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英國著名作傢查爾斯·狄更斯所作,通過講述阿爾弗烈德大帝、獅心王、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等英國曆代君王的故事,生動地嚮我們展現瞭從公元前50年到1689年的英國曆史。
狄更斯以史實為骨,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富有故事性的敘述為肉,創作瞭這本骨肉豐滿的傳世經典。它視角新穎,帶有鮮明的“狄更斯印跡”,絕不同於標準教科書式的描述,叫人讀後拍案叫絕。
查爾斯·狄更斯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傢。他被美國作傢斯蒂芬?金稱為“小說界的莎士比亞”,是讓毛姆和納博科夫嘆服的文學大師。
一生齣版瞭15本長篇小說、5本中篇小說、上百篇短篇小說及數篇紀實文學。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匹剋威剋外傳》《霧都孤兒》《艱難時世》《雙城記》等。
★ 文豪狄更斯著作重磅再現 一部異彩紛呈的經典英國史
狄更斯以諸多傳世文學的作品為讀者熟知,殊不知這位偉大的文學傢還為後人創作瞭這部觀點獨到的英國史。
★風趣幽默的語言、敘述富有故事性,讓人拍案叫絕
它視角新穎,帶有鮮明的“狄更斯印跡”,絕不同於標準教科書式的描述,叫人讀後拍案叫絕。
★囊括曆代君王故事,上韆年的英國王朝君主奇葩說。
通過講述阿爾弗烈德大帝、獅心王、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等英國曆代君王的故事,生動地嚮我們展現瞭從公元前50年到1689年的英國曆史。
本書幾乎是狄更斯創作水平的dian峰,樸實的語言、犀利甚至沉重的諷刺、耐人尋味的細節在這裏融為一爐。他無意迎閤年輕讀者,也無意藉古諷今。他的英國史不無偏見,卻因激進和主觀更受歡迎。 ——英國當代著名曆史學傢、主持人David Starkey
di一章 不列顛與撒剋遜 001
1 羅馬人的印記 002
2 撒剋遜人來瞭 010
3 阿爾弗烈德大帝 014
4 阿瑟爾斯坦和六少主 019
5與丹麥人的角逐 029
6 諾曼徵服:彆瞭,撒剋遜 037
di二章 諾曼底王朝 041
1 “徵服者”威廉 042
2紅發國王 048
3“好學者” 054
4 王朝終結 062
di三章 金雀花王朝 065
1開國之王 066
2 獅心王 081
3無地王 089
4 無名國王 097
5 長腿之王 107
6被寵臣操縱的國王 120
7好戰者 128
8 被廢黜的國王 138
9篡位 147
10 徵服法國 152
11 聖女貞德 160
12 終結“紅玫瑰”傢族 174
13 神秘失蹤的幼主 180
14 金雀花z後的血脈 184
di四章 都鐸王朝 189
1賢王亨利七世 190
2宗教改革 198
3堅定的新教徒 216
4血腥瑪麗 222
5“光榮女王”伊麗莎白 232
di五章 斯圖亞特王朝 253
1愛聽奉承話的國王 254
2被送上斷頭颱的查理一世 267
3護國公奧利弗·剋倫威爾 288
4“快樂國王” 300
5 z後一位天主教國王 317
尾 聲 329
1 “徵服者”威廉
在英勇的哈羅德倒下的那片土地上,“徵服者”威廉建瞭一座名叫巴特爾的修道院。在多災多難的當時,這裏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地方,雖然現在已是一片長滿常青藤的灰色廢墟瞭。
對於威廉來說,他要做的di一件事是徹底徵服英格蘭人。想必你也知道,對任何人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燒毀瞭很多城鎮,將這個充滿生氣的國傢變成瞭蔓延數英裏的廢墟,生靈塗炭。終於,在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甘德的帶領下,神職人員和民眾代錶一起來到威廉的帳幕中,嚮他俯首稱臣。其他一些人則推舉“勇猛之王”埃德濛之子埃德加為王,但後來也就不瞭瞭之瞭。埃德加逃到瞭蘇格蘭,因為他年輕貌美的妹妹嫁給瞭蘇格蘭國王。他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所以沒有人關心他的死活。
到瞭聖誕節這一天,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以威廉一世之名,被加冕為王,但他z齣名的綽號是“徵服者”威廉。那是一場非常另類的加冕儀式,一個主持儀式的主教用法語問諾曼人,他們是否願意讓威廉公爵做他們的國王,他們點頭錶示願意。另一個主教則用英語問撒剋遜人同樣的問題,他們做齣瞭同樣的迴答,聲音還非常響亮。他們亢奮的聲音被外麵一個諾曼衛兵聽到瞭,他誤以為這是英格蘭人準備造反,於是立即放火將旁邊的房屋點著瞭,這造成瞭騷亂。
在一片混亂之中,國王和幾個教士被扔在瞭教堂裏(他們全都嚇壞瞭),匆匆忙忙地完成瞭加冕儀式。當威廉戴上王冠時,他發誓他將像英格蘭那些明智的君主一樣治理這個國傢。
在那場損失慘重的戰鬥中,無數的英格蘭貴族喪失瞭生命。他們的土地和財産,連同那些抵抗威廉的貴族的土地,都被威廉霸占瞭,然後,他把這些土地和財産分給瞭他手下的諾曼騎士和貴族。很多高門大戶在英格蘭的土地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而他們還對此感到十分驕傲。
用武力搶來的東西必須靠武力來維持。這些貴族不得不在英格蘭到處建造城堡,以守護他們的新財産。而且國王想盡各種辦法,也沒能如他所願,他既無法用和平的方式讓這個國傢平靜下來,也無法用武力進行鎮壓。他逐漸將諾曼語言和習俗引入英格蘭,但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英格蘭的主要地區都處於慍怒、隨時準備復仇的狀態之中。有一次,威廉前去諾曼底看望他的臣民,把他的國傢暫時交給瞭同父異母的弟弟奧多管理,可奧多對人民的壓迫終於把後者逼瘋瞭。為瞭奪迴多佛爾,肯特郡的人甚至把他們的老敵人布洛涅伯爵尤斯塔斯——就是之前把一位多佛爾人殺死在壁爐旁的人,請瞭過來,目的是占領多佛爾。赫裏福德郡的人在威爾士人和一位名叫“野蠻人”埃德裏剋的帶領下,將諾曼人從自己的領土上趕瞭齣去。
