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真正的自由源于自律,失控的人生只会一片狼藉。道理每个人都懂,但人有及时行乐、趋乐避苦的强大惰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就会在许多问题上懒惰懈怠、拖延逃避。倪彩著的《不错自控力(打败拖延的有效方法)》从拖延的症状入手,如剥洋葱般解析了导致拖延的各种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让读者掌握自律自控的有效方法,战胜拖延的恶习。 倪彩 著 倪彩,她是一位写作者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更是一位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帮助你关注自己,肯定自己,活出自己。 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会自控?brbr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用在这里作为答案再合适不过,他说:“一个人想要征服全世界,首先要征服他自己。”brbr所谓自控,就是自我控制,成为自我的主宰。当我们具备了自控力的时候,就能够正确及时地做那些该做的事,表现出该有的状态。否则,其他的力量——可能是坏习惯,或是他人,抑或是周围的环境,都会趁虚而入,直接对我们进行控制。brbr自控力的缺失,让很多人错失了改善和发展自我的机会。brbr拖延,就是自控力缺失的一种坏习惯。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大约有70%的人有拖延习惯,只是程度不同;成人中有25%的人存在慢性拖延问题,另外,有95%的人希望能改掉他们的拖延恶习。brbr美国作家唐·马奎斯说过:“拖延是止步于昨日的艺术。”brbr想想看,我们的一生,短短几十载,生命非常有限。若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让工作和生活被那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事情所占据,那我等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人生中的低谷期,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整个人都变得懒散起来。我抱着一种“救命稻草”的心态开始阅读,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书里的一些理论,比如“动机理论”和“奖励机制”,确实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惰性,以及如何通过外部和内部的奖励来激励自己。我尝试着去设定一些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比如看一部电影或者吃点喜欢的东西。这样做了一段时间,感觉确实比之前好了一些,至少能勉强完成一些计划内的事情。但是,我总觉得这本书在深入探讨“克服内在阻力”方面,留下了不少空白。很多时候,那种无力感,那种“我就是不想做”的念头,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或者自我怀疑。书里虽然提到了“情绪管理”,但感觉更多的是教我们如何“压抑”或者“忽略”负面情绪,而不是如何去“理解”和“转化”它们。我希望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当我们面对巨大的心理障碍时,应该如何去疏导,如何去重建自信。现在,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只看不见的“惰性怪兽”搏斗,而这本书,只给了我一把比较锋利的“剑”,但并没有告诉我,如何才能真正“驯服”它。
评分这本《超级自控力》真是让我百感交集。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书里那些精准描述我生活习惯的段落而惊叹,仿佛作者在我身边安了摄像头。比如,那些关于“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打破习惯如此困难”的解释,都让我茅塞顿开。我曾经以为,只要我下定决心,就能轻而易举地改变,现在才知道,原来身体和大脑早已建立了一套复杂的“自动化程序”。书里提供的“反击策略”,像是“预先承诺”和“环境设计”,确实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路。我试着在晚上睡觉前,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好,把早餐也大概规划一下,发现早上起来确实能省下不少纠结的时间。但是,这种微小的改变,离书里说的“超级”还有十万八千里。我发现,最难的不是开始,而是坚持。每天重复那些“正确”的行为,尤其是当它带来的即时满足感不如“错误”行为时,真的需要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武器”,但如何熟练地使用这些武器,并且在复杂的战场上保持冷静,还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我还在摸索中,希望慢慢能将书里的理论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让它成为一本“看了但没完全用”的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我看完之后,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反而是那种“我到底该怎么做”的困惑。它描绘了一个非常理想化的“自控”场景,告诉你哪些东西是“诱惑”,哪些是“目标”,然后教你如何“延迟满足”,如何“建立阻碍”。我尝试着去实践,比如把家里的零食藏起来,或者在工作时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初期确实能感受到一丝丝的“胜利感”,觉得自己好像掌控了生活。但是,这种“掌控”的感觉太脆弱了,稍有风吹草动,比如朋友的一个聚会邀请,或者工作上一个突发事件,那些精心构建的“堤坝”就瞬间崩溃了。我开始反思,是不是书里过于强调“意志力”这个概念了?它似乎忽略了,我们很多时候的“失控”,其实源于更深层次的情绪需求,比如压力、孤独、或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书里对这些情绪的探讨,感觉有些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我总觉得,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和处理那些情绪的根源,单靠“抵制诱惑”和“设定目标”,是很难达到那种“超级自控”的状态的。它更像是一个“术”,而我更需要的是一个“道”的指引。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认知偏差”和“行为经济学”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损失厌恶”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以及“锚定效应”如何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被价格所误导。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理性选择”,其实都受到了各种心理陷阱的影响。我尝试着去识别这些陷阱,在做决定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被某种心理暗示所影响。比如,在购物的时候,我不再轻易被“打折”信息所吸引,而是更多地考虑商品的实际价值。这种转变,让我觉得自己在理财和消费方面,似乎变得更加“聪明”了一些。然而,让我感到沮丧的是,当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更个人化的“自控”问题时,比如戒掉某个习惯,或者坚持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本书的指导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它好像给了我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工具”,但面对“人生大工程”时,我却不知道该如何组合和运用这些工具。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帮助我们在一些“小事”上做到“相对自控”,但要达到“超级自控”那种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状态的境界,我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快一个月了。刚开始拿到的时候,挺被封面上那个“超级”两个字吸引的,心想着,这下可算能找到彻底摆脱拖延症、暴饮暴食、刷手机停不下来的秘籍了。读了头几章,感觉作者挺会讲故事的,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早晨不想起床、看到美食就走不动路,都写得特别真实,让我觉得“嗯,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跟着书里的描述,我试着去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记录下自己什么时候最容易“失控”,是什么触发了那些念头。有那么几天,感觉确实有点用,比如下定决心早睡,然后真的比平时早了一个小时。但好景不长,一遇到工作压力大或者心情不好,那些老毛病又卷土重来了。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了,或者这书的理论我没领悟到位。后来我发现,书里讲的一些关于“习惯回路”的理论,确实需要反复去琢磨,不是一次就能豁然开朗的。我总觉得,它像是提供了一张地图,但具体怎么走,还得自己一点点去摸索,有时候会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才能真正实现书里所说的“超级”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