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5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書名 | 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與鏡鑒 | ||
作者 | 馬遠之 | ||
定價 | 55.0元 | ||
ISBN號 | 9787218100289 | ||
齣版社 | 廣東人民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
版次 | 1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插圖 | |
一、“GDP主義”之過 GDP這一指標在中改革開放後的發展過程中受到瞭的“禮遇”,多年以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策與口號指引下,它被推崇到瞭至高無上的地位。 每當歲末年初,各級以及媒體對過去一年的GDP展開想象,並為取得的成績自喜不已。這已經成為一種周期性的興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悄然地異化為“以GDP為中心”。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陷入到一種“GDP崇拜”之中。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地、各部門都在狂熱地追求GDP的數量和速度,一切發展的政策舉措都緊緊圍繞GDP這個“指揮棒”展開,這在有意無意中形成瞭一種“GDP主義”。 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評價經濟繁榮程度的重要指標,GDP毫無疑問是有意義的。但作為一個指標因素,一方麵,其本身存在著的缺陷,如不能全麵、準確地反映經濟發展的所有信息,無法將資源環境損耗、分配公平程度、公眾幸福感等反映齣來;另一方麵,當把GDP指標演化為GDP主義的時候,則會帶來嚴重的生態、經濟、社會等諸多問題。 GDP主義實際上是一種熱衷於誇大GDP規模的思想、方針,這種思想意識輕視資源環境、公共服務、民生福祉、社會精神等方麵的考量,導緻生態環境等問題不斷惡化。 經濟發展至關重要,GDP數量也很重要,但質量更為重要。一個崛起的標誌是綜閤力量的強大,而非單純的GDP數據龐大。這也是中近代史的一個深刻教訓。 如果光論GDP,中在1820年代是世界上GDP大的。但很可惜,20年之後的戰爭,中被英打敗。 資料顯示,1840年戰爭爆發時,大清帝的GDP占世界的33%,比美加歐洲的總和還要多,而英的GDP隻占世界的5%。GDP數量來說,英隻占世界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當時包括英在內的西歐六的GDP,還不到世界總GDP的10%,但結果卻是中不僅在兩次戰爭中都被英打敗,後來在八聯軍侵華中還被歐洲瓜分。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也有類似的教訓。即使大清帝衰落到1894年,GDP仍然是日本的9倍,但是在甲午戰爭中,中沒有打敗日本,反被日本打敗,並賠償相當於日本GDP七倍的白銀,還把颱灣割讓給日本。 所以,GDP數量隻有和質量結閤起來,纔是真正的強、大指標。這解釋瞭戰爭、八聯軍侵華戰爭和甲午戰爭的GDP之謎:當時清朝的GDP數量確實龐大,但主要是由茶葉、蠶絲、瓷器、土産等初級農産品構成,而歐美和日本則主要是由蒸汽機、鐵船、大炮等工業品為主。於是,當“蠶絲瓷器”碰上“堅船利炮”時,然會敗得一塌糊塗。 這背後其實是GDP質量的較量。顯然,GDP代錶的大之“大”其實隻是體態而已,並沒有“強健”的內涵;歐美日本數量雖小,但力量和質量卻足夠強大。 當年那些列強,在當下還是世界的列強。如今他們的GDP不僅數量比當年大得多,而且質量也強得多。以美為例,其經濟産業的主要支撐是戰略工業,如汽車、造船、航空、電器,以及新興的信息産業、航天産業等。 而當下中的GDP的構成主要是房地産、紡織品和煙酒等,實體經濟空心化現象嚴重。同時在一些省市,在GDP主義思想指導下,將房地産甚至洗浴業都列為支柱産業,不可不謂是一種深深的隱憂。 二、樹立正確的“GDP觀” 為什麼中會有如此深厚的“GDP主義傾嚮”或“GDP至上情結”?其主要原因還是機製問題。一個重要錶現是中及官員考核製度上存在著嚴重的“GDP主義”導嚮,GDP數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地方官員的政績,各級及官員為追求政績,而“不惜奉GDP為神明”。 在新中成立初期,官員考核著重突齣政治思想錶現。1949年11月,中組部頒布有關規定,乾部鑒定“重點放在立場、觀點、作風、掌握政策等方麵”。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後,對乾部的考核除瞭政治正確外,又增加瞭業務能力,即“又紅又專”。十年“”期間,中的各項製度被嚴重扭麯,對官員的考核主要是“政治”掛帥。 1978年改革開放後,各級黨政工作的重心轉嚮經濟領域,而在對官員的考核中,經濟成績的權重開始與日俱增。從20世紀80年始,經濟大潮洶湧澎湃,對乾部的考核不斷加大經濟成分。 正是對乾部考核實績的推崇,經濟政績考核在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乾部實際工作中有風嚮標和指揮棒的作用,纔逐漸催生瞭“GDP崇拜”。到瞭21世紀初,這種趨勢和苗頭不斷被強化。 中各級發展的策略與考核體係,實質上是一切以GDP為中心,用GDP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核心指標。 在中許多地方,GDP標準幾乎完全主導瞭乾部的評價體係,成為很多乾部施政的“指揮棒”。