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季羨林、湯一介等著名學者隆重推薦
◎西方學者稱威爾杜蘭特的《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把無羈的熱情和橫溢的纔華完美地結閤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颱灣學者譽之為 “20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
◎全書闡釋人類110多個世紀曆史,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 文化、哲學、曆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領域,極具可讀性。
《世界文明史》有五大特點:
(1)它是一部個人專著,而與眾手編纂有彆;
(2)它是一部“文明大典”,而與一般的史書有彆;
(3)它是一部頗具“史識”的曆史哲學著作,而與“流水賬”式的史書有彆;
(4)它是一部流暢優美的“故事”總集,而與純粹學術的呆闆文風有彆;
(5)內文有近韆幅精美插圖。
《世界文明史(全11捲)》是世界著名哲學傢、文化史專傢威爾杜蘭特曆時四十餘年寫就的曠世巨著,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作者因此榮獲1968年美國普利策奬和1977年自由勛章奬。這套書總共11捲,記載瞭人類發展史上的種種文明成果,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曆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多領域,極具可讀性和收藏性。
奧斯卡王爾德說:“任何人都能創造曆史,卻很少有人能記錄曆史。”杜蘭特這兩樣都做到瞭。《世界文明史》絕對不是有關曆史的時間、人物、事件的一種堆積,與純粹學術的呆闆文風完全不同,它是一部流暢優美的“故事”總集。杜蘭特以文明的流變作為考察曆史的方式,嚮我們描繪瞭一幅橫跨諸多世紀的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
世界文明史(全11捲)》包括: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奬(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
他先後在美國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並在美國著名哲學傢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齣版瞭《哲學的故事》,獲得齣乎意料的成功。隨後,他花瞭四十餘年的時間完成瞭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捲的《世界文明史》。終其一生,杜蘭特都熱情緻力於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齣來。
媒體評論 威爾·杜蘭特夫婦共同撰寫瞭11捲本的《世界文明史》,該書使他們成為當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學史學傢、曆史學傢。拿破侖時代(上)
第一部 法國大革命
第一章 | 革命的背景(1774-1789)
法國人民
在歐洲,法國是人口最稠密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傢。1780年時,俄國有居民2 400萬,意大利1 700萬,西班牙1 000萬,大不列顛900萬,普魯士860萬,奧地利790萬,愛爾蘭400萬,比利時220萬,葡萄牙210萬,瑞典200萬,荷蘭190萬,瑞士140萬,丹麥80萬,挪威70萬,而法國人口為2 500萬。巴黎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教育程度最高且意趣盎然的城市,居民約650萬。
法國人民分為三個等級或階級(身份):教士,約13萬人;貴族,約40萬人;餘下的皆為平民(the Tiersétat)。經濟方麵不斷好轉,但政治上卻處於不利地位的第三階級,嘗試要取得與他們增長中的財富相稱的政治力量與社會地位,由此引發瞭法國大革命。每一階級又分為子群或層,以緻每一個人均有自己心目中的歸屬人群。
最富有的階級是教會的教階組織——樞機主教、大主教、主教與修道院院長,而地方上的牧師與副牧師則最窮。這裏經濟因素超越教義界限,在法國大革命時,階級較低的教士與民眾聯閤起來反對自己的上級。修道院生活已失去其吸引力,在法國,聖本篤(Saint Benedict)教團的僧侶人數,由1770年的6 434人,減至1790年的4 300人。幾個不太重要的修道會,在1780年前被解散,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則早已於1773年時解散。一般說來,宗教在法國城市內衰退瞭,許多城市的教堂一半是空的。在農村中,異教徒習慣和古老迷信積極地與教會的教義及儀式展開競爭。不過,修女仍然積極獻身於教育與看護,並且受到富人與窮人的一緻贊譽。即使存在對基督教的懷疑,仍有成韆上萬的女人、小孩與男人,以敬神求其生活免受命運的打擊而獲得安逸,藉聖人的事跡來滿足他們的想象,用宗教節日來緩解連續工作的勞苦,並且想從宗教中尋找一種打破睏惑與拯救絕望的鎮痛劑。
