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r161104
預售商品:預計2016年11月15日左右到貨,預售時間為預估到貨時間,有可能提前或推遲,我們承諾到貨後第一時間為您發齣。具體時間以實際到貨為準,到貨即發,著急的親慎拍,給您帶來不便很抱歉,預售期間退款請聯係在綫客服,原因請選擇為:不想要瞭,謝謝您的支持和理解~祝您生活愉快~
定價 68元
作者:承莉君 著
齣版日期:2016年11月
書號:978-7-122-27846-3
開本:B5 710×1000 1/16
裝幀:平
版次:1版1次
頁數:120頁
核雕即在橄欖等果核上麵進行微雕,2008年已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今,古老的技藝與傳承煥發齣新的光彩,核雕工藝品已經被廣大的玩和藏友認可和追捧,銷售量和價格一路飆升。本書由從事核雕藝術品創作20餘年的高工藝美術師編寫而成,詳細介紹瞭核雕的工藝品創作和設計思路、雕刻技法、把玩和收藏的注意事項以及近代核雕大師們的傳世名作的賞析。
本書適宜核雕的玩和藏友閱讀。
目錄
|
《蘇州橄欖核雕鑒賞新銳名》從蘇工橄欖核雕的曆史,派係,傳承中一一展開,從把玩、收藏、欣賞等各個方麵為玩指明如何感悟橄欖核雕刻的藝術魅力。文玩橄欖核,欣賞的是工藝,感悟的是文化,傳承的是藝術,把玩的是雅趣。把玩橄欖,是在小小的微雕世界中感悟奇妙,體味精美。
《蘇州橄欖核雕鑒賞新銳名》一書主要著眼點在於舟山雕刻史的傳承和新銳雕刻者們,他們的作品不僅具備瞭前人在藝術上的傳承,同時還具有他們自身對核雕的理解,更富有當代核雕者的創造性。同時該書還收錄瞭一些有著多年雕刻經驗的從業者們,他們的技藝成熟、精湛。
薑躍進,蓮花居文玩店,總經理,從事橄欖核、菩提子、沉香等文玩收藏經營十餘年。我早一批文玩天下網站的資深商戶,在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多次接受北京電視颱、中央電視颱的采訪。
說實話,我對那些地方誌類的書籍興趣不大,總覺得它們太偏重於地方名片和旅遊宣傳。但這本書在介紹蘇州地區的特色時,卻給我帶來瞭不小的驚喜。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瞭幾個著名的雕刻大師名字,而是將這些藝術傢的成長環境、他們的師承脈絡,以及蘇州特有的文化土壤如何孕育齣這種精細到極緻的藝術風格,做瞭非常深入的挖掘。我以前一直以為,精細是天生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是一種環境的熏陶和長期的文化積澱。它描述瞭蘇州園林的布局如何影響到雕刻的層次感和空間感,那種“咫尺之內再造山林”的意境是如何被微縮到方寸之間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江南水鄉特有的濕潤空氣,感受到那種慢工齣細活的節奏。它讓我意識到,藝術品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紮根於它誕生的那片土地。對於想瞭解藝術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多獨特的視角。它不是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微縮的文化史。
評分哎呀,最近終於有時間翻瞭翻最近買的一批書,這本關於微雕藝術的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本來對這種小東西沒抱太大期望,總覺得這些精細活兒更適閤那些老手。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簡直是新手友好的典範。它沒有一上來就給你灌一堆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最基礎的工具認識和材料處理講起。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那些橄欖核的紋理時,都不知道該從哪裏下手,生怕一不小心就給毀瞭。這本書裏對手法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講解,感覺就像老師傅在手把手教你,每一步的力度、角度,都講得明明白白。特彆是關於如何保持穩定的那一章節,簡直是我的救命稻草,讓我這個手抖星人找到瞭方嚮。我試著跟著書裏那個“淺浮雕”的練習,雖然成品還很粗糙,但起碼已經有瞭個輪廓,不再是那種毫無章法的亂刻瞭。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真的把復雜的工藝過程給“拆解”瞭,讓人覺得“原來我也可以做到”。那種成就感,是光看圖片模仿不來的。如果說有什麼不足,可能就是一些高級技巧的展示還略顯保守,但我相信,隻要把基礎打紮實瞭,後麵的路子自然會更寬。總的來說,對於想入門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武功秘籍”。
評分我這個老收藏傢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些更深層次的鑒賞學問,手裏也收瞭不少老物件。市麵上很多鑒賞類的書籍,要麼就是堆砌一些光鮮亮麗的作品照片,要麼就是把曆史背景講得天花亂墜,但真正關於“如何辨彆真僞”和“如何評估工藝水準”的乾貨卻很少。這本新齣的鑒賞指南,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哪個時期流行什麼風格,而是深入到紋飾的細微處理、工具痕跡的判斷,甚至是對不同雕刻流派的審美取嚮都有獨到的見解。我特彆欣賞它對“神韻”的探討,那東西是沒辦法量化的,但卻是區分平庸和傑作的關鍵。書中舉瞭大量正反麵的例子,對比性極強,讓你能清晰地看到什麼叫“雕刻到位”,什麼叫“匠氣十足”。對於那些想提升自己“眼力”的愛好者來說,這簡直是醍醐灌頂。我甚至發現,有些我原先認為很普通的藏品,經過這本書的引導,重新審視後,發現瞭其不為人知的精妙之處。它教會我的不是“愛上什麼”,而是“如何去愛”,如何用更專業的視角去欣賞和評判一件作品的內在價值。這遠比那些空泛的贊美更有價值。
評分作為一個對傳統工藝懷有敬意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審美的橋梁。市麵上很多教程過於復古,或者反過來又過於強調創新而失去瞭根基。這本教程在平衡這兩者上做得相當齣色。它在講解基本功的同時,非常注重對傳統審美標準的繼承與再創造的探討。比如,關於“留白”的藝術,書中不僅解釋瞭它在視覺上的平衡作用,更延伸到瞭東方哲學中“虛實相生”的觀念。它不隻是教你“怎麼刻”,更重要的是引導你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刻”。這種哲學層麵的引導,讓雕刻不再僅僅是體力活,而變成瞭一種有思想、有內涵的錶達方式。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寓意”的解讀,一件好的作品,其圖案的選擇和布局往往蘊含著特定的吉祥或哲理信息。這本書有效地提升瞭讀者的文化素養,讓我在拿起刻刀時,不僅僅是在雕刻木頭或核果,更像是在與曆史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它讓我對“工藝”二字的理解,提升到瞭“文化傳承”的高度。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雕刻工具箱,發現很多工具買迴來後就束之高閣瞭,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它們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如何配閤使用,尤其是在處理不同硬度的材料時,刀法的微調是怎樣的。這本書在“技法實戰”這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它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直接給齣瞭幾種不同復雜度的作品的“解構”過程。比如,處理一個需要深挖和鏤空的圖案時,作者會詳細說明第一刀應該用哪種角度的刻刀,目的是什麼,第二刀又該如何銜接,避免崩裂。這種流程化的指導,對我這種喜歡邊學邊做的人來說太重要瞭。我記得有一次嘗試刻一個復雜的龍鱗,失敗瞭好多次,後來對照書裏的步驟圖,纔發現原來是我在收尾時用力過猛導緻邊緣虛化。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那些“經驗主義”的東西,用清晰的邏輯和圖像語言呈現瞭齣來,讓“天賦”的門檻降低瞭不少。對於那些渴望快速提升操作熟練度的實踐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隨身的“操作手冊”,隨時翻閱,隨時修正自己的手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