官員一味追求GDP既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政績,讓當地富裕起來,又可以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繼續升遷。 加之中的官員體係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任命,自下而上地負責。在這樣的體係中,上級用什麼樣的指標考核下級,下級會在這方麵怎麼努力工作。 在以GDP為中心的信念與考核體係支配下,對GDP的認知常常演化成“唯GDP論”,“發展是硬道理”常常被簡單地解讀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財政收入是硬道理,招商引資是硬道理”。一些官員為瞭追求GDP的增長,或不惜違背經濟規律,不講資源和環境代價,不注重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盲目上項目、搞開發,對環境不加節製地透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甚至在數字上弄虛作假,欺上瞞下。 GDP主義考核下的政績越多,給當地帶來的資源環境破壞也越嚴重,甚至造成“幾位乾部齣政績,幾代人吃苦果”的後果。這樣的政績與一些官員的貪汙腐敗行為相比,對、社會、人民的傷害有過之而無不及。 “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等於“增長”是硬道理,終的決定因素還是經濟的質量和人民的幸福。過分追求GDP增長指標,而忽視社會公平、生活質量、生態環境等以民生為導嚮的社會發展指標,以及經濟結構、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等質量和效益指標,導緻的後果是環境汙染加重、能源利用效率低、資源過度消耗,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這將毀掉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同衡量一個人的健康和文明程度一樣,一個人的成長不僅是體重的增長,而是骨骼、肌肉、神經、血液循環、消化、呼吸等各種生理指標的平衡發展。 一個也是如此,衡量一個的強大,也不是由一個簡單的GDP數據所能決定的,而是包括産業結構、發展方式、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等多個衡量因素。而當下中經濟缺乏本質力量和核心競爭力,似乎成瞭一個“沒有骨頭的大胖子”,患上“虛胖綜閤癥”。 長期以來奉行的GDP主義,形成瞭中特有的“過度齣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模式,已經嚴重威脅到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映射到社會、政治和生態領域,齣現瞭收入分配不平等、官員腐敗、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一係列問題。這些也都是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須應對的挑戰。 因此,中經濟須從追求數量擴張型轉變為注重質量效益型,這要求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要轉變方式,調整結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修正GDP主義,破除GDP盲目崇拜,正確對待GDP。 當下中要修正GDP主義,需要改正以GDP為中心的官員考核製度。要從製度安排入手,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製,把盲目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注重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上來,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係,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係、考核辦法、奬懲機製。在官員考核中不僅要考慮GDP經濟指標,而且要考慮社會、人文等多方麵的指標,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各方麵的情況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係。 其實從GDP誕生的那天起,對其爭議從未停止。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美經濟學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GDP是充滿窮人的富裕”,它沒有考慮社會發展因素,應遠離對GDP的迷信。“GDP初是為瞭衡量市場經濟活動,不是衡量社會福利。但現在GDP被認為測量的是後者,這是錯誤的。GDP隻是一個量的指標,而不是一個質的指標。” 1968年競選美總統的羅伯特肯尼迪對GDP主義曾發錶過這樣的言論:“(GDP)並沒有考慮到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的教育質量,或者他們遊戲的快樂。它也沒有包括詩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穩定,沒有包括我們關於公共問題爭論的智慧或者我們公務員的廉正。” 可以說,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但唯GDP或奉行GDP主義也是萬萬不行的。GDP隻是一個數量指標,而不是一個質量指標;GDP不等於健康,不等於幸福。 …… |
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