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对话稻盛和夫:利他
定价:35.00元
作者:(日)濑户内寂听,(日)稻盛和夫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60649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孔融让梨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要“利他”,而如今“利他”却变得需要勇气。无法改变社会,又不想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我们究竟该如何坚定向前的决心?身处这样的社会,面对金钱,面对灾难,面对生老病死,我们该如何生存?稻盛和夫对话92岁的佛教人士,为您一一作答。
内容提要
“对话稻盛和夫系列”是稻盛和夫“活法系列”的延续,本书为“对话稻盛和夫”系列之六,以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大地震为背景,关于如何面对灾难与挫折,如何在乱世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在逆境中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两位作者均曾剃度出家,濑户内女士本为作家,稻盛先生创建了两家500强企业,这样两位人生阅历截然不同的佛教人士,共同探讨如何鼓起“利他”的勇气,如何问心无愧的生存。
目录
前言 /00
章遭遇大地震 /00
鼓起勇气,就在当下
摆脱“千年一遇”灾难的途径在“因病卧床”的半年中所得的感悟 /00
与二战结束时的经历一样,坚强的信念让我们战胜逆境 /0
我对日本东北地区民众的顽强充满信心 /0
感觉好像挨了上天一巴掌 /0
时刻铭记“人的想象力存在着局限性” /0第二章反论的人生观 /0
为什么好人多磨难?
任何恶世都终将改变“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0
“代受苦”罹难者为我们承受了痛苦 /0
与其因负债自杀,不如干脆“不负责地赖账” /0
先逝者承担着对于幸存者的义务 /0
学习当年战争孤儿“抢夺精神”中的生存活力 /0
“生生流转”与“诸行无常”在绝望中重振的智慧 /0第三章震灾后的人生态度 /0
“利他”劝言
为了“他人的幸福”而活着令人感动的坚持笔录震灾罹难者姓名的女士的身影 /0
总会有人主动向身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 /0
“得失算计”和“利己主义”是社会恶源 /0
一个从不谋利的宗教团体为何能够不断兴建庙宇 /0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存在” /0
忘掉自己、利益他人“忘己利他”的教诲 /0
“”与“天堂”的差别微乎其微 /0
“发出声音”、“为了他人”、“大家共同”进行祈祷 /0
“微笑的力量”悲颜带来不幸,笑颜引来幸福 /0第四章新日本人论 /0
改变日本,就在当下
致已经忘记“少欲知足”和“慈悲”的日本人非常时期应该遵循非常时期的行事规则 /0
“九十年”生涯中没有比现在更的时代 /0
现在需要“忍辱”的精神 /0
从未见过像现在这样人心阴暗又险恶的时代 /0
刻薄待人只会令自己受苦 /
“母爱”是释迦牟尼佛“慈悲”的典范 /
不依靠的子女津贴,要凭自己的力量养育孩子 /
“为何不能”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
应该让孩子面对“家人的离世” /第五章“利他”的实践 /
人为何“劳动”
通过“利他奉献”提高心性只要全身心投入,再厌恶的工作也终会产生热情 /
以忘掉自己年龄的热情沉浸于工作中 /
废寝忘食的工作,可以匹敌出家人的修行 /
为什么会在“七十八岁”时“无偿”担任日航会长 /
使公司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员工的“心” /
消除精英意识壁垒的“一千日元会费”的联谊会 /
只要一名员工“觉醒”,便能够唤醒更多的身边人 /
商业决策也应该以“为人之道”为基本原则 /
员工们不再盲从员工手册,开始学会在工作中开动脑筋 /第六章生死之间 /
关于“天寿”与“来世”
如何与“生老病死”这四苦打交道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所以灾后日本将会迎来好运 /
“年纪越大活得越辛苦……”过于长寿的日本人 /
作者介绍
濑户内寂听
1925年生于日本德岛。作家,僧人。1957年凭借作品《女子大学生曲爱玲》获得日本新潮社同人杂志奖。1961年的《田村俊子》获得田村俊子奖。1963年的《夏之末》获得女流文学奖。1973年在日本岩手县的中尊寺剃度出家。1987开始年就任天台寺住持(2005年以后名誉住持)。1992年的《问花》获得谷崎润一郎奖。1996年的《白道》获得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1998年完成《现代语译 源氏物语》。2001年凭借《场所》获得野间文艺奖。2006年获得文化勋章,国际诺尼诺奖。2008年获坂口安吾奖。其他还著有:《花芯》、《美存在于失调》、《寂听晴空说法》、《秘花》、《奇缘曼陀罗》、《寂听街头说法》、《风景》、《活到后》等众多作品。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公司都进入了500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事业成功之余,稻盛和夫在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创设“京都赏”,以表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贡献的人士。
文摘
序言
我对那些能够带来深刻启发的商业书籍总是充满期待,而《对话稻盛和夫:利他》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稻盛和夫,一个名字就代表着某种传奇,而“利他”这个概念,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特别想知道,当这位经营大师谈论“利他”时,他究竟想传达的是什么?是纯粹的奉献精神,还是其中蕴含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于“利他”在企业经营中具体应用的阐述,比如如何体现在对员工的关怀、对客户的承诺、对社会的责任等方面。而且,我非常好奇,他是否认为“利他”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带来强大竞争力的经营之道,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利他”在商业世界中的可行性和力量,并从中获得实践上的指导。