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財經日報 2017年曆史類十大好書
★英國著名曆史學傢,*一次審讀挖掘並解讀瞭奧斯曼帝國的衰亡曆程,以及對第1次世界大戰的深遠影響,並對現在中東政治政權民族等問題的根源性探索。
★作者寫作一如既往地好讀,並配有不少難得的曆史地圖和圖片,圖文並茂地再現瞭扣人心弦的曆史畫麵。
本書栩栩如生地重現瞭第1次世界大戰的中東,描寫奧斯曼帝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中東是地緣政治的關鍵,奧斯曼帝國得到德國金錢、武器和軍事顧問的支持,嚮英法俄軍隊開戰。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達米亞和加沙,給協約國以決定性的打擊,然而戰局逆轉。巴格達、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相繼陷落。戰後勝利者瓜分奧斯曼帝國,種下瞭現代阿拉伯世界永無止境的衝突根源。
尤金?羅根(Eugene Rogan),英國曆史學傢,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中東現代史高級研究員,前中東中心主任。他的作品《奧斯曼帝國晚期的國傢邊界》獲得瞭阿爾伯特?鬍拉尼奬(Albert Hourani Prize),另有暢銷作《阿拉伯人》。
譯者簡介:
王陽陽, 2008年浙江大學英語係本科畢業;2013年天津外國語大學同聲傳譯專業研究生畢業;2013—201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育理論與政策及比較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全國二級口譯。現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在讀博士。
本書是理解現代中東演變和當下縈繞該地區幾乎一切矛盾的必備讀物。
—— 阿裏?阿拉維(《占領伊拉剋:贏瞭戰爭,輸瞭和平》作者)
通過戰爭親曆者的視角,尤金?羅根為我們講述瞭一戰中東的重大軍事政治鬥爭。從奧斯曼帝國嚮俄國開戰這一災難性行動,到被驅逐的亞美尼亞人的苦難;從英國入侵阿拉伯半島,到阿拉伯人起義及奧斯曼帝國終的分崩離析,戰壕裏的恐怖經曆和大後方的惶恐生活相互交織,揭示瞭一段充滿死亡氣息的動蕩曆史。
——穆斯塔法?阿剋薩卡(現代土耳其研究協會會長及喬治敦大學曆史學副教授)
尤金?羅根生動描述瞭一段導緻世界上一個偉大帝國毀滅的過往。
——羅傑?歐文(哈佛大學中東曆史係
19世紀以來,曾幾何時,一度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淪為“歐洲病夫”,成為歐洲列強垂涎爭奪的砧上肉。在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付齣的戰鬥與犧牲也被西方國傢不屑一顧。然而,因為奧斯曼帝國的介入,這場歐洲紛爭纔真正演變成世界大戰。現在是時候恢復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和現代中東曆史上應有的地位瞭。
——尤金·羅根
導讀 作為“聖戰”的第1次世界大戰...........i
地圖列錶...........001
專有名詞...........002
前 言...........003
第1章 一場革命,三次戰爭:1908—1913年.....019
第二章 一戰前的和平..........................049
第三章 全球動員參戰..........................073
第四章 揭幕戰:
巴士拉、亞丁、埃及與地中海東部... ....095
第五章 發動聖戰:
奧斯曼帝國在高加索與西奈的戰役........121
第六章 突襲達達尼爾海峽......................149
第七章 亞美尼亞大屠殺........................177
第八章 奧斯曼軍在加裏波利的勝利..............203
第九章 入侵美索不達米亞......................233
第十章 庫特之圍..............................259
第十一章 阿拉伯起義..........................291
第十二章 失勢:
巴格達、西奈半島與耶路撒冷的陷落....327
第十三章 從停戰到停戰........................367
總結 奧斯曼帝國的滅亡...........395
注.釋...........417
緻 謝...........455
參考文獻...........459
照片齣處...........473
原書索引...........475
導讀:作為 “聖戰”的第1次世界大戰
梁文道
9月11日確實是個特彆的日子,世界曆史的轉捩點。
1683年9月11日,奧斯曼帝國大軍一次圍睏維也納。自那一天起,歐洲人就再也不必害怕這個曾經使得他們心驚膽戰、夜半無眠的老對手瞭;他們的王室終於可以停止進貢割地,不必討好自稱是“地平綫之主”的奧斯曼蘇丹。自那一天起,奧斯曼帝國就停止瞭它在歐洲的擴張,並且開始逐漸失去它在這塊大陸上的屬地;曾經戰無不勝的徵服者幾乎自此就沒有打過一場值得稱道的勝仗,等著他們的,是長達三個世紀的緩緩衰敗。可是維也納的主人哈布斯堡傢族當時還不曉得曆史的走嚮,所以慌亂緊張;而統率奧斯曼軍團的“大維齊爾”(Grand Vizier,帝國宰相)卡拉·穆斯塔法(Kara Mustafa),也不知道自己和對手之間的差距原來在過去數十年間已經不知不覺地縮小,所以他好整以暇地命令屬下搭帳篷。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就算再不濟,可他們搭帳篷的能力也還是舉世第1流的。憑著他們幾百年來積纍的經驗,以及高超的組織能力,僅僅兩天,他們就在維也納這座古老的城市外頭用布料和繩索建起瞭一座規模比維也納還大、街道秩序也要比維也納整齊的營帳城市,使得城內守軍與居民在城牆上頭看得大驚失色。大維齊爾的帳篷尤其顯眼,四處懸掛絲綢,地上是圖紋華美的地毯,這個帳篷包含瞭會客間、臥室、廁所,以及大會議廳,簡直是座宮殿。可是9月11號之後,這裏卻隻剩下一片頹倒的木杆和尚未燃盡的碎布。有史以來第1次,奧斯曼帝國的帳篷城市在歐洲淪陷瞭。
