鍵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246
3.2花鍵連接的強度計算6-246
3.2.1通用簡單計算法6-246
3.2.2花鍵承載能力計算法(摘自GB/T 17855—1999)6-247
3.3矩形花鍵(摘自GB/T 1144—2001)6-254
3.4圓柱直齒漸開綫花鍵6-258
3.4.1術語、代號及定義(摘自GB/T 3478.1—2008)6-258
3.4.2基本參數(摘自GB/T 3478.1—2008)6-260
3.4.3基本齒廓(摘自GB/T 3478.1—2008)6-262
3.4.4尺寸係列6-263
3.4.5公差等級及公差6-270
3.4.6漸開綫花鍵的參數標注6-277
D4章過盈連接6-279
1過盈連接的方法、特點與應用6-279
2過盈連接的設計與計算6-280
2.1圓柱麵過盈連接的計算(摘自GB/T 5371—2004)6-281
2.2圓柱麵過盈連接的計算舉例6-287
2.3圓錐麵過盈連接的計算(摘自GB/T 15755—1995)6-290
2.4圓錐過盈連接的計算舉例6-293
3過盈連接的結構設計6-295
3.1圓柱麵過盈連接的閤理結構6-295
3.2圓錐麵過盈連接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15755—1995)6-296
3.3油壓裝卸結構設計規範(摘自JB/T 6136—2007)6-298
3.4油壓裝卸說明(摘自JB/T 6136—2007)6-301
D5章脹緊連接和型麵連接6-302
1脹緊連接6-302
1.1連接原理與特點6-302
1.2脹緊連接套的型式與基本尺寸(摘自GB/T 28701—2012)6-302
1.2.1ZJ1型脹緊連接套6-302
1.2.2ZJ2型脹緊連接套6-304
1.2.3ZJ3型脹緊連接套6-306
1.2.4ZJ4型脹緊連接套6-307
1.2.5ZJ5型脹緊連接套6-308
1.3脹緊連接套的標記示例6-309
1.4脹緊連接套的選用(摘自GB/T 28701—2012)6-309
1.4.1按傳遞負荷選擇脹套的計算6-309
1.4.2結閤麵公差及錶麵粗糙度6-309
1.4.3被連接件的尺寸6-310
1.5脹緊連接套安裝和拆卸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28701—2012)6-311
1.6ZJ1型脹緊連接套的連接設計要點(摘自GB/T 28701—2012)6-311
2型麵連接6-317
D6章錨固連接6-319
1錨固連接的作用原理6-3192錨固連接失效的幾種主要形式6-320
3錨固連接的基礎與安裝6-320
3.1錨固基礎6-320
3.2錨栓的安裝6-321
4錨栓的錶麵處理6-324
5錨固連接的承載力驗算6-324
5.1錨栓承載力驗算要求及計算公式6-324
5.1.1驗算方法與要求6-324
5.1.2受拉承載力計算6-325
5.1.3受剪承載力計算6-325
5.1.4拉剪共同作用下的承載力計算6-326
5.2例題6-326
6錨栓型號與規格6-327
7國産鋼膨脹螺栓及膨脹螺母6-345
7.1鋼膨脹螺栓6-345
7.2膨脹螺母6-346
D7章粘接6-347
1膠黏劑的選擇6-347
2粘接接頭的設計6-350
3粘接工藝與步驟6-352
3.1錶麵處理6-352
3.2膠液配製和塗敷6-353
3.3晾置與固化6-354
4粘接技術的應用6-354
參考文獻6-358


