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是思想一次孤独的长途旅行,不写提纲的旅者,容易迷失方向。写提纲有助于你更优质、更高产地开始并顺利完成你的小说创作。
本书破除你对提纲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逐点指出写提纲的趣味、好处和技巧,让你的小说框架、层次和节奏都能得到方向性的保障。作者手把手地传授小说提纲写作的布局和技巧,从人物、背景、结构、冲突到主题,每章以一个具体的话题开始,建立起清晰的方法描述和任务目标,同时辅以大量创作案例;每章以对一位作家的采访结束,分享他们创作小说提纲的秘诀。此外,作者还引入了高效写作软件、连点成画、九型人格等工具,每一条建议都极具操作性,经得起创作实践的检验。
凯蒂·维兰德(K.M.Weiland),女,美国畅销书作家。曾获独立出版社图书奖(IPPY)和国家独立优秀奖(NIEA),美国畅销书《小说的轮廓》和《小说的结构》作者。
凯蒂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喜欢和小说人物聊天,以巧克力松露和浓缩咖啡度日。闲暇时候,会在她自己的博客(helpingwritersbecomeauthors.com)上指导有志于创作的作家。现定居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
致 谢 1
序 3
*一章 我们应该写提纲吗 ? 7
第二章 写提纲之前 29
第三章 雕琢好小说的前提 49
第四章 小说示意图(Ⅰ):连点成画 69
第五章 小说示意图(Ⅱ):小说的核心元素 89
第六章 人物速写(Ⅰ):探索幕后故事 121
第七章 人物速写(Ⅱ):人物采访 143
第八章 发现小说背景 161
第九章 扩展版提纲:创作一部小说 177
第十章 精简版提纲:画好你的路线图 209
第十一章 结语:用好你的提纲 227
关 键 词 231
出版后记 237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开始阅读这套书的。我是一个资深的书虫,阅读量大到能背下好几部经典小说的开篇,但自己动笔时,总感觉像是在模仿,而不是创造。我期待它能解决我的“原著性”焦虑。坦白讲,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魔法公式,让你一蹴而就成为“大神”,如果有人期待读完就能写出诺奖级别的作品,那大概率会失望。它更像是一面极其清晰的镜子,照出了你现有创作中的所有结构性缺陷和逻辑漏洞。比如,我以前写角色动机时,总是凭感觉,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审视角色“功能性需求”的框架,让我不得不去追问,这个角色在这个场景中,其存在的唯一性是什么?这种刨根问底式的训练,非常痛苦,但也极其有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故事的“骨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仿佛以前是盖了一栋毛坯房,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套蓝图,知道哪里该承重,哪里该留白。这种从“感觉写作”到“结构写作”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馈赠。
评分我本职工作是做市场策划的,写点东西更多是为了宣传和沟通效率,所以对那种纯粹文学性很强的创作理论一直敬而远之。这次尝试这套书,完全是想看看,能否把那些抽象的叙事逻辑,转化成更有效率的“可操作流程”。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很学术,但它的实用性比我想象的要强得多。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怎样写出感人的对话”,而是拆解了“哪些信息点必须在哪个时间节点暴露给读者,才能达到预期的情感冲击”。这种工程师思维的介入,对我这种习惯于流程化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关于“信息灰度管理”的讨论,这在现代网络小说或者短视频剧本创作中尤为关键,如何恰到好处地隐藏和释放信息,以维持读者的好奇心。虽然书中案例大多偏向经典文学,但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通用的。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故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输的优化问题。我甚至开始用这些框架去分析我读过的其他商业报告,效果惊人。
评分这本书我最近刚看完,说实话,阅读体验挺复杂的。首先得提一下,它的装帧设计,尤其是那两本书的封面和纸张质感,确实给足了“后浪”出版社一贯的精良水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仪式感,感觉自己捧着的不是普通的教材,而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工艺品。内容上,我尝试用它提倡的某些视角去审视我正在构思的一个中篇故事,发现它在结构布局的探讨上确实很有深度,不像市面上很多入门读物只是停留在“人物要丰满”、“冲突要激烈”这种老生常谈的层面。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拆解故事的工具箱,让你看到那些看似浑然天成的叙事背后,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搭建实现的。我尤其欣赏它对“节奏控制”那一部分的论述,那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对传统三幕剧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有些理论推导过程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不太适合心浮气躁时随手翻阅。总的来说,它更偏向于一个严肃的“工匠手册”,而不是轻松的“灵感激发器”。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无疑是抓人眼球的,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放在书架上立刻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但抛开这些外在的包装,深入内容后,我发现它对“潜文本”的分析达到了一个令人叹服的深度。它不像那些初阶教程只教你如何堆砌情节,而是深入探讨了作者的“意图”如何通过叙事的“隐性结构”传递给读者。特别是关于“时间错位”和“视角切换”的章节,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结合不同的文学流派进行对比论证,显得极为扎实。我个人对电影叙事很感兴趣,这本书里很多关于“镜头感”和“场景调度”的理论,居然和电影导演的调度思路不谋而合,这让我对“叙事艺术”的共通性有了新的理解。唯一的瑕疵可能是,对于零基础的读者来说,门槛设置得略高,很多术语需要查阅额外的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不过,对于希望把自己的文字从“业余消遣”提升到“严肃创作”的作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值得的智力投资。
评分我是在一个写作训练营里,被老师推荐购买这套书作为案头参考的。训练营里的学习节奏很快,我们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片段练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即时反馈的校准机制。每当我写完一段戏,感觉不对劲时,我就会立刻翻到书中关于“张力递增曲线”的那一章进行对照。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你的冲突不够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提问,引导我去发现自己的逻辑断裂点。这种自我诊断的能力,比任何外部的批注都来得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对“惯性突破”这个概念的阐述,这对于打破自己写作习惯的僵化非常有帮助。比如,当我习惯于以主角视角开场时,书里会引导我去思考,如果从一个旁观者的、甚至是从一个非人物体的视角切入,故事的冲击力会如何变化。这种思维的拓展,让我的创作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框架。这套书更像是一个高阶陪练,它不会替你出拳,但它会确保你的每一步都符合力学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