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小学排球教学理论与方法
定价:48.00元
作者:编者:潘迎旭,安琪,王骏昇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4424954
字数:222千字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中小学排球教学目标、任务
节 小学排球教学目标、任务
第二节 初中排球教学目标、任务
第三节 高中排球教学目标、任务
第二章 排球基本技术及教学
节 准备姿势与移动及教学
第二节 发球技术及教学
第三节 垫球技术及教学
第四节 传球技术及教学
第五节 扣球技术及教学
第六节 拦网技术及教学
第三章 排球基本战术及教学
节 排球战术概述
第二节 排球战术教学
第四章 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功能训练
节 身体功能训练概述
第二节 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手段
第五章 中小学趣味排球游戏的开展
节 排球游戏概述
第二节 趣味排球游戏的开展
第六章 排球教学能力培养
节 排球教学文件制定
第二节 排球教学技能培养
第七章 课外排球训练工作·
节 排球队的组建
第二节 排球队的训练
第三节 比赛指导工作
第八章 排球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
节 中小学排球竞赛工作
第二节 中小学排球裁判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符合传统体育教学的逻辑,从基础技术到战术配合,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是一份标准的教学大纲。然而,作为一名对排球运动发展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它在历史背景的梳理上非常简略,几乎没有提及排球运动是如何从室内走向沙滩,或者不同国家流派(例如巴西学派、意大利学派)在战术思想上的根本差异。我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排球战术演变图谱的深度分析,比如从传统的“2-3-1”到现代复杂的“自由人”体系的过渡细节。这本书的视角似乎完全锁定在“当下如何教”的小范围之内,而对于“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历史纵深感却有所欠缺。如果我拿着这本书去参加一个关于排球历史或全球化趋势的讨论,我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而显得准备不足。它更像是一本区域性的、服务于特定学制教学管理的参考手册。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后,我发现它在侧重于“可操作性”的同时,对排球这项运动蕴含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非技术层面的教育价值探讨得相对较少。我一直很关注体育教育如何塑造青少年的品格,比如面对挫折的韧性、与队友的有效沟通以及服从规则的意识。这本书中虽然提到了“团队精神培养”,但大多是通过强调战术执行的统一性来体现的,而非深入剖析心理层面的互动和冲突解决。我更倾向于那些探讨体育如何成为人格塑造工具的书籍,比如那些深入分析伟大教练的领导艺术,或者通过讲述运动员的真实心路历程来阐释体育精神的书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诗意的描述或者对运动激情的渲染,一切都是规范化的流程。这对于初入行的教师可能非常有用,但对于有一定经验,希望在教学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的教育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其他补充材料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哲学。
评分我对运动器材和场地设置的细节非常关注,毕竟现代排球的器材革新对比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书虽然提到了球的重量和气压标准,以及场地划线的具体尺寸,但在关于训练辅助工具的介绍上相对保守和传统。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新型训练设备的介绍,比如用于提高反应速度的电子计时器,或者用于分析扣球角度和力量的视频分析软件的应用指南。这本书的图示和插画也偏向于传统的线条勾勒,缺乏现代体育教学资料中常见的高清照片或三维模拟图来更直观地展示复杂的技术细节。这让我在脑海中构建某些高速动作的画面时,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去填补细节。对于追求效率和科技感教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工具箱”的现代化程度上略显滞后,它似乎更适合在条件相对基础的教学环境中应用,而非顶尖训练场馆的使用指南。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中小学排球教学的书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排版的严谨和内容的详实程度。我原本是希望通过阅读找到一些关于运动生物力学在排球技术应用上的前沿研究,比如最新的发球轨迹优化模型或者不同年龄段弹跳力培养的科学依据。这本书更多地是基于传统的教学经验和现行教学大纲来组织内容的。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准备活动到不同技术动作的分解教学,再到小组配合的训练,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步骤和要求。我甚至翻到了后面关于体能训练的部分,发现它更侧重于循序渐进的体能负荷安排,而不是突破性的力量或速度训练方法的介绍。这让我联想到过去阅读的那些关于田径或篮球专项训练的专著,它们往往会引用最新的运动科学期刊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本书的稳健和保守,虽然保证了教学的可靠性,但确实让渴望接触到“尖端”训练理念的读者感到一丝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直接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专注于中小学阶段的排球教学。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排球运动发展史,或者探讨青少年身体素质与排球技术发展规律的综合性读物。拿到手后发现,这更像是一本详尽的教材,全是关于如何组织训练、如何设计课程的实操指南。对于那些期待了解排球运动深层次文化内涵,比如国际大赛的战术演变,或者排球精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略显枯燥。它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缺乏对运动美学和哲学层面的探讨。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引发思考、提供更广阔视野的体育类书籍更感兴趣,比如关于运动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或者跨学科分析体育对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集。这本书无疑是给一线教师准备的“工具箱”,但对于我们这些想从更宏观角度理解排球的人来说,信息密度稍显集中在了技术和方法论上,缺少了理论的“呼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