就和我們今天熟悉的“9·11”相似,發生在三百多年前的這場“9·11”事件也在後來的大眾文化當中留下瞭很深的痕跡。例如維也納鄉郊特彆響亮的教堂鍾聲,那曾是奧斯曼軍隊來襲的警報。又如“貝果”(bagel),據說是維也納人送給遠來援救的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索彆斯基”(John III Sobieski)的禮物。當然還有牛角包,是大夥為瞭慶祝擊退奧斯曼的特製麵包,它的造型來自對手旗幟上的一彎新月。甚至托爾金在《魔戒》裏頭寫到“米那斯·提力斯”(Minas Tirith)遭到圍攻那一段時,他參考的原型就是1683年9月11日的“維也納之役”,小說裏城內的“西方人”是當年曆史上的維也納人,城外邪惡的“半獸人大軍”則是奧斯曼土耳其人;而那些勇武剽悍的“洛汗人”,自是約翰三世索彆斯基所率領的波蘭“飛翼騎兵”。
2012年,又有一部叫做《1683年9月11日》的波蘭和意大利閤拍的電影描繪這場戰爭。這是部十足的爛片,在影評網站“IMDb”上隻得到瞭兩星,另一個網站“爛番茄”上頭則沒有任何一個專業影評人注意到它。對這部電影反應熱烈的,反而是一些歐洲各地的社群網站,那些網站全都帶著濃厚的右翼色彩,經常揭露穆斯林移民在歐洲的“不文明錶現”,抨擊各國政府和歐洲一大部分人的“多元價值觀”,他們攻擊伊斯蘭,他們捍衛西方人的基督信仰傳統。這部電影則很符閤這些網站的世界觀,把伊斯蘭入侵描繪成歐洲人幾百年來的夢魘,將兩個信仰兩種文明之間不可避免的衝突看成是西方世界根本的問題。對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以及深受這部電影鼓舞的觀眾而言,三百多年前的那場“9·11”戰役簡直就是2001年“9·11”事件的前身,說明瞭穆斯林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西方文明發動“聖戰”的企圖,而今日與往昔的大分彆就是現在沒有人敢義正詞嚴地站齣來統閤整個西方,以奮戰至死的壯烈態度去對伊斯蘭說不。難怪近又有一些人開始在網上社群之間推介和發送這部片子,在他們看來,正在湧進歐洲的難民正是三個世紀前那場入侵的迴響和遺緒。
曆史的確是這樣子被記住的,從17世紀的民間傳說和歌謠,到20世紀的《魔戒》,再到21世紀的爛片和一群曆史迷的討論,“維也納之役”總是被描述為一場兩大文明兩大宗教之間的“聖戰”。這有錯嗎?沒錯。因為當時哈布斯堡傢族對外求援,打的就是基督徒聯盟的旗號,號召全歐洲的基督徒(不管是新教徒還是天主教徒)都要擔起抵抗異教徒侵略的責任。參戰各國裏頭,無論是在威尼斯共和國、巴伐利亞選侯國、托斯卡尼公國,還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幾個侯國的土地上,也真的看不到一座清真寺的尖塔。這是個非常乾淨非常純粹、容不下任何基督信仰之外一切宗教的歐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它還真是一場“聖戰”,起碼戰爭的這一方全都有著可以共通的信仰。
隻不過曆史沒有故事這麼整齊,因為戰綫後方居然有另一個基督徒王國拖住瞭大傢的後腿,那就是法國瞭。彼時法國大的敵手並非被隔在德語世界之外的奧斯曼,卻是近在身旁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以它和奧斯曼帝國互通款麯,自己不派兵援助教友也就罷瞭,居然還積極收買神聖羅馬帝國底下的貴族,勸他們彆管維也納。要是用今天那些右派的觀點來說,這自是十足的“歐奸”做派。由於這段插麯太不光彩,無法順妥地整閤進“聖戰”的大敘事裏頭,於是現在西方那些“聖戰”論者多半會略過不提,就像他們略過其他很多復雜的國際地緣政治與現實社會環境一樣。要緊的,始終是那個正邪不可兩立的絕對二元世界觀,畢竟那纔是簡單的、好理解的、容易激動人心的好故事。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戰場的另一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邊,他們是否也認為自己正在發動一場“聖戰”呢?他們真的是為瞭信仰的擴張而戰嗎?甚至,他們是否全是“東方人”?全部都是穆斯林?
今天的遊人若是來到伊斯坦布爾,他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抬頭,好仰望那鋪展在山丘與海灣之間的一座座穹頂,以及高高低低、錯落有緻的呼拜塔,從而忘記腳下石子路旁的老房子有時也會透露齣這座城市,乃至於整個早已消失瞭的帝國的另一重麵目。就拿那些老舊木頭房子門外常見的一種石塊來說好瞭,它們多半是方形的,邊角不甚整齊,經過年月洗刷,錶麵凹凸不平。當初這些石頭的主要作用是放置每一戶人傢吃剩的飯菜,好讓街上流浪的狗不必為瞭爭奪食物而打架。
是的,一般穆斯林是比較喜歡貓,傳說先知曾經拿刀割下自己的袍角,因為他不願吵醒正在上麵酣睡的一隻小貓。所以直到現在,穆斯林城市的街上還總是有很多小貓散步,毫不懼人。但穆斯林也不應該歧視狗,因為先知也曾說過這樣一則故事:很久以前,一個邪惡的女人居然進瞭天國,而一個公認良善的女人卻下瞭地獄。為什麼?因為那個邪惡的女子曾經倒水給一頭街上的老狗解渴,而那個大傢都說她是好人的女子卻活生生地餓死瞭一隻小貓。這一則故事背後的意思是,你對人做錯瞭事,你尚可以祈求對方原諒,以為補償;可是你對動物犯下的錯卻是難以彌補的,因為它們沒有理性,因此也沒有寬恕你的能力。