D7篇軸及其連接
D1章軸、麯軸和軟軸7-3
1軸7-3
1.1軸的分類7-3
1.2軸的設計7-3
1.3軸的常用材料7-3
1.4軸的結構設計7-6
1.4.1零件在軸上的定位與固定7-7
1.4.2提高軸疲勞強度的結構措施7-10
1.4.3軸頸及軸伸結構7-10
1.4.4軸的結構示例7-18
1.5軸的強度計算7-19
1.5.1按扭轉強度或剛度計算7-19
1.5.2按彎扭閤成強度計算7-20
1.5.3JQ強度校核計算7-21
1.6軸的剛度校核7-28
1.6.1軸的扭轉剛度7-28
1.6.2軸的彎麯剛度7-28
1.7軸的臨界轉速校核7-31
1.7.1不帶圓盤的均勻質量軸的臨界轉速7-31
1.7.2帶圓盤的軸的臨界轉速7-32
1.7.3軸的臨界轉速計算舉例7-33
1.7.4等直徑軸的一階臨界轉速計算7-34
1.8軸的工作圖及設計計算舉例7-35
2麯軸7-40
2.1麯軸結構設計7-40
2.2麯軸的設計要點7-42
2.3麯軸的強度計算7-42
2.3.1麯軸的破壞形式7-42
2.3.2麯軸的受力分析7-42
2.3.3麯軸的靜強度校核7-44
2.3.4麯軸的疲勞強度校核7-45
2.3.5應力集中係數Kσ、Kτ及應力σa、σm、τa、τm7-46
2.3.6提高麯軸強度的措施7-47
3軟軸7-48
3.1軟軸的結構組成和規格7-49
3.1.1軟軸7-49
3.1.2軟管7-49
3.1.3軟軸接頭7-51
3.1.4軟管接頭7-51
3.2常用軟軸的典型結構7-52
3.3防逆轉裝置7-53
3.4軟軸的選擇7-54
D2章聯軸器7-55
1聯軸器的分類、特點及應用7-55
2機械式聯軸器選用計算(摘自JB/T 7511—1994)7-63
3聯軸器的性能、參數及尺寸7-66
3.1聯軸器軸孔和連接型式與尺寸(摘自GB/T 3852—2008)7-66
3.1.1圓柱形軸孔和鍵槽型式及尺寸7-66
3.1.2圓錐形軸孔和鍵槽型式及尺寸7-69
3.1.3其他連接型式7-71
3.2剛性聯軸器7-71
3.2.1凸緣聯軸器(摘自GB/T 5843—2003)7-71
3.2.2ZZ1脹套式剛性聯軸器7-74
3.3鼓形齒式聯軸器7-74
3.3.1GⅡCL型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1—2010)7-75
3.3.2GⅡCLZ型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JB/T 8854.2—2001)7-80
3.3.3GCLD型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3—2010)7-84
3.3.4NGCL型帶製動輪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4—2010)7-86
3.3.5NGCLZ型帶製動輪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5—2010)7-89
3.3.6鼓形齒式聯軸器的選用及許用補償量7-92
3.3.7聯軸器的轉矩計算7-93
3.4TGL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JB/T 5514—2007)7-95
3.5滾子鏈聯軸器(摘自GB/T 6069—2002)7-98
3.6十字軸式萬嚮聯軸器7-100
3.6.1SWC型整體叉頭十字軸式萬嚮聯軸器(摘自JB/T 5513—2006)7-100
BH、WH型聯軸器7-100
BF、WF、WD型聯軸器7-102
DH型聯軸器7-105
CH型聯軸器7-106
SWC型萬嚮聯軸器與相配件的連接尺寸及螺栓預緊力矩7-107
SWC型萬嚮聯軸器的布置與選用計算7-108
3.6.2SWP型剖分軸承座十字軸式萬嚮聯軸器(摘自JB/T 3241—2005)7-110
A型、B型、C型、D型、E型、F型聯軸器7-110
G型—有伸縮超短型聯軸器7-114
ZG型—正裝貫通型、FG—反裝貫通型聯軸器7-115
SWP型萬嚮聯軸器的連接及螺栓預緊力矩7-117
SWP型萬嚮聯軸器的選用計算7-117
3.7膜片聯軸器(摘自JB/T 9147—1999)7-119
3.7.1JMⅠ型—帶沉孔基本型聯軸器的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7-119
3.7.2JMⅠJ型—帶沉孔接中間軸型聯軸器的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7-121
3.7.3JMⅡ型—無沉孔基本型聯軸器的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7-123
3.7.4JMⅡJ型—無沉孔接中間軸型聯軸器的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7-126
3.7.5膜片聯軸器許用補償量7-129
3.7.6膜片聯軸器的選用計算7-130
3.8蛇形彈簧聯軸器 (摘自JB/T 8869—2000)7-130
3.8.1JS型—罩殼徑嚮安裝型 (基本型)聯軸器7-130
3.8.2JSB型—罩殼軸嚮安裝型聯軸器7-132
3.8.3JSS型—雙法蘭連接型聯軸器7-133
3.8.4JSD型—單法蘭連接型聯軸器7-135
3.8.5JSJ型—接中間軸型聯軸器7-138
3.8.6JSJ型中間軸長度的校核7-138
3.8.7JSG型—高速型聯軸器7-139
3.8.8JSZ型—帶製動輪型聯軸器7-140
3.8.9JSP型—帶製動盤型聯軸器7-142
3.8.10JSA型—安全型聯軸器7-143
3.8.11聯軸器許用補償量及主要零件材料7-145
3.9梅花形彈性聯軸器(摘自GB/T 5272—2002)7-146
3.9.1LM型—基本型、LMD型—單法蘭型、LMS型—雙法蘭型聯軸器7-146
3.9.2LMZ-Ⅰ型分體式製動輪、LMZ-Ⅱ型整體式製動輪聯軸器7-149
3.9.3梅花聯軸器的許用補償量7-152
3.10彈性套柱銷聯軸器(摘自GB/T 4323—2002)7-152
3.10.1LT型—基本型聯軸器7-152
3.10.2LTZ型—帶製動輪聯軸器7-154
3.10.3彈性套柱銷聯軸器的許用補償量7-155
3.11彈性柱銷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5015—2003)7-155
3.11.1LZ型聯軸器7-155
3.11.2LZD型錐形軸孔聯軸器7-158
3.11.3LZJ型接中間軸聯軸器7-159
3.11.4LZZ型帶製動輪聯軸器7-161
3.11.5彈性柱銷齒式聯軸器的許用補償量7-163
3.12輪胎式聯軸器(摘自GB/T 5844—2002)7-163
3.12.1UL型聯軸器7-163
3.12.2輪胎式聯軸器許用補償量7-165
3.13彈性塊聯軸器(摘自JB/T 9148—1999)7-165
3.13.1LK型—基本型、LKA型—安全銷型聯軸器7-166
3.13.2彈性塊聯軸器許用補償量7-168
3.14新型星形聯軸器7-169
3.14.1LMX型星形聯軸器7-169
3.14.2LMX-Z脹套式星形聯軸器7-170
3.14.3LMX-F法蘭式星形聯軸器7-171
3.15鏈輪摩擦式安全聯軸器7-172
3.16GZ1-C型鋼球安全聯軸器7-173
4液力偶閤器7-174
4.1分類及其結構特點7-175
4.2傳動原理7-175
4.3基本關係和特性7-176
4.4設計原始參數及其分析7-180
4.5流道選型設計7-182
4.6軸嚮推力計算7-185
4.7葉輪斷麵設計與強度計算7-187
4.8結構設計7-189
4.9偶閤器的典型産品及其選擇7-190
4.10多動力機驅動的限矩型液力偶閤器選型匹配7-220
4.11雙速及調速電動機驅動的限矩型液力偶閤器選型匹配7-220
4.12帶偶閤器傳動係統啓動特性計算7-223
4.13傳動係統采用偶閤器的節能計算7-226
4.14發熱與散熱計算7-230
4.15試驗7-232
D3章離閤器7-233
1常用離閤器的型式、特點及應用7-233
2離閤器的選用與計算7-237
2.1離閤器的型式與結構選擇7-237
2.2離閤器的選用計算7-237
3嵌閤式離閤器7-238
3.1牙嵌離閤器7-239
3.1.1牙嵌離閤器的牙型、特點與使用條件7-239
3.1.2牙嵌離閤器的材料與許用應力7-240
3.1.3牙嵌離閤器的計算7-241
3.1.4牙嵌離閤器尺寸的標注示例7-242
3.1.5牙嵌離閤器的結構尺寸7-243
3.2齒式離閤器7-245
3.3轉鍵離閤器7-246
4摩擦離閤器7-248
4.1摩擦離閤器的型式、特點及應用7-248
4.2摩擦元件的材料、性能及適用範圍7-249
4.3摩擦盤的型式與特點7-250
4.4摩擦離閤器的計算7-252
4.5摩擦離閤器的摩擦功和發熱量計算7-255
4.6摩擦離閤器的磨損和壽命7-256
4.7摩擦離閤器的潤滑和冷卻7-256
4.7.1濕式摩擦離閤器潤滑油的選擇7-256
4.7.2濕式摩擦離閤器的潤滑方式7-257
4.8摩擦離閤器結構尺寸7-257
5電磁離閤器7-258
5.1電磁離閤器的型式、特點與應用7-259
5.2電磁離閤器的動作過程7-260
5.3電磁離閤器的選用計算7-261
5.4電磁離閤器及電磁離閤製動器産品7-262
5.4.1摩擦式電磁離閤器産品7-262
5.4.2牙嵌式電磁離閤器産品7-277
5.4.3電磁離閤製動器産品7-280
6磁粉離閤器7-287
6.1磁粉離閤器的原理及特性7-287
6.2磁粉離閤器的選用計算7-288
6.3磁粉離閤器的基本性能參數(摘自JB/T 5988—1992)7-289
6.4磁粉離閤器産品7-290
7液壓離閤器7-294
7.1液壓離閤器的特點、型式與應用7-294
7.2液壓離閤器的計算7-295
7.3活塞式多盤液壓離閤器的性能及主要尺寸7-296
8氣壓離閤器7-297
8.1氣壓離閤器的特點、型式與應用7-297
8.2氣壓離閤器的計算7-299
8.3氣壓離閤器的結構尺寸7-300
8.4QPL型氣動盤式離閤器7-303
8.5氣壓離閤器的接閤元件産品7-305
9離心離閤器7-309
9.1離心離閤器的特點、型式與應用7-310
9.2離心離閤器的計算7-311
9.3離心離閤器的結構尺寸7-313
9.3.1AS係列鋼砂式離心離閤器(安全聯軸器)(摘自JB/T 5986—1992)7-313
9.3.2ASD係列V帶輪鋼砂式離心離閤器(安全聯軸器)(摘自JB/T 5986—1992)7-315
9.3.3AQ係列鋼球式離心離閤器(節能安全聯軸器)(摘自JB/T 5987—1992)7-316
9.3.4AQZ係列帶製動輪鋼球式離心離閤器(節能安全聯軸器)(摘自JB/T 5987—1992)7-320
9.3.5AQD係列V帶輪鋼球式離心離閤器(節能安全聯軸器)(摘自JB/T 5987—1992)7-324
9.3.6帶片彈簧閘塊離心離閤器7-328
10CY離閤器7-328
10.1CY離閤器的特點、型式及應用7-328
10.2CY離閤器主要零件的材料和熱處理7-330
10.3CY離閤器材料的許用接觸應力7-331
10.4CY離閤器的計算7-331
10.5CY離閤器的結構尺寸和性能參數7-333
10.6CY離閤器産品7-335
11安全離閤器7-346
11.1安全離閤器的型式與特點7-346
11.2安全離閤器的計算7-347
11.3安全離閤器結構尺寸(參考)7-349
11.4安全離閤器産品7-353
D4章製動器7-362
1製動機的功能、分類、特點及應用7-362
2製動器的選擇與設計7-363
2.1製動器的選擇與設計步驟7-363
2.2製動轉矩的確定7-364
2.3製動器的發熱驗算7-366
2.3.1熱平衡通式7-366
2.3.2提升設備和平移機構製動器的發熱量7-367
2.4摩擦材料7-367
3瓦塊(鼓)式製動器7-369
3.1瓦塊(鼓)式製動器的分類、特點和應用7-369
3.2塊(鼓)式製動器的設計計算7-369
3.2.1彈簧緊閘長行程塊式製動器7-369
3.2.2彈簧緊閘短行程塊式製動器7-372
3.3常用塊(鼓)式製動器的主要性能與尺寸7-373
3.3.1電力液壓鼓式製動器7-373
3.3.2防爆電力液壓鼓式製動器7-387
3.3.3電力液壓推動器7-395
3.3.4電磁鼓式製動器7-398
3.3.5製動輪(摘自JB/ZQ 4389—2006)7-405
4帶式製動器7-406
4.1普通型帶式製動器7-406
4.1.1普通型帶式製動器結構7-406
4.1.2普通型帶式製動器的計算7-407
4.2短行程帶式製動器7-409
4.2.1短行程帶式製動器結構7-409
4.2.2短行程帶式製動器計算7-410
4.2.3帶式製動器産品7-411
5盤式製動器7-414
5.1盤式製動器的結構及應用7-414
5.1.1點盤式製動器結構及産品7-414
5.1.2全盤式製動器結構及産品7-431
5.1.3錐盤式製動器結構7-437
5.2盤式製動器的設計計算7-437
6其他製動器7-438
6.1磁粉製動器7-438
6.1.1磁粉製動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7-438
6.1.2磁粉製動器的性能參數及産品尺寸7-439
6.2電磁製動器和電磁離閤製動器7-444
6.2.1簡介7-444
6.2.2電磁製動器産品7-445
6.3人力操縱製動器7-448
參考文獻7-453


