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试卷
作 者: 注册工程师考试复习用书编委会 编 定 价: 88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 398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14144127 ●2011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上)
●2011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下)
●2011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上)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1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下)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2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上)
●2012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下)
●2012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上)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2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下)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3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上)
●2013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下)
●2013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上)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3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下)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4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上)
●2014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下)
●2014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上)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4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下)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6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上)
●2016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下)
●2016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上)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6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下)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7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上)
●2017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基础考试(下)
●2017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上)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2017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下)
●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编写人员全部是多年从事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培训工作的专家、教授。本书收录2011~2017年度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真题(含上下午各6套,共12套),每套真题均参考实际考试试卷排版,并提供详细解析及参考答案。本书可供参加2018年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的考生考前模拟练习。
岩土工程实践与理论深度解析 全面掌握岩土工程核心知识,助力您在专业领域脱颖而出! 本书并非市面上常见的考试辅导教材,而是深入剖析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理论、前沿技术与经典案例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跨越单纯的应试技巧,直抵岩土工程实践的精髓,为从业者、研究人员以及对岩土工程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学习体系。本书力求摆脱枯燥的理论堆砌,以清晰的逻辑、生动的案例和前瞻性的视角,展现岩土工程的魅力与挑战。 第一部分:岩土力学基石的深度重塑 本部分将对岩土力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与升华。我们不会止步于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而是深入探讨这些概念的物理内涵、数学推导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与修正。 土体本构模型的多样性与适用性: 从经典的莫尔-库仑模型出发,我们将逐步介绍更复杂的本构模型,如剑桥粘土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等。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模型的适用条件、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在模拟不同土体行为(如硬化、软化、应变软化)时的优劣。我们将通过详细的算例,展示如何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本构模型,并理解模型参数对计算结果的敏感性。 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原理的进阶解读: 除了基本的水土压力平衡方程,我们将深入探讨瞬态与稳态渗流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特别地,我们将分析饱和与不饱和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不同表现,以及有效应力原理在动荷载、固结过程中如何演变。雷诺兹方程、达西定律的局限性及其在复杂渗透问题中的修正方法也将得到阐述。 应力应变关系的精细化分析: 读者将学习如何从宏观的应力-应变曲线中解读土体的变形特性,并理解不同应力路径(如单轴、三轴、剪切)对土体强度的影响。本书将详细介绍加载速率、加载频率、温度等因素对土体强度和变形模量的影响机理。此外,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土体疲劳行为和动刚度衰减的预测方法也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探讨。 剪胀与剪缩现象的机理分析: 深入剖析土体在受剪作用下体积变化的原因,区分剪胀和剪缩的发生条件。我们将通过微观角度,结合颗粒间的接触力学和颗粒流模拟(DEM)的原理,解释剪胀剪缩的微观机制。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边坡失稳、桩基承载力等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的精细化之道 勘察是岩土工程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经济性。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提升勘察的深度、精度与效率,并对勘察成果进行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 先进勘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除了常规的钻孔、标准贯入试验(SPT)、静力触探试验(CPT)等,我们将详细介绍地震勘探(面波法、P波、S波)、电阻率法、GPR(探地雷达)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识别地层、探测空洞、查明地下障碍物等方面的原理、操作要领及数据解释方法。同时,对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等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室内外试验方法的深化理解: 对于常见的室内土工试验(如直剪、三轴剪切、固结试验),本书将不仅提供操作步骤,更侧重于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的技巧以及试验结果的误差来源与修正。对于一些特殊土体(如膨胀土、液化土、软土)的室内外试验方法,将进行专门的论述。 勘察报告的科学解读与风险评估: 如何从繁杂的勘察报告中提取关键信息,识别潜在的地质风险,是每一个岩土工程师必备的技能。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解读框架,包括对地层划分的合理性、土工参数取值的依据、地下水位变化的预测以及特殊地质现象(如滑坡、塌陷、溶洞)的判别。我们将强调勘察报告的局限性,并介绍如何进行多源信息整合与风险等级划分。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勘察优化: 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勘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勘察方案的设计,提高勘察的针对性与经济性。例如,通过历史勘察数据预测未知区域的地层分布,或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地下管线等。 第三部分:岩土工程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设计是岩土工程的核心,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各类岩土工程设计的优化策略,并介绍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多元化考量: 浅基础设计: 除了传统的承载力计算,我们将重点分析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基础形状、尺寸和埋深来控制变形。对于不均匀地基,将介绍差异沉降的控制方法。 深基础设计: 桩基设计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桩的竖向、水平承载力计算的各种方法,包括经验公式、荷载传递法以及数值模拟。特别关注桩周土体的侧摩阻力退化、桩身受力分析以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群桩效应的精确计算与优化也将作为重点。 特殊基础设计: 如筏板基础、箱型基础、沉箱基础的设计原则与计算方法,以及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 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除了极限平衡法,我们将详细介绍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等更精密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边坡的规模、地质条件和荷载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主动与被动加固技术的应用: 详细论述挡土墙、锚杆、土钉墙、桩排等主动加固技术的原理、设计要点与施工注意事项。对于被动加固技术,如排水、削坡、植被防护等,也将进行深入分析。 考虑动态荷载与渗流影响的边坡稳定性: 针对地震、降雨等复杂情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评估,将提供相应的分析模型与加固策略。 地下工程设计的精细化与智能化: 隧道与地下结构设计: 深入分析围岩的力学行为、支护结构的受力机理以及围岩与支护的相互作用。将重点介绍盾构法、浅埋暗挖法等不同施工工艺对周边环境和结构安全的影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对地下空间开发带来的地表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进行精确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模拟技术: 介绍有限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DM)、离散元法(DEM)等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模型、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施加正确的边界条件和荷载,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合理解释。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数值模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强大能力。 第四部分:岩土工程的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岩土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识别、评估和控制岩土工程中的各类风险,并探讨如何实现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岩土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岩土工程事故案例,深入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勘察失误、设计缺陷、施工不当、管理疏忽等,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以警示后来者。 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的构建: 介绍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蒙特卡洛模拟等,以及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贯穿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 绿色岩土工程与环境影响评估: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设计、采用环保材料、减少施工扰动等方式,实现岩土工程的绿色化。重点介绍填埋场、尾矿库等特殊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与防护技术。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望高性能土工材料、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等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它们如何推动岩土工程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本书旨在成为您在岩土工程领域不断学习、深入研究的宝贵参考。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建立起对岩土工程的宏观认识,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为您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