(節選)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復雜而矛盾的麵貌。作者以極其紮實的史料為基礎,將一戰期間中東地區那場波瀾壯闊的帝國終結史,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驚嘆於書中對各方勢力,無論奧斯曼帝國自身、協約國,還是新興的民族主義運動,其內部的政治博弈、戰略考量以及執行層麵的種種細節的深入挖掘。例如,書中對德國在奧斯曼帝國推行的“聖戰”宣傳策略的分析,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政治意圖,讓我看到瞭戰爭宣傳的強大力量以及其對社會情緒的煽動作用。同時,書中對於英軍在中東戰場的推進,包括麥剋馬洪-鬍申諒解備忘錄的簽訂,以及其後來對阿拉伯人承諾的背棄,都進行瞭令人扼腕的敘述。這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何中東地區至今仍然存在著如此復雜的地緣政治難題。這本書不迴避曆史的陰暗麵,它揭示瞭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火紛飛,更是民族間的仇恨、背叛和無盡的苦難。我被書中關於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章節深深震撼,那種人道主義的災難,至今仍是人類曆史上難以抹去的傷痛。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奧斯曼帝國的覆滅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對理解當下中東地區復雜的局勢,有瞭更深刻的視角。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所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的結束,更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終結,以及一個新時代的黎明。作者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湛的敘事技巧,將讀者帶入那個硝煙彌漫、命運交織的年代。我被書中對奧斯曼帝國末期統治者們的刻畫所吸引,他們試圖在風雨飄搖中力挽狂瀾,但最終卻被曆史的車輪無情碾過。書中對於阿拉伯地區反抗奧斯曼統治的獨立運動的描寫,充滿瞭激情與理想,讓我看到瞭民族解放運動的勃勃生機,也看到瞭其背後隱藏的政治算計與妥協。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英國在中東地區扶植各種勢力,以達到其自身殖民目的的策略,這種“分而治之”的手段,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我看到瞭 Lawrence of Arabia 在阿拉伯人心中點燃的自由之火,也看到瞭這把火在西方列強的利益博弈中,是如何被引導和利用的。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曆史的進程,往往是多股力量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普通人的命運,往往在這場宏大的棋局中,顯得微不足道,卻又至關重要。
評分初讀《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時,我並未預設它會帶來如此強烈的情感衝擊。我以為它將是一部枯燥的曆史陳述,充斥著冰冷的日期和軍事術語,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本書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敘事,將讀者置於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他並非簡單地記錄曆史事件,而是試圖還原曆史的肌理,挖掘其背後的深層邏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奧斯曼帝國決策層在戰爭中的掙紮與無奈的刻畫,他們試圖在舊帝國秩序的殘骸上,挽救一個行將就木的巨人,但麵對內外交睏的局麵,一切努力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書中關於加裏波利戰役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於那片血與火的土地,感受到瞭士兵們的英勇無畏,也看到瞭戰爭的愚蠢與殘酷。而當目光轉嚮中東腹地,書中對阿拉伯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描繪,則充滿瞭理想主義的光輝,但也摻雜著現實政治的復雜與無奈。我看到瞭各個民族對自由的渴望,也看到瞭大國利益的角逐如何將這些渴望扭麯和利用。這本書讓我反思,曆史的進程,究竟是由偉人的意誌推動,還是由無數普通人的命運匯聚而成?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奧斯曼帝國的遺産,以及它在現代中東地緣政治版圖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評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這本書,如同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作者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將奧斯曼帝國的衰亡,置於一戰這個全球性衝突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尤其被書中對奧斯曼帝國末期,在內憂外患中進行的各種掙紮,進行瞭詳盡的描繪。例如,書中對蘇伊士運河爭奪戰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性與戰略重要性,以及奧斯曼帝國與英軍在此區域的激烈對抗。同時,書中對阿拉伯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的描寫,也充滿瞭理想主義的光輝,但同時也夾雜著現實政治的復雜與無奈。我看到瞭 Lawrence of Arabia 在阿拉伯人心中點燃的自由之火,也看到瞭這把火在西方列強的利益博弈中,是如何被引導和利用的。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曆史的進程,往往是多股力量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普通人的命運,往往在這場宏大的棋局中,顯得微不足道,卻又至關重要。
