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莫扎特: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 刘小龙,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你好,莫扎特: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 刘小龙,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龙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家
  • 访谈录
  • 古典音乐
  • 莫扎特
  • 音乐史
  • 人物传记
  • 艺术
  • 文化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刘小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1851
商品编码:269185386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你好,莫扎特: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

定价:26.00元

作者:刘小龙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109618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力图用浅显、生动的叙述方式向人们展示当今中国音乐专业人士对莫扎特的思考和研究状况。在这里,我们坚信针对莫扎特的研究和话语权并不仅仅属于西方人。当我们转换视角,调整传统的思维观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领会和研究莫扎特的新天地。如今,莫扎特的音乐已经借助网络时代的传播优势遍及世界各个地方,人们聆听和理解莫扎特也就变得更加便利和自由。我们希望在纪念莫扎特诞辰之际将来自中国的声音与世界共享,为多元文化中的莫扎特形象增添东方的色彩与活力。 250年后的今天,莫扎特的名字早已为中国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知,他的音乐被不断演奏和聆听,成为老少咸宜的艺术精品。永恒的莫扎特已经融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分子。他在现实和思想的世界里自由穿行,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带来灵感和启发。莫扎特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随时会出现在你我面前,只要我们留意聆听和思考他。“你好,莫扎特!”见到他时别忘了问候,因为他虽然250岁了,却永远那么现代、年轻。
2006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世界各地举行了各种隆重的演出纪念活动。莫扎特这位音乐天才今天已经成为了这个全球化世界的一个符号,在其家乡奥地利甚至成为了一个品牌。世界各地许多不熟悉莫扎特音乐的人也知道这个名字。那么在21世纪遥远的东方,中国的音乐家们是如何接受、诠释和评价这位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大师和他的音乐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18位学子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走访了26位中国音乐界的人士。他们中既有指挥家、钢琴家、小提琴家,也有西方音乐历史学家和民族音乐学家;既有进入古稀甚至耄耋之年、学富五车的老前辈,也有积累丰厚又接触到国内外许多新观念和研究成果的中年学者,还有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这18位同学将他们的采访笔记整理成《你好,莫扎特》这本访谈录并结集出版,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我们这么多位学界的前辈能够拨冗接受这些后生晚辈几个小时的访谈,给这些年轻人以了解自己艺术生涯和对诸多学术问题见解的机会。同时我也相信这种组织学生就某个专题对专家进行采访的方式,也将成为音乐学系学生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学习途径。

