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
大唐李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X高峰。
以浪漫主义诗人为名,李白将我国的古典诗歌推向了X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X秀文人。如韩愈、李贺、欧阳修、苏轼、陆游、徐渭、黄景仁、龚自珍及近代的郭沫若、闻一多,日本的松尾芭蕉、西方意象派的庞德、艾略特等,无不受过李白作品的感染与启发。
《李太白诗集》从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作中,以思想性与艺术性为准,精选三百余首,辅以必要的注释,并撷取历代名家点评。李白的诗歌内容广博,想象奇绝而又不事雕琢,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X峰,影响了后世一代代中外X秀文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自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也就是说其祖籍在今甘肃一带,汉朝将军李广乃是他的先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想象丰富,豪迈奔放,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其十一
其十二
其十三
其十四
其十五
其十六
其十七
其十八
其十九
其二十
其二十一
其二十二
其二十三
其二十四
其二十五
其二十六
其二十七
其二十八
其二十九
其三十
其三十一
其三十二
其三十三
其三十四
其三十五
其三十六
其三十七
其三十八
其三十九
其四十
其四十一
其四十二
其四十三
其四十四
其四十五
其四十六
其四十七
其四十八
其四十九
其五十
其五十一
其五十二
其五十三
其五十四
其五十五
其五十六
其五十七
其五十八
其五十九
卷二 乐府
远别离
公无渡河
蜀道难
梁甫吟
乌夜啼
乌栖曲
战城南
将进酒
行行游且猎篇
天马歌
行路难三首
长相思
上留田行
前有樽酒行二首
夜坐吟
日出入行
胡无人
北风行
侠客行
关山月
独漉篇
登高丘而望远海
阳春歌
杨叛儿
山人劝酒
幽涧泉
荆州歌
设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久别离
白头吟
采莲曲
临江王节士歌
司马将军歌
结韈子
结客少年场行
长干行二首
古朗月行
白纻辞三首
妾薄命
幽州胡马客歌
门有车马客行
塞下曲六首
塞上曲
玉阶怨
襄阳曲四首
大堤曲
宫中行乐词八首
清平调词三首
东武吟
北上行
丁都护歌
相逢行
紫骝马
少年行二首
豫章行
静夜思
从军行
春思
秋思
子夜吴歌四首
冬歌
捣衣篇
长相思
猛虎行
卷三 古近体诗
襄阳歌
江上吟
玉壶吟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元丹丘歌
扶风豪士歌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征君
劳劳亭歌
横江词六首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秋浦歌十七首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
入中京
赤壁歌送别
江夏行
怀仙歌
玉真仙人词
清溪行
临路歌
草书歌行
赠孟浩然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
赠卫尉张卿二首
赠韦秘书子春
赠何七判官昌浩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赠裴十四
赠崔侍郎
赠参寥子
赠清漳明府侄聿
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幽居
赠新平少年
赠崔侍御
走笔赠独孤驸马
上李邕
书情题蔡舍人雄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赠溧阳宋少府陟
醉后赠从甥高镇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
屏风叠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流夜郎赠辛判官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
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江夏赠韦南陵冰
赠卢司户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赠张相镐二首
宿清溪主人
巴陵赠贾舍人
赠从弟冽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并序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
留赠崔宣城
赠汪伦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
寄刘侍御绾
淮南卧病书怀,
寄蜀中赵征君蕤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沙丘城下寄杜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寄东鲁二稚子
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早春寄王汉阳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
杜补阙范侍御
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
游塞垣
留别王司马嵩
别储邕之剡中
金陵酒肆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渡荆门送别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
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
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
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南陵别儿童入京
江夏别宋之悌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
还西京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灞陵行送别
送贺宾客归越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送友人
送友人入蜀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山中问答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酬崔五郎中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金门答苏秀才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
字对雪见赠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
