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飞鸿万里: 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 | 作者 | 薛龙春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426012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所收入的华人德致白谦慎109封信,主要集中于1987—2000年之间。总体上看,信札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二人在书法与学术上的交流,包括书法取径与创新的讨论,书法史料的解释与辨析,书法研究方法与角度的交流等;二是沧浪书社的成立与发展,包括新社员的吸收,资金的募集与赞助,主要艺术与学术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三是书法圈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展览、研讨会及其评选方式,社会资源的介入与书法的市场化,书法组织的权力角逐等,这些信息反映出一个时期较为完整的书法生态。阅读这些信札,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华人德、白谦慎这两位当代书坛代表人物在艺术与学术上的切磋。理解作为当代*重要的民间社团,沧浪书社十余年中大获成功的原因以及它后来的分化为何不可避免。 二十世纪的*后十五年,是书法发展*迅猛的时期,透过华人德的观察与评论,我们也能认识到那一时期书坛发展的动力与制约,进步与弊病。在这个意义上,这批信札不仅是史料,其本身也是一段历史,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文人书札的*后一抹亮色。 |
| 作者简介 | |
| 华人德,1947年生于江苏无锡,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文学学士。现为苏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展及全国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曾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与‘苏州中国书法史讲坛。主要著作有《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卷》、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兰亭论集》(与白谦慎合编)、《六朝书法》、《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华人德书学文集》等,其中《中国书法史》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1986年曾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近年包揽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艺术奖、理论奖与教育奖. 薛龙春, 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16—17世纪中国书法篆刻、明清文人尺牍。著有《郑簠研究》《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等。 |
| 目录 | |
| 二十世纪后十五年的书法生态(代前言) 华人德致白谦慎手札 附录一 白谦慎:华人德和民间社团及其他 附录二 白谦慎:华人德书法史研究的理论价值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华、白二人的通信,是20世纪文人书札的*后一抹亮色。信中“或通情愫,或叙事实”,绝无周作人所批评的“作意矜持”,因为无论是华人德还是白谦慎,都从未想过这些信札有朝一日能够出版。作为编者,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华人德、白谦慎所代表的的那群人在那个年代所显示出的格局、意志与活力,以及他们为中国书法的多元化发展、书法史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所作出的贡献;我也希望读者能将之视为一份难得的史料,从中了解、把握二十世纪*后十五年的书法生态。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充满诗意的书名:“飞鸿万里”。这四个字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东方智慧的门,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辽阔与深邃。紧接着,“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这副标题,则为这份诗意注入了坚实的现实根基和深刻的历史内涵。“飞鸿”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承载着信使的寓意,象征着信息、情感的传递,而“万里”则暗示了这种传递的距离之遥远,范围之广阔。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无数在时代洪流中,为了理想、为了家国、为了传承而奔走四方的华人身影。“德致”二字,则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对品德的追求和对高尚品格的展现。我猜想,“白谦慎”先生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他用“一百札”的形式,记录了他在1983年至2000年这段中国社会巨变的时期,与不同的人之间进行的深刻的思想交流和人生感悟。“一百札”,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每一封书信,都可能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应,对一种价值观的探讨,对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我无比期待,在这“一百札”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坚守、关于传承、关于智慧的闪光点,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温度和力量,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评分“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这个书名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了一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生命史诗。“飞鸿万里”,它不仅仅是一种空间上的迁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远行,一种思想的播撒。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带着故土的记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奔赴世界各地的华人。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则为这份宏大的叙事赋予了具体的内涵。“德致”,这两个字,透露出一种对品德的推崇,对人格的塑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成就。“白谦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谦逊而又深刻的智慧气息,仿佛一位长者,用他的笔触,记录下岁月的痕迹,人生的感悟。“一百札”,则暗示了这是一系列的书信往来,通过这种最直接、最真诚的交流方式,我们得以窥见“白谦慎”与他人的思想火花,情感共鸣,以及在1983年至2000年这个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坚守的。我非常期待,在这“一百札”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能够学习到那些关于人生选择、关于品德修养、关于时代担当的宝贵经验,从而获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正版:飞鸿万里: 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飞鸿万里”,四个字瞬间打开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跨越,更是精神上的远征,是思想的传递。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理想、为了生存、为了传承而奔波忙碌的华人身影。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则为这份“飞鸿”注入了具体的指引和内涵。“德致”二字,强调的是品德的修养和成就,这让我对书中所记录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敬意,他们不仅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品格的践行者。“白谦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气息,暗示着一种谦逊而又坚持的态度。“一百札”,则暗示着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记录,通过书信这种最私密、最真诚的交流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白谦慎”与他人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及他们在1983年至2000年这个中国社会巨变的年代,所经历的种种。这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充满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与变革,也伴随着挑战与适应。我非常好奇,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札”中究竟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智慧,怎样的人生选择,以及怎样对“德致”的坚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一次与先贤心灵感应的机会。
评分“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玉器,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引人注目。“飞鸿万里”这个意象,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着太多美好的寓意,它象征着远方的思念,传递的信件,更是漂泊在外、心怀家国的游子的写照。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这些“飞鸿”究竟从何而来,又飞向何方?“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则进一步聚焦了这本书的核心。“德致”,不仅仅是简单的品德,更是品德所带来的成就和风范,这让我对“白谦慎”这位人物充满了敬意,也很好奇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所推崇的价值观。1983年至2000年,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期间,无数华人在各个领域奋力拼搏,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和珍藏。“一百札”,暗示着这是一系列的书信,书信是人类最古老、也最真挚的交流方式之一。我期待在这“一百札”中,能够看到“白谦慎”与他人之间,关于理想、关于人生、关于时代,进行着怎样深刻而有意义的对话。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心灵契合的旅程,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感悟时代精神。
