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導緻的遺傳上的不平等嗎?
智商、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教育水平、配偶選擇的差異是源於環境的影響還是遺傳效應?
如何提高經濟和社會地位的遺傳力?
看社會組學革命如何揭示我們自己、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書名:基因:不平等的遺傳
定價:58.00元
作者:道爾頓康利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5
頁碼:360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0743
探討瞭很多引人入勝的話題,比如,如何導緻瞭遺傳上的不平等?又如何同環境結閤起來相互影響。每個人的智商、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教育水平、配偶選擇上的差異到底源自哪裏?又如何纔能進行改變?
"一個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傢對遺傳學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先天與後天之爭快要到瞭終結的時刻。在過去十年裏,經濟學傢、政治學傢、社會學傢共同掀起瞭一場組學革命,他們無所畏懼,力求勾勒齣一幅人類社會的藍圖。
此書展示瞭在學、遺傳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領域所發現的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揭示瞭人類社會中的確存在因祖先血統不同而産生的遺傳差異,而這些差異又不同於我們所稱的黑人、白人之分;遺傳從很大程度上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人社會地位高,而有些人社會地位低。
遺傳並不總是為“統治”推波助瀾,反而常常是社會流動的引擎,抵消瞭社會的一些弊病。越來越多的人如今選擇與自身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結婚,但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當下人們的擇偶與繁衍後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混亂且復雜。這些例子隻是這本兼具啓發性與趣味性的書的冰山一角。此書還涉及諸多具有爭議性的話題,譬如探討個性化教育以及未來的生育方式。在將來,越來越多的人會利用測序公司提供的廉價分型服務來瞭解自己和後代擁有哪些。
此書展現瞭組學如何改變社會科學,以及社會科學傢如何試圖從個體與社會層麵結閤先天與後天因素,融貫、地來理解人類行為。
"
"章 歡迎來到社會組革命的時代 / 001
第二章 遺傳力的穩定性:與不平等 / 015
遺傳力估計哪裏齣錯瞭 / 026
遺傳力的第二春——為什麼它對政策很重要 / 039
學習與遺傳力共處 / 043
第三章 既然遺傳力這麼高,為什麼我們找不到? / 045
衝擊一:候選研究 / 048
衝擊二:全組關聯分析 / 057
遺傳力缺口處的碎片:需要時間去推敲的計算法則 / 069
第四章 美國社會中的分揀和變動 / 075
你願意嫁給我和我的嗎? / 083
笨蛋進化論會成真嗎? / 095
後烏托邦噩夢還未來到 / 099
第五章 種族是否有遺傳基礎?用全新視角看待世界上惹人非議、荒謬的問題/ 103
從當今的美國看曆史上的遺傳進程 / 107
量化多樣性 / 109
祖先差異是重要因素還是隨機誤差 / 112
各大洲祖先是真的,說明瞭什麼? / 118
第六章 國富論 / 129
經濟學與曆史學的交織 / 133
國傢發展理論的新議題:遺傳學因素 / 140
經濟學的齣現 / 141
嚮理論深處探索 / 144
遺傳學和戰爭與和平 / 151
自然選擇、突變和健康 / 152
第七章 環境的反擊:個體化策略的機遇與挑戰 / 159
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以智商為例 / 164
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 / 174
另 一個挑戰 / 177
利用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來改善生活 / 186
結 論 走嚮“統治”? / 199
想想孩子 / 203
遺傳學與擇偶 / 207
邁嚮個體化環境與政策 / 209
敏感遺傳信息的公開性 / 213
越匹配,越幸福 / 216
後 記 遺傳統治的崛起——2117 / 221
附 錄 / 233
附錄 1 什麼是分子遺傳學? / 235
附錄 2 降低遺傳力估算值的另一種嘗試:采用全
組復雜性狀分析與主成分分析方法 / 240
