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1(2018)(赠数据库充值卡)社科文献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1(2018)(赠数据库充值卡)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留信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管理
  • 健康产业
  • 中国健康
  • 蓝皮书
  • 社科文献
  • 行业报告
  • 2018年
  • 数据库
  • 充值卡
  • 健康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5345
商品编码:275520383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健康管理蓝皮书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新业态》蓝皮书从理论政策高度、产业实践广度、专业技术深度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直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预测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蓝皮书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订卫生与健康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也为从事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机构或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与参考。

该蓝皮书包括一个总报告和综合篇、科技篇、产业篇、热点篇和调查篇五个专题报告。总报告高度凝练概述了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策略与前景;五个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健康管理和慢病健康管理的理论政策、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动态,自然健康和中医健康的发展以及中国体检人群的调查。蓝皮书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领域的新进展,是国内该领域的首本蓝皮书,对于引导和推动我国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武留信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健康管理分会会长。受聘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医学院校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军事飞行人员医学选拔与健康鉴定、亚健康与健康管理科研工作40余年。主持完成了“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国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中国健康体检人群听力损失筛查专家共识”等。共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及军队科研课题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中华健康管理学》和社区、军队和体检方向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慢性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综合干预示范研究”重点项目。是国家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作为我国著名健康科普教育专家,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等军内外做健康讲座百余场,出版科普著作5部。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新趋向、新挑战
  ——透析“十大发展态势”,直面“五大问题挑战”【武留信 朱 玲 陈志恒 曹 霞】/001
  一 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界定/002
  二 2017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态势/008
  三 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面临的挑战/015
  四 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018

Ⅱ 综合篇
2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新进展【武留信 曹 霞 朱 玲】/022
3 健康产业政策研究报告【陈良恩 武留信 丁 立】/040
4 健康管理实践研究【曹 霞 陈志恒 朱 玲】/058
5 慢病健康管理研究报告【朱 玲 王雅琴 武留信】/076
6 健康管理学科建设问题与对策【杨 磊 王大辉 许亮文】/093

Ⅲ 科技篇
7 精准健康管理科技进展研究【袁 洪 李 莹 缪汝佳】/109
8 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进展回顾【李 莹 武留信 林艳辉】/120
9 慢病健康管理成功模式与案例【王雅琴 陈志恒 朱 玲】/140
10 医用可穿戴设备与技术发展态势分析【田利源 武留信 陈志恒】/152

Ⅳ 产业篇
11 健康产业政策实施难点与对策【陈良恩 武留信 丁 立】/166
12 慢病健康管理实施新动向【王雅琴 武留信 朱 玲】/184
13 医用可穿戴设备应用面面观【田利源 武留信 朱 玲】/199

Ⅴ 自然健康篇
14 自然健康的发展【杨娉婷 武留信 陈志恒】/220
15 自然健康的现况分析【杨娉婷 朱 玲 陈志恒】/233
16 自然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营养、芳香与水疗【向亚利 陈志恒 朱 玲】/249
17 中医健康研究新进展【赵琳琳 武留信】/271
18 中医健康技术新亮点【赵琳琳 陈志恒】/282
19 中医健康产业发展新业态【武留信 赵 群】/302

Ⅵ 调查篇
20 中国体检人群健康素养调查【强东昌 肖渊茗 陈志恒】/313
21 中国体检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因素调查【陈志恒 武留信】/327
22 中国体检人群慢病现况调查【李 莹 陈志恒 朱 玲】/347

