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4
四書蘊含瞭儒傢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要義。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南懷瑾先生以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傳道授業精神,在、香港等地開始講述“四書”,其中他對《論語》的講述整理成《論語彆裁》,於1976年齣版;對《孟子》七篇的講解則經其弟子友人整理齣版,陸續以《孟子旁通》(《梁惠王》篇的講授)《孟子與公孫醜》《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孟子與盡心篇》《孟子與滕文公、告子》的名義齣版,前後間隔達三十餘年;1996年南先生用講話的語氣撰寫《原本大學微言》,經周勛男整理後於1998年齣版;1998年南先生寓居香港時又自撰成《話說中庸》,本擬繼《原本大學微言》之後齣版,因人事變遷和其他種種因素一拖再拖,直至2015年纔由劉雨虹老師整理後正式齣版。同時,劉雨虹老師等人還整理齣南先生年譜,一並附於書後。
《南懷瑾四書精講》就是其四書講稿的集中整理,共分四本,即《論語彆裁》《原本大學微言》《話說中庸》和《孟子七講》(即原《孟子旁通》《孟子與盡心篇》《孟子與離婁》《孟子與公孫醜》《孟子與萬章》和《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六本閤集)。《論語彆裁》(上下冊)
《原本大學微言》(上下冊)
《話說中庸》(全一冊)
《孟子七講》(上中下三冊)
(即原《孟子旁通》《孟子與盡心篇》《孟子與離婁》《孟子與公孫醜》《孟子與萬章》和《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六本閤集)現代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同學們,大概很少聽過《中庸》這個名稱瞭,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歲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還會拿它來當笑料,甚之,還很感慨地說:中國人就是被《中庸》所誤,所以弄得國傢民族百年來吃盡瞭苦頭。但你如嚮他請教什麼是“中庸”他又說不齣具體的道理瞭,因為他們也沒有好好讀過《中庸》,更談不上徹底研究《中庸》瞭。
一般人們所謂的中庸,大概就是馬馬虎虎,糊塗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現代人用湖南話來說,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話來說,就是搗漿糊。萬事得過且過,不必太認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瞭。比較好一點來說,隻要不左不右,應付得過去,自己不做任何確定的主張,做個隨波逐流的濫好人,便是中庸之道瞭。這樣地理解《中庸》,這樣地用《中庸》,當然就會使人個個成為庸庸碌碌之輩,所謂國將不國,的確是誤國之學,實是不值一談。
其實,《中庸》是一本書,它是傳統五經《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時候,被當時的儒傢學者們特彆抽齣來,和《大學》、《論語》、《孟子》閤起來叫作“四書”,從此影響左右瞭中國韆年來的民族文化。這個曆史的故事,我在講《大學》的時候,已經有比較簡略的交代,不必再說瞭。
《中庸》一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繼孔子學問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學生。曾子作瞭一篇《大學》,子思作瞭一篇《中庸》,都是傳承孔子一係儒傢學問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當中國春鞦時代的末期,也就是戰國七雄爭霸的開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間,比西方文化希臘上古的大哲學傢蘇格拉底的齣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時期,孔子還在世,他是曾經自受到孔子的教養,但他卻從曾子那裏接受學問教育。所以說,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後來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學生。
子思為什麼要著《中庸》呢?我們根據孔子後人所著《孔叢子》一書的記載資料,子思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後世疑為六十歲之誤,考證難詳),到瞭宋國,宋國的大夫樂朔和他談論學問之道,話不投機,樂朔對他錶示不高興,就叫人去圍攻他。事情被宋國的君侯知道瞭,自去救齣瞭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說:“文王睏於羑裏,作《周易》。祖君(孔子)屈於陳、蔡,作《春鞦》。吾睏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樂朔和子思討論學術,他們是怎樣地發生歧見呢?《孔叢子》的記載:
“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尚書》——《書經》所收集的,隻有《堯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費誓》啊,都是模仿堯、舜的話,實在不夠格)。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那是時代社會有所改變,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對當時的習慣而作)。假令周公堯舜,更時異處,其書周矣(假使周公和堯、舜,彼此顛倒上下換個時代,那麼堯、舜的文告,也便會和周代的文句一樣瞭)。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樂朔說寫文告,本來是要一般人們都看得懂,知道瞭事情,所以愈簡單明白愈好。但讀那些古書的文章,有些故意作齣讀不懂的字句,這不是有意找麻煩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昔魯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非其人,道不貴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說:古書上的記載,固然有時覺得很深奧,其實,隻要對文字學的訓詁下點工夫就懂瞭。古人把口說的話變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纔使文學有藝術感。從前魯國也有鄉下的裏巷之人,像你一樣提齣這個問題問我,我(子思)對他說:學問之道,是傳給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對學問之道,有什麼可貴之處呢?現在你怎麼也和一般不學無術的人一樣見解呢?)”
子思這樣說瞭,樂朔當然是“不悅而退”。便迴來對他自己的黨徒們說:“孺子辱吾(孔伋這個小子,當麵侮辱瞭我)。”“其徒曰:此雖以宋為舊。然世有仇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樂朔的黨徒們聽瞭便說:孔傢的祖先,雖然也是宋國的人,但隔瞭很多世代瞭,而且和我們有舊仇,我們正要找他齣氣、修理他。因此,就來圍攻子思。幸而被宋國的君侯聽到瞭,纔自帶人來解救瞭子思的危難。)
但《孔叢子》又記載“子思作《中庸》之書四十九篇”,這正如子思所說,讀古書要知道訓詁之學瞭。古文所說的“篇”字,是從竹從扁。換言之,在子思的時代,作書寫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簡上麵。所以說《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後來宋儒硃熹把它割裂分編成三十三章,這便變成瞭《大學》、《中庸》硃注章句之學的起源,並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對《中庸》原著考證起來,實在也並非容易的事,我們也隻好各說各的瞭。
何謂《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據《孔叢子》等平實的記載,他是為瞭解釋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問之道的著作。所謂“《中庸》一書,其中言智、仁、勇,言費隱,言誠明、天道、人道。非深入聖人之奧,不能達於心口。子思之學,有淵源於中庸乎見之矣”。
在初唐時期,孔穎達著《禮記正義》,引用漢儒鄭玄目錄雲:“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 南懷瑾四書精講【套裝8冊】論語彆裁+原本大學微言+話說中庸+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南懷瑾四書精講【套裝8冊】論語彆裁+原本大學微言+話說中庸+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南懷瑾四書精講【套裝8冊】論語彆裁+原本大學微言+話說中庸+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南懷瑾四書精講【套裝8冊】論語彆裁+原本大學微言+話說中庸+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