除此之外,在失去瞭自己土地的人中,有一些人在英格蘭北部團結起來,一些人在蘇格蘭,還有一些人在叢林深處和沼澤中聯閤起來。無論在哪兒,隻要有機會,他們便嚮諾曼人和那些嚮諾曼人投降的英格蘭人發動襲擊,他們徵戰、搶奪、屠殺,身上亡命之徒的絕望本性暴露無遺。他們還密謀對諾曼人發動一場大屠殺,就像此前那場對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大屠殺一樣。總而言之,整個國傢的英格蘭人都處在充滿殺戮氣息的情緒中。
威廉國王擔心他會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便趕瞭迴來,並試圖用柔和的話語來安撫倫敦人民。但隨後他就用殘忍的手段對反抗的人進行瞭鎮壓。他圍攻瞭牛津、沃裏剋、萊斯特、德比、林肯和約剋這些城鎮,並對居民進行瞭無情的殺戮,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是士兵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他一個也不放過。不僅是城鎮,還有很多其他地方,劍和大火發揮瞭它們z恐怖的作用,使整個土地都變得慘不忍睹。河流和小溪被鮮血染成瞭紅色,天空彌漫著黑煙,田地裏全都是燃燒後的灰燼,路邊的屍體堆積成山。這就是徵服和野心帶來的緻命後果!雖說威廉是一個性情急躁且殘暴的人,但我不認為他當初入侵英格蘭的時候,打算把這裏變成一片令人觸目驚心的廢墟。然而,他通過暴力得到的東西,也隻能依靠暴力來維持,為瞭達到這個目的,他將英格蘭變成瞭一個巨大的墳墓。 哈羅德的兩個兒子——埃德濛和戈德溫從愛爾蘭帶著幾艘船來到英格蘭與諾曼人徵戰,z終卻被打敗。這件事尚未平息,一些藏在叢林中的亡命徒又對約剋發動瞭襲擊,那裏的總督不得不派人嚮國王求援。國王派來一位將軍,帶領一支龐大的部隊前去攻占達勒姆。達勒姆的主教來到城外與將軍見麵,警告他不要擅自進城,否則他會遇到危險的。但將軍根本不把主教的警告當迴事,帶領所有手下闖進瞭城。當天晚上,在達勒姆周圍所能看到的所有山岡都燃起瞭烽火。di二天早上天一亮,早已集結在此的英格蘭大軍強行衝破城門,猶如洪水一般湧入這座城鎮,殺掉瞭這裏的每一個諾曼人。隨後,他們還懇求斯堪的納維亞人幫助他們。斯堪的納維亞人帶瞭240艘船來到這裏,那些被剝奪瞭權力和地位的貴族也加入瞭他們的行列。他們占領瞭約剋,並把諾曼人趕瞭齣去。威廉見狀,隻得用錢財賄賂斯堪的納維亞人,讓他們離開,然後他便對英格蘭人展開瞭殘忍的復仇。他的行為是如此殘忍,之前的烈火、刀劍、灰燼、死亡和廢墟與這一次相比根本算不瞭什麼。有很多令人悲傷的歌謠和淒涼的故事,講述瞭在那個充滿恐懼氣息的諾曼時代,從亨伯河到泰恩河是如何連一個有人居住的村莊和一畝有人耕種的土地都不剩的,荒野是如何寸草不生的,人類和野獸是如何死亡的。直到100多年後,這些歌謠和故事還被傳唱,尤其是坐在鼕日的壁爐旁。
在那個時候,那些被流放的貴族在劍橋郡的沼澤地中建立瞭他們稱為“避難營”的地方。這裏的沼澤地帶形成瞭一道讓外麵難以接近的天然屏障,他們躲在蘆葦和燈芯草中,潮濕的泥土中升起的霧氣將他們隱藏起來。這時,在海的另一邊的佛蘭德,一位名叫赫裏沃德的英格蘭人,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並不在身邊,於是本該屬於他的財産被一個諾曼人搶走瞭。當赫裏沃德聽說瞭諾曼人對他犯下的罪行後(他碰巧來到這裏,偶然從被流放的英格蘭人那裏聽說的),對復仇充滿瞭渴望。為瞭復仇,他加入瞭“避難營”,並成為他們的指揮官。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戰士!他的英勇甚至讓諾曼人懷疑他有妖術相助。威廉為瞭攻打這位眾人口中的“巫師”,在沼澤地上修築瞭一條5英裏長的道路,他還認為有必要去請巫婆為王室事業施行一些法術。你還彆說,他真的請來瞭一個老太太扮成的巫婆。為瞭讓她施法,他們把她推進木塔,推到軍隊的z前麵。但赫裏沃德很快就把這位不幸的巫婆處決瞭,他放火燒瞭巫婆、木塔還有威廉的軍隊。戰火使整片地區變得封閉,食物來源也被切斷瞭。
然而,附近伊利修道院的修道士們卻忍受不瞭這些——他們喜歡過滋潤的生活!他們便告訴國王一條可以偷襲赫裏沃德營地的秘密小路,使得威廉可以偷襲營地。赫裏沃德很快就被打敗瞭。他是在睡夢中被人殺死的,還是在殺掉瞭16個敵人之後死的(一些與他有關的歌謠中,是這樣說的),我就無從判斷瞭。赫裏沃德的戰敗讓“避難營”走到瞭終點。國王在這之後很快便在蘇格蘭和英格蘭取得瞭勝利,用武力平息瞭z後一批反抗的英格蘭貴族。如今嗬,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都是諾曼領主,他們用英格蘭貴族的財産讓自己變得腰纏萬貫。此外,他還在英格蘭全國進行瞭一項聲勢浩大的調查,將土地的新主人記錄在一本被稱為《末日之書》的捲軸上。他還要求人們每天晚上到點後,吹滅燈火和蠟燭,會有鈴聲通知他們熄滅燈火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宵禁信號。他把諾曼人的服飾和風俗引入英格蘭,讓英格蘭各地的諾曼人變成主人,英格蘭人被貶為僕人。他趕走瞭英格蘭主教,讓諾曼人替換他們的位置。總而言之,所有這一切都顯示威廉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徵服者。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瞬間就被吸引瞭。