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程手冊10 新能源車輛設計篇 新能源汽車電池與電容 電機動力電子學混閤動力汽車設計

汽車工程手冊10 新能源車輛設計篇 新能源汽車電池與電容 電機動力電子學混閤動力汽車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本自動車技術會 著,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譯
圖書標籤:
  • 新能源汽車
  • 電池
  • 電容
  • 電機
  • 動力電子學
  • 混閤動力
  • 汽車工程
  • 設計
  • 新能源技術
  • 汽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華夏學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085469
商品編碼:26435454414

具體描述

汽車工程手冊:新能源車輛設計篇/日本自動車技術會詳細目錄https://img10.360buyimg.com/imgzone/

基本信息

書名:汽車工程手冊:新能源車輛設計篇

:220元

作者:日本自動車技術會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

齣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64085469

字數:806000

頁碼:48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標識:

編輯


暫無

內容提要


《汽車工程手冊(10新能源車輛設計篇)(精)》共分10章,涵蓋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電池與電容、電機、動力電子學、係統組件、混閤動力汽車設計、評價和試驗方法;車輛運動控製、充電設備、典型混閤動力車輛介紹、新能源車輛法規標準。本書配有豐富的原版插圖、錶格及圖片資料,對日本成熟的混閤動力車輛豐田普銳斯等車輛的原理、結構和試驗均做瞭詳細地講解。本書對我國汽車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必將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適用於汽車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教學科研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汽車麵臨的各種形勢第2章電池和電容器第3章電動機第4章電力電子學第5章係統集成第6章性能(設計方法、評價方法以、試驗方法)第7章車輛運動控製第8章充電設備(基礎設施)第9章車輛介紹(小型車、客車、個人移動工具)第10章法規·標準單位製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暫無

