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人間詞話(中華國學經典精粹·詩詞文論必讀本) |
| ISBN: | 9787550243538 |
| 齣 版 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定 價: | 12 元 |
| 作 者: | 王國維,著,梁瑩,譯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頁數:160 |
| 印刷時間:2015-07-01 | 印次:1 | 字數:130韆 |
| 主編推薦 | |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先生撰王國維先生紀念碑銘文 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zui精到。 ——硃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 ?中國晚清以來zui具影響力的美學與詩學著作。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文學、美學思想及性情的經典之作 ?根據版本重新排序、注釋,並對所齣現的詩詞進行全麵的解釋。zui全麵、zui係統的版本。 |
| 內容簡介 | |
晚清一代大傢王國維先生以“境界說”為骨,著述瞭《人間詞話》一書。他提倡:“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因此,以這一條標準,他明確地錶達瞭自己對晚唐至近代詞人的好惡之情,同時,此書破除瞭清朝詞壇浙派和常州派的流弊,發齣詞學新聲,重新確立北宋詞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間詞話》可以說是文學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糾偏,從後來的效果看來,現在的讀者大都更崇尚蘇軾、辛棄疾等詞人,應該多少也受到過這次糾偏的影響。 |
| 目 錄 | |
【人間詞話 目錄】 捲上 《人間詞話》手定稿……………007 捲下 《人間詞話》刪稿………………079 《人間詞話》附錄………………………137 |
| 作者介紹 | |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初名德楨,後改為國維,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後改為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寜人。王國維為近代博學通儒,治學功力深厚,治學對象寬廣,在學術界影響非常之大。其生平著作頗多,遺著收為全集者有《王忠慤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等數種。《人間詞話》一書是他經過西洋美學思想洗禮之後,用新的視角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 精彩書摘 | |
一 詞以境界為zui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彆。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閤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引用詩詞】 鵲踏枝 [五代南唐]馮延巳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①,簾幕②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③,樓高不見章颱路④。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注釋】 ①堆煙:形容翠綠的楊柳。 捲上 《人間詞話》手定稿 ②簾幕:此處指楊柳成行,如無數簾幕低垂。 ③遊冶處:指妓館。 ④章颱路:漢代長安有章颱街,是妓館所在。後來即以此代指妓女聚居處。 踏莎行 [宋]秦觀 霧失樓颱,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②。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③幸自④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注釋】 ①津渡:渡口。 ②尺素:書信。 ③郴(chēn)江:齣自黃岑山,嚮北流過湖南郴州,流 入湘江。 ④幸自:本是。 |
| 前言 | |
前言 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處在新舊轉型期,清朝的 統治內憂外患,政權搖搖欲墜,外族入侵中國,意圖在 這個蒼老的東方國度裏尋求更多的利益。在這風雨如 晦的日子裏,王國維也經曆著思想觀念的劇烈震蕩。他 於1902年因病從日本迴國,覺得“人生之問題,日往復 於前。自是始決從事於哲學”。雖然人生的問題,讓他 走進瞭康德、叔本華的哲學,但這些理性主義的分析, 並不能滿足他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於是他將學術上的 注意力由哲學轉移到瞭文學領域,期望能在這非功利 的美的享受中得到慰藉,《人間詞話》就在他的這一人 生階段寫就。這本薄薄的小書完成於1906—1908年, zui初發錶在《國粹學報》上。 《人間詞話》沒有嚴謹的學術體係,而是以一條 條的品評文字來呈現思想。其看起來形式散漫,但王 國維先生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規,即它 的神是聚著的,這就是先生主張的“境界說”。這是全 書的脈絡,溝通其全部主張,他認為,“有境界則自成 高格,自有名句”,“言氣質,言格律,言神韻,不如言境 界。”那麼,什麼是境界呢?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境非 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 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因 此,以這一條標準,他明確地錶達瞭自己對晚唐至近代 詞人的好惡之情。例如他著力推舉蘇軾、歐陽修、 柳永、辛棄疾等人的詞,同時又毫不留情地錶達瞭對史 達祖、吳文英、張炎、周密、陳允平等南宋詞人的貶抑 之情。 其實,在清朝詞壇上,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前 者竭力糾正明末詞流於迂緩的毛病,因此學習南宋薑 夔、張炎的詞,而不願接近北宋詞人,其缺點在於主張 清空,卻流於浮薄,主張柔婉,卻流於縴巧。於是常州 派又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從而提倡深美閎約,醇厚 沉著,強調詞以立意為本,應有寄托,從而推崇周邦彥 的詞。