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做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能够: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1961年师从卡尔·罗杰斯获得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4年创建了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
2006年,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2015年去世。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第六章 请求帮助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第九章 爱自己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后记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编后记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沟通”其实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战争,双方都披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外衣,暗地里却在暗流涌动。我曾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深受其苦,对方总是用一种“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语气来评价我的决定,无论我做什么,似乎都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试着反驳,试着解释,但每次都演变成一场关于谁对谁错的争论,最终往往是无休止的冷战。这本书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委屈和不甘。它让我认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一种“指责”的模式与人互动,而对方也可能是在用一种“防御”的姿态来回应。书里强调的“不带评判地观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只是我们自己内在的投射。而“表达感受”则让我明白,我可以有自己的情绪,并且有权利去表达它,而不需要感到内疚或羞愧。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请求”,而不是“命令”或“暗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与他人的互动方式。现在,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平静地处理分歧,也更能理解对方的立场,即使意见不合,也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评分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一直对人际交往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强势或者喜欢挑剔的人时,我总是会不自觉地低下头,或者找各种理由来逃避。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有说服力,所以宁愿选择妥协和退让。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沟通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沟通并不是一场力量的较量,也不是一场辩论赛,而是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过程。书里提出的“同理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原来是因为他们内在有着我们未曾触及的需求和感受。当我开始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时,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无法忍受的行为,似乎也有了一丝可以理解的痕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我发现自己以前常常在没有完全了解情况之前,就急于下结论,给他人贴标签。这种习惯性的评判,不仅伤害了别人,也让自己错失了很多深入了解的机会。现在,我学会了先去观察,去倾听,然后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改变让我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加和谐,也让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属于那种“好好先生”或者“好好女士”的类型,很少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需求,生怕给别人带来麻烦,或者被别人认为不懂事。结果就是,很多时候我都在默默地承受,把很多不开心的事情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一大堆的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到我的健康。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让我看到,原来“不表达”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自我伤害。它教导我们,如何将“抱怨”转化为“需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以前,我可能只会闷闷不乐,然后期望别人能够“猜到”我的需求,但这种期望往往落空,然后我又会更加失望。现在,我明白了,我可以清晰地、直接地表达我的需求,而且这种表达并不需要带着攻击性。书中的“五步法”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操作指南,让我知道在面对冲突或者需要表达自己时,应该从哪里开始,如何一步步进行。我已经开始在工作场合和家庭生活中尝试运用这些技巧,效果非常显著。同事们开始更能理解我的工作安排,家人也更愿意倾听我的想法,我不再是那个默默付出、默默承受的角色了。
评分我一直认为,那些善于沟通的人,一定是天生的辩才,口若悬河,左右逢源。而我,显然不属于这一类。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避免那些需要大量语言交流的场合,深怕自己一开口就露馅。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对沟通的这种刻板印象。它让我明白,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说多少话,而在于能否真正地连接到对方。书中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以前,我可能会在争吵中指责对方“你怎么总是这样?”,现在我学会了如何用“我看到你做了某件具体的事情(观察),我感到很不开心(感受),因为我需要得到尊重(需求),我希望你下次能够……(请求)”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过程虽然需要练习,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看到了巨大的不同。我不再感到害怕表达,也不再担心会被误解。更重要的是,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不会伤害到任何人。这种技能的学习,让我觉得不仅是在提升我的沟通能力,更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更成熟地面对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醍醐灌顶,原以为沟通就是你来我往地说话,但读完才明白,原来背后有这么深的学问。我一直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常常因为自己的言辞不当惹恼别人,或者在需要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遇到一些比较尖锐的冲突,我总是习惯性地沉默,然后暗自生闷气,事情也因此不了了之,但内心却积累了很多不满。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冲突的根源并非恶意,而是我们表达方式上的误解。它教导我们如何倾听,不仅仅是听对方在说什么,更是去感受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需求。而当我们自己想要表达的时候,也能够用一种更温和、更清晰的方式,避免指责和评判,而是专注于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说明需求,并提出具体的请求。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切,我常常在阅读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场景,并且在反思自己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早点知道这些方法,也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摩擦。现在,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沟通技巧,虽然有时还需要一些练习,但效果已经显而易见。和家人、朋友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矛盾,似乎也变得容易化解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