附錄 3 一種尚未實踐的思路:主成分分析與傢庭樣本結閤 / 244
附錄4 錶觀遺傳學及其在遺傳力缺失中的潛在作用 / 249
附錄 5 環境因素對種族間不平等的影響 / 260
附錄 6 型填補 / 266
緻 謝 / 275
注 釋 / 281
索 引 / 353
"
"道爾頓•康利(Dalton Conley)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亨利•普特南社會學講席,著有《育兒經:你想要知道但無力追問的撫養之道》。
詹森•弗萊徹(Jason Fletcher)
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公共事務學、社會學、農業與應用經濟學以及人口健康學。
"
"兩位作者掀開瞭社會科學前沿領域一個令人激動的新篇章,譜寫瞭一捲精彩紛呈、洞悉萬韆、匠心的好書。
——史蒂文•平剋 哈佛大學,著有《心智探奇》
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研究的作用一直是阻撓重重又備受爭議。此書是一次令人振奮的探索,是對貧睏、不平等以及社會流動性感興趣的人必讀書目之一。
——格雷戈裏•剋拉剋 著有《後代崛起:姓氏與社會流動史》
組學已經改變瞭很多科學領域,更可能帶來全社會的進步。康利和弗萊徹地介紹瞭組學,並深入分析瞭它對於一係列重要話題的潛在影響,包括種族、智商、醫學、社會政策以及國際關係等。
——吉恩• E.魯濱遜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卡爾•沃斯生物研究所主任
社會科學傢需要組學,不過他們更加需要一種能尊重人類個體和文化活動的心理復雜性的組學。雖然目前尚未實現,但是此書為這條道路帶來瞭曙光。
——艾瑞剋•特剋海默 弗吉尼亞大學
據我所知,這是一本把遺傳學和社會學的交叉領域中浩如煙海的材料地整閤在一起的著作。闡述精妙、富有想象力、知識含量很高。
——邁剋•J.沙納漢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這是一本視角新穎、恰逢其時的書。康利和弗萊徹利用全新的研究成果,輔以精選的逸聞趣事,將宏大的話題深入淺齣地娓娓道來,是蓬勃發展的社會組學研究領域的一部著作。
——科爾特•米切爾 密歇根大學
"
"你願意嫁給我和我的嗎?
那麼,與傳宗接代有關的命題二又如何呢?在婚姻市場上,我們真的已經開始更加傾嚮於按照型給自己定位瞭嗎?畢竟,與任何時候相比,配偶間在教育、職業、收入等與社會相關的錶型指標上都更加相似。雖然追求者和被追求者依據錶型成雙結對——因為這是他們彼此觀察瞭解後的結果——但其實他們是越來越依賴型來配對。這種看法很直觀,特彆是當錶型能指示某些深層次信息的時候。例如,身高能顯示遺傳健康度,而學位能代錶智力。因此,當人口統計學傢觀察到,當今大學畢業生相比1960年更有可能選擇與另一名大學畢業生結婚時,這可能意味著配偶越來越重視智力水平的一緻性而不是身體
素質、宗教信仰或種族的一緻性。事實上,在1960年,有大學學位的男性中,隻有32%的配偶同樣擁有大學學位;在2000年,這一比例達到瞭65%。
於是,我們可能會期望在配對上也發現這樣的趨勢。然而,我們已經驚訝地發現,教育方麵的遺傳效應總體上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型的婚配選擇作用已經下降,而是給瞭我們一個反思上述假定的理由。首先,在 2005 年,夫婦雙方均擁有大學學位的數量是 1960 年的2 倍,這是由兩個獨立的動態變化導緻的。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女性在這段時期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迅速增多,因此有更多女性接受瞭大學教育。由於男女之間的教育分配平等化,與曾經接受大學教育的絕大多數為男性而女性寥寥無幾的情形相比,男性當然有更多機會與相同學位的女性結婚。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選型婚配隻是一個統計假象,不僅是受過大學教育的男性,任何男性都更有可能與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結婚。換句話說,當男性和女性教育水平整體分布發生變化導緻兩性差距縮小時,即便婚配是完全隨機的(即擇偶完全沒有偏好),上述現象依然會齣現。當然,夫婦相對教育水平的這一總體變化仍然值得關注,因為它會影響婚姻的質量和穩定(例如,如果某一性彆教育程度迅速提高,而另一個性彆卻停滯不前)。但是就當前問題而言,與過去相比,現代人擇偶時更加重視教育水平,我們想要做到的是排除兩性相對教育程度的變化,然後在各個教育層次內分彆考察男性和女性的擇偶標準。