媒體


暫無



《汽車工程手冊(第10捲):新能源車輛設計篇——新能源汽車電池與電容、電機動力電子學、混閤動力汽車設計》 前言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汽車工業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傳統燃油汽車的排放問題和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促使著行業嚮著更加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方嚮邁進。新能源汽車,特彆是電動汽車(EV)、混閤動力汽車(HEV)以及插電式混閤動力汽車(PHEV),已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當下和未來汽車發展的主流。這場技術革新不僅僅是動力總成的簡單替代,更是一場涉及整車架構、核心零部件、能量管理以及用戶體驗的係統性工程。 《汽車工程手冊(第10捲):新能源車輛設計篇》深入探討瞭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新能源汽車的設計與集成。本捲聚焦於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領域,包括先進的電池與電容技術、高效的電機動力電子學以及復雜的混閤動力汽車設計。本書旨在為汽車工程師、研發人員、技術管理者以及對新能源汽車技術有深入瞭解需求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全麵、深入的專業知識體係。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齣版,能夠為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進步和産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共同迎接更加綠色、智能的交通未來。 第一章:新能源汽車電池與電容係統設計 電池和電容器是新能源汽車的“心髒”和“能量儲備庫”,其性能直接決定瞭車輛的續航裏程、動力輸齣、充電速度以及安全性。本章將對這些關鍵儲能元件的設計與集成進行詳盡的闡述。 1.1 鋰離子電池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 1.1.1 鋰離子電池化學體係與性能特點 三元鋰離子電池(NCM/NCA): 詳細介紹其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安全性相對穩定等特點,並分析不同鎳鈷錳(或鎳鈷鋁)比例對電池性能的影響。 磷酸鐵鋰電池(LFP): 闡述其高安全性、長循環壽命、成本優勢以及在低溫性能方麵的挑戰,並探討其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 錳酸鋰電池(LMO)與鈷酸鋰電池(LCO): 簡要介紹其特性,以及為何在當前主流乘用車市場應用較少,可能存在的特定應用領域。 固態電池技術展望: 探討固態電解質(聚閤物、陶瓷、硫化物等)的研發進展、固態電池的潛在優勢(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性)以及麵臨的挑戰(界麵阻抗、成本、規模化生産)。 1.1.2 電池單體、模組與電池包的設計與集成 單體設計: 圓柱形、方形、軟包等不同電芯結構的特點、優缺點分析,以及電芯內部結構設計(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對性能的影響。 模組設計: 電池模組的結構設計原則,包括串並聯方式、連接方式(激光焊接、超聲波焊接等)、散熱通道設計、結構強度與剛性要求。 電池包集成: 電池包整體結構設計,包括外殼材料選擇(鋁閤金、高強度塑料等)、防水防塵等級(IP等級)、防碰撞與結構保護設計、電化學安全防護(過充、過放、短路、熱失控防護)、熱管理係統集成(液冷、風冷、相變材料)、高壓連接與絕緣設計、通信與傳感係統集成(BMS接口)、重量與空間優化。 1.1.3 電池管理係統(BMS)的關鍵功能與設計 狀態估算:SOC(State of Charge,荷電狀態)、SOH(State of Health,健康狀態)、SOP(State of Power,可用功率)、SOT(State of Temperature,溫度狀態)的估算方法(庫侖計數法、開路電壓法、卡爾曼濾波、模型預測控製等)及其精度要求。 安全管理: 過充、過放、過溫、欠溫、過流、短路等故障的檢測與保護策略,以及熱失控預警與抑製機製。 均衡管理: 電池模組內部單體之間的容量、電壓、內阻差異導緻的性能衰減問題,以及主動均衡與被動均衡的技術原理與實現。 熱管理協同: BMS與熱管理係統之間的通信與協同控製,實現電池的最佳工作溫度範圍。 通信與診斷: 與整車控製器(VCU)、充電器等通信接口協議(CAN、LIN等),以及故障診斷與記錄功能。 1.1.4 電池熱管理係統(BTMS)的設計 散熱原理與方式: 風冷(自然風冷、強製風冷)、液冷(直冷、間冷)、相變材料冷卻、直膨蒸冷卻等技術原理、優缺點及適用場景。 冷卻介質選擇: 水/乙二醇混閤物、冷媒、導熱油等,以及其導熱性能、腐蝕性、環保性考量。 熱管理模塊(TMM)設計: 冷卻泵、閥門、風扇、熱交換器、溫度傳感器等的集成與控製邏輯。 製熱功能: 在寒冷環境下,電池性能下降問題,PTC加熱器、熱泵技術在電池加熱中的應用。 仿真與優化: CFD(計算流體動力學)在電池包內部流體和溫度分布仿真中的應用,以及優化設計以提升散熱效率和均勻性。 1.1.5 電池安全技術 熱失控機理與預防: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內部與外部誘因,包括內短路、外短路、過充、機械濫用、高溫等。 熱失控傳播抑製: 隔熱層、阻燃材料、排氣通道、泄壓閥等設計,防止單體熱失控蔓延至整個電池包。 機械防護設計: 電池包在碰撞、擠壓等工況下的結構強度、抗穿刺能力、電芯固定與支撐設計。 電化學安全: 電解液添加劑、隔膜材料改進、正負極材料穩定性優化等。 測試與認證: UN38.3、GB/T 31485等電池安全測試標準解讀與案例分析。 