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锂离子电池材料解析 |
| 作者: | 徐国栋 |
| 市场价: | 79.90 |
| ISBN号: | 9787111591016 |
| 版次: | 1-1 |
| 出版日期: | |
| 页数: | 244 |
| 字数: | 299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本书主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正极材料(氧化钴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磷酸亚铁锂,三元材料,钒氧化物,有机正极和硫正极)、负极材料(碳材料,合金材料和金属锂)、电解质(液体电解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以及无机陶瓷电解质)和隔膜与粘结剂材料。其中在负极材料和电解质部分穿插了部分关于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稳定性的内容。全书主要基于正极,负极和电解质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的新研究成果,特别是热点内容,思路清晰明了,易于阅读。
前言
1 章 锂电池概论 1
1.1 概述 1
1.2 锂电池发展简介 1
1.3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成 2
1.4 表征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 3
1.4.1 电池的电动势(E) 3
1.4.2 电池的理论容量(Q) 4
1.4.3 电池的能量 4
1.4.4 电池的功率 5
1.4.5 库仑效率(电流效率) 5
1.4.6 电池的寿命以及自放电与储存性能 5
2 章 正极材料 6
2.1 层状结构正极(LiMO2) 6
2.1.1 LiCoO2 7
2.1.2 LiNiO2 13
2.1.3 LiMnO2 18
2.1.4 其他层状金属氧化物 23
2.2 尖晶石结构正极(LiM2O4) 23
2.2.1 LiMn2O4 24
2.2.2 其他尖晶石结构的氧化物正极 31
2.3 基于多聚阴离子的正极 31
2.4 橄榄石结构的正极(LiMPO4) 32
2.4.1 LiFePO4 33
2.4.2 LiMnPO4 和LiCoPO4 35
2.5 三元复合正极电极材料 36
2.6 钒氧化物正极 40
2.6.1 α-V2O5 40
2.6.2 Li1+xV3O8 44
2.7 有机正极材料 45
2.7.1 共轭羰基化合物 46
2.7.2 自由基聚合物 50
2.7.3 导电聚合物 52
2.7.4 有机硫正极 53
2.8 无机硫正极 55
2.8.1 单质硫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55
2.8.2 碳/硫复合电极 56
2.8.3 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61
2.8.4 硫/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硫化物复合材料 62
2.8.5 多硫化物正极 64
3 章 负极材料 66
3.1 插层类化合物 68
3.1.1 碳材料 68
3.1.2 二氧化钛 76
3.2 合金类材料 77
3.2.1 Si 78
3.2.2 SiO 79
3.2.3 Ge 81
3.2.4 SnO2 82
3.3 转换型材料 84
3.3.1 FeOx 84
3.3.2 CoOx 85
3.3.3 ZnO 86
3.3.4 MPx 87
3.3.5 MSx 和MNx 89
3.4 金属锂 90
3.4.1 锂枝晶的形成与生长 90
3.4.2 原位形成稳定的SEI 层 94
3.4.3 非原位表面包覆 98
4 章 液体电解质 107
4.1 液体电解质简介 108
4.2 溶剂 108
4.2.1 碳酸丙二酯(PC) 110
4.2.2 醚类电解质 111
4.2.3 碳酸乙二酯(EC) 111
VII
目 录
4.2.4 线性碳酸酯 112
4.3 锂盐 113
4.3.1 LiClO4 114
4.3.2 LiAsF6 115
4.3.3 LiBF4 115
4.3.4 LiTf 116
4.3.5 LiIm 117
4.3.6 LiPF6 118
4.4 电解液的液态范围 120
4.5 离子传导特性 123
4.6 电解质在惰性电极表面的电化学稳定性 128
4.6.1 锂盐阴离子稳定性 129
4.6.2 溶剂的稳定性 130
4.7 电解质在活性电极表面的电化学稳定性 131
4.7.1 锂负极的钝化 131
4.7.2 碳负极的钝化 134
这本书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内容很扎实,而且涵盖的范围也相当广。我一直对新能源领域,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进展很感兴趣。我读过一些关于电池基础原理的书,但总觉得在材料层面不够深入。我特别关注的是正极和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因为我知道这直接关系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循环寿命。比如,关于钴酸锂、镍钴锰酸锂(NCM)和锰酸锂(LMO)这些主流正极材料,我希望能了解到它们在化学结构、电化学性能上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制备工艺如何影响最终的材料性能。此外,负极材料的进展同样关键,除了经典的石墨,我也很想知道硅基负极、金属锂负极的最新突破,以及它们在克服体积膨胀、金属锂枝晶等挑战方面的进展。书中提到的“粘结材料”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隐约记得电极的稳定性和性能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粘结剂的选择和使用,这是一个我之前不太了解但觉得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有机正极”和“有机负极”这两个词吸引住了。这听起来非常有突破性,因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锂离子电池都还是以无机材料为主。我对有机材料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有机材料通常具有结构可设计性强、成本较低、环境友好等潜在优势。我特别想知道,有机正极材料是如何通过分子设计来实现高比容量和良好循环性的?它们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哪些挑战,比如稳定性、导电性以及与电解液的兼容性问题?同样,对于有机负极材料,我也好奇它们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水平,以及在充电放电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不可逆的体积变化。如果这本书能详细阐述这些有机材料的分子结构、电化学机理、以及与传统无机材料的性能对比,那将极大地拓展我对锂离子电池材料多样性的认知。毕竟,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在这些新兴材料上找到新的突破口。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电池的“心脏”——电解质。书名里提到了“电解质”这个词,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深知电解质的种类和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不同类型电解质的详细介绍,比如传统的有机液态电解质(如碳酸酯类溶剂配合锂盐),以及一些更前沿的固态电解质,包括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陶瓷电解质和硫化物电解质。我特别想了解不同电解质在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窗口、热稳定性、以及与电极材料的界面兼容性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例如,液态电解质在低温性能和成本方面有优势,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有待提高;而固态电解质在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方面有巨大潜力,但其离子电导率和界面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相关的研究进展,那对我来说将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料。
评分我对“氧化钴锂”这个词的出现感到一丝好奇,因为它听起来像是对早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如LiCoO2)的提及。我一直认为,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和早期材料的优缺点,对于理解后续技术革新为什么会发生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包含对早期材料的“解析”,比如氧化钴锂的结构特点、充放电机理,以及它为什么会在能量密度和成本方面逐渐被更先进的材料所取代,那将非常有意义。这就像是在追溯技术的源头,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整个技术演进的逻辑。同时,书中提到的“镍锂”、“锰锂”也让我猜测,是否是对LiNiO2、LiMn2O4等早期材料的探讨,或者是在介绍含有这些元素的更复杂新型材料。无论如何,对于一位对电池材料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基础且关键的材料,并理解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复杂体系的,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中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火墙”,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安全性,同时也制约着电池的能量密度。我对书名中包含“隔膜”感到欣慰,因为我认为这是电池技术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隔膜材料,比如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微孔膜,以及一些更先进的陶瓷涂层隔膜、聚合物固态电解质隔膜等。我特别想深入了解这些隔膜是如何通过其微观结构(孔隙率、孔径分布、厚度)和表面性质来平衡离子传输通道和隔离正负极短路的,以及它们在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电化学稳定性方面的表现。另外,隔膜与电解质、电极材料之间的界面行为也可能影响电池的性能,如果书中能对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行阐述,那将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电池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