23 结 语/367

Abstract/368
Contents/370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1(2018)》:洞察时代脉搏,擘画健康未来 导语 在人类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永恒课题中,“健康”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不再仅仅意味着疾病的缺席,而是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维度的和谐与平衡。在中国,这场围绕“健康”的深刻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而来,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作为这场变革的两个关键支点,其发展态势、面临挑战与未来机遇,深刻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福祉。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1(2018)》(以下简称《报告》)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份详实的年度报告,更是一幅描绘中国健康领域宏伟蓝图的精密画卷。本书由国内权威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精心打造,汇聚了众多资深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洞察,深入剖析了2018年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系统梳理了行业现状,精准把握了发展脉搏,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产业布局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第一部分: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健康管理 《报告》在开篇即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了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的整体发展环境。这包括国家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方面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导向,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以及由此催生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报告详细解读了这些政策如何从宏观层面引导和促进健康管理服务的体系化、规范化发展,以及如何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在此基础上,报告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健康管理发展的宏观经济、社会、人口和技术等因素。例如,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消费能力的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化、城镇化)对健康管理需求带来的新挑战,以及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渗透与应用,都成为了报告重点探讨的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对“健康中国”战略下,各地政府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总结。从区域性的健康管理示范区建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中的角色转变,再到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儿童、职业人群)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被如何满足,报告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展现了中国健康管理事业的蓬勃生机。 第二部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深度剖析 《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进行的深度剖析。这部分内容细致入微,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健康管理机构与服务模式: 报告详细考察了各类健康管理机构的类型,包括独立的健康管理公司、医疗机构内的健康管理科室、企业健康管理项目、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等。对不同机构的服务模式,如体检后健康咨询、慢病管理、亚健康调理、职场健康管理、居家健康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 报告重点关注了健康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从健康评估、风险预测、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到慢病管理、康复指导、心理疏导等,全面覆盖了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同时,报告也关注了技术在健康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如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健康APP的使用、远程医疗与在线咨询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精准健康管理。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健康管理服务的质量与专业性息息相关。报告专题探讨了当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供需缺口、以及行业面临的挑战。对执业医师、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在健康管理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建议。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报告深入分析了支撑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包括健康管理服务的准入、定价、质量控制、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及行业协会在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市场行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第三部分:中国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自然离不开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报告》的第三部分,作者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健康产业领域,对其2018年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梳理。 主要产业板块的现状与趋势: 报告深入分析了健康产业的多个重要板块,包括: 医药产业: 创新药物研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制药、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医疗器械产业: 高端医疗设备、体外诊断试剂、康复器械、家用医疗设备等市场格局与技术创新。 健康服务业: 养老服务、母婴护理、康复医疗、心理健康服务、中医养生保健、美容美体等细分市场的增长点。 健康食品与保健品: 功能性食品、营养补充剂、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与市场营销。 健康旅游与体育健身: 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智慧健康: 互联网医疗、远程诊断、健康APP、可穿戴设备等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业态。 产业融合与创新驱动: 报告重点关注了健康产业内部以及与其他产业(如互联网、旅游、金融、文化)的融合趋势。强调了技术创新(如基因技术、细胞技术、纳米技术)在推动健康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投资与融资情况: 报告对2018年健康产业的投资热点、投融资规模、以及主要的投资机构进行了梳理,为投资者提供了市场洞察。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报告也客观地指出了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如市场准入壁垒、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管、人才短缺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机遇进行了展望,强调了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消费升级等因素将驱动健康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第四部分:区域发展与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实践,报告的第四部分聚焦于区域发展情况,并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区域发展差异性: 报告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在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上的差异性,包括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区别,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健康事业发展。 典型地区发展模式: 报告选取了部分在健康管理或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地区,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如上海在国际化健康服务方面的探索,广东在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的优势,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特色健康产业方面的创新举措。 企业与机构案例: 报告精选了若干在健康管理服务或健康产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机构,对其发展历程、创新模式、市场策略、面临挑战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可能涵盖了大型体检机构、智慧医疗平台、创新药物研发企业、特色健康旅游项目等,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例。 第五部分:挑战、趋势与未来展望 作为一份前瞻性的报告,《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1(2018)》在最后一部分,对当前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预测与展望。 核心挑战梳理: 报告指出了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存在的短板,例如服务模式同质化、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对接不畅、公众健康素养有待提升等。对于健康产业,报告也梳理了如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协同性不强、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监管政策有待完善等普遍性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家战略的理解,报告对未来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方面的预测,包括: “治未病”理念的深化: 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健康管理将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 技术驱动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测序等前沿技术将在健康管理和产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需求的多元化、定制化健康服务将不断涌现。 产业边界的模糊与跨界融合: 健康产业将与更多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 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 随着产业的壮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将逐步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国际合作的加强: 中国健康产业将在全球健康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日益频繁。 政策建议与研究方向: 基于对挑战和趋势的分析,报告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报告也指出了未来在该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为学界和业界的同仁提供学术启示。 结语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1(2018)》不仅仅是一部年度总结,更是一份承载着对中国健康未来美好期盼的行动指南。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数据支撑、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的清晰轮廓。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洞察行业前沿动态,把握未来发展脉搏,为自身的健康管理实践、企业发展战略或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启迪和方向。这份报告,是深入理解中国健康时代变革的关键窗口,也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我第一反应是它的厚度,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放在口袋里随时翻阅的“小册子”,更像是一份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笔和笔记本去“啃”的学术读物。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大致浏览完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健康管理”概念边界的界定和演变历史的梳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健康管理就是体检加咨询,但这本书把视野拉得更长远,它探讨了从公共卫生干预到个人行为塑造,再到产业资本涌入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分析框架。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喜欢用煽情的语言或极端化的案例来吸引眼球,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的、抽丝剥茧的分析手法。尤其是在论述技术(如大数据、AI)如何重塑健康服务链条时,分析得鞭辟入里,让人对未来的行业走向有了一个更加审慎的预期,而不是盲目乐观。这对于一个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前瞻性的视角。

