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为保卫上海,千里运兵赴沪;在上海三战三捷,出任江苏巡抚;创办近代军工企业,以洋枪洋炮装备淮军,收复江苏失地,封肃毅伯、太子少保。后因曾国藩剿捻无功,李鸿章代师平定捻军,晋升协办大学士。由此,淮军崛起。
李鸿章通过镇压内乱而平步青云,勇于任事、不惧困苦、不畏人言、坚持已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人不究细故,只重其长,不重其德,使他帐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通达实用人才,但这也埋下了文官多贪墨之辈、武将多怕死之徒的隐患。
本书是迄今为止写李鸿章最好的小说,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唐浩明的《曾国藩》并称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五大名作”。
第二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出任天下督抚之首——直隶总督二十五年,长期影响着大清的军事、外交和洋务。他痛感大清积弱不振,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千方百计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与列强的差距。在经历了日本侵台、俄罗斯强占伊犁、法国进攻越南等战事后,他深感海洋武备的重要,以敏锐的目光,强烈的责任感创办了大清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
此一时期,李鸿章堪称晚清洋务运动的巨擘,他的见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在朝堂上,他依然要与顽固派争斗,又要与疑心重重、善耍手腕的慈禧周旋,才能克服重重阻力推进洋务大业。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晚清的近代化。
本书是迄今为止写李鸿章最好的小说,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唐浩明的《曾国藩》并称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五大名作”。
第三册内容简介:
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军力大增,拥有了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可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列强完全认清了大清的不可救药,侵吞中国的野心疯长。随后李鸿章出使俄国,为制衡日本签订中俄密约,并游历欧美、开阔眼界。长期的民教相仇、华洋积怨,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为国家计,谋求东南互保。两宫仓惶西逃,推出李鸿章收拾残局,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忧愤而死。
这一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明显降低,帝党与后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国家力量更加分散,国策不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李鸿章深深感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个可做砥柱的中枢来领导,自强难求,保国也难。
本书是迄今为止写李鸿章最好的小说,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唐浩明的《曾国藩》并称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五大名作”。
##这书比上一部左宗棠写得进步许多。史料运用很扎实,但是大段引用,作为小说还是欠缺了点,而且这个版本有错别字不少。不过确实是写的最好的李鸿章。
评分##读完《曾国藩》,再读这本,感觉越来越不一样,尤其是后面部分。很大原因是李鸿章与屈辱的近代史关系更为紧密。 作者对义和团的态度,可以说几乎完全是否定的。这与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学到的、词典中记载的并不一致。 对是和是战的观点,也很明确。仿佛是说实力不行就不要出手了。 但果真总要这样吗? 像这种或战或和截然相反的观点,直到现在仍然俯拾即是。
评分##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李鸿章没有他的老师曾国藩胸怀大义,我以为他是为了名为了利要攀登权力巅峰。可到后来,看他明明可以避开千古罪臣的骂名而步步维艰代表清廷维和而背上汉奸走狗的骂名而一世英名尽毁,他对此了然于胸,但他没有避开,生生担了个千古骂名。一个国家把罪推给一个人,这个人还要把脊梁骨挺直了给人骂,功过是非,历史记得清清楚楚。从意气风发的“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李鸿章到后来“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的李中堂,看得我眼泪止不住地流????
评分##讲述过多,无揣摩之乐。 结尾没有力量,开头缺少吸引力。 太过平实。
评分##这是李鸿章小说中写得最全面的一部,从出身到人生终点。褒大于贬。近些年人们已经开始对历史人物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比如:李鸿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评分##这是李鸿章小说中写得最全面的一部,从出身到人生终点。褒大于贬。近些年人们已经开始对历史人物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比如:李鸿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评分##第一部讲曾国藩太多,第二部才讲李鸿章
评分##这书比上一部左宗棠写得进步许多。史料运用很扎实,但是大段引用,作为小说还是欠缺了点,而且这个版本有错别字不少。不过确实是写的最好的李鸿章。
评分##@2020-12-30 21:50:0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