于逆旅见赠
酬崔侍御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
达曙歌吹,日晚乘醉着
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
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
访崔四侍御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
鹤楼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
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东鲁门泛舟二首
游泰山六首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问月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
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眉山
登太白峰
登新平楼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登庐山五老峰
鹦鹉洲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天门山
过崔八丈水亭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夜下征虏亭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客中作
太原早秋
奔亡道中五首
荆门浮舟望蜀江
上三峡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
X高峰,晚还题壁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王右军
苏台览古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宿巫山下
谢公亭
夜泊牛渚怀古
月下独酌四首
山中与幽人对酌
春日醉起言志
寻雍尊师隐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独坐敬亭山
自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忆东山二首
对酒忆贺监二首
重忆一首
拟古十二首
感兴六首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上崔相百忧章
万愤词投魏郎中
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
听蜀僧濬弹琴
南奔书怀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劳劳亭
嘲鲁儒
观胡人吹笛
从军行
春夜洛城闻笛
宣城见杜鹃花
三五七言
寄远十二首
长门怨二首
陌上赠美人
怨情
学古思边
思边
别内赴征三首
赠内
南流夜郎寄内
越女词五首
巴女词
哭晁卿衡
哭宣城善酿纪叟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冯,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①。
【注释】
①箜篌所悲竟不还:崔豹《古今注》:《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评笺】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诗谓洪水滔天,下民昏垫,天之作孽,不可违也。当地平天成、上下相安之时,乃无故冯(凭)河而死,是则所谓自作孽者,其亦可哀而不足惜也矣。故诗曰“旁人不惜妻止之”,讽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天网,借以为喻云耳。
《李杜诗通》:“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太白之极力于汉者也,然词气太逸,自是太白语。
《诗比兴笺》:是诗自昔不言所指,盖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诛死。而《新唐书》言永王璘辟白为府僚佐,及璘起兵,白逃还彭泽。盖永王初起事时,太白实望其勤王,不图其猖獗江淮,是以见机逃遁。及璘兵败身戮,太白被诬,坐流夜郎,至后遇赦得还,乃追悲之。“黄河咆哮”云云,喻叛贼之匈溃。“波滔天,尧咨嗟”云云,喻明皇之忧危。“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云云,谓肃宗出兵朔方,诸将戮力,转战连年,乃克收复也。艰难若此,岂狂痴无知之永王所能立功乎?乃既无戡乱讨贼之才,复无量力守分之智,冯河暴虎,自取覆灭,与渡河之叟何异乎?《豫章篇》云:“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感不没羽,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即此诗所指。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①。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③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①“蚕丛”二句: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哤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②豗(huī):喧嚣之声。 ③砯(pēng):水击岩石之声。
【评笺】
《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金圣叹《批选唐诗》:太白长歌,森秀飞扬,疾于风雨,本其才性独诣,非由人力。人所不及在此,诗教大坏亦在此。后生学步,奋猛亢厉之音作,而温柔敦厚之意尽,露才扬己,长傲负气,辞人所以多轻薄,由来远已。嗟乎,西日东流,又岂人力哉!但可谓之唐体而已矣。
徐增《而庵说唐诗》:“尔来四万八千岁”,此云总非实据也。人言文人无实语,而不知文章家妙在跌宕;每说到已甚,太白用此,正跌宕法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一提,此句妙有关锁,上来笔气纵横,逸宕不如此,则散无统束矣。“锦城虽云乐”:上面说到蜀如此可惊、可畏,而忽下一“乐”字,妙极。“不如早还家”:此虽是乐,不可久居,“不如早还家”之句尤乐也。文势至此甚紧,必须一放,方得宽转,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提此句为结束,妙。篇中凡三见,与《庄子·逍遥游》叙鲲鹏同。吾尝谓作长篇古诗,须读《庄子》《史记》。子美歌行纯学《史记》,太白歌行纯学《庄子》。故两先生为歌行之双绝,不诬也。
《李太白诗醇》:严云:提“蜀道难”,篇中三致意;用“噫吁嚱”三字起,非无谓。后人学袭,便成恶道。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评笺】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太白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晦庵所谓“圣于诗者”,此欤!