政府之所以支持教會,是因為政治傢都承認:在維持社會秩序方麵,牧師能給予他們不可缺少的幫助。依他們的看法,人類稟賦的不相等造成瞭不可避免的財富分配不均,因此,為瞭資産階級的安全,必須維持溫和而謙恭的公議,用以補償窮人對天堂的嚮望。這對法國意義甚大,因為以宗教為支撐的傢庭,仍然是政府興衰、國傢安危之基礎。此外,牧師諄諄教誨信徒信仰國王的神聖權力,鼓勵他們服從這個地位與權力的天定旨意,而國王也覺得這種神話對維護統治秩序很有助益。因此,他們幾乎將各種公共教育都留給天主教教士。當新教在法國的成長威脅到國傢教會的權威與利益時,“鬍格諾派”(Huguenots)便被無情地驅逐瞭。
為感謝天主教士們的服務,政府允許教會從每一個教區收取什一稅及其他所得,允許他們從事遺囑的製作——催促將死的“罪人”購買可去天堂的贖罪券,作為交換,罪人們把自己俗世的財産遺留給教會。政府免除教士的賦稅,遂時常從教會收到豐富的“自由捐贈”。由於被賦予如此眾多的特權,教會在法國積聚瞭數量很大的土地——總計為1/5的國土,並且將這些當做封建財産來管理,徵收封建稅。教會將信徒的捐獻轉換為金銀裝飾品,比如鑲在皇冠上的珠寶,那是曆來對抗根深蒂固的通貨膨脹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樊籬。
許多教區的教士,由於教會盤剝什一稅,竟失去瞭教區的收入,隻能工作於虔誠的貧窮中,許多主教卻生活得舒適優裕。高貴的大主教還可以遠離他們的教區,齣入於王宮中。當法國政府瀕臨破産之際,按照塔列朗(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Péigord,17541838)估計,法國教會卻享有1.5億利維爾(livre)的年收入。負擔納稅的第三階級,對政府沒有迫使教會將它的財富供與分享而深感詫異。當“不信仰”的文藝散布開來時,數以韆計的中階層市民與數以百計的貴族放棄瞭對基督的信仰,並且用哲學上的冷靜態度旁觀大革命侵襲那些神聖的設防的囤積物。
貴族階級隱約發覺到自己失去瞭許多一直賴以為生的特權:他們最驕傲的貴族纔能佩帶的劍,曾作為軍隊的防衛物、經濟的“指揮者”與農業社會的“司法首領”。但是這些權益大多數被黎塞留(ArmandEmmanuel du Plessis,Duc deRichelieu,15851642)與路易十四(Louis XIV)統治下的中央集權權力的實施所取代。許多領主居於王宮,並不在意他們的領地。在1789年,他們服飾華貴,風度優雅,而他們的平易親切,讓人很難想象他們擁有全國的1/4土地,並有豐足的封建稅收收入。
他們中較古老的傢庭自稱為貴族階級,他們的血統可追溯至5世紀時徵服並重新命名高盧(Gaul)的日耳曼法蘭剋人(Germanic Franks)。1789年當德穆蘭(CamilleDesmoulins,1760-1794)稱大革命為遲延已久的種族報復時,他利用這種自豪來對抗外來的侵略者。實際上,大約95%的法國貴族是漸增的中産階級與凱爾特人(Celtic),他們的土地和頭銜,與中産階級新的財富和伶俐的頭腦閤為一體瞭。
新興貴族——穿長袍貴族——大約包括4 000個傢族,其傢長由於被指派瞭司法或行政的職位,因而自動地享有貴族身份。當大多數這種職位被國王或他的大臣們齣售而為國傢增加收益時,許多購買者認為以溫和的索賄手段重新收迴他們的支齣已有瞭保證。“當政者貪財”,在“法國十分猖獗”,這樣的言語,隻是不利於瀕臨滅亡政權的成百抱怨中之一種。這些官銜與階級有些是世襲的,當持有者加倍,特彆在大理院(Parlement)或各地區的法院中他們的自傲與權力增加至1787年的頂點時——巴黎的大理院要求對國王的敕令有否決權力,以時間而言大革命開始逼近瞭。
在《什麼是第三階級》(一本小冊子,齣版於1789年1月)中,作者西哀士(Abbě Emmanuel JosephSieyés)提齣並解答瞭三個問題:什麼是第三階級——最主要者。直到現在它是什麼情形——無足輕重。什麼是它想要推齣的——重要人物。在尚福爾(Chamfort)的修正中,最主要者包括:資産階級或中産階級,以及它的10萬戶傢庭與它的許多階層——銀行傢、代理商、企業傢、商人、經理、醫生、科學傢、教師、藝術傢、作傢、新聞記者、新聞界(第四“階級”,或力量)和小民(有時稱“人民”)——包括城鎮的貧民與商人,在陸上或海上的運輸工人和農人。
中上階層掌握並支配正在增大並擴張中的勢力:可流動貨幣與其他資本的力量,與靜態的地産或衰微的宗教信條展開積極的競爭。他們投機於巴黎、倫敦與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證券交易所,並且,依照內剋(Jacgues Necker)的估計,中上階層已經控製瞭歐洲一半的貨幣。他們以貸款來資助法國政府,如果貸款與費用不能償付,則以推翻政府作為威脅之手段。他們擁有或經營著法國北部迅速成長的礦業與冶礦業,裏昂(Lyons)、特魯瓦(Troyes)、阿布維爾(Abbeville)、裏爾(Lille)與魯昂(Rouen)的紡織業,洛林(Lorraine)的鐵工廠與鹽廠,馬賽(Marseilles)的肥皂工廠,巴黎的製革業。他們經營著正在取代過去手工藝工廠與同業公會的資本主義工業。他們歡迎重農主義者的理論,因為自由企業較傳統的工業規約與國傢的貿易更加刺激與有生命力之故。他們資助並籌劃由原料到製成品的轉換,並將這些成品由生産者運至消費者,使雙方均獲得利潤。他們得益於歐洲最好的3萬英裏道路,但是,他們公然抨擊法國對道路與運河徵收的通行稅,以及由各省不遺餘力地維持著的度量製度。他們控製商業,使波爾多(Bordeaux)、馬賽與南特(Nantes)富足;他們組織如英德斯與伊沃剋斯這類龐大的股份公司;他們將市場由城市拓展到世界,進而通過這種貿易使法國發展為僅次於英國的海外帝國。當發覺到他們——而非貴族——是法國漸增財富的創造者時,他們決定與貴族及教士均等地分享政府的利益與職位,競爭在法律上與王宮內的地位,涉足所有法國社會上的特權與恩賜之途徑。當羅蘭夫人(Maron Roland)——高尚而有
........
.........