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狄更斯的作品對我有著非凡的意義,他的筆觸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個時代的社會脈搏。而當這本書提齣要以狄更斯的視角來講述英國簡史時,我感覺這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神秘之門。我一直很好奇,狄更斯之所以能寫齣那樣震撼人心的作品,他對那個時代的英國究竟有著怎樣的理解?他的小說,是否就是他自己對那個時代的一份“簡史”式的記錄?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作者是如何將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情節,與真實的英國曆史事件進行巧妙的嫁接。比如,他筆下的窮睏兒童,在那個時代的社會保障體係下,是如何生存的?他筆下的工業巨頭,又是如何推動瞭英國的工業化進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掙紮與希望,同時,也能通過狄更斯獨特的視角,來更深刻地認識英國曆史的復雜性與魅力。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次與文學巨匠的跨時空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文學與曆史的盛宴。我一直以來都是狄更斯作品的忠實擁躉,他的小說,無論是《雙城記》的宏大敘事,還是《霧都孤兒》的社會批判,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而將他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來講述英國曆史,這個創意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覺得,偉大的作傢,往往能夠捕捉到時代的脈搏,他們的作品,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社會史。狄更斯,正是這樣一位作傢。他用他那犀利的筆觸,描繪瞭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那個充滿著繁榮與貧睏、進步與壓迫的時代。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將狄更斯的作品與具體的曆史事件聯係起來的?是僅僅引用他的段落,還是會深入剖析他在小說中所影射的社會現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狄更斯的世界,去感受那個時代的呼吸,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英國社會發展、政治變革、階級分化等等曆史進程的清晰梳理,並且,希望這種梳理是能夠通過狄更斯的作品,變得更加鮮活和有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情感上的再現,一種文學上的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曆史愛好”和“文學情結”。作為狄更斯作品的忠實讀者,我一直覺得,他的小說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麵映照那個時代社會百態的鏡子。而這本書,似乎就是將這麵鏡子,直接對準瞭整個英國曆史,用狄更斯的方式,來為我們講述一段過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狄更斯那些極具畫麵感和人物塑造力的文字,轉化為講述曆史的語言的?這本書會像一本通俗讀物一樣,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事件梳理清楚嗎?還是會更加側重於狄更斯作品中反映齣的社會議題,比如貧睏、童工、司法公正等等,並通過這些議題來展開對英國曆史的解讀?我特彆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將狄更斯筆下的那些鮮活的人物,置於曆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他筆下的孤兒,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製度下,是如何生存的?他筆下的富商,又是如何成為工業革命的受益者或推動者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瞭解到英國曆史的“大事件”,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細節”,以及這些細節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變遷。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絕對是一次與文學巨匠的深度對話。我對狄更斯的文學作品一直情有獨鍾,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那些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都讓我心馳神往。而這本書,竟然能夠將這位文豪與英國曆史如此巧妙地結閤起來,這本身就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很好奇,狄更斯之所以能寫齣那樣深刻的社會小說,他對當時的英國社會究竟有著怎樣的理解?他的作品,是否也是他對那個時代的一種“簡史”式的記錄?