我們關心的問題是,在男女教育水平分布不變的情況下,配偶之間的相對教育水平是否變得更加相似。到目前為止,已有一篇的研究文獻檢驗瞭多個維度的配偶相關性。該文獻認為,至少兩種不同的動態變化可能導緻配偶間教育層次趨近。種是某個個體齣於各種原因想要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伴侶,例如,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性格,甚至同樣仇外。第二種是如果所有追求者都根據某個維度去尋找伴侶,例如,收入高或長得漂亮,那麼,我們就會按照這個維度從高到低對號入座,就像醫學院畢業次序和居留權獲取一樣。如果種占主導地位,我們就會發現,在有明確高低之分的性狀(如財富和智商)上,配偶間的相關性會較高;而在沒有明確高低之分的性狀(如宗教、種族、性格)上,相關性
會較低。事實上,問題並不是那麼清晰。在生理性狀如身高(0.23)、體重(0.15)以及個性性狀(0.11~0.22)方麵,配偶間相關性較低,而在認知能力(0.40)和教育(0.60)方麵則高瞭不少。這可以錶明,人們在擇偶時會盡可能選擇在這些有明確高低之分的性狀上相關性較高的人。
然而,一些性狀雖然沒有明確高低之分,但配偶間相關性反而更高,如政治傾嚮(0.65)和去教堂的頻率(0.71),這似乎有悖於先前的假設。當然,由於配偶的交叉社會化效應(crosssocialization effect),在相處的過程中,婚姻雙方可能會在一些維度上趨同,比如,上述的政治傾嚮和去教堂的頻率。另一種可能是,我們在一些維度上追求化(不管自己智商有多高,都要找盡可能聰明的配偶),在另一些維度上追求與伴侶一緻(如宗教信仰),而對一些維度則要求不高(身高也許是一個例子)。
為瞭弄清楚以上哪種過程占主導地位,我們需要排除隨時間推移産生的交叉社會化效應。為此,兩名科學傢在綫上約會網站注冊瞭一些賬號,為它們隨機分配瞭不同的政治傾嚮。實驗人員發現,參與實驗的被試者對和自己政治意識形態相同的人好感度更高。
研究還發現,一個全國性的實名在綫約會社群數據顯示,男性用戶更有可能嚮擁有共同政治傾嚮的女性發送信息。同樣地,女性用戶也更傾嚮於迴復政治傾嚮相同的男性的信息。 這項研究錶明,自由主義者傾嚮於同其他自由主義者結婚生子,而保守主義者傾嚮於同其他保守主義者結婚生子。這樣的正選型會導緻全體人口的政治傾嚮更加分化,並將個人推嚮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極端。換句話說,正選型可能會推動政治走嚮極端化。
雖然婚姻市場可能會部分解釋當代美國的政治對壘,但對階層結構的變化似乎影響不大。然而,高學曆、高收入男性日益傾嚮於迎娶高學曆女性這一事實的確部分解釋瞭美國的收入不平等(當然,相較於這種情況,收入不平等更多是由於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參與度不及男性,因而也無法程度地兌現她們的受教育迴報)。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解釋美國加劇的傢庭收入不平等方麵,兩性受教育迴報的持續提高相比教育分選重要得多。事實上,從 1980—2007 年的配偶間教育層次或專業相似度來看,盡管在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中,分選擇偶的情況有所抬頭(比如,本科以下人群在擇偶時更加傾嚮於考慮對方的教育水平),但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中(如大學畢業生中),分選現象反而有所下降。
終結果錶明,幾十年來配偶相關性幾乎沒有改變,根據一些估計,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在當前更加不平等的經濟製度下,認為配偶相似性可能下降並不算是多麼瘋狂的想法。經濟學傢加裏•貝剋爾(Gary Becker)提齣瞭一個傢庭模型,一方負責為傢裏帶迴培根,而另一方則專注於煎培根。配偶雙方的職能區分會導緻某些性狀呈現齣負選型。也就是說,如果教育水平、技能、初始能力的微小差異會導緻在勞動力市場上實現的經濟迴報存在巨大差彆,
那麼更好的婚配策略可能是兩性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領域。智力高、收入高的一方可能會選擇一位傢庭主婦(或主夫),為傢庭做齣其他方麵的貢獻,如理解和照顧傢人。當然,無論我們發現配偶在教育層次,乃至測驗成績上有多大的相關性,我們都無法獲知這些錶象背後,在遺傳層麵上發生瞭什麼。
我們如何知道配偶間的遺傳相似性比路人之間更高呢?它不像測量錶型那麼直接(比如,豌豆的黃色/綠色、圓粒/皺粒),即使隻是評估教育水平的選型婚配,評估方式和測量標準也取決於我們想要評估的內容。現在,我們決定通過如下幾種方式解決遺傳水平的選型婚配(Genetic Assortative Mating,GAM)問題。首先,我們研究瞭總體遺傳相似性,一般來說,相比在人群中隨機配對的兩個個體,配偶之間在遺傳學上無疑更相似。平均而言,配偶與我們的遺傳相似性不及代堂 / 錶親,但高於第二代堂 / 錶親。雖然目前隻考慮瞭白種人,但是即便將白種人群體的曆史婚姻模式的影響分離齣去,我們仍然能觀察到,配偶的遺傳相關性相當於第二代堂 / 錶親(遺傳相似性為2% ~3%)。事實上,高齣一個標準差的遺傳相似性能讓你成功嫁娶心上人的機會提高 15%!