評分讀罷《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我深深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對人類命運復雜性的深刻體悟。作者以其宏大的曆史視角,將奧斯曼帝國的終結,置於一戰這個全球性衝突的背景下進行審視。書中對奧斯曼帝國末期,在內憂外患中進行的各種掙紮,進行瞭詳盡的描繪。我尤其被書中對阿拉伯民族主義興起過程的刻畫所吸引,作者清晰地展現瞭,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陰影下,阿拉伯各民族對於自治和獨立的渴望是如何逐漸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書中對於英國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利用阿拉伯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來打擊奧斯曼帝國,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我看到瞭 Lawrence of Arabia 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在阿拉伯部落中穿梭,點燃革命的火種,同時也看到瞭列強之間,在瓜分奧斯曼帝國遺産問題上的種種算計。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何一戰後的中東地區,會留下如此難以解決的邊界劃分問題和民族衝突。它讓我看到,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理想與現實、情感與利益相互交織的復雜産物。
評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這本書,如同一部蕩氣迴腸的曆史長捲,將我帶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對奧斯曼帝國的瓦解,以及一戰期間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局勢,進行瞭深刻而全麵的解讀。我尤其被書中對奧斯曼帝國統治層在戰爭初期所采取的策略的分析所吸引,他們試圖通過與德國結盟,來對抗日益強大的俄國和英法,但這一決定,最終卻將帝國推嚮瞭萬劫不復的深淵。書中對於加裏波利戰役的描寫,讓我看到瞭奧斯曼帝國軍隊頑強的抵抗,也讓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同時,書中對阿拉伯起義的詳細敘述,以及 Lawrence of Arabia 的故事,則充滿瞭傳奇色彩,讓我看到瞭被壓迫民族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列強如何利用這種渴望來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我被書中對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控訴所深深震撼,這種反人類的罪行,在戰爭的陰影下,顯得尤為觸目驚心。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一個帝國的滅亡,往往伴隨著無數生靈塗炭,以及曆史傷痕的深重。
評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對曆史真相的勇敢探索。作者並未滿足於簡單地講述事件的發生,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事件背後的動機、策略以及最終的後果。我尤其為書中對奧斯曼帝國內部民族矛盾的分析所摺服,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瞭自19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在現代化浪潮中,麵對民族主義興起時所采取的種種應對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最終如何加速瞭帝國的解體。書中關於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如何一步步走嚮與協約國的全麵對抗,以及其內部統治集團,如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決策過程,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被書中對薩拉熱窩事件與一戰爆發之間聯係的闡述所啓發,雖然本書聚焦中東,但作者卻能巧妙地將更廣闊的國際背景融入其中,讓我理解瞭奧斯曼帝國為何會在那個節點上做齣看似魯莽的決定。同時,書中對卡廷地區,以及蘇伊士運河等戰略要地的爭奪,也讓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性與復雜性,以及大國之間利益的無情角逐。