目录


前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听周广仁谈莫扎特
音乐有如人生——音乐学家于润洋先生谈莫扎特
我对莫扎特的纪念——访指挥家黄飞立教授
春天的一朵紫罗兰——听钱仁康先生谈莫扎特
此曲只应天上有,先师降世奏回旋——钱亦平教授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的结构类型
透过万花筒,看见莫扎特——听林耀基教授放谈天才音乐家
重识莫扎特,返观音乐史——与李应华教授一席谈
我们的莫扎特之旅——与高士杰教授谈大师
永远的莫扎特——歌剧评论家刘诗嵘谈莫扎特
向旧论挑战,直说莫扎特——看陈铭道老师颠覆“天真的莫扎特”
心的吟唱——与作曲家金湘围绕莫扎特的对话
明亮的莫扎特——访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超然世外,洞悉人生——杨燕迪教授谈莫扎特音乐的人文性
纯真,理解世界——作曲家陈怡眼中的莫扎特
天赋·才情·勤奋——莫扎特年访作曲家叶小纲
“认识莫扎特,我还是遵循我的思想。”——与西方音乐史学家蔡良玉聊莫扎特
莫扎特音乐之美——与邢维凯教授谈大师
“M—zone”莫扎特地带——何荣眼中的莫扎特
他用音乐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天津音乐学院周小静教授谈莫扎特
莫扎特研究的“活字典”——专访我的老师余志刚
一位中国音乐学者心中的莫扎特肖像——周耀群教授谈莫扎特
莫扎特与音乐治疗——专访音乐治疗专家高天教授
莫扎特,像庄子一样的生活——与乐评人赵世民聊莫扎特
永远的流行音乐家和天才教育家——听朱亦兵教授谈莫扎特
“永恒的少年”莫扎特——访钢琴家盛原
心田上的蘑菇——盲人钢琴新秀孙岩谈莫扎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乐海拾珍:西方古典音乐流派发展史纲》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汉唐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 978-7-5079-3812-5 --- 内容简介 《乐海拾珍:西方古典音乐流派发展史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西方古典音乐自中世纪萌芽至近现代演变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专业学生以及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脉络,展现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内在逻辑、技术革新及其背后的文化思潮。全书结构严谨,论述翔实,避免了空泛的流派罗列,而是聚焦于音乐语言的演变、核心作曲家的创新贡献以及社会环境对音乐形态的影响。 本书的叙事从公元5世纪的欧洲开始,深入探讨了中世纪音乐(Monophony与Polyphony的早期形态,如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如何奠定西方音乐的最初语法。重点分析了乐谱记写系统的发展,特别是五线谱的前身如何促进了复调音乐的复杂化。 随后,作者将笔触转向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约1400-1600年)。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人文主义”思潮如何影响了音乐创作,使得对清晰对位法和人声表达的追求成为主流。重点解析了佛兰德斯画派(如奥克冈、雅各布斯)在弥撒曲与经文歌创作中的精湛技巧,以及世俗音乐——牧歌(Madrigal)在意大利的兴盛,如何预示着巴洛克歌剧的诞生。 巴洛克时期(Baroque,约1600-1750年)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作者不仅描绘了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巨匠的辉煌成就,更深入探究了“风格主导”(Doctrine of Affections)的理论基础、协奏曲体裁的成熟,以及“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在确立统一音乐织体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早期歌剧(如蒙特威尔第的《奥尔菲奥》)的革命性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张力关系,以及“对比原则”在这一时期的确立。 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 Era,约1750-1820年),本书清晰地界定了从巴洛克晚期复杂装饰到海顿、莫扎特、早期贝多芬所追求的“清晰、平衡与和谐”的转向。重点分析了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结构精炼、交响乐与四重奏作为主要体裁的定型。作者通过对比海顿在结构上的创新与莫扎特在旋律与和声上的精致,揭示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典范性”的形成过程。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 Era,约1820-1910年)的论述,则聚焦于音乐对个体情感、主观体验、民族精神以及“无限”的哲学追求的强烈表达。这一部分详细考察了从贝多芬向舒伯特、肖邦、舒曼过渡的“抒情性”增长。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李斯特对交响诗的革新、瓦格纳对“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构想,以及民族乐派(如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如何将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宏大的西方音乐框架中,探讨了和声语言的极大扩展,如半音性的深化与调性模糊的趋势。 迈入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本书采取了分流叙事的方式。一方面,考察了晚期浪漫主义的延伸与危机,如马勒的交响史诗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的终结”;另一方面,则详尽分析了打破传统束缚的几次重大革新:勋伯格的无调性探索与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的建立;德彪西与拉威尔所代表的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对音色与氛围的侧重;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引发的对原始节奏与原始和声的回归。 最后,《乐海拾珍》简要勾勒了二战后至当代的音乐景观。这包括了序列主义(Serialism)、偶然音乐(Aleatoric Music,如约翰·凯奇的实践)、极简主义(Minimalism,如赖利、史蒂夫·赖克)的兴起,以及电子音乐对传统乐器依赖的挑战。作者强调,近现代音乐并非是简单地“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了前人对结构与情感表达的深厚积淀之上,对音乐的本体(时间、空间、音色)进行哲学层面的重新定义。 本书特色: 1. 结构化分析: 每章都设有“核心技法解析”栏目,用图表和乐例剖析特定时期的关键技术(如赋格的结构、奏鸣曲式的变化等)。 2. 文化语境嵌入: 强调了音乐发展与同时期哲学思潮(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思辨、现代主义的异化焦虑)的相互作用。 3. 专业术语阐释: 对涉及的拉丁文、德文、法文专业术语提供了详尽的背景解释,方便读者理解原著的语境。 本书不仅是音乐院校学生的必备教材,更是渴望超越碎片化认知、系统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美学与历史脉络的严肃听众的理想读物。它带领读者领略的,是西方音乐史上每一次深刻的“观念革命”,而非仅仅是著名乐段的罗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柔和的色彩搭配上莫扎特经典的肖像剪影,仿佛能听见悠扬的乐曲从纸页间飘散出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古典音乐世界,并且能与那些塑造了音乐史的伟大灵魂对话的书籍,而《你好,莫扎特》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期待。书名中的“你好,莫扎特”不仅仅是一个问候,更是一种亲切的邀请,仿佛作者刘小龙先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这位音乐天才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交流。然而,我更期待的是书中对于26位音乐名人访谈的呈现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音乐家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创作灵感,还是他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趣事?是他们对音乐艺术深刻的见解,还是他们与时代洪流碰撞时的思考?我希望通过这些访谈,能感受到他们作为“人”的一面,而非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名字。特别是那些在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作曲家,他们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碰撞、如何影响后世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着内容的丰富程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度过一段充实而愉快的阅读时光,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