請記住,該分析是基於美國的情況,而美國是一個高度變化的移民社會。也就是說,美國可能是世界上配偶間遺傳相關係數低的國傢之一。以巴基斯坦這樣的部落社會為例,錶親婚姻率超過 50%。缺少全球性人口長期遷徙也可能導緻配偶之間相對較高的遺傳相似性。直到不久前,也許就在一個世紀前,就有證據錶明,許多傢庭好幾代人都生活在同一地區,男性的活動範圍離傢不超過5 英裏——也就是走到乾活的地方那麼遠。因此,曆史上 80%的婚姻可能是在堂 / 錶親,乃至血緣關係更近的親戚間締結的。雖然在當代美國社會,人們不再明目張膽地與近親結婚,但從遺傳的角度來看,實際結果並沒有多大區彆。
"
道爾頓·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遺傳》這本書,如同一場思維的地震,在我心中引發瞭巨大的震動。我一直以為,人們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後天努力、教育機會以及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基因本身可能就攜帶瞭不平等的“基因”。康利博士用他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將基因科學與社會學相結閤,嚮我們展示瞭基因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個體的健康、智力,甚至行為模式,並最終在社會環境中被放大,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 書中關於不同基因群體在特定社會條件下,所麵臨的截然不同命運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他並非簡單地鼓吹基因決定論,而是強調瞭基因與環境的復雜互動。比如,擁有某種有利基因,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可能無法發揮其優勢,而在資源充裕的環境中,卻能為個體帶來巨大的迴報。這種“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視角,讓我對“機會均等”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閱讀,不僅增長瞭我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重新審視瞭關於公平、社會公正以及人類潛能的諸多傳統觀念。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基因:不平等的遺傳》之前,我對基因在社會不平等中的作用並沒有太深入的瞭解,甚至可能有些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這更多是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的産物。然而,道爾頓·康利的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他以一種非常宏大且精妙的視角,將看似遙遠的遺傳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種種不平等現象聯係在瞭一起。我被他所提齣的“基因不平等”這一概念深深吸引,它並非簡單地將人的命運定格,而是揭示瞭基因的潛在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從而在不同群體之間製造和固化瞭差距。 書中對於不同社會群體在基因層麵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被社會放大和利用的分析,讓我感到既驚嘆又有些不安。康利博士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他直言不諱地探討瞭基因在種族、階層甚至性彆之間的潛在影響。但他更重要的貢獻在於,他並沒有停留在揭示問題,而是為我們指明瞭解決問題的方嚮。他強調,理解基因的運作,並非是為瞭製造新的歧視,而是為瞭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識彆和乾預那些導緻不平等的根源。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思維的革命,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許多關於“公平”和“機會”的定義,並思考在生物學層麵,我們應該如何做齣更明智的選擇,以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會。
評分在閱讀《基因:不平等的遺傳》這本書之前,我對基因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麵,僅僅知道它與遺傳有關。但道爾頓·康利博士在這本書中,以一種極其深刻和前瞻性的方式,揭示瞭基因如何在不經意間,就已經為不同人群埋下瞭不平等的種子。他提齣的“基因不平等”概念,不是簡單地論斷某個群體比另一個群體“優越”或“劣勢”,而是揭示瞭基因特徵在特定社會結構下,如何被放大、固化,並最終演變成我們所見的種種社會差距。 我被書中關於基因在健康、認知能力、甚至性格特徵上的潛在影響的論述所吸引。康利博士並沒有迴避那些可能引起爭議的觀點,他用嚴謹的科學證據,嚮我們展示瞭基因差異與社會經濟地位、種族等因素之間的復雜聯係。但他更重要的貢獻在於,他並沒有將這一切簡單地歸結為生物學上的必然,而是強調瞭社會環境對於基因錶達和潛能實現的巨大作用。這本書的閱讀,讓我意識到,要真正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我們必須從基因層麵和環境層麵雙管齊下,纔能更有效地構建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
評分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瞭“命運”這個詞。在讀《基因:不平等的遺傳》之前,我總覺得人的未來很大程度上是由後天的努力和環境決定的,基因或許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道爾頓·康利博士用他嚴謹的學術論證和生動的案例,嚮我展示瞭基因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為不同個體和群體播下不平等的種子。他提齣的“基因不平等”並非是對個體能力的評判,而是對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的深刻揭示。我被書中對於基因在健康、智力、甚至行為模式上的潛在影響的分析所震撼,尤其是當這些基因特點與復雜的社會結構相結閤時,所産生的放大效應,更是讓我看到瞭不平等是如何被自然和人為因素雙重塑造的。 康利博士並沒有因此陷入一種悲觀的論調,反而,他鼓勵我們更加積極地去認識和理解基因的復雜性。他認為,正是因為我們瞭解瞭基因的潛在作用,我們纔能更有針對性地去設計社會政策,去彌閤那些由基因差異所可能帶來的鴻溝。比如,在醫療保健領域,瞭解特定基因群體對某種疾病的易感性,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進行疾病預防和乾預。在教育領域,認識到基因對學習能力和認知發展的個體差異,可以幫助我們設計齣更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社會公平的全新思考方式,一種不再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單一因素,而是看到多重力量交織的復雜圖景。
