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我的精神家园 |
| 作 者: | 王小波 |
| 定价: | 39.00 |
| ISBN号: | 9787530217467 |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精装 |
| 出版日期: | 2017-10-1 |
| 印刷日期: | 2017-10-1 |
| 编辑推荐 |
王小波杂文代表作!在平民的视角,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自由理性、特立独行、黑色幽默,二十年来王小波的文字像一面猎猎旌旗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王小波是书店里永不消失的风景! 王小波全部作品的授权!李银河亲自校勘全稿,并作序追忆对王小波的思念之情。 |
| 内容介绍 |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话题大多涉及他对生活方式、电影等媒体的看法以及国外见闻的思考。 他从身边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电光石火般让人幡然惊醒。 我们在他的精神家园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思考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 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
| 作者介绍 |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有无数青年自愿充当其“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其中《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分别获第十三届、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编剧奖。 |
| 目录 |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2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3 有关天圆地方4 我的精神家园5 优越感种种6 诚实与浮嚣7 极端体验8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9 文明与反讽11 卖唱的人们12 北京风情13 环境问题14 有关贫穷15 驴和人的新寓言16 愚人节有感17 皇帝做习题18 百姓·洋人·官19 虚伪与毫不利己20 奸近杀21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六年)22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七年)23 工作与人生24 卡拉OK和驴鸣镇25 从Internet说起26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27 电影·韭菜·旧报纸28 商业片与艺术片30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31 电脑特技与异化32 旧片重温33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34 欣赏经典35 好人电影36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37 有关爱情片38 承认的勇气39 明星与癫狂40 另一种文化42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43 电视与电脑病毒44 域外杂谈·衣45 域外杂谈·食46 域外杂谈·住47 域外杂谈·行49 域外杂谈·盗贼50 域外杂谈·农场52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53 文化的园地56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8 打工经历59 门前空地60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61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有关贫穷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他的意思是说,穷人不单是缺钱。你给他钱他也富不起来,他的主要问题是陷到一种穷活法里去了。这话穷人肯定不爱听——我们穷就够倒霉的了,还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不是拿穷人寻开心又是什么。我本人过够了苦日子,到现在也不富裕,按说该有一个穷人的立场,但我总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贫穷的确是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很大的感召力。 我现在住在一楼,窗外平房住了一位退休的大师傅,所以有机会对一种生活方式作一番抵近的观察:这位老先生七十多岁了,是农村出来的,年轻时肯定受过穷,老了以后,这种生活又在他身上复苏了。每天早上五点,他准要起来把全大院的垃圾箱搜个遍,把所有的烂纸拣到他门前——也就是我的窗前。这地方变成了一片垃圾场,飞舞着大量的苍蝇。住在垃圾场里,可算是个标准穷光蛋,而且很不舒服。但这位师傅哪里都不想去,成天依恋着这堆垃圾,拨拉拨拉东,拨拉拨拉西,看样子还真舍不得把这些破烂卖出去。我的屋里气味很坏,但还不全是因为这些垃圾。老师傅还在门前种了些韭菜,把全家人的尿攒起来,经过发酵浇在地里。每回他浇过了韭菜,我就要害结膜炎。二十年前我在农村,有一回走在大路上,前面翻了一辆运氨水的车,熏得我头发都立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再没闻到过这么浓烈的臊味。这位老先生拣了一大堆废纸板,不停地往纸板里浇水——纸板吸了水会压秤。但据我所见,这些纸板有一部分很快就变成了霉菌,……我倒希望它长点蘑菇,蘑菇的气味好闻些,但它就是不长。我觉得这位师傅没穷到非拣垃圾不可的地步,劝他别拣了,但他就是不听。现在我也不劝了。不但如此,我见了垃圾堆就要多看上一眼——以前我没这种毛病。 我知道旧社会穷人吃糠咽菜,现在这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没人喜欢挨饿受冻——谁能说饥饿是生活方式呢。但这只是贫穷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贫穷的生活也有丰富的细节,令人神往。就拿我这位邻居来说,这些细节是我们院里的五六十座垃圾箱。他去访问之前,垃圾都在箱里,去过之后,就全到了外面,别人对此很是讨厌,常有人来门前说他,他答之以暧昧的傻笑。另外,他搜集的纸板不全是从垃圾里拣来的。有些是别人放在楼道里的纸箱,人家还要呢,也被他弄了来。物主追到我们这里来说他,他也傻笑上一通。其实他有钱,但他喜欢拣烂纸,因为这种生活比呆着丰富多彩——罗素先生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也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回收废旧物资是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但这么扒拉着拣恐怕是不对的。拣回来还要往里加水,这肯定是种欺诈行为。我很看不惯,决心要想出一种方法,揭穿这种欺骗。我原是学理科的,马上就想出了一种:用两根金属探针往废纸 里一插,用一个摇表测废纸的电阻。如果掺了水,电阻必然要降低,然后就被测了出来。我就这么告诉邻居。他告诉我说,有人这么测来着。但他不怕,搀不了水,就往里面夹砖头。摇表测不出砖头来,就得用X光机。废品收购站总不能有医院放射科的设备吧…… 我插队时,队里有位四川同学,外号叫波美,但你敢叫他波美他就和你玩命。他父亲有一项光荣的职业:管理大粪场。每天早上,有些收马桶的人把大粪从城里各处运来,送到他那里,他以一毛钱一担的价格收购,再卖给菜农。这些收马桶的人总往粪里掺水——这位大叔憎恶这种行径,像我一样,想出了检验的办法,用波美比重计测大粪的比重。你可能没见过这种仪器:它是一根玻璃浮子,下端盛有铅粒,外面有刻度,放进被测液体,刻度所示为比重。我想他老人家一定做过不少试验,把比重计放进各种各样的屎,才测出了标准大粪的比重。但是这一招一点都不管用:人家先往粪里掺水,再往粪里掺土,掺假的大粪比重一点都不低了。结果是他老人家贻人以笑柄,还连累了这位四川同学。大概你也猜出来了,波美就是波美比重计之简称,这外号暗示他成天泡在大粪里,也难怪他听了要急。话虽如此说,波美和他的外号曾给插友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如果说贫穷是种生活方式,拣垃圾和挑大粪只是这种方式的契机。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须尊重。就我们谈的这个例子来说,我觉得这解释不对。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 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