D8篇軸承
D1章滑動軸承8-3
1滑動軸承分類、特點與應用8-3
2滑動軸承類型的選擇8-4
2.1滑動軸承性能比較8-4
2.2選擇軸承類型的特性麯綫8-6
3不WQ流體潤滑軸承8-7
3.1徑嚮滑動軸承的選用與驗算8-7
3.2止推滑動軸承的選用與驗算8-13
3.3滑動軸承的設計資料8-14
3.4滑動軸承的常見結構型式8-15
3.4.1整體滑動軸承8-15
3.4.2對開式滑動軸承8-16
3.4.3法蘭滑動軸承8-19
3.5軸套與軸瓦8-21
3.5.1軸套8-21
3.5.2軸套的固定(摘自JB/ZQ 4616—2006)8-26
3.5.3軸瓦8-27
3.6滑動軸承的結構要素8-28
3.6.1潤滑槽8-28
3.6.2軸承閤金澆鑄槽8-28
3.7滑動軸承間隙與配閤的選擇8-29
3.8滑動軸承潤滑8-32
3.9滑動軸承座技術條件(摘自JB/T 2564—2007)8-34
3.10關節軸承8-35
3.10.1關節軸承的結構型式及其代號(摘自GB/T 304.1—2002、GB/T 304.2—2002)8-35
3.10.2關節軸承額定動、靜載荷與壽命計算8-43
3.10.3關節軸承的配閤與公差(摘自GB/T 304.3—2002、GB/T 9161~ 9164—2001)8-46
3.10.4關節軸承的安裝尺寸(摘自GB/T 12765—1991)8-52
3.10.5關節軸承産品8-55
3.11自潤滑軸承8-76
3.11.1自潤滑鑲嵌軸承8-76
3.11.2粉末冶金軸承(含油軸承)(摘自GB/T 2688—2012、GB/T 18323—2001)8-80
3.11.3自潤滑復閤材料捲製軸套8-87
3.12雙金屬減摩捲製軸套8-92
3.13塑料軸承8-93
3.14水潤滑熱固性塑料軸承(摘自JB/T 5985—1992)8-95
3.15橡膠軸承8-98
4液體動壓潤滑軸承8-101
4.1液體動壓潤滑軸承分類8-101
4.2基本原理8-103
4.2.1基本方程8-103
4.2.2靜特性計算8-103
4.2.3動特性計算8-105
4.2.4穩定性計算8-105
4.3軸承主要參數的選擇8-107
4.4典型軸承的性能麯綫及計算示例8-109
4.5軸承材料8-120
4.6液體動壓推力軸承8-121
4.6.1參數選擇8-122
4.6.2斜-平麵推力軸承8-122
4.6.3可傾瓦推力軸承8-124
4.7計算程序簡介8-128
5液體靜壓軸承8-129
5.1概述8-129
5.2液體靜壓軸承的分類8-130
5.3液體靜壓軸承的原理8-130
5.4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設計8-132
5.4.1徑嚮液體靜壓軸承結構、特點與應用8-132
5.4.2徑嚮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數據8-134
5.4.3徑嚮液體靜壓軸承的係列結構尺寸8-136
5.4.4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結構、特點與應用8-141
5.4.5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數據8-143
5.4.6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的係列結構尺寸8-143
5.4.7液體靜壓軸承材料8-144
5.4.8節流器的結構、特點與應用8-145
5.4.9節流器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數據8-147
5.5液體靜壓軸承計算的基本公式8-148
5.5.1油墊流量係數Cd、有效承載麵積係數Ae、周嚮流量係數γ和腔內孔流量係數ω8-149
5.5.2剛度係數G08-151
5.5.3承載係數Fn或偏心率ε8-153
5.5.4功率消耗計算8-155
5.6供油係統設計及元件與潤滑油的選擇8-155
5.6.1供油方式、特點與應用8-155
5.6.2供油係統、特點與應用8-156
5.6.3元件的選擇8-156
5.6.4潤滑油的選擇8-156
5.7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計算的一般步驟及舉例8-157
5.7.1液體靜壓軸承係統設計計算的一般步驟8-157
5.7.2毛細管節流徑嚮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57
5.7.3毛細管節流推力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60
5.7.4小孔節流徑嚮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62
5.7.5薄膜反饋節流徑嚮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65
5.8靜壓軸承的故障及消除的方法8-168
6氣體潤滑軸承8-169
6.1特點、分類與應用8-169
6.2氣體動壓軸承8-173
6.2.1氣體動壓徑嚮軸承8-173
6.2.2氣體動壓推力軸承8-174
6.2.3氣體動壓組閤型軸承8-176
6.3氣體靜壓軸承8-178
6.3.1氣體靜壓徑嚮軸承8-179
6.3.2氣體靜壓推力軸承8-182
6.3.3氣體靜壓球麵軸承8-184
6.3.4氣源8-184
7流體動靜壓潤滑軸承8-187
7.1工作原理及特性8-187
7.2動靜壓潤滑軸承設計實例8-188
8電磁軸承8-190
8.1靜電軸承8-190
8.1.1靜電軸承的基本原理8-190
8.1.2靜電軸承的分類8-190
8.1.3靜電軸承的常用材料與結構參數8-191
8.1.4靜電軸承的設計與計算8-192
8.1.5應用舉例——靜電軸承陀螺儀8-193
8.2磁力軸承8-1938.2.1磁力軸承的分類與應用8-193
8.2.2磁力軸承的性能計算8-196
8.2.3磁力軸承的材料8-199
D2章滾動軸承8-200
1滾動軸承的分類和特性8-200
1.1滾動軸承分類(摘自GB/T 271—2008)8-200
1.2帶座外球麵球軸承常用結構型式分類(摘自GB/T 28779—2012)8-204
1.3滾動軸承特性比較8-210
2軸承代號8-213
2.1滾動軸承代號(摘自GB/T 272—1993、JB/T 2974—2004)8-213
2.2帶附件軸承代號(摘自JB/T 2974—2004)8-228
2.3帶座外球麵球軸承代號(摘自JB/T 6640—2007)8-228
3滾動軸承的選擇與計算8-229
3.1基本概念及術語(摘自GB/T 6391—2010、GB/T 6930—2002、GB/T 4662—2012)8-229
3.2滾動軸承類型選擇8-229
3.3按額定動載荷選擇軸承(摘自GB/T 6391—2010)8-230
3.3.1基本額定動載荷計算8-230
3.3.2D量動載荷P的計算8-233
3.3.3載荷和速度均變動時的平均D量動載荷計算8-233
3.4額定靜載荷的計算(摘自GB/T 4662—2012)8-235
3.5滾動軸承的J限轉速8-235
3.6滾動軸承的摩擦計算與溫升8-236
3.6.1軸承的摩擦8-236
3.6.2軸承的溫升8-238
3.7滾動軸承的預緊8-238
3.7.1定位預緊8-238
3.7.2Z小軸嚮(定位)預緊載荷的選取8-239
3.7.3定壓預緊8-240
3.7.4徑嚮預緊8-241
3.8滾動軸承選擇計算舉例8-241
4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閤(摘自GB/T 307.1—2005、GB/T 307.4—2012、GB/T 275—1993)8-244
4.1滾動軸承的公差分級8-244
4.2滾動軸承的配閤8-244
4.2.1選擇軸承配閤應考慮的因素8-245
4.2.2軸承與軸和外殼的配閤8-247
4.2.3配閤錶麵及主端麵的粗糙度和幾何公差8-258
4.2.4軸承與實心軸配閤過盈量的選擇8-258
4.2.5軸承與空心軸配閤過盈量的選擇8-259
4.2.6安裝軸承的軸與外殼的圓角、擋肩等設計8-260
5滾動軸承的潤滑8-261
5.1選擇潤滑油或潤滑脂的一般原則8-261
5.2滾動軸承潤滑油的選擇8-261
5.2.1潤滑油的黏度及牌號的選擇8-261
5.2.2滾動軸承用油潤滑的方法8-265
5.3滾動軸承潤滑脂的選擇8-266
5.3.1潤滑脂選擇的原則8-266
5.3.2滾動軸承潤滑脂的選擇8-267
5.3.3滾動軸承潤滑脂的填充量及補充周期8-267
6滾動軸承的軸嚮緊固8-268
7滾動軸承的密封8-269
8滾動軸承的遊隙選用與調整8-271
9滾動軸承組閤設計8-273
9.1軸承的配置8-273
9.2滾動軸承組閤設計的典型結構8-274
10滾動軸承的修正額定壽命(摘自GB/T 6391—2010)8-276
11常用滾動軸承尺寸及性能參數8-277
11.1深溝球軸承8-277
11.2調心球軸承8-304
11.3角接觸球軸承8-318
11.4圓柱滾子軸承8-335
11.5滾針軸承8-358
11.6調心滾子軸承8-377
11.7圓錐滾子軸承8-391
11.8推力球軸承8-413
11.9推力滾子軸承8-419
11.10帶座外球麵球軸承8-425
11.11滾動軸承座8-458
11.11.1二螺柱立式滾動軸承座8-458
11.11.2四螺柱立式滾動軸承座8-464
11.11.3滾動軸承剖分立式軸承座的技術條件(摘自JB/T 8874—2010)8-465
11.12緊定套(摘自GB/T 9160.1—2006)8-465
11.13退卸襯套(摘自GB/T 9160.1—2006)8-469
11.14止推環(摘自GB/T 7813—2008)8-475
12迴轉支承8-476
12.1型號編製方法(摘自JB/T 2300—2011)8-476
12.2基本參數8-476
12.2.1單排四點接觸球式迴轉支承(01係列)8-476
12.2.2三排滾柱式四轉支承(13係列)8-480
12.3選型計算(摘自JB/T 2300—2011)8-483
12.3.1單排四點接觸球式(01係列)四轉支承的計算8-483
12.3.2三排滾柱式(13係列)四轉支承的計算8-484
12.3.301係列迴轉支承承載能力麯綫圖8-484
12.3.413係列迴轉支承承載能力麯綫圖8-491
13各國滾動軸承代號對照8-494
D3章直綫運動滾動功能部件8-504
1直綫運動滾動功能部件主要類型及特點8-504
2直綫運動係統的載荷計算8-505
3滾動直綫導軌副和導套副及滾動導軌塊的承載能力計算8-510
3.1壽命計算8-510
3.2靜載能力計算8-511
3.3D量載荷計算8-511
4滾動直綫導軌副8-512
4.1結構組成與類型8-512
4.2四滾道滾動直綫導軌副安裝連接尺寸(摘自JB/T 7175.3—1996)8-513
4.3滾動直綫導軌副的精度(摘自JB/T 7175.4—2006)8-513
4.4預加載荷的選擇8-515
4.5滾動直綫導軌副係列産品8-516
4.6安裝與壓緊方式8-522
4.7滾動直綫導軌副選擇計算程序8-524
4.8選擇計算實例8-524
5滾動直綫導套副8-527
5.1結構與特點8-527
5.2滾動直綫球軸承(摘自GB/T 16940—1997)8-527
5.3滾動直綫導套副係列産品8-528
5.4滾動直綫導套副的精度8-532
5.5安裝調整方法8-532
5.6選擇計算實例8-533
6滾動花鍵副8-533
6.1結構和工作原理8-533
6.2滾動花鍵副係列産品8-534
6.3滾動花鍵副的精度8-537
6.4滾動花鍵軸與花鍵套間的扭轉間隙8-537
6.5額定載荷計算8-538
6.6使用注意事項8-538
7滾動導軌塊8-539
7.1結構與特點8-539
7.2滾動導軌塊係列産品8-539
7.3精度等級8-542
7.4壽命計算及靜載能力計算8-542
7.5導軌塊的安裝形式和方法8-542
參考文獻8-545


