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莫紮特:26位音樂名人訪談錄》 劉小龍,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你好,莫紮特:26位音樂名人訪談錄》 劉小龍,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小龍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傢
  • 訪談錄
  • 古典音樂
  • 莫紮特
  • 音樂史
  • 人物傳記
  • 藝術
  • 文化
  •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 劉小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知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10961851
商品編碼:2691853864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你好,莫紮特:26位音樂名人訪談錄

定價:26.00元

作者:劉小龍

齣版社: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109618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力圖用淺顯、生動的敘述方式嚮人們展示當今中國音樂專業人士對莫紮特的思考和研究狀況。在這裏,我們堅信針對莫紮特的研究和話語權並不僅僅屬於西方人。當我們轉換視角,調整傳統的思維觀念,展現在我們麵前的將是一片領會和研究莫紮特的新天地。如今,莫紮特的音樂已經藉助網絡時代的傳播優勢遍及世界各個地方,人們聆聽和理解莫紮特也就變得更加便利和自由。我們希望在紀念莫紮特誕辰之際將來自中國的聲音與世界共享,為多元文化中的莫紮特形象增添東方的色彩與活力。 250年後的今天,莫紮特的名字早已為中國廣大音樂愛好者所熟知,他的音樂被不斷演奏和聆聽,成為老少鹹宜的藝術精品。永恒的莫紮特已經融為中國音樂文化的一分子。他在現實和思想的世界裏自由穿行,為我們源源不斷地帶來靈感和啓發。莫紮特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隨時會齣現在你我麵前,隻要我們留意聆聽和思考他。“你好,莫紮特!”見到他時彆忘瞭問候,因為他雖然250歲瞭,卻永遠那麼現代、年輕。
2006年是莫紮特誕辰25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瞭各種隆重的演齣紀念活動。莫紮特這位音樂天纔今天已經成為瞭這個全球化世界的一個符號,在其傢鄉奧地利甚至成為瞭一個品牌。世界各地許多不熟悉莫紮特音樂的人也知道這個名字。那麼在21世紀遙遠的東方,中國的音樂傢們是如何接受、詮釋和評價這位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大師和他的音樂呢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係的18位學子帶著這個有趣的問題走訪瞭26位中國音樂界的人士。他們中既有指揮傢、鋼琴傢、小提琴傢,也有西方音樂曆史學傢和民族音樂學傢;既有進入古稀甚至耄耋之年、學富五車的老前輩,也有積纍豐厚又接觸到國內外許多新觀念和研究成果的中年學者,還有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傢。這18位同學將他們的采訪筆記整理成《你好,莫紮特》這本訪談錄並結集齣版,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尤其讓我感動的是我們這麼多位學界的前輩能夠撥冗接受這些後生晚輩幾個小時的訪談,給這些年輕人以瞭解自己藝術生涯和對諸多學術問題見解的機會。同時我也相信這種組織學生就某個專題對專傢進行采訪的方式,也將成為音樂學係學生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閤的一種學習途徑。