...............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一种低语般的亲切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老友的来信。书名“我的精神家园”便已道出了其核心的探索方向,一个关乎内心世界构建与守护的宏大命题。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一直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在那里,思想可以自由飞翔,灵魂得以安宁栖息。这本书,正是为寻找和构建这样一片净土提供了深刻的指引。王小波的杂文,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幽默感,总能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反思生活的本质。他关于“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的论调,更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独立的渴望。在这个被各种定义和标签充斥的世界里,找回“一只特立独行”的勇气,成为自己生活的掌舵者,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解放。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好地认识自我,并在纷繁的世界中,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精神彼岸。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他智慧、幽默,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我常常在深夜里,借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翻阅书中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思绪。王小波的文字,总有种神奇的魔力,能够穿透表面的浮华,直抵人心的本质。他谈论生活,不似那些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种近乎顽童般的直率,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自由”的探讨,那种发自肺腑的呐喊,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原始的生命力。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被定义,被规范,渐渐遗忘了那个曾经想要“一只特立独行”的自己。这本书,恰恰唤醒了沉睡的狮子,它鼓励我勇敢地质疑,大胆地反抗,不惧怕异样的眼光,不屈服于陈规旧俗。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的书。我从书中的字句中读出了对个体价值的珍视,对独立思考的推崇,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热爱,这让我在迷茫时,仿佛找到了指引方向的星辰。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与众不同。精装版的质感,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和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随即便被一种强烈的共鸣所俘获。那些关于“精神家园”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已久的模样。我总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在那里,你可以自由地驰骋,不受任何限制。然而,现实生活却常常让我们身不由己,被卷入各种琐碎的事务,被他人的期望所裹挟,渐渐迷失了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和深刻洞察,为我指点迷津。他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审视着这个时代,审视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告诉我,人不是被制造出来的商品,而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他鼓励我,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而不是他人手中的“行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获得更多关于如何守护自己精神家园的智慧,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活出真我,活出精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像一本被珍藏了很久的旧日记,散发着一种温润而沉静的气息。我喜欢它低调的色调,以及那个意味深长的书名——“我的精神家园”。在我看来,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比拥有物质财富更为重要。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追逐外在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滋养。而这本书,仿佛是一股清流,提醒着我,要回归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王小波的杂文,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他以一种近乎游戏的态度,解构着生活中的种种荒谬,以一种孩童般的纯真,探寻着人性的奥秘。我曾在书中读到,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这句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曾经的犹豫与彷徨。我曾几何时,也想过随波逐流,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我,要我做“一只特立独行”的自己。这本书,无疑是对这种渴望的最好注解。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更多关于独立思考的启发,关于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守护好自己精神的纯粹。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封面那简洁又充满力量的设计所吸引。“我的精神家园”,几个字触碰到了内心深处某种柔软的角落,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关于自我追寻、关于内心安宁的承诺。我一直觉得,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在那里,我们可以卸下伪装,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本书的扉页上,引用了王小波的一句话:“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点燃了我心中早已存在的叛逆与独立之火。它提醒我,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旅程,不应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更不该成为他人意志的附庸。我曾几何时,也迷失在众人的目光和期望中,试图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却在深夜里感受到一种空虚与无力。这本书似乎预见了我这样的困惑,并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向我伸出了手。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一同探索那些隐匿在日常琐碎之下的深刻意义,重新审视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