D9篇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
D1章起重機械零部件9-3
1機構工作級彆及分級舉例(摘自GB/T 3811—2008)9-3
1.1機構的使用等級9-3
1.2機構的載荷狀態級彆9-3
1.3機構的工作級彆9-3
1.4機構分級舉例9-4
1.4.1流動式起重機機構分級舉例9-4
1.4.2塔式起重機機構分級舉例9-4
1.4.3臂架起重機機構分級舉例9-5
1.4.4橋式和門式起重機機構分級舉例9-5
2鋼絲繩及繩具9-7
2.1鋼絲繩(摘自GB 8918—2006、GB/T 20118—2006)9-7
2.1.1分類9-7
2.1.2鋼絲繩標記代號9-11
2.1.3鋼絲繩直徑的計算與選擇(摘自GB/T 3811—2008)9-16
2.1.4重要用途鋼絲繩結構及力學性能錶(摘自GB 8918—2006)9-17
2.1.5一般用途鋼絲繩結構及力學性能錶(摘自GB/T 20118—2006)9-29
2.1.6重要用途鋼絲繩主要用途推薦錶(摘自GB 8918—2006)9-45
2.1.7電梯用鋼絲繩(摘自GB 8903—2005)9-46
2.1.8密封鋼絲繩(摘自Y/T 5295—2010)9-50
2.1.9不銹鋼絲繩(摘自GB/T 9944—2002)9-53
2.2繩具9-57
2.2.1鋼絲繩夾(摘自GB/T 5976—2006)9-57
2.2.2鋼絲繩用楔形接頭(摘自GB/T 5973—2006)9-58
2.2.3鋼絲繩鋁閤金壓製接頭(摘自GB/T 6946—2008)9-60
2.2.4鋼絲繩用普通套環(摘自GB/T 5974.1—2006)9-62
2.2.5鋼絲繩用重型套環(摘自GB/T 5974.2—2006)9-63
2.2.6索具套環(摘自CB/T 33—1999)9-64
2.2.7一般起重用D型和弓型鍛造卸扣(摘自GB/T 25854—2010)9-65
2.2.8索具螺鏇扣(摘自GB/T 3818—1999)9-67
2.2.9起重孔(摘自JB/ZQ 4791—2006)9-72
3 捲筒9-73
3.1捲筒幾何尺寸9-73
3.2捲筒強度計算9-74
3.3鋼絲繩在捲筒上固定的計算9-75
3.4鋼絲繩用壓闆(摘自GB/T 5975—2006)9-76
3.5起重機捲筒9-77
3.5.1捲筒尺寸和捲筒繩槽(摘自JB/T 9006—2014)9-77
3.5.2捲筒型式和技術要求(摘自JB/T 9006—2014)9-79
3.5.3捲筒的部分典型結構組裝型式和部分典型結構型式示例(摘自JB/T 9006—2014)9-81
3.5.4焊接捲筒組尺寸參數9-83
4滑輪9-85
4.1滑輪設計計算9-85
4.1.1滑輪結構和材料9-85
4.1.2滑輪長度計算9-85
4.1.3鋼絲繩進齣滑輪時的允許偏斜角(摘自GB/T 3811—2008)9-85
4.1.4滑輪主要尺寸9-864.2滑輪組設計計算9-86
4.3起重機用滑輪(摘自GB/T 27546—2011)9-87
4.3.1滑輪直徑的選用係列與匹配9-87
4.3.2滑輪型式及繩槽斷麵9-88
4.3.3滑輪技術要求9-89
4.3.4起重機用軋製滑輪尺寸參數9-91
5鏈條和鏈輪9-94
5.1概述9-94
5.2起重鏈的選擇9-94
5.3鏈條9-94
5.3.1起重用短環鏈(T級高精度葫蘆鏈)(摘自GB/T 20947—2007)9-94
5.3.2起重機用短環鏈(吊鏈等用4級、6級和8級普通精度鏈)(摘自GB/T 24814—2009)9-96
5.3.3闆式鏈、連接環及槽輪(摘自GB/T 6074—2006)9-97
5.4焊接鏈的滑輪、捲筒與鏈輪9-103
5.4.1焊接鏈的滑輪9-103
5.4.2焊接鏈的捲筒9-103
5.4.3焊接鏈的鏈輪9-103
5.4.4焊接鏈鏈輪的計算和畫法9-103
6吊鈎9-104
6.1起重吊鈎(摘自GB/T 10051.1—2010)9-104
6.1.1力學性能9-104
6.1.2起重量9-104
6.1.3應力計算9-106
6.1.4材料9-108
6.1.5直柄單鈎(摘自GB/T 10051.5—2010)9-109
6.1.6直柄雙鈎(摘自GB/T 10051.7—2010)9-112
6.2吊耳9-114
6.2.1焊接吊耳(摘自JB/ZQ 4628—2006)9-114
6.2.2鑄造吊耳(摘自JB/ZQ 4629—2006)9-115
6.2.3插入式圓柱形吊耳(摘自JB/ZQ 4630—2006)9-115
7車輪及安全裝置9-116
7.1車輪9-116
7.1.1車輪的校驗計算(摘自GB/T 3811—2008)9-116
7.1.2車輪9-117
7.1.3車輪組9-119
7.1.4起重機車輪型式與尺寸、踏麵形狀和尺寸與鋼軌的匹配(摘自JB/T 6392—2008)9-121
7.1.5CD、MD電動葫蘆用鋼輪9-124
7.2緩衝器9-125
7.2.1起重機彈簧緩衝器(摘自JB/T 8110.1—1999)9-125
7.2.2起重機橡膠緩衝器(摘自JB/T 8110.2—1999)9-127
7.2.3起重機用液壓緩衝器(摘自JB/T 7017—1993)9-129
7.2.4起重機用聚氨酯緩衝器(摘自JB/T 10833—2008)9-131
7.3棘輪逆止器9-134
7.3.1棘輪齒的強度計算9-134
7.3.2棘爪的強度計算9-135
7.3.3棘爪軸的強度計算9-135
7.3.4棘輪齒形與棘爪端的外形尺寸及畫法9-136
D2章輸送機零部件9-137
1滾筒(摘自GB/T 10595—2009)9-137
1.1傳動滾筒9-138
1.2改嚮滾筒9-144
1.3電動滾筒9-147
1.3.1電動滾筒係列選用錶9-148
1.3.2電動滾筒安裝尺寸9-150
2托輥(摘自GB/T 10595—2009)9-151
2.1槽形托輥9-152
2.1.135°槽形托輥9-152
2.1.235°槽形前傾托輥9-153
2.2緩衝托輥9-154
2.3平行托輥9-154
2.3.1平行上托輥9-154
2.3.2平行下托輥9-155
2.4調心托輥9-156
2.4.1摩擦上調心托輥9-156
2.4.2錐形上調心托輥9-156
2.4.3摩擦上平調心托輥9-157
2.4.4摩擦下調心托輥9-157
2.4.5錐形下調心托輥9-158
3輸送鏈和鏈輪9-158
3.1長節距輸送鏈(摘自GB/T  8350—2008)9-158
3.1.1鏈條9-158
3.1.2附件9-160
3.1.3標準長節距輸送鏈鏈輪9-161
3.2輸送用平1;CY=CY鏈和鏈輪(摘自GB/T 4140—2003)9-164
3.2.1輸送用平1;CY=CY鏈鏈條9-164
3.2.2鏈輪9-166
3.3帶附件短節距精密滾子輸送鏈(摘自GB/T 1243—2006)9-167
3.3.1鏈條尺寸代號9-167
3.3.2附件9-171
3.3.3鏈輪9-173
3.4傳動與輸送用雙節距精密滾子鏈(摘自GB/T 5269—2008)9-176
3.4.1鏈條尺寸代號9-176
3.4.2附件9-179
3.4.3鏈輪9-181
3.4.4齒槽形狀9-183
3.4.5徑嚮跳動和軸嚮跳動9-183
3.4.6輪齒的節距精度、齒數與軸孔公差9-183
4逆止器(摘自JB/T 9015—2011)9-184
4.1型式、基本參數和尺寸9-184
4.1.1型式9-184
4.1.2基本參數9-184
4.2外形和主要安裝尺寸9-185
4.2.1非接觸式逆止器9-185
4.2.2接觸式逆止器9-186
5清掃器9-186
5.1頭部清掃器9-187
5.2空段清掃器9-187
6螺鏇拉緊裝置9-188
7輸送帶9-188
7.1鋼絲繩芯輸送帶(摘自GB/T 9770—2001)9-188
7.2織物芯輸送帶(摘自GB/T 4490—2009)9-190
參考文獻9-191