我必須說,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次關於人類精神的探索之旅。杜蘭特並沒有迴避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黑暗麵,比如戰爭、壓迫和愚昧。他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剖析這些負麵因素是如何阻礙文明進步的,又是如何塑造瞭人類的悲劇。但與此同時,他也始終不忘強調人類的創造力、求知欲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他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代,也總有那麼一些閃光點,激勵著人類不斷嚮前。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瞭希望,而不是絕望。
評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套書在探討歐洲曆史部分,並沒有陷入那種 Eurocentric 的視角。雖然歐洲文明在其中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但作者非常注重與其他文明的對比和互動。他會時不時地將歐洲的某個發展階段,與同時期的中國、印度或者中東文明進行對照,從而展現齣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和相互藉鑒的普遍性。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避免瞭對曆史的片麵理解。我感覺自己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世界文明圖景。它讓我明白,任何一個文明的興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文明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結果。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套書的期望值其實挺高的,畢竟是“羅輯思維推薦”,也聽聞瞭杜蘭特的大名。但真正捧起書來,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還是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像一些通史那樣,枯燥地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以一種非常人文關懷的視角,去講述人類文明的演進。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人物和事件,變得鮮活而 relatable。他擅長捕捉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節點,以及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人性光輝與陰暗。讀起來,我不僅能瞭解“發生瞭什麼”,更能思考“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這種思考的深度,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類的過去,也對我們現在的處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這套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按照地理區域或者時間順序,生硬地將曆史切割開來,而是以一種更為有機的方式,將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曆史時期串聯起來。我感覺作者像是位高明的織布匠,將無數分散的絲綫,編織成一幅宏大而精美的織錦。他會帶領我們從一個文明的某個重要事件,自然地過渡到另一個文明的類似或對比的現象。這種敘事方式,讓曆史的連續性和內在聯係變得清晰可見,而不是零散的片段。我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跟隨一條河流,時而寬闊,時而蜿蜒,但始終朝著同一個大海前進。
評分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文明”這個概念的深刻解讀。它並沒有將文明局限於政治、經濟等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思想、藝術、宗教、哲學等更為柔軟卻也更為核心的層麵。我看到作者如何描繪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傢、思想傢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探索,如何在睏境中迸發靈感。尤其是關於文藝復興那幾冊,讀起來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盛宴。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那些偉大的傑作是如何誕生的,感受到瞭那個時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對人類智慧的無限崇敬。這種從微觀到宏觀,從個體到整體的梳理,讓“世界文明史”這個龐大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也更加耐人尋味。
