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选编的篇目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胡适思想,又照顾到了大范围受众的阅读习惯,对及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散文随笔之精要,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zui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来说一说。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这句话起初看去似乎很容易,其实很不容易。读中国书时,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放过。近人费许多功夫在校勘学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笔一画而已。读外国书要把a,b,c,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所以说这是很难的。如有人翻译英文,把“port”看作“pork”,把“oats”看作“oaks”,于是葡萄酒一变而为猪肉,小草变成了大树。说起来这种例子很多,这都是眼睛不精细的结果。书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细认字,就不必读书。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国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是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须要有几个条件:
(1)字典,辞典,参考书等工具要完备。这几样工具虽不能办到,也当到图书馆去看。我个人的意见是奉劝大家,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置备一点好的工具。比如买一本韦氏大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
(2)要作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得它的意义。
(3)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方能了解。不可单看字面。一个字往往有许多意义,读者容易上当。
例如“turn”这字:作外动字解有十五解,作内动字解有十三解,作名词解有二十六解,共五十四解,而成语不算。
又如“strike”:作外动字解有三十一解,作内动字解有十六解,作名词解有十八解,共六十五解。
又如“ g o”字zui容易了,然而这个字:作内动字解有二十二解,作外动字解有三解,作名词解有九解,共三十四解。
以上是英文字须要加以考究的例。英文字典是完备的;但是某一字在某一句究竟用第几个意义呢?这就比较上下文,或贯串全篇,不能懂了。
中文较英文更难,现在举几个例:
祭文中句“维某年月日”之“维”字,究作何解?字典上说它是虚字。《诗经》“维”字有二多,必需细细比较研究,然后知道这个字有种种意义。
又《诗经》之“于”字,“之子于归”“凤凰于飞”等句,“于”字究作何解?仔细考究是不懂的。又“言”字,人人知道,但在《诗经》中就发生问题,必须比较,然后知“言”字为联接字。诸如此例甚多。中国古书很难读,古字典又不适用,是用比较归纳的研究方法,我们如何懂得呢?
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
进益。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宋儒程颐说:“学原于思。”
这样看起来,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
现在要说手到。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
老实说,我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认知上,直到接触到他关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论述,才感觉茅塞顿开。与一般晦涩难懂的哲学史著作不同,胡适先生的梳理脉络极其清晰,他没有陷入故纸堆里做无谓的考据,而是用一种现代的、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流派的贡献与局限。他擅长将复杂的思想体系提炼成易于理解的核心观点,仿佛一位优秀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迷宫中,既不迷失方向,又能欣赏到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创新的推崇并行的态度,尤其让我欣赏。这套文集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更是一种治学的典范,展示了如何将深奥的学问“平民化”的最高境界。
评分这部《胡适文集》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七册书脊的色彩搭配很有层次感,从浅棕到深褐,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跨越时代的思想沉淀。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失厚重,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资料,也经过了细致的校对和排版,读起来丝毫没有阅读障碍。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处理的用心,比如卷首的几篇序言和年谱,它们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都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翻开第一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胡适先生早年留学海外时期的思想萌芽,那种融汇中西文化的探索精神,隔着泛黄的纸张似乎都能感受到他笔下的激昂。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格调的体现,让人忍不住想要时常摩挲把玩,细细品味这份跨越世纪的知识重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了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敬意。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其中关于“容忍与自由”的那几篇论述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谈。胡适先生的文字,妙就妙在他总能用最平实、最温和的语言,剖析出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他的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赞叹,从对个体权利的珍视,到对多元化思想的尊重,层层递进,没有丝毫的煽动性,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尤其是他谈到“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动荡年代,依然坚守着一份清醒与良知,这份担当,远比任何激烈的口号来得更有力量。读来,我感到自己内心的许多浮躁都被这股平和的力量抚平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不同意见时的态度,深刻体会到“容忍”并非软弱,而是更高层次的智慧与自信。
评分关于“读书与做人”的探讨,简直是为每一个处于迷茫期的年轻人量身定做的一剂良药。胡适先生的观点非常务实:读书的目的绝非仅仅是为了装饰门面或者获取功名,而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影响到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他将读书的广度与做人的深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知识的内化和实践的重要性。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朴素的德性力量,告诫我们不要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要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担当的社会个体。这七册文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闭环:从宏大的哲学思辨,到具体的处世之道,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如何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的“人”,其深刻性与现代性,至今仍不过时。
评分当我翻到“人生有何意义”的篇章时,心情有些复杂,这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灵魂对白。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亲身经历、去不断追问。那种充满怀疑精神的求索,恰恰是现代人最稀缺的品质。在充斥着各种“成功学”和“人生指南”的当下,胡适先生提醒我们,意义不是被赋予的,而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自我构建的。这种态度是极其真诚和鼓舞人心的,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去享受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寻找一个终点。读罢,我放下书,望向窗外,感觉自己对日常琐事的看法都多了一层哲学的底色,不再是盲目地应付,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好奇心去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