D10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
D1章操作件及小五金10-3
1操作件10-3
1.1手柄10-3
手柄(摘自JB/T 7270.1—1994)10-3
麯麵手柄(摘自JB/T 7270.2—1994)10-4
直手柄(摘自JB/T 7270.3—1994)10-4
轉動小手柄(摘自JB/T 7270.4—1994)10-5
轉動手柄(摘自JB/T 7270.5—1994)10-6
麯麵轉動手柄(摘自JB/T 7270.6—1994)10-8
錐柱手柄(摘自JB/T 7270.7—1994)10-9
球頭手柄(摘自JB/T 7270.8—1994)10-10
1.2手柄球與手柄套10-11
手柄球(摘自JB/T 7271.1—1994)10-11
手柄套(摘自JB/T 7271.3—1994)10-12
橢圓手柄套(摘自JB/T 7271.4—1994)10-12
長手柄套(摘自JB/T 7271.5—1994)10-13
1.3手柄座10-13
手柄座(摘自JB/T 7272.1—1994)10-13
圓盤手柄座(摘自JB/T 7272.3—1994)10-14
定位手柄座(摘自JB/T 7272.4—1994)10-15
1.4手輪10-16
小波紋手輪(摘自JB/T 7273.1—1994)10-16
手輪(摘自JB/T 7273.3—1994)10-17
波紋手輪(摘自JB/T 7273.4—1994)10-18
圓輪緣手輪(摘自JB/T 7273.5—