评分“正版:飞鸿万里: 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仅仅是书名,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飞鸿万里”,这四个字瞬间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画面:一只鸿雁,带着使命,带着思念,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穿越山川湖海,将一份份珍贵的信息带往远方。这既是对空间距离的描绘,更是对信息传递、情感连接的象征。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则为这份“飞鸿”注入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德致”,这两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成就,以及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白谦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谦逊而又智慧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他。“一百札”,则暗示了这本书是由一系列书信构成,通过这种最私密、最真诚的交流方式,我仿佛已经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以及“白谦慎”与他人之间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1983年至2000年,这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二十年,在这其中,无数华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从这“一百札”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了解华人是如何在变革中坚守自己的“德致”,去汲取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让我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
评分“正版:飞鸿万里: 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 “飞鸿万里”,这个意象太有画面感了,仿佛有一只带着使命的鸿雁,穿梭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情感,或者一份重要的信息。它勾勒出一种宏大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图景。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则将这份宏大收束到具体的个体和特定的年代。1983年至2000年,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二十年,是多少华人在历史大潮中奋力搏击,寻找方向的时期。“德致”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关乎品行,更关乎成就,关乎一种风范。我很好奇,这位“白谦慎”是何许人也?他以“一百札”的形式,与人进行着怎样的对话?这些对话,又如何体现了“华人德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深入到那个时代,体察华人命运,感悟人生智慧的旅程。我期待在其中看到,在时代的变迁中,个体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成长,如何去理解和践行“德致”的真谛。每一封信,都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启迪。
评分“正版:飞鸿万里: 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仅仅是书名,就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 “飞鸿万里”,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的词语组合,它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到了辽阔的天地之间,仿佛看见一只矫健的鸿雁,带着使命,带着思念,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期许,穿越万水千山。这不仅仅是对地理距离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是对信息传递、情感连接的极致追求。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则为这份“飞鸿”注入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德致”,这两个字,透露出一种对品格的看重,对修养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卓越成就。“白谦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内敛而又饱含智慧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了解他和他所代表的群体。“一百札”,则暗示着这是一段漫长而持续的记录,通过书信这种最古老、最真挚的交流方式,我们可以窥见“白谦慎”与他人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及在1983年至2000年这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二十年间,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面对时代洪流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些华人是如何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坚守自己的“德致”,去学习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
评分当我看到“飞鸿万里”这个词语时,我的心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飞向了遥远的未知。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这个副标题,更是为这份飞翔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飞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传递信息、寄托思念的信使,也暗含着一种漂泊不定、历经风霜的意境。“万里”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广阔的感受,仿佛穿越了大陆,跨越了海洋。而“华人德致”,则将焦点落在了“华人”这一群体身上,并且强调了他们的“德致”,这让我对书中所要展现的人物和故事充满了期待。1983年至2000年,这是一个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许多华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本书,通过“白谦慎”的“一百札”,将这些个体命运的轨迹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猜想,“白谦慎”一定是一位极具智慧和情怀的人物,他的笔触细腻而深刻,能够捕捉到时代的脉搏,能够洞察人性的复杂,更能传递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一百札”的书信,就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华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所坚守的“德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尘封的记忆,感受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学习那些宝贵的人生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读了好几遍,确实很吸引人。“飞鸿万里”,光是这四个字就充满了画面感,仿佛看见一只矫健的鸿雁,穿越千山万水,带着信息,带着思念,带着一个时代的回响。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则揭示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史书,记录了一个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德致”二字,透露出一种品德高尚、风范卓越的意味,让人对“白谦慎”这个名字背后所承载的人物和故事充满了好奇。1983年至2000年,这是一个跨越了十余年、见证了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时期,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新世纪的到来,这段历史时期无疑留下了无数深刻的印记。而“一百札”,则暗示了这是一系列的书信往来,通过书信这种最直接、最真挚的交流方式,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札”中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德致”,又有哪些“飞鸿”穿越了这二十载的光阴,带来了怎样的故事和感悟。这不仅仅是对“华人”这个群体的一次探寻,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追溯,一次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我非常期待从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与那些遥远的“飞鸿”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温度和力量,从中汲取人生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也一定能够烘托出其厚重而又不失雅致的内在气质,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尤其是“白谦慎”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充满时代感的画面。1983年到2000年,这正是我们国家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二十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这期间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这本书的题目“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穿梭的华人。他们或许是海外的游子,或许是国内的开拓者,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他们的思绪却从未停止对家国、对文化、对人生的探寻。“德致”这两个字,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是传达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我猜想,“白谦慎”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他用他独特的方式,以书信的形式,与他人进行着深刻的思想交流。这“一百札”,每一封都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段回忆,一份情感的寄托,或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我非常好奇,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书信承载了多少情感的重量,多少思想的火花。这本书,也许能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那些鲜活的个体是如何体验时代,如何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在机遇中成长。它可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己所处的时代,所拥有的品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