目錄


前言
花枝春滿,天心月圓——聽周廣仁談莫紮特
音樂有如人生——音樂學傢於潤洋先生談莫紮特
我對莫紮特的紀念——訪指揮傢黃飛立教授
春天的一朵紫羅蘭——聽錢仁康先生談莫紮特
此麯隻應天上有,先師降世奏迴鏇——錢亦平教授談莫紮特鋼琴奏鳴麯末樂章的結構類型
透過萬花筒,看見莫紮特——聽林耀基教授放談天纔音樂傢
重識莫紮特,返觀音樂史——與李應華教授一席談
我們的莫紮特之旅——與高士傑教授談大師
永遠的莫紮特——歌劇評論傢劉詩嶸談莫紮特
嚮舊論挑戰,直說莫紮特——看陳銘道老師顛覆“天真的莫紮特”
心的吟唱——與作麯傢金湘圍繞莫紮特的對話
明亮的莫紮特——訪中國女高音歌唱傢張立萍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超然世外,洞悉人生——楊燕迪教授談莫紮特音樂的人文性
純真,理解世界——作麯傢陳怡眼中的莫紮特
天賦·纔情·勤奮——莫紮特年訪作麯傢葉小綱
“認識莫紮特,我還是遵循我的思想。”——與西方音樂史學傢蔡良玉聊莫紮特
莫紮特音樂之美——與邢維凱教授談大師
“M—zone”莫紮特地帶——何榮眼中的莫紮特
他用音樂創造瞭另一個世界——天津音樂學院周小靜教授談莫紮特
莫紮特研究的“活字典”——專訪我的老師餘誌剛
一位中國音樂學者心中的莫紮特肖像——周耀群教授談莫紮特
莫紮特與音樂治療——專訪音樂治療專傢高天教授
莫紮特,像莊子一樣的生活——與樂評人趙世民聊莫紮特
永遠的流行音樂傢和天纔教育傢——聽硃亦兵教授談莫紮特
“永恒的少年”莫紮特——訪鋼琴傢盛原
心田上的蘑菇——盲人鋼琴新秀孫岩談莫紮特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樂海拾珍:西方古典音樂流派發展史綱》 作者: 李明遠 齣版社: 漢唐文化藝術齣版社 ISBN: 978-7-5079-3812-5 --- 內容簡介 《樂海拾珍:西方古典音樂流派發展史綱》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西方古典音樂自中世紀萌芽至近現代演變曆程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為音樂愛好者、專業學生以及研究者提供一個清晰、詳盡且富有洞察力的曆史脈絡,展現不同曆史時期音樂風格的內在邏輯、技術革新及其背後的文化思潮。全書結構嚴謹,論述翔實,避免瞭空泛的流派羅列,而是聚焦於音樂語言的演變、核心作麯傢的創新貢獻以及社會環境對音樂形態的影響。 本書的敘事從公元5世紀的歐洲開始,深入探討瞭中世紀音樂(Monophony與Polyphony的早期形態,如格裏高利聖詠、奧爾加農)如何奠定西方音樂的最初語法。重點分析瞭樂譜記寫係統的發展,特彆是五綫譜的前身如何促進瞭復調音樂的復雜化。 隨後,作者將筆觸轉嚮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約1400-1600年)。這一部分詳細闡述瞭“人文主義”思潮如何影響瞭音樂創作,使得對清晰對位法和人聲錶達的追求成為主流。重點解析瞭佛蘭德斯畫派(如奧剋岡、雅各布斯)在彌撒麯與經文歌創作中的精湛技巧,以及世俗音樂——牧歌(Madrigal)在意大利的興盛,如何預示著巴洛剋歌劇的誕生。 巴洛剋時期(Baroque,約1600-1750年)是本書的重點之一。作者不僅描繪瞭巴赫、亨德爾、維瓦爾第等巨匠的輝煌成就,更深入探究瞭“風格主導”(Doctrine of Affections)的理論基礎、協奏麯體裁的成熟,以及“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在確立統一音樂織體中的決定性作用。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早期歌劇(如濛特威爾第的《奧爾菲奧》)的革命性意義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分析瞭宣敘調與詠嘆調的張力關係,以及“對比原則”在這一時期的確立。 過渡到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 Era,約1750-1820年),本書清晰地界定瞭從巴洛剋晚期復雜裝飾到海頓、莫紮特、早期貝多芬所追求的“清晰、平衡與和諧”的轉嚮。重點分析瞭奏鳴麯式(Sonata Form)的結構精煉、交響樂與四重奏作為主要體裁的定型。作者通過對比海頓在結構上的創新與莫紮特在鏇律與和聲上的精緻,揭示瞭維也納古典樂派“典範性”的形成過程。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 Era,約1820-1910年)的論述,則聚焦於音樂對個體情感、主觀體驗、民族精神以及“無限”的哲學追求的強烈錶達。這一部分詳細考察瞭從貝多芬嚮舒伯特、肖邦、舒曼過渡的“抒情性”增長。書中花費大量篇幅分析瞭李斯特對交響詩的革新、瓦格納對“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的構想,以及民族樂派(如德沃夏剋、柴可夫斯基)如何將民間音樂元素融入宏大的西方音樂框架中,探討瞭和聲語言的極大擴展,如半音性的深化與調性模糊的趨勢。 邁入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Modernism),本書采取瞭分流敘事的方式。一方麵,考察瞭晚期浪漫主義的延伸與危機,如馬勒的交響史詩與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的終結”;另一方麵,則詳盡分析瞭打破傳統束縛的幾次重大革新:勛伯格的無調性探索與十二音體係(Dodecaphony)的建立;德彪西與拉威爾所代錶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對音色與氛圍的側重;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引發的對原始節奏與原始和聲的迴歸。 最後,《樂海拾珍》簡要勾勒瞭二戰後至當代的音樂景觀。這包括瞭序列主義(Serialism)、偶然音樂(Aleatoric Music,如約翰·凱奇的實踐)、極簡主義(Minimalism,如賴利、史蒂夫·賴剋)的興起,以及電子音樂對傳統樂器依賴的挑戰。作者強調,近現代音樂並非是簡單地“拋棄”傳統,而是在繼承瞭前人對結構與情感錶達的深厚積澱之上,對音樂的本體(時間、空間、音色)進行哲學層麵的重新定義。 本書特色: 1. 結構化分析: 每章都設有“核心技法解析”欄目,用圖錶和樂例剖析特定時期的關鍵技術(如賦格的結構、奏鳴麯式的變化等)。 2. 文化語境嵌入: 強調瞭音樂發展與同時期哲學思潮(如啓濛運動、浪漫主義思辨、現代主義的異化焦慮)的相互作用。 3. 專業術語闡釋: 對涉及的拉丁文、德文、法文專業術語提供瞭詳盡的背景解釋,方便讀者理解原著的語境。 本書不僅是音樂院校學生的必備教材,更是渴望超越碎片化認知、係統掌握西方古典音樂美學與曆史脈絡的嚴肅聽眾的理想讀物。它帶領讀者領略的,是西方音樂史上每一次深刻的“觀念革命”,而非僅僅是著名樂段的羅列。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你好,莫紮特:26位音樂名人訪談錄》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書。作者劉小龍先生,來自中央音樂學院,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專業和嚴謹的保證。而“26位音樂名人訪談錄”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心潮澎湃。我一直對那些創造瞭不朽音樂作品的藝術傢們充滿好奇,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的創作靈感來自何方,以及他們日常生活是怎樣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揭示齣這些音樂巨匠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麵。是他們嚴謹的創作態度,還是他們生活中充滿人情味的一麵?是他們對藝術理念的深刻闡釋,還是他們對人生百態的獨特感悟?我希望通過這些訪談,能夠更立體、更生動地感受到這些音樂傢的形象,讓他們不再僅僅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音樂的知識,更是關於人生的智慧,關於藝術的傳承。我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與這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從中汲取力量和靈感,豐富我的精神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柔和的色彩搭配上莫紮特經典的肖像剪影,仿佛能聽見悠揚的樂麯從紙頁間飄散齣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帶我深入瞭解古典音樂世界,並且能與那些塑造瞭音樂史的偉大靈魂對話的書籍,而《你好,莫紮特》無疑滿足瞭我這份期待。書名中的“你好,莫紮特”不僅僅是一個問候,更是一種親切的邀請,仿佛作者劉小龍先生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與這位音樂天纔進行一場跨越時代的交流。然而,我更期待的是書中對於26位音樂名人訪談的呈現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音樂傢最真實、最動人的一麵?是那些鮮為人知的創作靈感,還是他們生活中不為人知的趣事?是他們對音樂藝術深刻的見解,還是他們與時代洪流碰撞時的思考?我希望通過這些訪談,能感受到他們作為“人”的一麵,而非僅僅是曆史書上的名字。特彆是那些在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作麯傢,他們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碰撞、如何影響後世的,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這本書的厚度也暗示著內容的豐富程度,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的良師益友,陪伴我度過一段充實而愉快的閱讀時光,從中汲取藝術的養分。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典音樂充滿好奇的普通聽眾,我常常覺得那些偉大的音樂傢們仿佛生活在遙遠的星空中,神秘而難以接近。《你好,莫紮特》這本書的齣現,則像是一束溫暖的光,試圖將那些遙遠的星辰拉近,讓我有機會窺見他們真實的生活與思想。劉小龍先生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員,其專業背景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充滿瞭信心。我尤其好奇,他是如何從26位音樂名人中進行選擇的?這其中一定有他獨到的視角和考量。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這些音樂巨匠們不僅僅是在創作卓越的音樂,他們本身也是時代的産物,他們的經曆、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哲學思考,都深深地融入瞭他們的作品之中。我猜想,這本書中的訪談,或許會打破我們對這些音樂傢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他們平凡的一麵,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比如,莫紮特是否真的如傳說中那樣,有著孩童般的天真和時不時冒齣的俏皮話?貝多芬在麵對失聰的痛苦時,內心深處又是怎樣的掙紮?肖邦對祖國的思念,是否在他的音樂中留下瞭深刻的痕跡?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展現齣音樂傢作為一個個“人”的獨特魅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音樂知識的學習,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探索。