內容介紹
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


目錄
本店全部為正版圖書

捲首語 在精密製造與技術創新的浪潮中,機械設計的深度與廣度,始終是推動工業進步的核心動力。本書,作為《機械設計手冊》係列的第六版第二捲,承載著數十載的積澱與革新,旨在為廣大機械工程師、設計人員、技術研究者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機械設計理論與實踐指導。第六版相較於前幾版,在內容上進行瞭大量更新與補充,緊密結閤當前機械工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的設計理念,力求使本書成為讀者手中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 本捲的編纂,遵循瞭係統性、實用性與前瞻性的原則。我們深知,在快速變化的工程領域,知識的更新換代尤為重要。因此,第六版在吸收瞭前幾版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現有內容進行瞭審慎的修訂,並增添瞭大量新的技術信息。尤其是在新材料應用、先進製造技術、可靠性設計、智能化控製以及綠色設計等方麵,我們進行瞭重點的更新和強化,以期更好地滿足現代工程設計日益復雜和精細化的需求。 本捲並非對所有機械設計領域進行麵麵俱到的覆蓋,而是聚焦於機械設計中一些具有代錶性、普遍性且關鍵性的內容。我們力求在每一個章節的闡述中,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乏生動的工程實例,使讀者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聯係起來。從材料的選用、零部件的設計,到機構的分析、係統的集成,再到製造與裝配的工藝考量,本書都力求提供詳實的數據、規範的設計方法和可靠的計算依據。 我們深知,一本優秀的參考書,其價值不僅在於內容的豐富,更在於其邏輯的清晰、錶達的準確以及圖文的並茂。在第六版的編纂過程中,我們投入瞭大量的精力來優化內容的組織結構,確保各章節之間的關聯性和過渡的自然。大量的圖錶、公式、錶格被精心設計和排版,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的可讀性和易用性。同時,我們鼓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結閤自身的工程經驗和實際項目需求,靈活運用書中的知識和方法。 機械設計是一門融閤瞭科學、藝術與工程的學科。它要求設計者不僅要具備嚴謹的科學素養,還要有敏銳的工程直覺和創新性的思維。本捲的內容,正是希望能夠激發讀者的設計靈感,培養其獨立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的深入學習和理解,讀者將能夠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各項機械設計任務,並在不斷挑戰與創新的工程實踐中,實現自身的專業價值。 最後,我們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本書編纂的專傢、學者和工程師們。他們的智慧、經驗和辛勤勞動,是本書得以順利齣版的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期待收到廣大讀者的寶貴反饋和建議,這將是我們未來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重要動力。願本書成為您機械設計之路上的良師益友,助您在工程技術領域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第一章 結構材料與性能 本章係統地介紹瞭機械設計中常用的結構材料及其性能。內容涵蓋瞭黑色金屬(如各種鋼材、鑄鐵)和有色金屬(如鋁閤金、銅閤金、鈦閤金)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能、力學性能(如強度、塑性、韌性、疲勞強度、硬度等)及其熱處理對性能的影響。此外,還重點闡述瞭非金屬材料(如工程塑料、橡膠、復閤材料)的特性、適用範圍以及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針對每類材料,都提供瞭詳細的性能參數錶和選用指導,並結閤實際工程案例,分析瞭不同材料在特定工況下的優劣勢,為讀者提供科學的材料選擇依據。特彆關注瞭新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新能源領域等高端裝備中的應用趨勢及其設計考量。 第二章 緊固件與連接 本章詳細介紹瞭各種類型的螺紋連接、鍵連接、銷連接、花鍵連接、過盈配閤連接以及焊接、鉚接等永久連接方式。針對每一種連接形式,都深入分析瞭其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受力性能、設計計算方法以及失效模式。書中提供瞭大量的標準件(如螺栓、螺母、墊圈、螺釘)規格參數、材料選擇指南以及連接強度的校核方法。針對高強度連接、抗振動連接、密封連接等特殊需求,給齣瞭專門的設計原則和技術要求。此外,還對連接的可靠性、防鬆措施以及裝配工藝進行瞭詳細闡述,旨在幫助設計者選擇最適閤的連接方式,確保機械産品的安全可靠運行。 第三章 軸與軸係設計 本章圍繞軸及其組成部件(如鍵、花鍵、軸承)的設計展開。首先,對軸的材料選擇、強度設計(包括彎麯強度、扭轉強度、疲勞強度)、剛度設計(包括軸嚮剛度、徑嚮剛度)以及臨界轉速的計算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其次,深入講解瞭鍵、花鍵等傳遞扭矩的連接元件的設計原則、選型計算以及應力分析。對於軸承的選型、安裝、潤滑和維護,本章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介紹瞭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的種類、性能特點、基本額定壽命計算以及軸承座的設計。最後,結閤典型軸係的設計實例,係統地介紹瞭軸係的整體布局、軸段的劃分、軸承的布置、密封的設計以及潤滑方式的選擇,強調瞭軸係設計中的動平衡、剛度匹配和精度保證。 第四章 齒輪傳動設計 齒輪傳動作為機械中最普遍的動力傳遞方式之一,本章對其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講解。內容涵蓋瞭圓柱齒輪(外嚙閤、內嚙閤)、錐齒輪、蝸杆蝸輪傳動等多種類型。詳細介紹瞭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齒廓的嚙閤原理、根切現象的避免、齒麵接觸強度和齒根彎麯強度的校核。書中提供瞭詳細的齒輪材料選擇、熱處理工藝以及齒輪加工精度對傳動性能的影響分析。特彆關注瞭高精度齒輪、大功率齒輪以及特殊齒輪(如斜齒輪、齒形帶輪)的設計要點。此外,本章還深入探討瞭齒輪傳動的潤滑、噪音控製、抗磨損設計以及齒輪箱的結構設計,旨在幫助設計者實現高效、可靠、低噪音的動力傳遞。 第五章 軸承與滑動軸承設計 本章在第三章的基礎上,更側重於軸承的詳細設計與應用。除瞭滾動軸承的選型、壽命計算,本章深入探討瞭軸承的載荷計算、遊隙選擇、預緊力施加以及軸承的安裝與拆卸技術。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如高溫、低溫、高轉速、重載、腐蝕性環境),提供瞭相應的軸承選型指導和防護措施。對於滑動軸承,本章詳細介紹瞭其工作原理、潤滑理論(如流體潤滑、混閤潤滑、乾摩擦),以及軸瓦材料的選用、結構設計、製造精度和磨閤要求。書中列舉瞭多種滑動軸承的典型結構形式,並提供瞭徑嚮滑動軸承和推力滑動軸承的設計計算方法。同時,還討論瞭軸承的潤滑係統設計,包括潤滑方式、油路設計、油封選擇以及潤滑油的選擇與維護。 第六章 離閤器與製動器設計 本章主要介紹瞭實現動力接閤與分離、控製機械運動的離閤器與製動器。內容涵蓋瞭摩擦離閤器(如單片、多片、錐形)、液力耦閤器、電磁離閤器等多種類型的離閤器。詳細闡述瞭離閤器的分類、工作原理、結構特點、設計計算(包括結閤轉矩計算、摩擦片選型、散熱設計)、性能參數以及操縱方式。針對製動器,則詳細介紹瞭製動器的類型(如鉗盤式、鼓式、帶式)、工作原理、製動性能計算、製動力矩的確定、製動片的材料選擇以及製動器的散熱和耐久性設計。書中還討論瞭製動器的安裝、調試以及安全製動要求,旨在幫助設計者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和設計齣性能可靠、安全高效的離閤器與製動器。 第七章 機械傳動係統的可靠性設計 可靠性是評價機械産品性能的重要指標,本章聚焦於機械傳動係統的可靠性設計。內容包括可靠性設計的基本概念、可靠性指標(如平均無故障時間、失效概率)、可靠性分配與預測方法。詳細闡述瞭傳動係統失效模式的分析(如材料疲勞、磨損、變形、斷裂等),並介紹瞭基於可靠性理論的零部件設計方法,如考慮應力集中、疲勞極限、安全係數的優化設計。書中強調瞭可靠性測試與試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故障樹分析(FTA)、失效模式與影響及危害性分析(FMEA)等方法來提升傳動係統的可靠性。此外,還討論瞭備件策略、維修性設計以及運行維護對傳動係統可靠性的影響。 第八章 潤滑與密封技術 本章係統地介紹瞭機械設計中至關重要的潤滑與密封技術。在潤滑方麵,詳細闡述瞭潤滑的作用(減摩、抗磨、冷卻、清洗、防銹等)、潤滑劑的種類(潤滑油、潤滑脂、固體潤滑劑)及其性能指標。介紹瞭流體動力潤滑、流體靜力潤滑、邊界潤滑和混閤潤滑等潤滑機理,以及不同工況下潤滑方式的選擇(如浸油潤滑、壓油潤滑、噴油潤滑、滴油潤滑)。對於潤滑係統的設計,包括油箱、油泵、油過濾器、油路、油標等部件的設計與選型。在密封方麵,詳細介紹瞭密封的分類(如靜密封、動密封)、密封件的材料選擇、結構設計以及密封的可靠性評估。重點介紹瞭常見的密封形式,如O形圈、油封、迷宮密封、唇形密封、填料密封等,並給齣瞭相應的計算方法和選型原則,以保證機械設備在各種工作環境下都能有效防止介質的泄漏或外部汙染物的侵入。 第九章 減振與降噪設計 機械設備的振動和噪聲不僅影響工作環境,還可能對設備本身的性能和壽命造成損害。本章係統地介紹瞭減振與降噪的設計原理與技術。在減振方麵,詳細闡述瞭振動的産生機理、振動分析方法(如模態分析、頻率響應分析),以及減振器的類型(如橡膠減振器、彈簧減振器、流體減振器)及其選型計算。重點介紹瞭動力吸振器、隔振係統的設計方法,以及如何通過改變結構的剛度和質量分布來降低振動。在降噪方麵,分析瞭噪聲的産生源,介紹瞭消聲器、隔音罩、吸聲材料等降噪措施的設計與應用。書中還結閤瞭實際工程案例,闡述瞭如何通過結構優化、材料選擇以及運動學設計來有效控製機械設備的振動和噪聲,提高産品的舒適性和環境友好性。 第十章 機械設備的安全設計與防護 安全是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本章重點關注機械設備的安全設計與防護措施。內容涵蓋瞭機械傷害的類型(如擠壓、剪切、捲入、碰撞、衝擊等),以及相關的安全標準和法規。詳細介紹瞭安全防護裝置的設計,包括防護罩、安全門、安全聯鎖、緊急停止按鈕等。書中闡述瞭安全距離的計算、運動部件的防護要求、以及防止觸電、火災、爆炸等危險的措施。此外,還討論瞭人體工程學在安全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風險評估和失效模式分析來預防事故的發生。本章旨在幫助設計者全麵理解機械安全設計的重要性,並掌握相應的技術手段,確保機械設備的運行安全,保障操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附錄 附錄部分匯集瞭與本書內容相關的各類數據、標準、規範以及計算公式等輔助信息。例如,各類材料的性能參數錶、常用標準件的規格尺寸圖錶、公差與配閤的基準數據、重要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匯總、以及相關的國傢標準和行業標準目錄等。這些附錄內容旨在為讀者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提供便捷的參考,提高設計效率和準確性。 結語 《機械設計手冊(第2捲)(第6版)》的齣版,不僅是對現有機械設計知識體係的一次全麵梳理與更新,更是對未來機械工程發展方嚮的一次積極探索。我們深信,本書將能夠成為機械工程師們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升設計水平的得力助手。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中,我們鼓勵所有讀者,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與創新的精神,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機械工業發展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在機械製造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往往決定瞭一個工程師的上限。這本書,我可以說,是我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為係統、最為全麵的機械設計參考書之一。它不僅僅是內容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將那些復雜、晦澀的機械原理,用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且輔以大量的圖示和案例。我記得在我剛開始接觸大型設備的設計時,對於一些關鍵零部件的材料選擇和強度計算,總是感到力不從心,常常需要反復請教更有經驗的同事。而當我開始認真研讀這本書時,我纔發現,原來很多睏擾我的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清晰的解答。書中對於不同材料的力學性能、加工特性、以及在不同工況下的適用性,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和對比。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啓發。我曾經花瞭很多時間,僅僅是為瞭理解為什麼某種材料更適閤用於製作某個特定的零件,而這本書,則用清晰的原理和數據,讓我豁然開朗。而且,書中對於各種標準件、通用件的詳細規格和選型依據,更是大大簡化瞭我的工作。我不再需要去查閱大量的零散資料,隻需要翻開書頁,就能找到我需要的信息。這本書,不愧是機械設計領域的“聖經”。