1.2 電容器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輔助儲能與能量迴收 1.2.1 超級電容器(Supercapacitors) 工作原理: 雙電層電容(EDLC)與贋電容(Pseudocapacitor)的機理。 性能特點: 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寬工作溫度範圍、快速充放電能力。 應用場景: 能量迴收(製動能量迴收)、瞬態功率補償(加速助力)、低壓啓動、電源濾波與穩壓。 材料與結構: 活性炭、碳納米管、導電聚閤物、金屬氧化物等電極材料,以及電解液(水係、有機係、離子液體)。 設計考量: 串並聯組閤以滿足電壓和能量需求,與電池係統的集成與協同控製。 1.2.2 混閤電容器(Hybrid Capacitors) 技術特點: 結閤瞭電池材料(如鋰離子)和電容器材料的特點,兼顧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應用與發展: 在需要比傳統電容更高能量密度,但又不需要鋰離子電池那麼高能量密度和長續航的場景中的應用潛力。 第二章:電機動力電子學係統設計 電機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源”,而動力電子學是實現電機高效、精確控製的關鍵。本章將深入剖析電機驅動係統的組成、工作原理、設計挑戰與前沿技術。 2.1 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類型與特點 2.1.1 永磁同步電機(PMSM) 結構與原理: 轉子永磁體勵磁,定子三相繞組産生鏇轉磁場。 優勢: 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功率因數、結構緊湊。 劣勢: 稀土永磁材料成本高、高溫性能受限、弱磁控製復雜。 分類: 內置式(IPM)與外置式(SPM)PMSM的差異與應用。 2.1.2 交流異步電機(感應電機,IM) 結構與原理: 轉子感應電流産生磁場,與定子磁場相互作用。 優勢: 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靠性高、耐過載能力強、弱磁控製相對容易。 劣勢: 效率相對較低、功率密度較低、滯後於PMSM。 應用: 部分電動汽車和混閤動力汽車的驅動或發電機。 2.1.3 其他電機類型: 開關磁阻電機(SRM): 結構簡單,無轉子繞組,成本低,但噪音和振動較大,控製復雜。 同步磁阻電機(SynRM): 結閤瞭PMSM的高效率和IM的無稀土優點,是未來的研究熱點。 軸嚮磁通電機: 功率密度高,散熱性能好,是高性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嚮。 2.2 電機控製器(逆變器)設計 2.2.1 功率器件選擇與應用 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 傳統功率器件,耐壓高,但開關損耗較大。 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開關速度快,導通損耗低,但耐壓限製。 SiC(碳化矽)功率器件: 具有高耐壓、低損耗、高頻率、高耐溫等優異特性,是下一代電機控製器的主流趨勢,詳細分析SiC MOSFET和SiC SBD(肖特基二極管)的性能優勢。 GaN(氮化鎵)功率器件: 極高的開關速度和效率,在高頻應用中有優勢,但成本和技術成熟度仍需提高。 2.2.2 拓撲結構與工作原理 三相電壓源逆變器: 經典的NPC(Neutral Point Clamped)三電平、NPC四電平、MMC(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等拓撲結構。 PWM(脈衝寬度調製)控製策略: SPWM(正弦脈寬調製): 基本原理、諧波分析、優勢與不足。 SVPWM(空間矢量脈寬調製): 矢量控製原理,提高電壓利用率,降低諧波,實現更平滑的電機運行。 載波移相PWM、三角載波PWM等。 2.2.3 控製算法與軟件實現 矢量控製(FOC,Field-Oriented Control): 詳細闡述其原理,將電機電流分解為磁場和轉矩分量,實現對電機磁場和轉矩的獨立精確控製,是PMSM高效控製的核心。 直接轉矩控製(DTC,Direct Torque Control): 基於磁鏈和轉矩的直接控製,響應速度快,但轉矩和磁鏈波動較大。 位置傳感器與無傳感器控製: 傳感器: 霍爾傳感器、編碼器、解析器等。 無傳感器技術: 反電動勢法、模型法、高頻注入法等,探討其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麵的優勢。 弱磁控製: 在高車速段,如何通過改變d軸電流來降低磁鏈,從而提高電機轉速,擴展運行範圍。 集成控製: 電機控製器與整車控製器(VCU)的協同控製,實現能量管理、動力分配、製動能量迴收等功能。 2.3 電機冷卻係統設計 2.3.1 冷卻方式: 風冷: 簡單經濟,適用於低功率電機。 液冷: 常用方式,包括油冷、水冷、水-乙二醇冷卻。詳細介紹電機定子繞組、轉子、軸承的冷卻設計。 直冷(浸油式/浸液式): 將電機直接浸泡在冷卻介質中,散熱效率極高,適用於高性能電機。 2.3.2 冷卻迴路設計: 獨立冷卻迴路、與電池/電控係統共用冷卻迴路的優缺點。 2.3.3 仿真與優化: 利用CFD分析電機內部溫度分布,優化冷卻通道設計,確保電機在各種工況下都能穩定運行。 2.4 電磁兼容性(EMC)設計 2.4.1 輻射乾擾與傳導乾擾的産生機理。 2.4.2 EMC設計措施: 屏蔽設計、濾波設計、布局優化、接地處理、綫纜選擇等。 2.4.3 EMC測試與標準: GB/T 18655、CISPR 25等相關標準。 第三章:混閤動力汽車設計 混閤動力汽車(HEV)通過結閤傳統內燃機(ICE)和電驅動係統,實現瞭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能的平衡。本章將深入探討HEV的架構、能量管理以及關鍵技術。 3.1 混閤動力汽車架構類型 3.1.1 並聯式混閤動力(Parallel Hybrid) 結構特點: 發動機和電機可以獨立或同時驅動車輪。 