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我的精神傢園 |
| 作 者: | 王小波 |
| 定價: | 39.00 |
| ISBN號: | 9787530217467 |
| 齣版社: | 北京十月文藝齣版社 |
| 開本: | 32 |
| 裝幀: | 精裝 |
| 齣版日期: | 2017-10-1 |
| 印刷日期: | 2017-10-1 |
| 編輯推薦 |
王小波雜文代錶作!在平民的視角,以犀利的批判意識,為我們展示瞭一個純粹的精神傢園,給這個世界帶來瞭一道閃電,照亮瞭許多人的心。 自由理性、特立獨行、黑色幽默,二十年來王小波的文字像一麵獵獵旌旗感召著一代代年輕人,王小波是書店裏永不消失的風景! 王小波全部作品的授權!李銀河親自校勘全稿,並作序追憶對王小波的思念之情。 |
| 內容介紹 |
《我的精神傢園》是王小波的一部雜文集。話題大多涉及他對生活方式、電影等媒體的看法以及國外見聞的思考。 他從身邊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視角,為我們展示瞭一個理想的精神傢園,電光石火般讓人幡然驚醒。 我們在他的精神傢園中穿行著,感受著他對思想,對自己,對寫作的真誠,領悟著他思考的姿態、深切的人文關懷、平實豁達而寬容的理性精神。 徜徉其中,我們分明聽見瞭他從天堂裏發齣的笑聲和他充滿機智妙趣的耳語。 |
| 作者介紹 |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於北京。1968年到雲南插隊。後在山東轉插,做過民辦教師。1973年在北京當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1986年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迴國,曾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
在當代中國作傢中,從沒有人像他那樣獲得數不清的贊譽和追捧,從沒有人像他那樣有無數青年自願充當其“門下走狗”。他的小說為讀者貢獻瞭現代漢語小說的閱讀快感,他讓人們看到瞭一個不同的彆樣的世界;他的雜文,幽默中充滿智性,為讀者打開一條通嚮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輕人奉為精神偶像。 他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奬項“颱灣《聯閤報》文學奬中篇小說大奬”的中國大陸作傢。 代錶作有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小說《黃金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其中《黃金時代》《未來世界》分彆獲第十三屆、第十六屆《聯閤報》文學奬中篇小說大奬;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編劇奬。 |
| 目錄 |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2 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3 有關天圓地方4 我的精神傢園5 優越感種種6 誠實與浮囂7 極端體驗8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9 文明與反諷11 賣唱的人們12 北京風情13 環境問題14 有關貧窮15 驢和人的新寓言16 愚人節有感17 皇帝做習題18 百姓·洋人·官19 虛僞與毫不利己20 奸近殺21 寫給新的一年(一九九六年)22 寫給新的一年(一九九七年)23 工作與人生24 卡拉OK和驢鳴鎮25 從Internet說起26 外國電影裏的幽默27 電影·韭菜·舊報紙28 商業片與藝術片30 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31 電腦特技與異化32 舊片重溫33 為什麼要老片新拍34 欣賞經典35 好人電影36 都市言情劇裏的愛情37 有關愛情片38 承認的勇氣39 明星與癲狂40 另一種文化42 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43 電視與電腦病毒44 域外雜談·衣45 域外雜談·食46 域外雜談·住47 域外雜談·行49 域外雜談·盜賊50 域外雜談·農場52 域外雜談·中國餐館53 文化的園地56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58 打工經曆59 門前空地60 在美國左派傢做客61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有關貧窮國外有位研究發展的學者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這話很有點意思。他的意思是說,窮人不單是缺錢。你給他錢他也富不起來,他的主要問題是陷到一種窮活法裏去瞭。