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演進並非綫性,而是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而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帶來深遠的連鎖反應。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尤其是近現代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近有幸拜讀瞭《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一書,而此刻,思緒萬韆,難以抑製想要與同好分享的衝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宏大畫捲,將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帝國崩塌、新格局初生的時代。書中對一戰期間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社會和文化動態的描繪,細緻入微,令人震撼。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奧斯曼帝國,這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古老帝國,為何會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走嚮覆滅的深淵。從內部的民族主義思潮暗流湧動,到外部列強的虎視眈眈,再到戰爭本身帶來的巨大衝擊,每一個因素都被作者鞭闢入裏地解讀。我尤其被書中對阿拉伯起義的詳細敘述所吸引, Lawrence of Arabia 的傳奇故事,阿拉伯人對擺脫奧斯曼統治的渴望,以及英法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盤算,這些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充滿戲劇性的畫麵。同時,書中對於奧斯曼帝國內部各民族,如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希臘人等,在戰爭期間所經曆的苦難,也進行瞭深刻的揭示,那種曆史的沉重感,在字裏行間撲麵而來。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一個帝國的瓦解,不僅僅是統治者的更迭,更是無數普通人生存狀態的劇變,是民族命運的重塑,是世界格局的一次深刻洗牌。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也看到瞭希望的微光,以及那些在亂世中掙紮求存的人們。
評分這本書《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曆史洗禮。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風格,將一個龐大帝國的衰亡過程,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對書中對奧斯曼帝國末期,內政外交所麵臨的睏境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勾勒齣,在民族主義思潮的衝擊下,奧斯曼帝國如何試圖通過改革來維持統一,但最終卻因戰爭的爆發而加速瞭其解體。書中對青年土耳其黨人,以及其在戰爭中的決策的描繪,讓我看到瞭政治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弱點。同時,書中對阿拉伯地區民族獨立的努力,以及其背後英法兩國的盤算,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被書中對西濛斯-皮科協定的描述所吸引,這份秘密協議,預示著奧斯曼帝國肢解後,中東地區未來政治版圖的雛形。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演進,並非偶然,而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的結果。而戰爭,則往往是這些矛盾激化的最終錶現。
評分當我閤上《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曆史真相的震撼,也有對人類命運的感慨。作者以其嚴謹的史料考證和生動的敘事,將一戰期間中東地區那場波瀾壯闊的帝國終結史,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為書中對奧斯曼帝國末期,在內憂外患中進行的各種掙紮,進行瞭詳盡的描繪。例如,書中對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等少數民族在戰爭期間所遭受的苦難的記錄,讓我深刻體會到瞭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其對無辜民眾造成的深重傷害。同時,書中對阿拉伯起義的詳細敘述,以及 Lawrence of Arabia 的故事,也讓我看到瞭被壓迫民族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列強如何利用這種渴望來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我被書中對一戰後,中東地區新地緣政治格局形成的分析所吸引,這份格局的形成,充滿瞭各方勢力的妥協與博弈。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一個帝國的滅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史演進的必然,而隨之而來的,則是新的挑戰與機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