評分說實話,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擔心它會過於艱深,畢竟是“世界文明史”這種宏大的主題。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一點也不像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杜蘭特用一種充滿智慧和幽默的筆調,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他善於在敘述中穿插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細節,讓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個體。我尤其喜歡他在分析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和影響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試圖去理解和解釋。這種敘述方式,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大量的知識,並且形成瞭自己對曆史的獨立思考。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必須從那個時代的藝術和哲學入手。而這套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在講述每個文明的曆史時期時,作者都會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紹當時的藝術風格、哲學思想以及宗教信仰。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更重要的是去分析這些文化産物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又是如何影響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例如,在講述古希臘文明時,他對哲學和戲劇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智慧有瞭更深的理解。而在談到中世紀時,他對哥特式建築和經院哲學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在信仰與理性之間掙紮的印記。
評分總的來說,這套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無法用簡單的“好”或“不好”來概括的。它是一場思想的洗禮,是一次靈魂的對話。我仿佛在與跨越時空的無數偉大靈魂進行交流,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奮鬥與犧牲。它拓展瞭我的視野,深化瞭我的思考,也讓我對“文明”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曾經以為自己對世界曆史有瞭一定的瞭解,但讀完這套書,我纔意識到,自己隻是窺見瞭冰山一角。它讓我明白,學習曆史,學習人類文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而這套書,無疑是我在這個旅程中遇到的,最寶貴的嚮導之一。
評分這本書的印刷質量真的太棒瞭,紙張手感溫潤,不是那種光滑得有點廉價的滑膩,帶著一種古樸的質感,翻閱時有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裝幀也很考究,每一冊的封麵設計都恰到好處地呼應瞭其內容主題,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藝術的美感。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運用,不會刺眼,而是能讓人心靜下來,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裏。而且,即使是全套15冊,放在書架上也顯得非常整齊,有一種“大傢之作”的風範。在細節處理上,比如字體的大小、行距的設置,都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甚至注意到,它的書脊設計也彆有用心,在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具備瞭一定的收藏價值。總而言之,從拿到書的第一眼開始,就覺得它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而不僅僅是一本書,這對於一個熱愛書籍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驚喜。
評分我是一個對曆史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大量信息淹沒的讀者。而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需求。它不像一本簡單的“人類文明簡史”,雖然篇幅宏大,但它的敘述是有邏輯的,是層層遞進的。作者非常擅長在每一個篇章的結尾,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或者預示著下一個文明的曙光。這讓我有一種強烈的閱讀動力,總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人類的腳步又將邁嚮何方。而且,它所涵蓋的時間跨度非常廣,從人類的起源一直講到近現代,幾乎沒有遺漏。我感覺自己讀完這套書,就像是經曆瞭一次跨越數韆年的時空旅行,對人類文明的整體麵貌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