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給瞭我一個絕佳的契機,去探尋這個問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作者是如何通過狄更斯的視角,來解讀英國曆史的。這本書的書名就透露著一種“重磅再現”的意味,仿佛要把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珍貴史料,通過狄更斯的文字,重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更能夠展現齣那些事件背後的人文情感,社會的變遷,以及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希望。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曆史書,往往能夠讓讀者産生共鳴,讓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英國,重新認識狄更斯,也重新認識曆史的溫度。
評分我一直對英國的曆史,尤其是19世紀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狄更斯,無疑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文學巨星之一。他筆下的倫敦,充滿瞭鮮活的人物和深刻的社會洞察,仿佛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決定要入手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為我解讀英國曆史。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更能通過狄更斯的作品,展現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矛盾以及文化風貌。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對狄更斯的作品有著深入的研究,並且能夠將其中的精華,與真實的英國曆史事件巧妙地結閤起來。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狄更斯作品中的虛構性與曆史的真實性之間的關係的?是側重於從狄更斯的作品中挖掘曆史細節,還是會藉用狄更斯的故事,來引齣更宏大的曆史敘事?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並且,通過狄更斯那獨特的視角,來重新認識英國的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濃鬱的復古色調和精美的插畫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當我拿到書時,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著厚重的曆史。翻開書頁,第一感覺是排版舒適,字號大小適中,閱讀體驗極佳。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那些曆史老照片和藝術作品,它們不僅僅是圖片的堆砌,而是與文字內容緊密結閤,讓文字變得更加生動立體。比如,在講述某個曆史事件時,配上一幅描繪該場景的油畫,或者一張當時的人物照片,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瞬間就被點燃瞭。我之前對英國曆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片段,知道有工業革命,知道有維多利亞時代,但總是覺得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作者並非照本宣科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將那些遙遠的年代拉近到我眼前。我仿佛看到瞭狄更斯筆下那些鮮活的人物,在那個時代的舞颱上,演繹著各自的悲歡離閤。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應該僅僅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更應該是人的故事,是無數個體命運交織成的宏大畫捲。而這本書,正是通過對社會生活、人物命運的細緻描繪,展現瞭英國曆史的獨特魅力。我特彆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更多關於狄更斯創作靈感來源的綫索,瞭解他如何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時代,觀察、思考並最終創作齣那些不朽的作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靈魂。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是一本極具文化厚度和閱讀價值的讀物。我一直都非常欣賞狄更斯的作品,他的小說不僅情節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他對於當時英國社會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和批判。而將他視為敘述者來解讀英國曆史,這個創意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認為,偉大的作傢,他們的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時代的史書。狄更斯,就是這樣一位用文字記錄曆史的巨人。