评分

《你好,莫扎特: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这本书,单从书名和作者信息来看,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刘小龙先生,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者,他的笔触想必会带着一份专业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我一直以来都对古典音乐的创作者们充满敬意,也常常幻想能有机会“面对面”地聆听他们的心声。这本书,似乎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我最想知道的是,这26位音乐名人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为何是他们?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刘小龙先生是如何巧妙地引导,让这些音乐家们袒露心扉,分享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是关于创作的秘诀,还是关于人生哲学的感悟?是关于对音乐的理解,还是关于对社会的看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深度访谈”的效果,而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我渴望在文字中感受到那些音乐家们的灵魂,他们的激情、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对音乐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索音乐史背后人文精神的旅程,我期待着在其中发现更多的惊喜和启迪,让我的音乐世界更加丰盈。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你好,莫扎特: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书。作者刘小龙先生,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保证。而“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心潮澎湃。我一直对那些创造了不朽音乐作品的艺术家们充满好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何方,以及他们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揭示出这些音乐巨匠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他们严谨的创作态度,还是他们生活中充满人情味的一面?是他们对艺术理念的深刻阐释,还是他们对人生百态的独特感悟?我希望通过这些访谈,能够更立体、更生动地感受到这些音乐家的形象,让他们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生的智慧,关于艺术的传承。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一本好的音乐书籍,不仅在于它能带给你多少冰冷的事实和数据,更在于它能否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音乐的温度,触摸到那些音乐家们的心跳。《你好,莫扎特》这本书,从书名就传递出一种亲切感,仿佛作者刘小龙先生有意打破音乐史的隔阂,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平等、更深入的方式去了解那些我们敬仰已久的音乐灵魂。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出版,也保证了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展现出这些音乐名人访谈中那些“意想不到”的火花。例如,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有过陷入瓶颈的时刻,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是否有预见,或者是否有过对某些音乐流派的看法?我希望这些访谈能够揭示出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们作为音乐家的成就,更能理解他们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艺术家,在各自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与挣扎。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音乐大师心灵深处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过这扇窗,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伟大音乐背后的,鲜活而真实的故事,去感受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充满好奇的普通听众,我常常觉得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仿佛生活在遥远的星空中,神秘而难以接近。《你好,莫扎特》这本书的出现,则像是一束温暖的光,试图将那些遥远的星辰拉近,让我有机会窥见他们真实的生活与思想。刘小龙先生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员,其专业背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我尤其好奇,他是如何从26位音乐名人中进行选择的?这其中一定有他独到的视角和考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这些音乐巨匠们不仅仅是在创作卓越的音乐,他们本身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哲学思考,都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作品之中。我猜想,这本书中的访谈,或许会打破我们对这些音乐家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他们平凡的一面,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比如,莫扎特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有着孩童般的天真和时不时冒出的俏皮话?贝多芬在面对失聪的痛苦时,内心深处又是怎样的挣扎?肖邦对祖国的思念,是否在他的音乐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展现出音乐家作为一个个“人”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音乐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