這話窮人肯定不愛聽——我們窮就夠倒黴的瞭,還說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不是拿窮人尋開心又是什麼。我本人過夠瞭苦日子,到現在也不富裕,按說該有一個窮人的立場,但我總覺得這話是有道理的。貧窮的確是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還有很大的感召力。 我現在住在一樓,窗外平房住瞭一位退休的大師傅,所以有機會對一種生活方式作一番抵近的觀察:這位老先生七十多歲瞭,是農村齣來的,年輕時肯定受過窮,老瞭以後,這種生活又在他身上復蘇瞭。每天早上五點,他準要起來把全大院的垃圾箱搜個遍,把所有的爛紙揀到他門前——也就是我的窗前。這地方變成瞭一片垃圾場,飛舞著大量的蒼蠅。住在垃圾場裏,可算是個標準窮光蛋,而且很不舒服。但這位師傅哪裏都不想去,成天依戀著這堆垃圾,撥拉撥拉東,撥拉撥拉西,看樣子還真捨不得把這些破爛賣齣去。我的屋裏氣味很壞,但還不全是因為這些垃圾。老師傅還在門前種瞭些韭菜,把全傢人的尿攢起來,經過發酵澆在地裏。每迴他澆過瞭韭菜,我就要害結膜炎。二十年前我在農村,有一迴走在大路上,前麵翻瞭一輛運氨水的車,熏得我頭發都立瞭起來——從那以後我再沒聞到過這麼濃烈的臊味。這位老先生揀瞭一大堆廢紙闆,不停地往紙闆裏澆水——紙闆吸瞭水會壓秤。但據我所見,這些紙闆有一部分很快就變成瞭黴菌,……我倒希望它長點蘑菇,蘑菇的氣味好聞些,但它就是不長。我覺得這位師傅沒窮到非揀垃圾不可的地步,勸他彆揀瞭,但他就是不聽。現在我也不勸瞭。不但如此,我見瞭垃圾堆就要多看上一眼——以前我沒這種毛病。 我知道舊社會窮人吃糠咽菜,現在這世界上還有不少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沒人喜歡挨餓受凍——誰能說飢餓是生活方式呢。但這隻是貧窮的一麵,另一麵則是,貧窮的生活也有豐富的細節,令人神往。就拿我這位鄰居來說,這些細節是我們院裏的五六十座垃圾箱。他去訪問之前,垃圾都在箱裏,去過之後,就全到瞭外麵,彆人對此很是討厭,常有人來門前說他,他答之以曖昧的傻笑。另外,他搜集的紙闆不全是從垃圾裏揀來的。有些是彆人放在樓道裏的紙箱,人傢還要呢,也被他弄瞭來。物主追到我們這裏來說他,他也傻笑上一通。其實他有錢,但他喜歡揀爛紙,因為這種生活比呆著豐富多彩——羅素先生曾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也不知是不是這個意思。迴收廢舊物資是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但這麼扒拉著揀恐怕是不對的。揀迴來還要往裏加水,這肯定是種欺詐行為。我很看不慣,決心要想齣一種方法,揭穿這種欺騙。我原是學理科的,馬上就想齣瞭一種:用兩根金屬探針往廢紙 裏一插,用一個搖錶測廢紙的電阻。如果摻瞭水,電阻必然要降低,然後就被測瞭齣來。我就這麼告訴鄰居。他告訴我說,有人這麼測來著。但他不怕,攙不瞭水,就往裏麵夾磚頭。搖錶測不齣磚頭來,就得用X光機。廢品收購站總不能有醫院放射科的設備吧…… 我插隊時,隊裏有位四川同學,外號叫波美,但你敢叫他波美他就和你玩命。他父親有一項光榮的職業:管理大糞場。每天早上,有些收馬桶的人把大糞從城裏各處運來,送到他那裏,他以一毛錢一擔的價格收購,再賣給菜農。這些收馬桶的人總往糞裏摻水——這位大叔憎惡這種行徑,像我一樣,想齣瞭檢驗的辦法,用波美比重計測大糞的比重。你可能沒見過這種儀器:它是一根玻璃浮子,下端盛有鉛粒,外麵有刻度,放進被測液體,刻度所示為比重。我想他老人傢一定做過不少試驗,把比重計放進各種各樣的屎,纔測齣瞭標準大糞的比重。但是這一招一點都不管用:人傢先往糞裏摻水,再往糞裏摻土,摻假的大糞比重一點都不低瞭。結果是他老人傢貽人以笑柄,還連纍瞭這位四川同學。大概你也猜齣來瞭,波美就是波美比重計之簡稱,這外號暗示他成天泡在大糞裏,也難怪他聽瞭要急。話雖如此說,波美和他的外號曾給插友們帶來瞭很多樂趣。 如果說貧窮是種生活方式,揀垃圾和挑大糞隻是這種方式的契機。生活方式像一個麯摺漫長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宮。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麵的生活都能産生很多爛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瞭這種生活需要改進。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這些細節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須尊重。就我們談的這個例子來說,我覺得這解釋不對。在蕭伯納的《英國佬的另一個島》裏,有一位年輕人這麼說他的窮父親:“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隻豬,結果自己也變成瞭一片土、一隻豬。”要是一輩子都這麼興衝衝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後自己也會變成一堆垃圾、一桶屎。 所以,我覺得總要想齣些辦法,彆和垃圾、大糞直接打交道纔對。 |
...............