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狄更斯的作品,來展現英國曆史的演變。它是否會聚焦於狄更斯小說中頻繁齣現的社會議題,比如工業化帶來的貧富差距、城市生活的壓抑、司法製度的弊端等等,並以此為綫索,來梳理英國社會的發展脈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是“知道”英國曆史,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睏境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英國,去理解曆史,也去理解狄更斯這位文學巨匠的偉大之處。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我一直以來都對英國的曆史,特彆是19世紀那個充滿工業革命浪潮和維多利亞時代風貌的時期,充滿瞭好奇。而狄更斯,作為那個時代的文學巨匠,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動的時代畫捲。這本書將他作為視角,來講述英國曆史,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切入點。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對狄更斯的作品有著深厚的感情和透徹的理解,纔能將他筆下的世界與真實的英國曆史如此巧妙地融閤。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命運、社會景觀,與英國曆史的大事件、社會變革聯係起來的?它會像一本通俗易懂的導覽,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曆史知識,更能主動地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以及曆史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英國。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兼具文學性和曆史性的獨特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充滿瞭文學與曆史的交融感。我一直以來都非常喜歡狄更斯的作品,他的小說充滿瞭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以及對那個時代獨特而生動的描繪。而將他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來講述英國曆史,這個想法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覺得,偉大的作傢,他們的作品往往能夠深刻地反映他們所處的時代,狄更斯更是如此。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運用狄更斯的作品來解讀英國的曆史?是僅僅引用他小說中的段落,還是會深入分析他筆下的社會現象,並將其與真實的英國曆史事件進行對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以一種更加鮮活、更加有溫度的方式來瞭解英國曆史。它不僅僅是關於國王、戰爭和政治的敘述,更是關於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生活,關於社會變遷帶來的影響,以及狄更斯作品中所摺射齣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兼具學術深度和閱讀趣味的曆史解讀。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簡直就是我一直以來渴望閱讀的那種曆史書!我一直對英國的曆史,尤其是19世紀那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期,充滿瞭好奇。而“狄更斯”這個名字,更是讓我眼前一亮。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傢,更是一位對時代有著深刻洞察的社會觀察傢。我堅信,他的作品,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這本書將他作為敘述的視角,讓我覺得,這一定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史書,而是一本能夠讓我身臨其境,感受那個時代脈搏的書。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將狄更斯的作品與真實的英國曆史相結閤。是像文學評論那樣,分析他在小說中反映的社會問題?還是會藉用他的故事,來串聯起一係列曆史事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不僅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更包括普通人的生活,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以及工業化進程帶來的深刻影響。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狄更斯作品的社會背景,同時,也能更清晰地認識英國曆史的演變軌跡。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理解文學,理解人性的一個重要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