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金融监管+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走向“十三五”:中国经济新开局+大国的兴衰(上下)共5册

21世纪金融监管+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走向“十三五”:中国经济新开局+大国的兴衰(上下)共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敬琏 刘鹤 保罗·肯尼迪 著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监管
  • 全球危机
  • 中国经济
  • 经济发展
  • 大国兴衰
  • 21世纪
  • 经济史
  • 政治经济学
  • 危机研究
  • 宏观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8656410T
商品编码:270015623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28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刘鹤担任总报告执笔。 
  耗时三年的系统研究整理。 
  迄今为止,对全球经济危机研究专业、深入的书。 
  汇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学者研究精粹。 
  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目录: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ISBN:9787513623100  定价:  中国经济出版社


《21世纪金融监管》ISBN:9787508656410  定价:56.00  中信出版社


大国的兴衰(上下)》ISBN:9787508637808 定价:118.00  中信出版社


走向“十三五”:中国经济新开局》ISBN:9787508658872  定价:69.00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2010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世纪金融监管》


   《21世纪金融监管》是危机后反思金融监管的著作中*有深度、*有价值的一部。
该书通过聚焦于监管实践而不仅是监管规则,探讨了如何打造高质量监管、构造新的监管范式,介绍了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典、欧盟等多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实践。该书就原则导向监管、双峰监管、前瞻性监管、分析式监管、监管中的董事会评价、金融监管的执行、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机配合等重要的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阐述。
人类能通过改进监管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吗?
公众应当对监管机构抱以什么样的合理期待?
金融监管机构究竟应当更关注监管的结果还是监管的过程?
什么样的监管才是良好高质量的监管,有什么特征?
如何把握对金融机构战略、商业模式、行为、文化的监管分寸?
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监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书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代表了迄今全球对金融监管**水平的思考。



大国的兴衰(上下)


《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 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套装 共2册)》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 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 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 衰(套装共2册)》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在 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走向“十三五”:中国经济新开局


《走向“十三五”:中国经济新开局》收录了2015年度新浪?长安讲坛20期专题演讲,杨伟民、李稻葵、李扬、徐林、吴晓灵、胡鞍钢等20位著名经济学家共同从十三五规划看中国中长期发展,并分别就互联网+、创新创业、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养老保险、金融业立法等不同专题研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结构和新走向进行判研。




作者简介


刘鹤,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52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3月至今,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工作。2011年3月起,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2001年至2003年,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管电子政务和国际合作。此前曾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多次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学家论坛"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发起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在美国哈佛大学和Setonhall工商管理学院学习,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MPA学位。


乔安妮?凯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荷兰央行执行董事。
雅各布?德汗(Jakob de Haan),荷兰央行研究主管,同时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政治经济教授。
费姆克?德弗里斯(Femke de Vries),荷兰央行监管专家中心主任。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由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于1998年6月在北京共同发起组成的、独立的学术群体。论坛聚集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准、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学术委员会荣誉成员:吴敬琏、刘鹤;学术委员会成员:樊纲、易纲、许善达、吴晓灵、蔡昉。


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任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研究机 构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出版有多部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史学界享有颇高声誉。


图书目录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四、三点政策思考 
第二篇 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比较 
二、判断和结论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 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六、政策建议 
第四篇 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第五篇 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六篇 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第七篇 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引言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隐忧 
五、结论和建议 
后记 


《21世纪金融监管》


中文版序一9
中文版序二15
中文版序三21
序言25
译者前言31
前言49

第1章 良好监管及其在后雷曼时代的局限性001
第2章 金融监管质量的管理019
第3章 分析式监管案例:瑞典视角037
第4章 监管的未预后果053
第5章 金融机构监管的影响和激励079
第6章 监管执行的发展115
第7章 好时期与坏时期的监管:公众舆论与监管方式的一致性123
第8章 董事会评价133
第9章 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如何有效实施?145
第10章 荷兰央行的行为和文化监管165
第11章 原则导向监管怎样促成良好监管目标的实现?181
第12章 双峰监管模式的应用:基于欧洲的经验教训203
第13章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219
第14章 监管:未来十年展望241

缩写词列表(中英文对照)257
本书作者261
参考文献263
附录 如何打造良好监管:学会说“不”287


..............


精彩文摘


第一篇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广、破坏力*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1、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过去,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应对本轮金融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历史对比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主动性。当我们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后,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结论的好奇使我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兴趣全面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 ,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正如在自然界存在着气候变化长周期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或者相似之处 。放心的是,这两次危机之间实际间隔约80多年,如果加上上次大萧条之前的历史背景时间,可用于研究对比的时间超过百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也经历了两次*大的繁荣与萧条的更迭,这使得这个宝贵的时间成为进行对比研究*难得的实验场所。 
  3、本项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历史的周期率。我们认为,周期性是历史变化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相互交替,但这种交替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试图发现在两次繁荣萧条之中那些*引人注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似程度,更准确地说,这项研究是试图理解两次危机发生前技术和经济背景的类似性,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大众心理的特征,描述两次危机的宏观发展轨迹,从而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 
  4、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的方式,也有非线性的方式,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这一切既是进行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难点所在。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归纳两次危机的不同点,试图总结出两者的共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的政策结论。由于历史事件和对比对象极为宏观,可以用于翻阅资料和进行数据对比的研究时间十分有限,我们的描述选择了比较粗犷的方式,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