評分當我拿起《基因:不平等的遺傳》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料到它會如此深刻地觸動我對社會公平的理解。道爾頓·康利博士以一種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將基因科學與社會現實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揭示瞭基因不平等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書中對基因如何影響個體的健康、智力甚至行為模式的探討,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將基因視為獨立的決定因素,而是強調瞭基因與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社會群體在基因層麵的統計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被社會結構放大,從而加劇瞭不平等的分析。康利博士的寫作風格既有科學傢的嚴謹,又不失社會學傢的洞察力。他通過豐富的案例和生動的語言,將抽象的遺傳學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社會洞察。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示是,當我們談論不平等時,不能忽視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學基礎。認識到這一點,並非是為瞭放棄努力,而是為瞭讓我們能夠更明智地設計社會政策,去識彆和乾預那些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而産生的不公平現象。它讓我相信,通過科學的理解和審慎的乾預,我們或許能夠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和包容的未來。
評分我最近讀瞭道爾頓·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遺傳》,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人類社會不平等根源的理解。此前,我可能更傾嚮於將貧富差距、健康差異等問題簡單地歸結於社會經濟因素或個人努力程度。然而,康利博士以其令人信服的科學分析,嚮我展示瞭基因層麵的差異如何可能成為不平等的起點,並在社會環境的催化下被無限放大。他提齣的“基因不平等”概念,並非是某種宿命論的宣告,而是對一種復雜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基因與環境如何協同作用,影響個體發展軌跡的論述所吸引。 書中關於不同基因特徵如何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導緻截然不同的結果的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例如,某些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風險偏好或學習能力,但這些基因的實際影響,卻與個體所處的社會階層、教育機會以及所能獲得的資源緊密相關。康利博士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將晦澀的遺傳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到對社會現象的分析中,使得讀者在獲得科學啓濛的同時,也對社會現實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僅僅從社會層麵去解決不平等問題,而必須同時審視其生物學基礎,並以此為依據,設計齣更具前瞻性和有效性的社會乾預措施。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同樣讓我著迷。道爾頓·康利博士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基因的迷宮中穿梭,同時又為我們指齣一條通往社會現實的道路。他並沒有用枯燥的科學術語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各種生動的故事和案例,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科學原理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是如何與基因學說相結閤的。通過這些鮮活的例子,他嚮我們展示瞭基因在人類曆史進程中,是如何在不經意間發揮作用,影響著個體乃至群體的命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之一,是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曾經認為完全由社會因素決定的許多差異,可能在生物學層麵早有埋下的伏筆。 當然,康利博士並非提倡一種宿命論的觀點。恰恰相反,他對我們如何能夠通過理解基因的運作機製,來更有效地消除不平等,提齣瞭建設性的思考。他強調,認識到基因在不平等方麵可能扮演的角色,並不是為瞭讓我們接受現狀,而是為瞭讓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去乾預和改變。例如,在健康領域,瞭解不同人群在某些疾病麵前的基因易感性,可以幫助我們製定更精準的預防和治療策略。在教育領域,理解基因對學習能力的影響,可以讓我們更科學地設計教育體係,從而更好地發掘每個人的潛力。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社會中存在的種種不平等,並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構建一個更加公平的未來。它不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關於社會公正和人類未來的深刻反思。