評分

作為一名在生産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技術人員,我深知,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重要性。這本書,可以說是將這一點體現得淋灕盡緻。它沒有那些花裏鬍哨的理論模型,也沒有過於晦澀的數學推導,而是直擊機械設計中的核心問題,用最直觀、最實用的方式,為我們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各種材料性能和熱處理工藝時的詳細描述。在生産過程中,材料的選擇和處理直接影響到産品的質量和壽命,而這本書,就像一本“材料指南”,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參考信息。我曾經在處理一批淬火開裂的零件時,通過查閱本書關於不同鋼材淬火應力分析的內容,找到瞭問題的關鍵,並最終優化瞭熱處理工藝,成功避免瞭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此外,書中對於各種連接件的設計和選型,以及各種密封形式的優缺點分析,都做得非常深入和透徹。這些看似細節的地方,往往是決定産品成敗的關鍵。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普及,更是經驗的傳承,它幫助我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更好地應對生産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這本書,準確地說,它的分量感和厚度,在拿到手裏那一刻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專業和厚重。我從事機械設計行業已經有十餘年瞭,從最初的小設計師摸爬滾打到現在,手上翻過的各類書籍、資料、圖冊不計其數,可以說,這本書在我書架上的位置,不僅僅是多一本,而是占據瞭一個極為重要的核心地位。當初選擇購買它,也是在行業內眾多前輩的推薦下,大傢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這是“案頭必備”,是“字典一樣的存在”。拿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雖然早就知道它內容詳實,但當真的開始接觸它的時候,還是被它的係統性和權威性所摺服。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羅列,更重要的是它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公式,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非常直觀地呈現齣來。例如,在講解某個復雜機構的受力分析時,書中不僅給齣瞭嚴謹的數學推導,還配有清晰的示意圖,甚至還有一些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案例,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設計工程師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而且,它的條理非常清晰,從基礎概念到具體應用,層層遞進,即便是一些比較晦澀的章節,在細細品讀後,也能豁然開朗。我尤其喜歡它對各種標準件、通用件的詳細介紹,包括它們的規格、性能參數、選型依據等等,這極大地節省瞭我們在項目初期進行零件選型的時間,也減少瞭齣錯的可能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你遇到瓶頸時,默默地為你指點迷津。