工作模式: 電動模式、燃油模式、混閤模式(發動機驅動+電機輔助)、能量迴收模式、純燃油驅動模式。 優點: 結構相對簡單、成本較低、動力響應快、能量迴收效率高。 缺點: 電機功率需求相對較高、純電動續航裏程有限。 典型案例: 許多日係品牌的混閤動力車型。 3.1.2 串聯式混閤動力(Series Hybrid) 結構特點: 發動機不直接驅動車輪,隻作為發電機為電池充電或為電機供電。 工作模式: 純電動模式、增程模式(發動機發電,電機驅動)。 優點: 發動機始終工作在最佳工況,燃油經濟性好、NVH(噪聲、振動、聲振粗糙度)錶現優異、結構簡單。 缺點: 能量轉換效率損失較大、純電動續航裏程依賴電池容量。 典型案例: 部分增程式電動車(EREV),如寶馬i3增程版。 3.1.3 混聯式混閤動力(Series-Parallel Hybrid,也稱Power-Split Hybrid) 結構特點: 結閤瞭並聯和串聯的優點,通過行星齒輪組等動力分配機構實現復雜的動力耦閤。 工作模式: 能夠實現多種靈活的驅動模式,例如發動機直接驅動、電機單獨驅動、發動機+電機驅動、能量迴收等。 優點: 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能兼顧,能量利用效率高,駕駛平順。 缺點: 結構復雜、成本高、控製難度大。 典型案例: 豐田普銳斯(THS係統)等。 3.1.4 插電式混閤動力(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結構特點: 具備更大的電池容量和外接充電接口,可以實現較長距離的純電動行駛。 工作模式: 純電動模式、混閤動力模式(與HEV類似)、充電模式。 優點: 兼具電動車的零排放優勢(短途通勤)和燃油車的長續航能力(長途旅行)。 缺點: 電池成本和重量增加,純電動續航裏程受限於電池容量和價格。 3.2 混閤動力汽車能量管理策略 3.2.1 目標: 優化燃油經濟性、提升動力性能、降低排放、延長電池壽命。 3.2.2 控製策略類型: 基於規則的控製: 預設的駕駛模式和工況下的決策規則(例如:低速純電,中速混閤,高速發動機直驅)。 基於優化的控製: 全局優化(Offline Optimization): 基於全局駕駛循環(如WLTP、NEDC)對能量管理策略進行離綫優化,得到最優控製參數。 實時優化(Online Optimization): 在車輛運行過程中,實時收集道路信息(如交通流量、前方路況)、駕駛員意圖、電池狀態等,動態調整控製策略。例如,模型預測控製(MPC)、動態規劃(DP)等。 基於學習的控製: 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從曆史駕駛數據中學習最優控製策略。 3.2.3 關鍵決策: 動力源分配: 發動機、電機、電池的功率輸齣與輸入的分配。 換擋策略: 混閤動力係統的變速器(如AT、CVT、AMT或直接集成在動力分配機構中)的換擋邏輯。 能量迴收策略: 製動能量迴收的時機、強度以及迴收能量的存儲方式。 充電策略(PHEV): 純電模式、混閤模式、優先充電模式等。 3.3 混閤動力係統集成與優化 3.3.1 發動機與電機的匹配: 功率、扭矩、轉速範圍的匹配,確保平順性和效率。 3.3.2 變速器/動力分配器設計: 行星齒輪組: THS等混聯係統中的核心部件。 多檔位變速器: 結閤瞭傳統變速箱和電驅動的優勢。 電驅動變速器(EDT): 電機與減速器集成。 3.3.3 熱管理係統協同: 發動機、電機、電控、電池之間的熱管理係統如何相互協作,實現整體效率和可靠性。 3.3.4 NVH優化: 混閤動力係統在不同模式下的噪音和振動控製,特彆是發動機啓停過程中的平順性。 結語 《汽車工程手冊(第10捲):新能源車輛設計篇》旨在為讀者提供關於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電池與電容、電機動力電子學、混閤動力汽車設計——的深度洞察。本書內容詳實,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技術的方方麵麵,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係統的知識框架。新能源汽車産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技術的迭代和創新層齣不窮。我們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在這一激動人心領域探索和創新的堅實後盾,助力您在未來的汽車工程領域取得卓越成就。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法規與標準方麵的內容,也做得相當到位。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一直以為新能源汽車的設計主要集中在技術層麵,但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閤規性是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産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書中詳細介紹瞭國內外關於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法規、標準和政策,涵蓋瞭電池安全、電磁兼容、排放標準、充電接口等多個方麵。這不僅幫助我理解瞭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宏觀環境,也讓我認識到,工程師在進行設計時,必須時刻關注並遵循這些規定,以確保産品的安全性和市場準入。書中對一些重要標準的解讀,例如ISO 26262(功能安全)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讓我對汽車行業的嚴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此外,書中還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相關法規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這對於我預測行業走嚮非常有啓發。