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深远的企业家思想很感兴趣,而稻盛和夫先生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利他》哲学,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对话稻盛和夫:利他》让我感觉像是能够直接听到稻盛先生本人在阐述他的核心理念。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书中所描述的“利他”并非是一种单向的付出,而是一种包含着回报的智慧。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种“利他”与“共赢”之间关系的具体论述。它是否会解释,为什么“利他”最终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在经营过程中,当面临一些似乎只能选择“利己”的艰难时刻,稻盛先生会如何权衡和取舍?这本书的ISBN号是9787506064958,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出“利他”的精髓,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将这种看似柔弱的哲学转化为强大而持久的竞争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而有力的书名吸引住了。《对话稻盛和夫:利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种心灵的邀请。稻盛和夫,一个在日本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的企业家,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商业上的辉煌,更在于他所倡导的独特的经营哲学。而“利他”,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温暖和力量,与现代社会中许多冷冰冰的竞争和算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迫切地想知道,在稻盛先生的眼中,“利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简单的善意,还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能够读到稻盛先生本人最真实、最直接的思考,而不是经过他人转述或加工的观点。他会如何解释“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当面对员工、客户、股东、乃至整个社会时,他又是如何践行“利他”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启迪,更是那些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学习到他所蕴含的洞察力和行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吸引人。《对话稻盛和夫:利他》——仅仅是“对话”两个字,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门,让人好奇能与这位传奇人物进行怎样的思想交流;而“稻盛和夫”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智慧和成功;更不用说“利他”这个核心理念,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的时代,听起来既熟悉又格外珍贵。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个人成就与普世价值相结合的人物深感敬佩,稻盛和夫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京瓷、KDDI,还有破产重组的日航,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跌宕起伏,但他始终没有偏离“利他”的道路。这本书的名字就承诺了这一点,仿佛能让我窥见这位商业巨匠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我特别期待能从中了解,他在做出无数艰难决策的时候,是如何权衡“利他”与“利己”的,或者说,他是否认为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这本书的ISBN号是9787506064958,我会在购买前仔细核对,确保买到的是正版的、能够真正传达稻盛先生思想的读物。这种对一个伟大灵魂的深度探寻,总能带给我无穷的启发和力量。
评分我最近刚好在思考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也对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道德伦理感到有些迷茫。我听说稻盛和夫先生是“经营之圣”,他的哲学对许多企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提出的“利他”精神。这本书的书名《对话稻盛和夫:利他》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非常感兴趣。我想要了解的是,在具体的经营实践中,“利他”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它仅仅是一种口号,还是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我特别想知道,当企业面临利润压力,甚至生存危机的时候,如何仍然坚持“利他”的原则?这其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和案例,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鲜活的例子?例如,在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员工管理、甚至是与竞争对手打交道时,“利他”的具体表现会是什么样的?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稻盛先生本人是如何解答这些困惑的,以及他的回答是否能够为我当前的思考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毕竟,理论性的阐述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对话和实践,那将更有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