這本書的裝幀,給我一種低語般的親切感,仿佛捧在手裏的是一本充滿智慧的老友的來信。書名“我的精神傢園”便已道齣瞭其核心的探索方嚮,一個關乎內心世界構建與守護的宏大命題。在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清晰的自我認知,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一直堅信,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棲息地,在那裏,思想可以自由飛翔,靈魂得以安寜棲息。這本書,正是為尋找和構建這樣一片淨土提供瞭深刻的指引。王小波的雜文,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幽默感,總能讓人在會心一笑中,反思生活的本質。他關於“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彆人手裏的行貨”的論調,更是像一把鑰匙,打開瞭許多人內心深處對於自由與獨立的渴望。在這個被各種定義和標簽充斥的世界裏,找迴“一隻特立獨行”的勇氣,成為自己生活的掌舵者,這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解放。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個體存在的意義,更好地認識自我,並在紛繁的世界中,堅定地走嚮屬於自己的精神彼岸。
評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一個老朋友聊天,他智慧、幽默,卻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我常常在深夜裏,藉著一盞昏黃的颱燈,翻閱書中那些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思緒。王小波的文字,總有種神奇的魔力,能夠穿透錶麵的浮華,直抵人心的本質。他談論生活,不似那些空洞的說教,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種近乎頑童般的直率,揭示齣人性的復雜與多麵。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自由”的探討,那種發自肺腑的呐喊,讓人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原始的生命力。在這個時代,我們似乎被各種無形的力量束縛著,被定義,被規範,漸漸遺忘瞭那個曾經想要“一隻特立獨行”的自己。這本書,恰恰喚醒瞭沉睡的獅子,它鼓勵我勇敢地質疑,大膽地反抗,不懼怕異樣的眼光,不屈服於陳規舊俗。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做什麼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的書。我從書中的字句中讀齣瞭對個體價值的珍視,對獨立思考的推崇,以及對生命本身的熱愛,這讓我在迷茫時,仿佛找到瞭指引方嚮的星辰。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與眾不同。精裝版的質感,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曆史和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隨即便被一種強烈的共鳴所俘獲。那些關於“精神傢園”的描繪,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渴望已久的模樣。我總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領域,在那裏,你可以自由地馳騁,不受任何限製。然而,現實生活卻常常讓我們身不由己,被捲入各種瑣碎的事務,被他人的期望所裹挾,漸漸迷失瞭方嚮。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他的人生經驗和深刻洞察,為我指點迷津。他用他那獨特的視角,審視著這個時代,審視著我們每一個人。他告訴我,人不是被製造齣來的商品,而是獨一無二的靈魂。他鼓勵我,要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而不是他人手中的“行貨”。這種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打破常規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獲得更多關於如何守護自己精神傢園的智慧,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裏,活齣真我,活齣精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像一本被珍藏瞭很久的舊日記,散發著一種溫潤而沉靜的氣息。我喜歡它低調的色調,以及那個意味深長的書名——“我的精神傢園”。在我看來,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比擁有物質財富更為重要。在這個快節奏、充滿誘惑的時代,很多人都在追逐外在的成功,卻忽略瞭內心的滋養。而這本書,仿佛是一股清流,提醒著我,要迴歸內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之地。王小波的雜文,總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像那種聲嘶力竭的呐喊,卻能深深地觸動人心。他以一種近乎遊戲的態度,解構著生活中的種種荒謬,以一種孩童般的純真,探尋著人性的奧秘。我曾在書中讀到,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彆人手裏的行貨。這句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曾經的猶豫與彷徨。我曾幾何時,也想過隨波逐流,但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在呼喚著我,要我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自己。這本書,無疑是對這種渴望的最好注解。我期待著,它能給我帶來更多關於獨立思考的啓發,關於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守護好自己精神的純粹。
評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封麵那簡潔又充滿力量的設計所吸引。“我的精神傢園”,幾個字觸碰到瞭內心深處某種柔軟的角落,仿佛在低語著一個關於自我追尋、關於內心安寜的承諾。我一直覺得,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棲息地,在那裏,我們可以卸下僞裝,傾聽內心的聲音,找迴屬於自己的節奏。這本書的扉頁上,引用瞭王小波的一句話:“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彆人手裏的行貨。”這句話如同醍醐灌頂,瞬間點燃瞭我心中早已存在的叛逆與獨立之火。它提醒我,生命是獨一無二的旅程,不應被時代的洪流裹挾,更不該成為他人意誌的附庸。我曾幾何時,也迷失在眾人的目光和期望中,試圖扮演一個完美的角色,卻在深夜裏感受到一種空虛與無力。這本書似乎預見瞭我這樣的睏惑,並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姿態,嚮我伸齣瞭手。我期待著,它能帶領我一同探索那些隱匿在日常瑣碎之下的深刻意義,重新審視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堡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