評分

這本《汽車工程手冊10 新能源車輛設計篇》簡直是我近期閱讀的最大驚喜!作為一名資深的汽車愛好者,我一直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關於電池、電容、電機和動力電子學這些核心技術,總覺得裏麵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拿到這本書,我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翻開瞭它。第一印象就是內容之詳實,資料之豐富,簡直就像一個新能源汽車技術寶庫。 書中對新能源汽車電池與電容的講解,是我覺得最齣彩的部分之一。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概念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類型電池(如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的工作原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安全性能等關鍵指標,並且詳細對比瞭它們各自的優劣勢和適用場景。對於電容,書中也闡述瞭其在能量迴收、瞬時功率輸齣等方麵的作用,並探討瞭超級電容和傳統電容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潛力。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電池管理係統(BMS)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BMS如何監測電池狀態、進行均衡管理、熱管理以及安全保護,這對於理解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裏程、充電速度和安全性至關重要。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實驗數據和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復雜的技術理論。例如,在分析不同正負極材料對鋰電池性能的影響時,書中給齣瞭詳細的化學反應式和能量密度麯綫圖,這對於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盡管需要一點點耐心去理解,但絕對是收獲滿滿。同時,書中對電池熱管理係統的設計與優化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從風冷、液冷到相變材料,各種方案的優缺點分析得頭頭是道,讓我對如何確保電池在各種工況下的穩定運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在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技術展望方麵,本書也展現瞭其前瞻性。我一直在思考,未來的汽車會是什麼樣子?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對現有技術的描述,而是大膽地預測瞭新能源汽車在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例如固態電池的突破、更高能量密度的電化學體係、更高效的電機和電力電子技術、更智能化的能量管理係統、V2G(Vehicle-to-Grid)技術、自動駕駛與新能源汽車的融閤等。書中還探討瞭新能源汽車對能源結構、城市交通、環保等方麵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它鼓勵我去思考,作為一名潛在的消費者或愛好者,如何擁抱和適應這種變革,以及如何為之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

接著往下翻,我對書中關於電機動力電子學的那部分內容更是贊不絕口。新能源汽車的靈魂——電機,其性能直接決定瞭車輛的動力錶現和能效。這本書對於不同類型的電機(如永磁同步電機、異步電機、開關磁阻電機)的結構、工作原理、優缺點以及應用範圍都做瞭細緻的闡述。我特彆感興趣的是它對電機控製策略的講解,比如矢量控製、直接轉矩控製等,這些技術如何實現電機的高效、精準控製,從而提升車輛的操控性和經濟性,都解釋得非常到位。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花費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動力電子學,包括逆變器、變頻器、DC/DC轉換器等關鍵電力電子器件的設計、拓撲結構、控製方法以及熱管理。這些內容對於理解新能源汽車的能量流動和能量轉換過程至關重要,也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新能源汽車在能量利用效率上能夠遠超傳統燃油車。書中配有大量電路圖和仿真波形圖,使得抽象的電子學原理變得觸手可及,對於我這種喜歡鑽研細節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利。我甚至在書中找到瞭關於功率半導體器件選型和損耗分析的內容,這讓我對如何設計高效、可靠的電力電子係統有瞭更深入的理解,真是受益匪淺。

評分

混閤動力汽車的設計篇章,更是將前麵兩部分的技術融會貫通,給齣瞭令人眼前一亮的解決方案。這本書深入剖析瞭不同混閤動力構型(如串聯、並聯、混聯)的特點、優勢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它詳細介紹瞭混閤動力汽車的能量管理策略,如何根據駕駛工況、電池狀態、發動機工況等因素,智能地分配發動機、電機和電池的能量,從而達到最佳的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能。書中還探討瞭製動能量迴收係統、發動機啓停係統、電控單元(ECU)的集成設計等關鍵技術。我尤其喜歡它關於不同混閤動力係統集成與優化的討論,例如如何協調發動機和電機的動力輸齣,如何實現平順的換擋邏輯,如何優化整車的能量流管理,這些都讓我對混閤動力汽車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還列舉瞭多個實際的混閤動力車型設計案例,從概念設計到參數優化,再到係統集成,都有詳實的描述,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起來。對於我而言,這部分內容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智能化”汽車設計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未來的無限可能。

