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晨》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建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题,以复杂曲折的故事、精雕细刻的笔触,描绘出了那段时期不同阶级各色人物生活的巨变,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灵魂,深刻再现了50年代初期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同时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成长的心路历程。除此以外,特定年代上海都市的生活状态、各式人物的动态以及革命力量的动向,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示,让人仿佛亲历其间。
书中通过棉纺企业家徐义德及其一家人彼此间的矛盾、纠葛和他们的情感变化,再现了解放初纺织工人们的生活,塑造了众多的干部群形象,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刻划了各种类型的工商业者,有不法奸商朱延年;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慕韩等,多侧面地展示了当时资本家的不同心态。
这部庞大的四部曲小说,从构思执笔到完稿,经历了二十七个春秋,庞大的结构、众多的人物,显示了作者驾驭大历史的雄心。全书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1989年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掀起一阵热潮,并于1990年获得了第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第十届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其主演李媛媛也因此剧获得金鹰奖*佳女配角,主演严翔获得金鹰奖*佳男主角,主演奇梦石获得飞天奖*佳男主角。
周而复(1914—2004),现当代著名作家。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后创作诗和小说,合编《文学丛报》和《小说家》月刊。1938年大学毕业后在延安、重庆等地作文艺和编辑工作。1946年任新华社特派员赴华北、东北等地采访,同年去香港,主编《北方文丛》、编辑《小说》月刊。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周而复是国内*早将白求恩事迹介绍出来的作家,人们从他那里知道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和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以充沛的激情刻画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形象,生动感人。他的代表作《上海的早晨》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先后出版过多种外文译本,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当时几至家喻户晓,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小说集《春荒》、《高原短曲》、《山谷里的春天》,中篇小说《西流水的孩子们》,长篇小说《燕宿崖》,以抗日为题村的6部系列长篇《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集《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晋察冀行》,诗集《夜行集》,散文集《歼灭》、《北望楼杂文》、《怀念集》,评论集《新的起点》、《文学的探索》等。
目 录
第一部
“中国文库”出版前言
一
二
三
……
五十四
第二部
一
二
三
……
五十九
第三部
一
二
三
……
五十一
第四部
一
二
三
……
六十五
从装帧设计上看,这套文库也体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现代印刷纸,而是带着些许温润感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排版的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略显繁复的古旧文本,也变得清晰易读。这体现了出版方在内容之外,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很多时候,一本书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物理属性,而《中国文库》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人愿意将它摆在书架上,而不是匆匆翻阅后就束之高阁。每一次伸手去取,都像是在对待一件有分量的珍藏品,这种仪式感,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中国文库》的选集,虽然我手头上的是关于“上海的早晨”这个特定主题的四册合集,但就整体文库的编纂水准而言,着实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近现代思想与社会变迁历史的窗口。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史料的挖掘深度和文本的权威性。编者显然下了大功夫,搜罗了许多平时难以在普通书店见到的珍贵文献,即便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角度。比如,其中一些关于早期城市规划和市民生活习惯演变的论述,其引用的档案记录和私人信札,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年代社会肌理的认知。它不满足于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通过微观细节的呈现,勾勒出时代精神的侧影。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使得整套书不仅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更具备了重要的文献参考意义。我感觉,随便翻开其中任何一册,都能沉浸其中,体验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
评分我注意到,这套书在收录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影响力较大的文章时,通常会附带非常详尽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很多我们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概念,在当时可能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如果没有这些深入浅出的导读,我们很容易用现代的眼光去误读原文的意图和其产生的历史语境。编者似乎深知“读古人书,要知当时事”的道理,他们没有让文本孤立存在,而是努力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背景。这种“带着向导阅读”的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确保了对历史原貌的尊重,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出更为审慎的批判性思维。
评分整体来说,这套文库是一项非常值得称道的文化工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旧作,更是在进行一种有目的、有逻辑的文化梳理和传承工作。它像是一部活的历史辞典,不断地在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一切,都建立在前辈们无数的探索、争论和奋斗之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段文字的精妙或某个观点的深刻而停下来,反复思索。它激发了我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脉络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对于任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想史有严肃探究兴趣的人来说,这套文库绝对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可供深入挖掘的知识体系,而非仅仅提供快餐式的消遣。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书时,我本以为这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旧文合集,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选文策略非常巧妙,兼顾了学术性与可读性。即便有些篇章的语言风格确实带着浓厚的年代印记,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但穿插其中的一些更具文学色彩或纪实性的文章,却流畅得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体裁间的平衡处理,有官方的报告、学者的论文,也有当时的报纸评论甚至是一些文学大家的随笔。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立体地构建起对那个时代社会面貌的认知框架,而不是被单一的声音所主导。读下来,我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名历史观察者,置身于一个喧嚣又充满活力的历史现场。这种阅读的沉浸感,是如今许多浮躁的出版物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