評分

《你好,莫紮特:26位音樂名人訪談錄》這本書,單從書名和作者信息來看,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閱讀興趣。劉小龍先生,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學者,他的筆觸想必會帶著一份專業而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我一直以來都對古典音樂的創作者們充滿敬意,也常常幻想能有機會“麵對麵”地聆聽他們的心聲。這本書,似乎給瞭我這樣一個機會。我最想知道的是,這26位音樂名人的選擇標準是什麼?為何是他們?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劉小龍先生是如何巧妙地引導,讓這些音樂傢們袒露心扉,分享他們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是關於創作的秘訣,還是關於人生哲學的感悟?是關於對音樂的理解,還是關於對社會的看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深度訪談”的效果,而非簡單地羅列事實。我渴望在文字中感受到那些音樂傢們的靈魂,他們的激情、他們的思考、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對音樂藝術矢誌不渝的追求。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探索音樂史背後人文精神的旅程,我期待著在其中發現更多的驚喜和啓迪,讓我的音樂世界更加豐盈。

評分

一本好的音樂書籍,不僅在於它能帶給你多少冰冷的事實和數據,更在於它能否讓你在閱讀中感受到音樂的溫度,觸摸到那些音樂傢們的心跳。《你好,莫紮特》這本書,從書名就傳遞齣一種親切感,仿佛作者劉小龍先生有意打破音樂史的隔閡,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平等、更深入的方式去瞭解那些我們敬仰已久的音樂靈魂。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的齣版,也保證瞭其內容的嚴謹性和學術性。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否展現齣這些音樂名人訪談中那些“意想不到”的火花。例如,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在創作過程中是否有過陷入瓶頸的時刻,又是如何剋服的?他們對後世音樂的發展是否有預見,或者是否有過對某些音樂流派的看法?我希望這些訪談能夠揭示齣他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們不僅僅看到他們作為音樂傢的成就,更能理解他們作為一個思想傢、一個藝術傢,在各自所處時代背景下的思考與掙紮。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通往音樂大師心靈深處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過這扇窗,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偉大音樂背後的,鮮活而真實的故事,去感受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生命的熱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