评分

说实话,最初对这类报告的期望值并不算太高,总怕又是那种官方口吻,内容空泛,缺乏实际洞察力的“应景之作”。然而,阅读体验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在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比如,它在探讨老年健康问题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慢性病发病率的统计上,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分析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健康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的供给不足现状。这种对“人”的关怀,让冰冷的数据有了温度。我尤其欣赏它在提出问题之后,往往会紧接着给出多方位的解决方案探讨,哪怕这些方案目前看起来还处于萌芽阶段。这种“问题—分析—探索”的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跟随智者探索未知”的代入感。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从更复杂的维度去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健康”二字所承载的社会重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排版设计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严肃,但阅读起来的舒适度却很高。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明显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需求,减少了视觉疲劳。在我翻阅的过程中,发现它在引用外部研究成果时,注释做得非常规范和详尽,这体现了作者团队严谨的学术态度。虽然我不是专门做健康产业研究的,但对于其中关于健康保险和金融创新如何与预防医学结合的部分特别感兴趣。作者们将金融工具的风险定价模型巧妙地嫁接到了群体健康风险的评估上,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思维,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回避当前中国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例如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弯道超车等尖锐话题,都进行了毫不避讳的探讨。这种直面痛点的勇气,是很多同类报告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那种深蓝的底色配上金色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权威、严谨的感觉。我本来对“蓝皮书”这类报告文学就抱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里面藏着很多行业内部才懂的门道和数据。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集的图表和数据分析,看得出来,编撰团队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下了血本。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基层医疗体系改革的那一部分,论述得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政策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到了执行层面可能遇到的阻碍和瓶颈,甚至还对比了几个试点城市的实践效果,这对我理解当前国家医疗资源分配的现状非常有帮助。作者们似乎真的深入到了田间地头和社区诊所进行调研,文字里透着一股实实在在的气息,而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推演。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对于一些宏观政策的阐述部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略显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意。但总的来说,对于想一窥中国健康管理领域“全貌”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教科书的精炼版本,它浓缩了过去一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健康管理领域所有重要的政策转向、市场动向和学术思潮。我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知识导航仪”,当你对某个具体细分领域(比如智慧医疗、慢病管理服务外包)感到迷茫时,它能迅速为你提供一个宏观的坐标系,让你知道这个领域目前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主要的挑战在哪里,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它不像杂志那样追求时效性,而是追求思想的深度和架构的稳固性。我将它放在书架上最容易拿到的位置,时不时地会随机翻开其中一章,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就捕捉到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信号或者一个被忽略的数据关联。对于任何想要在健康领域进行战略规划或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是一种对时间和精力的高效投资。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老板服务很好,物流挺快的

评分

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好!

评分

老板服务很好,物流挺快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