《唐宋诗醇》:妙写幽情,于无字处得之。“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不免露却色相。蒋杲曰:玉阶露生,待之久也;水晶帘下,望之息也。怨而不怨,惟玩月以抒其情焉,此为深于怨者,可以怨矣。
《诗境浅说》:题为“玉阶怨”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晶帘,则羊车之望绝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帏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这本书的实用性,在处理那些长篇叙事诗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过去阅读李白的某些宏大叙事作品,往往因为篇幅较长,再加上古文中句读和断行的不一致,很容易在长达数百字的篇章中迷失了脉络。然而,这本对照本巧妙地利用了版式设计,将原文的长句断开,对照着白话译文的完整结构来呈现,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我特意对比了几首我以前觉得比较“啃”不动的作品,发现这次阅读体验如同剥茧抽丝般流畅。它不仅让我们能够欣赏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更能理解诗人写下这句诗时,其前后情感是如何铺垫和递进的。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无障碍地掌握李白诗歌全貌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让宏大的古典文学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虽然略高于市面上的一些普通版本,但用完之后,我坚信这是一笔极具价值的长期投资。从材质的耐用性、内容的权威性,到装帧设计的典藏价值,它全方位地体现了“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完即弃”的读物,更像是一套可以陪伴我多年、随着我阅历增长而能读出新意的案头常备书。我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在未来将它作为一份得体的礼物送给我的后辈或喜爱文学的朋友。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出版物,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传递的不仅仅是诗句本身,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郑重态度,让人在使用它、阅读它、乃至仅仅是把它放在书架上时,都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文化归属感和精神富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封面设计,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既有足够的韧性,又不失细腻的触感,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疲惫。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秀。繁体和简体对照的栏目划分清晰明了,字体的选择也颇为用心,既保证了古文的典雅韵味,又不牺牲现代读者的阅读便利性。尤其是那些注释和译文部分,排版得疏密有致,既不会显得拥挤不堪,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显得空洞。我特别欣赏他们对细节的把控,比如一些重要诗句的加粗处理,以及页眉页脚的设计,都透露出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拿在手里细细把玩,就能感受到这份用心,让人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宁静,这对于提升阅读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作为一名自学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常常苦于市面上许多注释本的“过度解读”或者“浅尝辄止”。但这份《精粹文白对照》给我的感觉是恰到好处的尊重与引导。它的注释部分,堪称典范。它懂得取舍,只针对那些确实晦涩难懂、或典故背景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详尽阐释,对于那些意境已然清晰、或者在当时语境下已成通用表达的词汇,则点到为止,绝不拖沓。这种克制和精准,使得阅读过程行云流水,思绪不会被繁琐的脚注打断。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涉及一些历史背景和创作心境的补充说明上,语言非常客观、学术性强,没有加入太多主观臆测的抒情成分,这对于想要建立起扎实历史观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可靠的参照。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谨的、知识渊博的学者在身边默默引导,而不是一位急于表达自己看法的导游。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文白对照”这个基础功能上,它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文本选择的精妙与编排的匠心。主编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挑选的篇目,并非是那种人尽皆知、流于俗套的作品,而是力求在经典之中发掘出那些更具代表性、更能体现李白诗歌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精粹。我发现自己竟然从中领略到了以往阅读其他选本时所忽略的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意象构建。例如,对于那些意境深远、用词奇崛的长篇歌行体,译文的处理也异常精彩,它没有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努力捕捉到原诗中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豪迈与飘逸,用现代汉语的语感,将那种一泻千里的气势重现出来。这种既忠于原文的精神内核,又注重现代可读性的平衡把握,是极难达成的艺术成就。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人灵魂的直接对话,而非隔着一层厚厚的语言屏障去猜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