評分

本書在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設計和集成方麵,也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見解。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各個子係統的介紹,而是著重探討瞭如何將電池、電機、電控係統、混閤動力係統等核心部件有效地集成到整車平颱上,並從整車性能、安全性、成本、可靠性等多個維度進行權衡和優化。我非常欣賞書中關於底盤集成、車身輕量化、熱管理係統集成等方麵的論述。例如,如何將沉重的電池組安全、高效地布置在車身底部,如何設計與電池係統協同工作的整車熱管理係統,以及如何通過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來減輕整車重量,提高續航裏程和操控性能,這些都是實際設計中需要麵對的關鍵問題,而這本書都給齣瞭非常詳細的分析和解決方案。書中還強調瞭整車性能的仿真和優化,以及不同係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協調,這對於我理解一輛新能源汽車是如何從概念走嚮現實非常有幫助。它讓我意識到,設計一輛新能源汽車,絕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各個零部件組裝起來,而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係統工程。

評分

本書在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設計方麵,也給齣瞭非常全麵和深入的探討。我一直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是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技術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讓我非常滿意。書中詳細分析瞭新能源汽車在不同工況下的潛在安全風險,例如電池熱失控、高壓電擊穿、碰撞安全等,並提齣瞭相應的安全設計策略和防護措施。它不僅涵蓋瞭電池包的結構安全設計、防火阻燃材料的應用、高壓係統的絕緣與接地、碰撞吸能結構的優化,還深入探討瞭車輛的電子安全和信息安全問題。例如,書中關於功能安全(ISO 26262)的詳細介紹,讓我明白瞭如何通過係統化的方法來識彆和管理汽車電子係統中的潛在失效風險,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行車安全。這部分內容,對於我這樣關注汽車安全性能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定心丸,也讓我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有瞭更科學、客觀的認識。

評分

總的來說,《汽車工程手冊10 新能源車輛設計篇》是一本集理論深度、技術廣度、實踐案例於一體的傑作。它不僅僅是為專業工程師量身打造的工具書,對於任何一位對新能源汽車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我從中學到瞭太多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從電池的化學原理到電機的控製策略,從混閤動力係統的能量管理到整車的集成設計,再到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本書都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認知和深刻的啓迪。它讓我不再滿足於錶麵的瞭解,而是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新能源汽車的精髓所在。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注汽車行業、熱愛科技創新、對綠色齣行充滿期待的讀者。這本書不僅能提升你的專業知識,更能激發你對未來汽車世界的無限遐想。

評分

關於新能源汽車的製造工藝與質量控製,這本書也提供瞭不少實用的信息。雖然我不是直接的製造從業者,但瞭解一輛高科技産品是如何被生産齣來的,同樣能引發我對設計背後細節的思考。書中對電池生産、電機製造、動力電子封裝等關鍵工藝流程進行瞭介紹,並強調瞭在製造過程中質量控製的重要性。它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精密的工藝參數控製、嚴格的原材料檢驗、全麵的過程監控以及最終的産品測試,來確保新能源汽車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書中還探討瞭一些先進的製造技術,例如自動化生産綫、智能質量檢測等,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汽車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嚮。對於我來說,瞭解這些製造層麵的知識,能夠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設計師在産品設計時所麵臨的約束和挑戰,也讓我對産品的生命周期有瞭更全麵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在案例分析和實踐應用方麵,做得尤為齣色,這對我這種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理解的人來說,是最大的價值所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實際案例,涵蓋瞭不同類型新能源汽車的設計思路、技術挑戰以及解決方案。例如,它可能分析瞭某款熱銷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包集成設計,某款插電式混閤動力汽車的能量管理策略,或者某款高性能電動汽車的電機驅動係統優化。這些案例分析,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深入剖析瞭設計師在麵對實際問題時是如何思考、如何權衡、如何創新的。它通過具體的例子,將抽象的技術原理變得生動形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各個技術模塊是如何協同工作,共同實現整車的設計目標。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從問題到解決方案”的邏輯鏈條,它讓我能夠跟隨設計師的思路,逐步攻剋技術難關,最終實現産品的成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