評分

我必須承認,當初購買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責任感的驅使,而不是齣於個人興趣。作為一名項目經理,我需要對整個項目的技術細節有足夠的瞭解,纔能更好地協調團隊,做齣正確的決策。這本書,是我團隊裏的工程師們一緻推薦的“必讀書目”。拿到手後,我抱著“瞭解情況”的心態開始翻閱。很快,我就被它內容的嚴謹性和權威性所吸引。它涵蓋瞭機械設計領域的方方麵麵,從基礎的材料力學到復雜的動力學分析,從各種傳動機構的設計到設備整體的優化。書中對於每一個概念的闡釋都非常到位,並且輔以大量的圖錶和計算示例,這使得即使是非專業齣身的我,也能相對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奧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設計方法的歸納和總結,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做”,更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這對於我理解技術方案的閤理性,評估設計風險,以及與技術團隊進行有效溝通,都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工程師看的,對於項目管理者來說,它也是一個寶貴的資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技術,更好地管理技術項目。

評分

坦白講,我購買這本書,最初的動機其實是齣於一種“跟風”的心態。在我的朋友圈裏,但凡是做機械設計的朋友,似乎人手一本,而且經常在聊天中引用到書裏的某些章節或者公式。齣於好奇和不想落伍,我也跟風買瞭一本。拿到手後,我並沒有立刻投入大量時間去閱讀,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個“參考工具”。每當工作中遇到某個具體的問題,比如需要計算某個軸的強度,或者需要選擇某種聯接方式時,我就會翻開它,查找相關的章節。而每次翻閱,我都會有一種“意外的驚喜”。我驚訝於它內容的詳盡程度,幾乎我能想到的、或者甚至是我想不到的各種機械設計中的問題,它都能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和解決方案。例如,在選擇軸的直徑時,它不僅僅給齣瞭計算公式,還詳細闡述瞭影響軸強度的各種因素,包括材料屈服強度、疲勞極限、彎麯應力、扭轉應力、以及一些重要的安全係數的選取原則。這些細緻的解釋,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設計的邏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機械的計算層麵。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常見的設計誤區和失效案例的分析,這能夠幫助我規避很多潛在的風險。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幾年有這本書,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如今,我越來越覺得,這本書已經從一個“參考工具”,逐漸演變成瞭我的“知識庫”,甚至是我的“設計哲學啓濛書”。

評分

實話實說,我接觸機械設計這行也有些年頭瞭,手上也收藏瞭不少相關書籍,但要說哪一本最讓我愛不釋手、最常翻閱的,那絕對是這本《機械設計手冊(第2捲)(第6版)》。它的內容之豐富,簡直就像一本機械設計的百科全書,幾乎涵蓋瞭我工作中所能遇到的所有技術難題。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各種機械零件的設計計算時,那種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的風格。無論是軸、齒輪、連杆,還是彈簧、軸承,書中都提供瞭詳盡的計算公式、設計圖例以及相關的選型依據。我常常會在遇到具體的設計問題時,翻開它,總能找到最貼切的解決方案。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它還非常注重實際應用,書中會穿插很多實際工程中的案例分析,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是如何在實際中應用的。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非常棘手的減速器設計問題,在反復查閱瞭其他資料都無果的情況下,最終在這本書中找到瞭突破口。書中對不同類型減速器的工作原理、傳動精度、效率以及可靠性等方麵的分析,給瞭我非常大的啓發,最終成功地解決瞭那個難題。這本書,對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我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寶典。我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那時候年輕氣盛,總覺得憑著一股子衝勁和從學校裏學到的零星知識,再加上勤學好問,就能搞定一切。然而,現實很快給瞭我一記響亮的耳光。在麵對一些復雜的機械結構和要求極高的精度時,我感到力不從心,很多時候隻能靠“猜”和“試”,效率低下且風險很高。那時候,我的導師給我推薦瞭這本書,他說,這本書裏的內容,是幾代工程師智慧的結晶,裏麵包含瞭無數的經驗和教訓。我當時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閱讀。一開始,我被它龐大的內容量給嚇到瞭,感覺像是要啃一本百科全書。但是,當我真正沉下心來,按照它的章節順序,一點一點地去消化吸收時,我纔發現,原來機械設計中有這麼多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但又極其重要的知識點。書中對各種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藝、失效模式的分析,都做得非常深入和細緻。我尤其贊賞它在介紹各種標準件和規範時,那種嚴謹的態度。它不僅僅是列齣這些標準,更重要的是解釋瞭這些標準背後的原理和設計思路,這讓我理解瞭為什麼要有這些標準,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們。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從一個“問題解決者”逐漸成長為一個“設計思考者”,讓我不再僅僅滿足於把功能實現,而是更加注重設計的閤理性、經濟性和安全性。

評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我是一名剛畢業不久的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雖然學習瞭一些機械設計的理論知識,但在實際工程應用中,仍然感到很多地方不夠紮實。尤其是在麵對一些具體的設計任務時,我常常會感到茫然,不知道從何下手,也不知道哪些理論知識在實際中是最重要的。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瞭這本書,抱著學習的態度開始閱讀。我被它的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所震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公式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它講解瞭這些公式和原理背後的邏輯和應用場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各種典型機械零件的設計方法和計算實例的詳細講解。例如,在設計軸承座時,書中不僅給齣瞭計算公式,還詳細闡述瞭軸承的安裝、密封、潤滑等相關細節,以及這些細節如何影響軸承的使用壽命。這種全方位的考量,讓我受益匪淺。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鞏固瞭我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相結閤,如何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設計問題。這本書,讓我對機械設計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瞭信心。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技術書籍,不僅僅要內容準確,更要能夠激發讀者的學習興趣,引導讀者去思考。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第一次翻閱它的時候,就被書中精美的圖紙和清晰的講解所吸引。它不像我以前看過的很多技術書籍那樣,堆砌大量的文字和公式,而是通過大量的示意圖、錶格和計算實例,將復雜的機械設計原理,變得生動易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各種傳動機構的設計和優化方麵的講解。例如,在設計一個復雜的動力分配係統時,我曾經麵臨著效率和精度難以兼顧的睏境。而通過學習書中關於各種齒輪傳動、鏈條傳動以及皮帶傳動的優缺點分析,我找到瞭最適閤我需求的方案,並成功地提升瞭整個係統的效率。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設計的思維方式。它讓我明白,機械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零件組裝,更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綜閤考慮各種因素,纔能設計齣最優化、最可靠的産品。這本書,對我來說,已經成為我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我不斷進步的源泉。

評分

老實說,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我一直以來都是那種比較注重實際操作和經驗積纍的人,總覺得理論性的書籍,尤其又是如此厚重的一本,讀起來會比較枯燥,而且很多內容可能與我日常接觸到的實際項目脫節。我的工作內容更偏嚮於解決具體的設計難題,比如如何優化某個零件的強度,如何降低生産成本,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某個功能等等。但同事們強烈推薦,拗不過,就買來看看。翻開第一頁,我承認,我被它的內容之全麵所震驚瞭。它涵蓋瞭機械設計中幾乎所有的重要領域,從材料力學、機械原理,到各種傳動機構、連接件、潤滑、強度計算等等,可以說是無所不包。起初我隻是想找一些我關心的章節來看,但越看越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係統性。很多時候,一個問題的齣現,可能並非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與整個機械係統的設計理念、材料選擇、製造工藝等息息相關。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知識體係,它能夠幫助你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讓你在麵對復雜問題時,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去找到問題的根源。我最喜歡的是它在講解一些經典的設計方法時,會引用大量的圖例和計算公式,並且會對每一步的邏輯進行詳細的解釋。這讓我這個不太喜歡死記硬背的人,也能通過理解的方式來掌握這些知識。我甚至開始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方法應用到我最近的一個項目中,發現效果齣奇的好,不僅解決瞭我之前一直頭疼的問題,還意外地提升瞭整個産品的性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