王國維先生力圖破此二流派的弊端,發齣詞學 新聲,重新確立北宋詞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間詞 話》可以說是文學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糾偏,從後來的 效果看來,現在的讀者大都更崇尚蘇軾、辛棄疾等詞 人,應該多少也受到過這次糾偏的影響。 當然,正如陳寅恪先生在給王國維先生所寫的紀 念碑銘文中所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 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再有影響的書,也是一傢 之言,或有可商的餘地,但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人間詞話》問世以來,跟隨著先生的名聲 一直流傳海內,在學術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如硃光 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 點意見》一文中說:“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 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zui精到。” 對於很多不讀古代文學批評專業書籍的人,也會隨手 準備這小小一個冊子,做平時品詩評詞的參考。 本書,主要收錄瞭《人間詞話》的手定稿、刪稿, 以及其他散見各處的先生論詞的文字,譯注時藉鑒瞭 各位前輩學者的觀點,在此錶示誠摯的敬意和謝意。 另外,先生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而編者確實纔學如 微塵之末,文字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朋友諒宥。 |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書房,發現很多舊的國學類書籍,雖然內容紮實,但閱讀起來確實費力,繁瑣的注釋和古奧的文言常常讓我半途而廢。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對閱讀的效率要求也更高瞭。我非常需要一本能夠兼顧學術嚴謹性和現代可讀性的讀物。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流暢愉悅的閱讀體驗,希望能夠輕鬆地進入主題,被內容自然地吸引和引導。如果能有一本在翻譯和注釋上做得非常到位,能精準傳達原著精髓,同時又保持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書籍,那將是極大的福音,能讓我更高效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日常的思考之中。
評分我嘗試著去尋找一些關於古代文學批評理論的著作,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易於理解的入門讀物。市麵上的很多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充斥著生僻的術語和繁復的考據,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於淺白,流於錶麵,缺乏真正洞察人心的力量。我希望找到那種能夠引導我進入文人心靈深處的作品,能夠幫我領會那些經典文本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蘊含的審美趣味和哲學思考。閱讀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與古人心靈的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讓我能夠跨越時空的限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學巨匠們在創作時的心境與抱負。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燙金工藝,顯得典雅而有質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觸感細膩,墨色清晰,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布局非常閤理,字體大小適中,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對於像我這樣喜歡收藏實體書的人來說,這本書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在案頭品讀,都算得上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這對於提升閱讀的儀式感來說,無疑起到瞭非常積極的作用。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往往也暗示瞭對內容的尊重,讓人更加期待內容本身的精彩。
評分我近期對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想係統地學習一下,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背後,批評傢們是如何進行評判和賞析的。很多時候,自己讀來隻是覺得“好”,卻說不齣“為什麼好”,或者說不齣那種“好”背後的層次感和復雜性。我渴望得到一套能夠幫助我建立起自己審美標準和分析框架的工具書。理想中的書籍,應該能夠清晰地梳理齣不同流派的評論思想,並用生動的實例來佐證,而不是單純堆砌理論。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逐步培養齣一種獨立思考、理性鑒賞的能力,不再人雲亦雲,而是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見解。
評分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在探尋如何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意境”與“氣韻”的錶達。這不僅僅是詞匯和句法的問題,更關乎一種生活態度和觀察世界的方式。我常常覺得,許多現成的解讀隻是停留在錶麵,沒有觸及到核心的審美愉悅。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文學批評史上的裏程碑式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創作風貌。對我來說,一本好的導讀著作,應該能像一位博學的引路人,帶著我穿梭於曆史的迷霧中,指點迷津,讓我洞悉那些隱藏在優美文字背後的深刻內涵和價值取嚮。這種探索的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