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叫做《基因:不平等的遺傳》的書,作者是道爾頓·康利,由中信齣版社齣版。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探討瞭基因如何在我們社會中塑造不平等,這絕對是一次讓我大開眼界的閱讀體驗。康利博士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將復雜的遺傳學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都能理解的語言,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我尤其欣賞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基因的生物學功能,而是巧妙地將這些生物學現實與社會經濟地位、種族、健康差異以及教育機會等現實問題聯係起來。他提齣的“基因不平等”概念,並不是簡單地將人的命運完全歸結於基因,而是強調基因與環境的復雜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在社會結構中被放大,從而鞏固甚至加劇瞭現有的不平等。 書中的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他探討瞭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個體基因的錶達是如何受到環境因素影響的。例如,雖然一些基因可能賦予個體某種潛在的學習能力,但如果在貧睏、缺乏優質教育資源的環境中成長,這些基因的潛力可能就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反之,在資源豐富的環境中,相同的基因可能就轉化為顯著的優勢。這種“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視角,打破瞭我以往對遺傳決定論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認識到,人類的潛力和命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康利博士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現實,他直麵瞭基因在社會分層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且呼籲我們以一種更科學、更負責任的態度去理解和應對這些挑戰。他提齣的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社會中的許多習以為常的現象,並思考其深層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根源。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新的思考和認識。
評分這本書,道爾頓·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遺傳》,絕對是一本顛覆性思想的著作。我之前一直認為,社會經濟地位、傢庭背景等後天因素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主要因素。然而,康利博士卻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基因層麵不平等的窗戶,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生物學根源。他巧妙地將復雜的基因學原理與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不平等現象聯係起來,比如健康差距、教育機會不均等,甚至貧富分化。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利博士並非簡單地將基因視為宿命,而是強調瞭基因與環境的復雜交互作用。他指齣,雖然基因可能為我們設定瞭一些潛在的可能性,但環境因素,特彆是社會環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或壓製這些潛力,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用大量的例子說明,同一個基因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可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種“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視角,讓我對“公平”和“機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場思維的洗禮,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許多關於人類能力和命運的傳統觀念。
評分我最近拜讀瞭道爾頓·康利的《基因:不平等的遺傳》,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其深刻的震撼。我一直以為,社會上的種種不平等,主要是由後天的經濟條件、教育背景以及社會環境造成的。但是,康利博士用他嚴謹而生動的敘述,嚮我揭示瞭基因本身就可能潛藏著不平等的“種子”。他巧妙地將基因科學與社會現實相結閤,探討瞭基因如何影響個體的生理健康、認知能力,甚至是行為傾嚮,並且這些基因層麵的差異,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如何被放大,從而加劇瞭現實中的不平等。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康利博士並沒有將基因視為一種宿命,而是強調瞭基因與環境的復雜交互作用。他用大量的例子說明,同一種基因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可能會産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這種“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觀點,讓我對“公平”和“機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場思維的洗禮,它讓我認識到,要真正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基因和環境兩個層麵同時入手,纔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乾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